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五六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730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 五六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学 五六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学 五六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学 五六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学 五六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 五六章.docx

《普通心理学 五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 五六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 五六章.docx

普通心理学五六章

第五章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涵义:

1.情绪情感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

包括:

(1)外部刺激

a.自然情境:

如小桥流水、花香鸟语枯藤老树…感时花溅泪……

b.社会情境:

如节日的庆典、他人或自己的不幸遭遇……

(2)内部刺激

a.生理性刺激:

如腺体的分泌、身体的不适……

b.心理性的刺激:

有时既无外部刺激,也无生理刺激,也会产生情绪体验。

由记忆、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引起的情绪反应。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回首往事……

但仅仅用刺激解释情绪是不够的,同样的刺激会引起绝然不同的情绪。

2.情绪与需要和动机密切相关,刺激以需要为中介而引起情绪。

凡是符合个体需要的事物,就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否则就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3.情绪是一种身心一体的反应,往往伴随着生理的变化。

一定的情绪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内脏器官、内分泌腺和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如血压高低的变化、呼吸速率的变化、肠胃运动的变化、瞳孔大小的变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变化所引起的生理反应。

这些变化往往是人的意识难以控制的。

这就是所谓测谎器(liedetector)的心理学依据。

(测谎器可提供判案的线索,但不能提供判决的根据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的区别:

1.情绪更多地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情绪发生较早,动物和婴儿都有情绪,但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3.情绪具有情境性,直接受情境的影响,而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

4.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较少地受意识控制;情感则比较深沉,往往以内隐的形式存在和以微妙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多地受意识的控制。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

在现实的心理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并无明确的界限。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感对情绪又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对一个人的积极情感可能会使人抑制暂时的不愉快的情绪。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信号功能情绪情感的各种表现都有一定的信号意义,这种信号意义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

通过这种非言语表达方式,人们彼此之间可以传递信息,达到沟通,互相交往的目的。

成人通过口头言语传递信息时,表情的信息可以补充、完善言语信息。

(二)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激励人的行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性会使人的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推动人们去完成学习、工作任务。

如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进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绪的动机功能还体现在增强内驱力的作用,成为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三)感染功能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

人们之间的感情的沟通正是由于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情。

优秀文学艺术创作无不是以情感人,它能激起读者和观众的情感波涛。

在教育与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而且还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因而能使教师的要求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四)组织功能情绪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的协调、促进作用和消极情绪情感对活动的破坏、瓦解作用;人们在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关注事物美好的方面,在行为上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

在悲观、压抑、失望的消极状态时,会放弃自己的愿望,甚至对他人产生攻击性的行为

四、情绪的控制

1、 必须承认某种情绪的存在

   例如有人惧怕黑暗,要想除去这种反应,先得承认他对黑暗有惧怕的心理。

如果他认为那是丢人的事情而不愿承认,那么,他将无法克服那种恐惧。

同样,有些人怀有愤怒之心而又不肯承认有愤怒的存在,他就无从消除那些愤怒。

对于人的情绪也是如此。

2、 找出产生该情绪的原因,弄清楚究竟为什么会有焦虑或恐惧的反应。

  这样,我们就容易发现情绪反应的适宜性。

换句话说,我们就有机会清楚地看到自己所惧怕的事物是否确实具有危险的威胁作用,再看看那些会愤怒的对象,是否真的具有某种缺点或妨害了自己任何动机方面的满足。

如果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本都并不真实存在的话,那些恐惧愤怒之心就会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

3、 强烈的肢体动作会创造出很好的情绪

 科学家发现,透过改变人外在的肢体动作,也可以改变人的情绪。

像我们常说的身心互动,垂头丧气,扬眉吐气,都是肢体动作在前,心理状态在后。

二情绪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等特征,可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

1概念: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即平时所说的心情。

2特点:

(1)持续性

(2)弥散性

(二)激情

1概念:

激情是一种猛烈爆发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状态。

2特点:

它具有迅速、猛烈、难以抑制的特点。

3激情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

(1)动力因素显著增强、智能因素可能下降。

(2)爆发力增强、自制力下降。

(3)言语的宣泄力增强、约束力下降。

三)应激

1概念:

一种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促而高度紧张的情感状况。

2应激对人的作用:

能使整个机体的各个部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强烈的行为变化。

3、在应激状况下,人一般有两种表现:

(1)急中生智

(2)茫然无计。

三情感的分类

根据情感的社会内容,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一) 道德感

1概念:

是人关于人的举止行为和思想认识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

2形式:

(1)直觉的情绪体验。

它由情境的感知引起的。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二) 美感

1概念:

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

2特点:

(1)具有愉悦的体验。

(2)带有倾向性。

3类型:

(1)形式美;

(2)内容美。

(三) 理智感

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望、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相联系的。

第三节情绪的理论

一、情绪外周学说(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同的情绪理论。

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他们都认为情绪刺激物刺激情境,引起了身体上的生理反应,从而产生了情绪体验。

如,按一般常识的说法:

