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经济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759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9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资源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森林资源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森林资源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森林资源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森林资源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资源经济学.docx

《森林资源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资源经济学.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资源经济学.docx

森林资源经济学

 

《森林资源经济学》教案

主讲人:

万志芳教授

 

2006年1月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资源经济学严格来说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主要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因此,不是有资源优化的,而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资源经济学的产生及历史沿革

1.1背景

工业革命前(农业社会):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相对过剩,因此,无需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问题。

 

进入到工业化时期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大机器工业的产生,使人类需求←→资源有效性矛盾尖锐化、复杂化→资源经济问题。

人口增加:

从公元伊始→公园1000年间,世界人口数量↑20%,而以后的800年间,却↑304倍。

大工业的出现对资源利用深度、广度上有了质的飞跃→加速自然资源利用和消耗→某些

资源的快速减少,甚至短缺。

实践例证,英国的工业化生产→最早进入了工业化国家;

煤开采→有限的矛盾→“煤的问题”一书

理论研究的例证:

由于资源主要利用、维生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产生了资源合理利用的理论思考,如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矛盾分析,确认了资源分辨的思路和方法。

从大气机器开始到20世纪初,世界人口增长快速,同时,全球工业迅速发展,资源利用规模膨胀,如美国。

1880年

1913年

美国

350万吨

3150万吨

增加8倍多

130万吨

3180万吨

增加25倍以上

世界

3亿吨

13.06亿吨

300万吨

4230万吨

增加14倍多

由于导致许多原材料频于枯竭,特别是石油匮乏,淡水资源不足,生物资源破坏(动物、植物)→产生了相关研究。

1.2产生

一般认为,自然资源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哈罗德·霍德林的《可耗尽资源的经济学》(1931年)

此时的特点:

自然资源经济学以单项自然资源研究为主,其研究方法是以价格理论,供求理论、均衡理论为主。

如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英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将土地解释为自然资源。

1.3自然资源经济学的蓬勃发展时期(从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

此期人类社会的宏观背景:

人口激增,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如:

年份

1950

1980

2000

世界人口

24.86

45

63

人口激增,导致需求膨胀;

产生新的问题

科技发展来促进社会生产增长、经济飞速发展;产生新的问题

一方面,自然资源消耗日趋枯竭

生态危机、自然灾害发生

另一方面,大量废弃物排放,导致环境污染

从而,带来的自然资源研究的蓬勃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相续问世了许多相关著作:

《寂寞的春天》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

《增长的派》1972年罗马俱乐部

《环境经济学》1978年英国艾伦·科特雷尔

《自然资源经济学》1979年英理查德·莱卡姆勃

《自然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苏联学者1980年

《自然资源利用经济学》苏联经济学1982年

国际性活动促进了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如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1980年3月5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在世界各国,同时发表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此时的特点是:

阻燃资源研究立足于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由传统的物质增长,货币化为中心,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观方向转化。

2现状

2.1研究内容

从创立到目前为止,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研究对象、任务、一般原理和方法

(2)自然资源利用的共性问题、一般原理和资源政策

(3)各类资源和环境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原则以及若干具体政策问题

2.2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以研究单项资源的稀缺性及寻找替代资源

(2)第二阶段:

注重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3)第三阶段:

即目前涉及、注重自然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结合研究

2.3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研究范围具有国际性:

油地域性研究带动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研究

(2)由单项资源研究到自然资源整体性研究,例重期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上

(3)同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研究突出,出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交叉渗透,如人口学。

2.4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流派

从国际上看,主要有两大流派:

(1)西方的自然资源经济学

产生于经济制度背景:

自然资源的多种所有制(私有和国有);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同利用。

所同理论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微观、宏观经济学)

(2)前苏联的自然资源利用经济学

产生于经济背景:

资源的国有,非商品化和计划经济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共同之处:

考虑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研究人员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利用自然经济资源的经济规律,研究本国资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以及资源政策对未来将产生的影响;承认资源有限性,自然资源负荷能力的有限性;重视生态平衡,重视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认为自然资源利用的最大派变不能超过自然资源和环境得以自行恢复和再生能力。

在这个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特别是讲求社会总体效益。

同时,该学科给予依靠其他相关基础学科(如自然资源科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3我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学

我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土地经济学》(1930年章植先生),是中国第一部自然资源经济学的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9年,才有相应的法律出现,例如,环境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推动了自然资源保护运动,《生态经济学》1985年,许新(著名经济学家)之后又一些译著。

目前多见: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

第二章自然资源系统

第一阶自然资源极其分类

1关于资源的认识

1.1资源的概念

作为经济学中,资源的概念有多种理解

(1)《辞海》中的解释:

资源是资财的来源

(2)马克思:

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一切财富的来源

(3)恩格斯:

