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出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
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B.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C.政治局面相对稳定D.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2、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
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
由此看出两者都()
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4、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认为:
“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该学派应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5、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
这说明()
A.孔
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6、东汉末年初行州郡县三级制时,一州往往辖有十来个或七八个郡,每郡领十几个县不等。
然而到南北朝后期不少的州只辖一二个郡,一郡只辖二三个或一二个县。
有的州竟无县可领,有的仅存名目。
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政府管理不力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D.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7、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
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
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C.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
D.史书上“荒淫无
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
8、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两代)”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
“《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
”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
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
这反映了当时()
A.吏治废弛犯罪频发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严刑酷法主观随意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9、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0、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这要反映了()
A.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B.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11、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B.政府掌握的土地减少
C.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12、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发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
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
C.科举考试失
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13、唐代尚书省下属
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
这反映了宋代()
A.官员选拔严格B.官僚机构臃肿
C.宰相权力削弱D.政府分工精细
14、北宋蔡襄在担任福州知府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福州五戒》,其一曰:
“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
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这表明当时()
A.社会风气逐渐败坏B.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逐利意识普遍强化D.门第制度不复存在
15、在很多国家历史上,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中国明清时期,几个大都市的人口与城区规模却小于两宋与元代。
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城市管理更严格B.工商业发展受阻
C.工商业市镇兴起D.人口向海外迁移
16、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17、明代《天下水陆行程》记载了以北京、南京为中心的114条全国水陆路程,其中苏、杭等地的记载最为繁密,还载有各地山川、市场、物产、旅社、船只、风俗、盗贼等内容。
据此推断,作者编写此书旨在()
A.为官府汇总民情奏报B.为藩国安排朝贡路线
C.为游士介绍旅游资源D.为商贾提供行程指南
18、据统计,明代江西商帮每年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中粮食达500万石、茶叶500万斤、夏布230万匹、售纸50万两及杉木、蓝靛均居全国之首。
材料表明商帮()
A.获得了人们的大力支持B.有利于整合地方商业资源
C.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D.经营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
19、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情况说明()
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20、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
”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批判存天理灭人欲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21、在中国古代,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但是,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没收豪富田产,强制豪富迁徙的事情。
这说明中国古代()
A.实现国家对土地的绝对控制B.没有完整意义的土地私有制
C.有效地抑制了大土地私有制D.事实上
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
22、康熙年间的衙门旧习,在朝廷税收定额之外,另行“加耗”一成,用于维修县衙等公共设施。
雍正元年,一位省级官员奏请实施“火耗归公”:
“知县征收钱粮,可加征百分之十的附加税,并将加征所得,大部分留在地方政府,作为行政经费。
”各级地方官员依职务高低,从中收取份额。
“加耗”合法化的政策()
A.使清朝腐败问题日益加剧B.旨在解决基层官员薪俸问题
C.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D.利于减少地方官扰民现象
23、图1为我国古代科学家
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
据此
可知,我国古代( )
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24、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
“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
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
()
A.没有法制观念B.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C.忽视道德建设D.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
25、柏拉图的《会饮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人最初是球形的,是两个人的合体,能瞻前顾后,任意向前或向后奔跑。
众神之王宙斯不能容忍,把人用霹雳劈成两半,让人以后只能用两条腿直着走路,这样人就没有原来那么强大,敬奉神的人数大增。
这个故事()
A.体现了人的价值与作用B.宣言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C.批判当时希腊人的愚昧D.否定人类对神的宗教信仰
26、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
报案者称,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
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被判有罪。
苏格拉底是贵族酒会的常客和主角,他的死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
材料反映雅典()
A.聚众饮酒违反
城邦法律B.城邦精神排斥私人空间
C.法律体现了公平与公正D.公民都有权利管理城邦
27、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
可见其()
A.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B.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C.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D.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
28、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这实质表明两人()
A.公开反对原始神灵B.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C.强调理性的重要性D.因违法遭到了惩罚
29、《十二表法》第8表第22条:
“法律行为中的证人或司秤,如事后拒绝作证的,即为‘不名誉者’,从此丧失作证的
资格,亦不得请他人为之作证。
”这体现出罗马法()
A.把道德法律化B.强调证人证言C.保护平民利益D.重视法律权威
30、《十二铜表法》规定:
罗马公民的成年儿子在广场、元老院或军营享有“人”的公权和私权,在家里他仅是“物”,任性的父亲可以将他像牛一样随
心所欲转让或毁灭。
这说明当时的罗马法()
A.父权至上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法律至上D.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二、非选择题(40分,共3题,31题8分,32题16分,33题16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启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于前,由是有隙。
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踽(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璃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
会璃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璃、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此后,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5分)
(2)据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33、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
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宣统年间,科举制基本上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北宋前期因为贡举不公,多次引发士人抗议,宋朝完善了此前的很多弊端,也确立了最佳的考试内容。
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推行糊名(又称“封弥”)制度。
不仅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姓名、乡贯,也要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第。
封弥官不得参与评卷,评卷官也不得参与封弥。
宋政府又实行眷录法。
规定眷录官必须依试卷原文眷
录,不准随意窜改文意或增减字句,经校勘官与原文校对无误后方可标号封弥。
举人的亲笔试卷称为真卷,送交封弥官保存,以备核查;眷录卷被称为草卷,评阅的主考官只能看到草卷。
此外,还制定锁宿制度。
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与外界隔离,直到考试结束。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创度改革》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9分)
华安一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
高二历史期末答题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非选择题(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共40分)
31题(8分)
(1)
(5分)
(2)
(8分)
32题(12分)
33题(15分)
(1)
(6分)
(2)
(9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共30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B
C
D
B
D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B
C
D
D
B
C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B
C
A
B
D
B
A
A
二、非选择题(40分,共3题,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
31、
(1)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分)
成因:
秦扫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3分,答出三点即可)
(2)制衡:
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4分)专制:
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终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4分)
32、(12分)
评分要求:
学生确立的论题要体现中外相关联的观点。
(3分)。
围绕所拟论题,引用相关史实合理准确(4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结论(2分,没有升华得1分)
33、选修史(15分)
(l)原因:
科举考试的高利害性:
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缺陷;舆论压力。
(6分)
(2)特点:
约束考务官员:
规范操作流程;完善保密制。
(6分)
作用:
维护公正、公平;健全了科举考试制度;稳定社会,对后世有借鉴作用。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