人因为伤心所以哭;因为快乐所以笑;因为恐惧所以颤栗。

詹姆斯则认为:

人是因为笑所以才快乐;因为哭所以伤心;因为颤栗所以恐惧。

优点:

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推动了关于情绪机制的大量研究

缺点:

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二、评定—兴奋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该学说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如果是“有利的”,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试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的”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试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的“刺激物”,人们就予以忽视。

“评定—兴奋”说是影响深远的情绪理论。

阿诺德第一次将高级认知活动与情绪的产生联系起来,为情绪的研究开避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认知—激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个体对他的生理变化和刺激性质两方面的认知,是形成情绪经验的原因。

所以他们的理论称情绪二因论或称情绪归因论。

沙赫特的研究为情绪的认知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认知理论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动机—分化理论

动机—分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

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生理机制,并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1)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

汤姆金斯认为,情绪就是动机。

他认为内驱力本身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推动行动,内驱力只有在情绪这个放大器的配合下,才能成为推动人去行动的强大动力。

内驱力带有生物节律活动的刻板性,情绪反应确比内驱力更为灵活,它可以脱离内驱力而独立地起动机作用。

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而人格系统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

在这庞大的人格系统中,认知系统起比较和辨别活动。

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活动提供线索。

(2)强调面部表情的重要性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认为情绪产生于面部肌肉模式运动的内导反馈,面部表情是情绪体验的激活器。

动机—分化理论确立了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相对独立的地位。

该理论说明了情绪产生原因和情绪功能,是目前最有影响的情绪理论之一。

第六章:

意志过程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

1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过程。

2凡是有预定的目的并由目的调节支配的行动,都叫意志行动。

3意志对行为的调节支配作用表现为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

二)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的关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2)意志可以调节支配人的认识过程,使认识过程更自觉、更主动、更深刻、更持久。

2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一方面,情绪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它是意志行动的动力。

另一方面,意志对情绪情感起着调节作用。

(三)意志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1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证

积极的意志行为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的统一,也是认识、改造现实与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手段。

2正确的意志行为是成功的基本条件

意志是个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之符合自身需要的必要条件。

一旦意志出现问题,就会威胁个人正常活动,导致不健康行为出现,进而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难以取得学习、工作、事业的成功。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一)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三)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困难分内部困难与外部困难两大类:

内部困难来自主观上不同动机、不同目的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老经验、信心不足,身体、情绪不佳,个性气质不好等等。

外部困难来自客观条件方面的障碍,包括任务艰险、条件欠缺等。

第二节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动机斗争

人的行动总有一定的内在原因,激起人们行动的这种内在的力量或冲动就叫动机。

动机斗争的四种类型:

(1)双趋冲突。

即指一个人面临两个有相同吸引力的目标,但又不可兼得而只能选取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

(2)双避冲突。

即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种威胁,但又不可能同时躲避,必须面对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

(3)趋避冲突。

既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有吸引和排斥两种力量,但必须取舍决断的矛盾心理状态。

(4)多重趋避冲突。

指两种或两种趋避冲突混合的一种复杂模式。

(二)确立目的

1确立目的具有复杂性。

2选择目的有时具有艰难性。

(三)选择行动的方法

(四)执行决定的阶段

1意志对行动的调节。

2克服内外困难。

第三节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

一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指一个人对行动的目的意义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并能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正确目的的意志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独断性与受暗示性。

二)果断性

指一个人善于适时地、坚定地进行决断并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

具有果断性的人一有敏锐的智慧,二有当机立断的气魄。

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三)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

自制性反映了人们意志的抑制能力,是坚强意志的集中表现。

意志的自制性取决于对自己行动目的的意义的认识。

对自己行动目的的意义认识越清,自制性就越高。

(与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任性)

四)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能百折不挠地把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意志品质。

坚持性也叫毅力,它反映了意志行动在时间与过程上的持续,是以充沛的精力与高度的自觉性为条件的。

这里所说的坚持,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至于实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可以根据行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改变。

具有坚持性的人最明显的两个特点是坚持与顽强。

与坚持性相反的品质是顽固性与动摇性。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意志的培养,光靠懂得道理,知道应该怎样去做还不行,必须在实际行动中进行锻炼。

所以,实践活动对于意志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主要做法是:

l.加强生活目的性的教育,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教师应教育学生将长远的目标同眼前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

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

①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例如,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地完成各种作业,坚持参加科技小组的活动,坚持各种体育锻炼,坚持为集体做好事等。

这些活动对于培养意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很有好处。

②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

他们已能认识自我、评价自己,这就为学生意志的自我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

研究表明,中学生是能够进行意志自我锻炼的。

如,他们在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方面的自我锻炼通常采用了下列方法:

①经常用榜样(如自己景仰的英雄人物、科学家等)、名言、格言对照自己,以使自己不断靠近理想自我;

②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

③坚持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学期、月、周的计划及每天的安排),严格执行计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去完成

④每天坚持写日记,及时分析自己,发现自己的弱点并及时加以克服。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使他们通过自我教育来培养意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