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基础提供一切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

为此,一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和社会要素都是资源。

一般而言,自然界存在的自然物及人的创造物能否为人类所用,给人类带来财富,取决于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人的需求。

一般而言,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

可见,资源具有动态性、可利用性、认识性。

因此,资源与人的成就行为、需求及能力密切相关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是:

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1.2资源的分类

资源的类型的划分通常是按资源的形成原因,把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类。

自然资源是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而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人力(人口智力体力等)和劳动成果发总和,包括所有的除自然资源之外的产品,如设备、厂房等等生产和生活资料。

2自然资源

2.1自然资源的概念

由于全国规划署会议定义已知的基本意义,即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诸如土地、水资源、矿物、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2.1.1基本概念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可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包括物理成分和生命成分。

内涵:

可见,自然资源是原生或没有变动的状态的自然物,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并且特别强调其有价值及动态特征,这意味着土地气候、水体、生物、岩矿等自然资源本质上属于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必要条件,本身并无资源含义,只有当其有使用价值时,才会成为资源。

关于资源的另外两种表述: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做为生产、生活原料的物质、能量的来源。

(2)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条件下,为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2.1.2从其基本概念可看出其基本共同特征

(1)自然资源虽天然存在,但它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不是社会需要的资源

(2)自然资源具有动态特性。

人类认识——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扩大

(3)自然资源不同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他们是密切相关的三个概念,但却不是一回事。

自然资源是有用的自然物质——物质范畴

自然环境是人类周围所有的存在物——可以使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源与环境才在的有序标志,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的局限性,环境是否对环境的整体效应;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资源比导致自然资源和资源环境难于区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森林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变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反馈作用。

2.1.3自然资源概念的深化和开展

原始社会末期:

自然物成为商品,形成自然资源概念。

农业生产发展是土地、水资源成为人类最早争夺的自然资源,工业化造成矿物资源和化石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危机;人口激增,工业和城市发展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促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全球性环境问题使得自然资源概念扩展到能给予人类精神文明享受的自然环境部分,如旅游资源。

由上可以看出自然资源的变动与扩展,由小到大范围的整体过程。

2.2自然资源的分类

分类目的:

因为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推动多种规定性,各类自然资源在存在方式形态上,分布变化上、分布变化规律、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分类目的在于认识每一种自然资源的特殊规定性,进而把握其不同的利用原理和利用方式。

自然资源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1)根据资源能否重新生产出来而被分为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的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如农田、森林、渔场等。

无限的自然资源:

也称不枯竭性自然资源或恒定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水力、全球水资源、大气、气候等。

这类资源是由于宇宙、星球间的作用力,在地球的形成和运动中产生的。

其丰富、稳定,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会因人的利用而枯竭。

但是,其中某些资源会因人类不适当的利用而使其质量损,如大气和水因污染,质量下降,太阳因大气污染,而使植物广和作用的总量减少等。

有限的自然资源,也称可枯竭性资源,这类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形成的,其中有的经过长期资源将会枯竭,如化石燃料;有的只是在不适当利用是,才会枯竭,如利用适当,可不断更新,如生物资源。

因此,这类资源又可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

①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具有生长能力的生物性动植物群体,其特点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从新产生,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和某些动态的非生物资源,如:

森林、农田、渔场、野生动植物、土壤等。

再生资源的延续和循环通常取决于人类适度的非破坏性的经营方法,如:

农田土地在合理更坐下,可以保持而不枯竭;森林在合理采伐、更新过程中,林地可以持续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渔场在合理捕捞条件下,鱼群能不断繁殖。

②不可再生资源或称非再生资源、耗竭资源——非生物的矿产。

这类自然资源没有在生产能力,但其中一些可借助再循环而被回收,循环重新利用(例如各种金属),有的则是一次性消耗,不能循环回收(例如能源),因此这类资源又可分为两类:

a可回收的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包括所有金属矿物质和除了能源矿物外的许多非金属矿物,这些资源更新能力较弱,但当它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可以回收,重新利用,这为更有效拥有利用有限资源开辟了广阔前景。

b不可回收、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物,这些资源经过燃料、释放出大量热量,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另一部分逸散到宇宙空间,而逸散掉,既不能更新,也不能回收。

值得注意的是,非再生与可再生之间的相对转化型。

一方面石油、煤炭这些资源来源于古代的再生资源,也是一定时期的产物,只不过其再生期很长而已;另一方面,有些再生资源,如果不合理利用,也会局部地甚至永远消失。

例如,曾经发达的农业田地,可能会因过度的开垦和森林的破坏而变成沙漠。

(我国沙漠化、黄土高原),一些涉及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若不实施有效的保护,就会永远消失,因此,再生资源的利用特别注重适度,非破坏性的。

