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1055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

《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

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

专题20改革、人物、战争(选修部分)

-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

【母题再现】

高考选题:

(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7分)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改革

解题技巧:

广大考生格外关注选修部分,对于这部分内容既不能放弃也不能关注过多,掌握复习的度确实很重要。

对于选修部分的历史材料题,先要读懂材料,反复看材料,从材料中找感觉,因为高考选修部分的历史材料题的材料对于考生来说是陌生的,急于答题反而适得其反;其次要注意答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文字的简约,有利于对问题的思考,再次是注意对问题的全面把握,答题要全面准确。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要学会对有关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如从背景、内容、结果三个方面比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

雅典苏伦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对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汉族封建文化与少数民族文明的相互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

2.选修内容还要与必修的有关内容进行联系,如苏伦改革在必修和选修部分都有所涉及,注意必修和选修内容表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广大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知识的升华,从八次改革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论改革的结果如何,改革家的改革勇气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改革的差异性及其不同的历史影响。

【考点揭秘】

高频考点一:

改革

【例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7)中华民族(14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答案】史实:

水平1:

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

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

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水平2:

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

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2:

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3:

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解析】

【考点定位】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关系;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名师点睛】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

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问题,我们往往都会把这个问题归结成为民族团结问题,其实他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高频考点二:

人物

【例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

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

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

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

“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

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

(7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3分)

【答案】

(1)特点:

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

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特点: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

地位:

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

”得出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据材料一“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得出李时珍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第二小问优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分类、药物品种、内容以及吸收前任经验等方面得出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图文并茂。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科学家•李时珍

【名师点睛】李时珍属于江苏高考今年新增考点,复习的时候直接掌握知识点即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即可:

①原因:

在医疗实践和采集药物过程中,发现古代医书存在错误、重复和遗漏。

②经历:

阅读800多种参考书;实地考察、遍访百姓,经过27年的努力完成。

③内容:

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动物性药物445种,矿物性药物276种,药方11096个。

④历史地位:

李时珍被誉为“医中之圣”,《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高频考点三:

战争

【例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7)[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

其主要内容包括:

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

《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

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7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8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7分)

【考点定位】二十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本题契合美国参加一战100周年的热点,考查考生对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认识。

本题材料与答案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更多需要从教材所学知识上思考组织答案。

启示:

战争与和平部分复习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建议加强对考生“概括”、“说明”类设问的解题方法训练。

【直击高考】

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31)【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

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

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6分)

【答案】

(1)是处理两国关系的条约;签约方地位平等;条约内容主要围绕合作。

(6分)

(2)打破凡尔赛体系对苏俄的孤立;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冲击凡尔赛体系。

(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巴洛条约》是处理两国关系的条约,二《凡尔赛和约》则是处理多国关系的条约;《拉巴洛条约》签约方双方地位平等,而《凡尔赛和约》地位不平等;《拉巴洛条约》内容主要是围绕合作,而《法尔赛和约》则是分赃会议。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后的国际格局•《拉巴洛条约》

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

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

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

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

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10分)

【答案】

(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

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群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

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第一小问考察的就是历史对比分析问题,把罗曼·罗兰两次的措施一对比就能发现不同之处,答案的关键就是抽象出来,分条概括。

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来分析即可,如从一个人的奔走呼号变成了集体性行为;从简单的呼吁和喊口号到用组织团体的形式来反抗;由笼统的呼吁反战到提出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由简单的反对政府到更清醒的认识战争的实质。

【考点定位】二十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曼·罗兰

3.(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

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

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

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

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

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分)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3分)

【答案】

(1)原因:

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

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

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解析】

试题分析

(1)中原因,据材料一“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并结合农奴制改革内容中有关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得出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等角度回答。

(3)问,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结合,如何对待守旧势力,改革者的进取精神等角度得出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后反馈】

夯实基础:

1.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当时的一位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说道: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役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材料二1863年,高杉晋作在中国,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绝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

险矣哉!

”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

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涉及的变法政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2)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了拿破仑,沙皇以解放者的身份进入巴黎。

而40年后,俄国却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

沙皇俄国从令人望而生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

俄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

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什么样的针对措施?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通过上述看似时间和地域毫无联系的改革,你能得出怎样的共性认识?

【答案】

(1)方面:

理财和军事。

认识:

作者认识到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未认识到王安石变法未真正解决社会危机的局面。

(2)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两次工业革命

(3)原因:

军事力量薄弱、落后;思想保守。

措施:

军事改革:

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有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

文化方面:

文明开化:

改造旧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

影响:

成为军事强国,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4)万物皆变;社会通过改革不断进步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解析】

(2)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且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

(3)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中内容可以直接归纳出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日本正是在积极吸取中国的教训之后开始了明治维新道路,其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即: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是日本成为军事强国后不断进行对外侵略扩张。

(4)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考查宏观把握材料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题目虽然强调了时闯和地域上无差别,但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点即改革,实际上就是对改革的认识,注意不要仅停留在材料上,应上升到理论方面。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措施及认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影响

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

苛政兴,足以病因瘁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

“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结、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一一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

荆公变祖法,志岂在荣利。

盖本豪杰流,欲创富强治。

高可追中商,苏绰乃其次。

及思法必行,势须使指臂。

群小遂竞进,流毒不可制。

推原本其怀,因与权奸异。

始知功名心,亦是祸人世。

——赵翼《读史二十一首》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观点。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赵翼的观点。

(9分)

【答案】

(1)王安石变法是苛政;王安石变法引起激烈的党争;王安石变法没有直接导致北宋的灭亡,但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一点2分,共6分)

(2)赵翼观点:

王安石变法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是相矛盾的。

(3分)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2分)王安石变法主观动机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并改善百姓生存环境。

(2分)但变法最终失败,百姓负担加重,北宋统治危机加深。

(2分)

【解析】

考点: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

孔子、孟子、孙中山……华盛顿。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

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乙:

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

没那么简单。

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1)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

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

(6分)

材料二在第五十五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甘地传》,而更出风头的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

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

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2)以史实说明“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4分)

材料三1999年,英国BBC广播公司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投票一个月,结果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中国社科院魏小萍教授说: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结束资本主义命运的预言虽然显得过于乐观,但是马克思以消灭剥削和压迫为宗旨的人类解放思想仍然是人们今天探索替代资本主义社会模式、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最为宝贵的思想资源。

2009年l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在“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中位居第一的原因。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成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的理由。

(4分)

(5)上述历史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纪念。

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

【答案】

(1)甲的说法表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确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分)乙的说法说明封建传统仍有很大影响。

(2分)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分)(注:

如答出“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1分)

(2)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努力消除印度教派矛盾。

(4分)

(3)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宝贵思想资源,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分)

(4)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为近代物理学革命做出突出贡献;热爱和平,呼吁世界各国人民相互谅解,致力于防止核战争。

(4分)

(5)为人类解放、社会和谐进步做出突出贡献;意志坚强,思想境界高尚。

(4分)

【解析】

(2)回答要结合甘地的伟大贡献思考。

一方面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印度人民进行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两一方面他晚年还努力消除印度教派矛盾,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要结合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思考作答。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人类的财富,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5)首先考虑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甚至人类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都是伟大的人物。

其次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与他们本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以及坚强的意志分不开。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马克思、爱因斯坦·他们的贡献。

能力拓展:

0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

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

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

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案】

(1)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