同时,可推出,还应指出的是资源开发利用是,各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防止出现不可逆的变化。

(2)人类社会对某种资源利用能否加以控制为依据,将资源分为专邮资源和共享资源。

专有资源或称可控资源,是通过法律或所有权的形式,对资源的使用,可以加以控制或自行调节。

如:

某一国家的领海,属于某一农场、公司的土地等。

即所有权明确的自然资源,由于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明确,所有权主体仅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进行调节。

由此可见,要成为专有资源的前提是:

所有权主体明确。

共享资源:

任何集团或个人可以都自由享用的资源,例如,空气、公海等。

同时。

一些处于多个所有权主体拥有森林、湖泊等,都可成为相应范围的共享资源。

由此可见,这种划分更说明了国家政策对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影响。

2.3根据资源是否被开发,可分为原始资源和开发性资源两类。

前者是指被开发利用的资源(未开发的森林、湖泊等),后者只以开发的资源。

在此,有的经济学家也称原始资源为清洁空气,自然优美的景色,以及对人类直接产生满足(而不是通过某种生产性的转化的)环境等其他方面。

2.4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态,可划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

另外,可按自然资源的用途划分,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资源;用于工业生产的工业资源。

不同的划分,可以得到不同的认识,可以获得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认识结论

另外,也有将自然资源分为流量和存量,流量基本对应于可再生资源,存量则对应于不可再生资源,也比较实用的一种方法。

关于存量和流量

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

在某一固定的时点上,自然资源存量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在一个动态时间范围内则是一个动态的数值。

自然资源流量,指一定时期内的资源流入量与流出量,外向资源流量的因素包括自然的新陈代谢和人为的干预。

在一定时期内,资源流入量减去资源流出量,等于资源的净流量。

资源的净流量可以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

存量与流量的关系:

期初存量+期内资源流入量—期内资源的流出量=期初存量+期内净流量=期末存量

期内资源流入量=所发现量+生长量+重估增值量

期内流出量=开采量+各种损失量+重估成绩量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自然资源分布规律是指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和空间特征。

认识和发现的区域资源特征,由此确立该地区产业发展取向、规模

根据资源分布规律,制定全国的生产力布局方案与计划。

可见,研究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是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资源分布规律属于自然规律,使人类必须遵循的。

目前已被公认为的自然资源分布规律有以下三个:

1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原本是地理名词,原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立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为低级单位的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简言之,即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不同引起的全球热力分布差异,海路对比引起的大陆内部湿度水分分布的差异,陆地表面起伏引起的局部地区水热再分配,使得各自然资源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构成的综合体表现出不同规模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分异特征。

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资源分布的区域特征和空间特征,在大的原则方面服从自然地理中的地域分异规律。

其实原强调的是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同的特征

例如,我国铁矿资源储量的一半以上分布于辽南,冀东,川西,而西北、华南很少,山西、河南、贵州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65%,江南九省分布极少;铝土矿的90%在山西、河南、贵州和广西;钨锡矿的70%以上分布在南岭一带。

要求:

1承认资源分异的客观性,不能认为强行地平衡

2要依据地域资源的优势,确定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2自然资源地壳和地表资源的分布规律

2.1地壳资源等分布规律

地壳资源已矿产资源为主,实际上,地核、地腹中的矿产资源最丰富,但由于缺乏开采条件,只能开采地壳中。

地壳中的矿产资源继岩层深度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而言,当层越深,氧、硅、铝、磷和铝含量合成少,而镁、铁、钛的含量则逐渐增多,且在另一方面,地壳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2.2地表资源的分布规律

地表资源又称生物资源。

生物圈,地球表面的土壤,谁、空气构成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形形色色的生物,共同构成的生物圈中凡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成为生物圈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

首先,生物圈资源地理分布具有地带性、区域性和不平衡性,这在本质上是由地域差异。

特定区域有特定的区域特征,地形、地段的差异,正是很好的说明

其次,生物圈资源是发展变化的

原则:

人类可以在顺应其发展变化规律前提下,对其进行恰当的改变,但不能在本性的调整。

2.3自然资源的组合规律

自然资源分布是一种组合式分布,这主要体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自然资源的共生所形成的整体分布特点,这种整体分布特征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系统,因此,可以认为一定区域的资源组合从另一个角度则表现为一种生态系统,而生态组合特征。

例如,一定的森林资源共生一定的动物、微生物,同时又生成特定的环境资源,也就是一定的动植物资源总是对应一定的外部环境资源。

同时,一定的外在环境资源又总是与一定的生物体资源相适应的。

这正是生物学上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系统:

自然资源的有生命部分和无生命部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这种由生物及周围环境所组成的,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在一定时期处于动态平衡的综合体。

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苔原生态资源系统、沙漠资源系统、海洋资源系统、森林资源系统等。

该规律的意义:

在于开辟了自然资源分布规律研究的新思路,有助于用系统的观念去研究自然资源经济中的各种问题。

第三节自然资源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1自然资源系统的概念

系统强调的是若干相互关系,相互依赖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1.1定义

自然资源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的自然资源要素(每一种自然资源)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即使自然资源的有机集合体

自然资源系统不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一种观念。

在早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是个别的、单一的:

种地的只管种地,打猎的只管打猎,捕鱼的只管捕鱼。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需求规模的扩大,资源稀缺逐渐显露,从而,认识到一种资源的减少或破坏会给自然资源带来不到的后果,如,过度采伐森林,导致森林减少的同时,土壤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森林中动植物和其他植物的变化。

再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农业生产地产落后,带来黄河下游洪涝、风沙、盐碱等,最终导致环境的整体恶化。

这说明从系统角度考察自然资源的特别意义。

1.2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注重其整个系统的变化与运动,要认识自然资源系统的结构

1.3要明确自然资源系统的功能

通常,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此从系统论和生态学角度,自然资源系统功能主要有自生长能力,自组合能力和自恢复功能。

自生长功能,是指自然资源系统在远离人类干预和作用下,具有自我生长,自我发展的功能——这是显而易见的,自然资源本来就是自然力的结果。

自组合功能,是在没有人类干预情况下其构成要素具有自我组合形成有机整体的能力。

作为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过程正是自然资源系统或组合能力的典型例证。

自恢复功能,是指自然资源系统在其他系统或人类干预下,遭到局部破坏时所具有的自我恢复能力。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这种能力的生动描述。

但这种恢复并不是无限的。

2自然资源系统的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自然资源与生俱来的,与人类的社会生、生活活动无关。

2.1自然资源的整体性(综合性)

这是其间共生性决定的,是指构成自然资源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各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

这种整体性首先表现在自然界中各种资源的共生性,即各种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在垂直空间上是共生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其次表现在发展变化上的相互依存性

地表植被破坏,导致地表经流增加,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损毁,地面蒸发增强,土壤水分减少,地表干旱,地面空气干燥,气候资源质量变差,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源受损。

整体性决定了资源利用与管理上的综合性。

但现实中往往出现资源管理立法与整体性间的矛盾。

2.2资源分布的地域性

这由资源分布规律已有很多了解

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范围和分布规律,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

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地域性分布主要受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矿产资源分布主要受非地带性因素制约。

总之,手自然环境的制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空间分布受太阳辐射,大气环境、水分循环、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结构等因素控制,其特性、数量、质量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例如,我国东部雨量多、森林多、土地肥沃;西北雨量少、森林少、干旱、风少多;南方热量高、水多、山多地少等

同时,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与行政区域常常是不一致的

原则要求:

资源的调查评价,特别是保护,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打破行政区域(人为)界限。

2.3资源系统的全球性

可以认为资源系统的地域性与整体性在全球尺度上具体体现。

首先,全球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系统,资源利用跨区域产生后果,其次,全球三资源分布地域性不平衡性,导致了全球区域性资源短缺与优势互补问题的出现,再次,有些资源县其余资源(南北极,岸河等)

要求:

资源开发,除要立足于国内外,更要放眼世界,了解国际资源的供求状况,要进行国际合作。

2.4自然资源的多用性(多宜性)

即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多种用途、多种效益的特征。

如,土地资源可归于:

林业、农业、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河流和用于:

农业灌溉、电力、运输、工业水源、旅游等森林:

多功能作业性尤为明显

要求:

多用性,利用的复杂性,给人类的取舍带来了机会和可能。

因此,在系统开发,区域规划和地区发展战略研究时,要对多种需求,进行适时决策。

采用何种方式,利用自然资源由社会、经济、科技以及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决定

3自然资源系统的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反映的是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相结合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特征,主要体现的是人类干预资源系统所形成的系列属性,主要表现为:

3.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集中表现为自然资源数量与人类需求关系上,也就是相对于人类需求而言,自然系统供给是有限的,表现在:

一方面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一定的资源数量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作用的有限性,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源结构的有限性,在一个地区(范围)的资源组合中,可能会存在某一资源的短缺,从而成为限制性因素,而影响其他资源的利用

有限性的原因:

①人类认识的有限性②时空的有限性

③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的条件性④可重复利用资源的损耗限制。

要求:

经济、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资源;努力寻求可持续的利用途径。

3.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层次性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以生物资源为例,开发利用可以是一种植物的有用化学成分,朱物体,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据人类需求和利用的技术水平条件)在空间范围上,自愿开发可依一个地块,自然统成,经济区,较大生态系统,大的经济区。

要求:

依开发层次与水平,采取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