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655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4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docx

《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docx

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

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1.1南湖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

1.2“生态南湖区”的内涵1

1.3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2

1.3.1指导思想2

1.3.2基本原则2

1.4规划范围3

1.5规划时限3

1.6规划编制依据3

第二章 基础条件分析5

2.1自然概况5

2.2自然资源状况5

2.2.1水资源5

2.2.2土地资源6

2.3社会经济基础6

2.3.1社会进步6

2.3.2经济发展8

2.4生态环境现状10

2.4.1水环境10

2.4.2大气环境12

2.4.3声环境12

2.5南湖区生态承载力分析13

2.5.1南湖区生态承载力计算13

2.5.2南湖区生态承载力基本状况分析15

2.6南湖区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15

2.7南湖区生态建设的制约条件16

第三章 生态建设空间布局18

3.1南湖区生态功能定位18

3.2南湖区生态建设空间布局18

第四章 南湖区生态建设的目标20

4.1规划目标20

4.1.1总体目标20

4.1.2阶段目标20

4.2重点指标可达性分析24

4.3各项重要指标的内在联系分析24

第五章重点建设领域和主要任务26

5.1生态工业建设26

5.1.1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26

5.1.2优化工业结构,加强产业集聚27

5.1.3工业生产的生态化改造27

5.2生态农业建设29

5.2.1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29

5.2.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30

5.2.3农业产业布局30

5.2.4发展名优农产品32

5.2.5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强农产品营销33

5.2.6大力推广生态农业33

5.2.7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34

5.3现代服务业34

5.3.1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标34

5.3.2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任务35

5.4生态人居建设36

5.4.1建设思路与主要目标37

5.4.2生态城乡人居建设37

5.4.3生态人居重点建设工程40

5.5生态环境保护45

5.5.1规划目标45

5.5.2污染综合防治工程46

5.5.3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49

5.5.4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50

5.6生态文化建设51

5.6.1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51

5.6.2传统文化保护工程51

5.6.3宣传教育工程52

5.6.4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52

5.6.5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模式培育53

5.6.6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工程54

第六章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57

6.1重点工程57

6.2经费概算57

6.3融资预案57

6.4效益分析58

6.4.1经济效益58

6.4.2环境效益59

6.4.3社会效益60

第七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61

7.1生态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61

7.2生态建设和保护内容与目标责任制挂钩61

7.3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综合决策协调机制61

7.4加快相关规划的制定,做好与生态规划的衔接62

7.5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监督管理62

7.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64

7.7多方筹措资金,完善投入保障机制64

7.8加强科学技术开发与推广,创建科学管理机制65

7.9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的作用66

附图:

图1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

图2嘉兴市南湖区行政区划图

图3嘉兴市南湖区土地资源利用图

图4嘉兴市南湖区重点污染源分布图

图5嘉兴市南湖区生态建设总体布局图

图6嘉兴市南湖区产业布局图

图7嘉兴市南湖区城镇-乡村体系图

第一章 总论

1.1南湖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生态建设符合国内外发展的潮流

21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时代主题。

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学科群,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进程中一种科学发展理念,也是历史发展长河中被先民们反复证明的一种自然法则。

当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正迅速发展,区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正成为增强地区竞争力的驱动剂。

2、生态建设是传统产业转型与改造的需要

加入WTO后,我国在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引进外资方面发展迅速,但同时绿色壁垒成为国际贸易的刚性制约,传统产业与传统产品面临更新换代的机遇。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将大大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与改造。

3、浙江生态省建设为南湖区生态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2003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将浙江省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之一。

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

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把浙江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南湖区政府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通过生态建设,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为浙江生态省建设作出贡献。

4、生态建设是推进南湖区全面建设小康的有效途径

新世纪初是南湖区由建设小康迈向全面现代化的转折时期。

为此,南湖区政府高屋建瓴,及时提出生态建设的战略构想,沿着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前进。

这为保证南湖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经济增长的安全性、生活品质的持续改善和公众自觉参与的高度积极性提供了机遇。

1.2“生态南湖区”的内涵

生态建设是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通过调节区域生态系统中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发展规模与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供应相适应,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重点工程的实施和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建立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改善南湖区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激发生态系统的活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生态南湖区的建设将遵循两大原则:

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可持续性:

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成为共识,资源合理配置、公平地满足代际间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改变目前“高消耗”的运行机制,经济结构日趋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区域竞争力增强。

协调性:

生态建设不是单纯的追求环境优美或经济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3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3.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嘉兴市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以生态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南湖区的比较优势,加强对外开放,积极推动跨越式发展。

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3.2基本原则

1、持续发展、重视协调

遵循经济、生态规律,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以生态的理念指导南湖区特色经济发展,满足人类发展需要和生态完整性维护的“双赢”目标,促进社会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2、以人为本、自然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生态建设一方面要为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充分依靠公众居民的积极参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普及和提高,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3、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划并组织实施。

把握南湖区的有利条件,突出南湖区作为嘉兴市政治文化中心、商贸休闲居住天堂、休闲娱乐胜地的地位。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统一规划。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协调各方面发展关系。

坚持全局观念,抓住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通过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循序渐进地推进生态建设。

5、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首先重视生态良好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积极落实各项措施,从源头防止不可逆转的破坏,其次要加快受破坏地区的治理和修复,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6、科教支撑,体制创新

坚持以技术为先导,发挥自身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创新步伐,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切实增强生态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

7、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政府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引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8、公众参与,开放合作

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区创建的各项活动。

1.4规划范围

南湖区行政区划范围,辖5个乡镇、7个街道,94个行政村,面积为425.83平方公里。

(详见附图2南湖区行政区划图)

1.5规划时限

根据嘉兴生态市建设要求,结合南湖区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确定南湖区生态建设规划基准年为2003年,规划时限分为三个分段:

近期:

2004年~2007年(全面启动阶段);

中期:

2008年~2010年(达标提高阶段);

远期:

2011年~2020年(巩固深化阶段)。

1.6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9、《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10、《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2003)

11、《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浙政发[2002]22号)

12、《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3-2020年)》

13、《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浙生态办函[2003]7号)

14、《关于印发嘉兴生态市建设规划的通知》(嘉政发[2004]39号)

15、《嘉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16、《秀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17、《嘉兴市区村庄布点规划》

18、《嘉兴市区城市防洪工程(扩展)规划》

19、《嘉兴市秀城区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

20、《嘉兴市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

21、《南湖区农业发展综合规划》

22、《嘉兴市秀城区河道整治规划》

23、《秀城区招商引资产业定位及招商方式创新研究》

24、《嘉兴市秀城新区分区规划》

25、《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26、《嘉兴市秀城区统计年鉴》(2001~2004年)

第二章 基础条件分析

2.1自然概况

嘉兴市南湖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北接嘉善,东邻平湖、海盐,西北紧靠秀洲区。

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8′~120°39′,北纬30°36′~30°50′之间。

东西长约32公里,南北宽为26公里,面积425.8平方公里。

(详见附图1嘉兴市南湖区区位关系图)

1、地质地貌

南湖区属杭嘉湖平原地区,平均海拔3.88米(吴淞高程),总的地貌特征为“一水九田”,属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区内地势平坦,西南稍高、东北低洼,略呈自西南向东北逐步倾斜之势。

2、气象气候

南湖区属东亚季风区。

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15.7℃,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大田作物生育期,尤以春末夏初季降水多。

年蒸发量为1100~1300毫米,7、8月份气温高,日照长,蒸发量大,占全年蒸发量的30%,超过同期降水量,故易出现伏旱。

年日照2000小时以上。

初霜平均出现在11月13日,终霜为3月27日左右,全年无霜期为230天左右。

1991-2000年的平均相对湿度为80%,一年中最干月份为5月份,一般相对湿度为76.3%;一年中最湿月份为8月份,一般相对湿度为83.1%。

3、土壤、植被

土壤以黄斑田、半青紫泥田为主。

稻田土中,半青紫泥田、黄斑田、青紫泥田分别占48.20%、42.8%、7.4%。

土壤pH值6~7.5,有机质含量4%左右,速效氮200ppm,速效磷10ppm,速效钾85ppm。

南湖区属于农耕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的农耕活动,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已被人工植被所代替。

森林覆盖率为14.5%,境内植被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有香樟、雪松、水杉、中国槐、银杏、月季等近80余种。

2.2自然资源状况

2.2.1水资源

南湖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

区内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河道总长1277.4公里,湖荡共为2.11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33平方公里。

河道分布密度为3.51公里/平方公里。

区内主要有杭州塘、长水塘、海盐塘、平湖塘、三店塘、嘉善塘等六条骨干河道,沟通全区各主要水系,是泄洪、排涝、灌溉的主要通道。

上游来水主要由新滕塘、杭州塘、苏州塘承接,再依次经过老城区、南湖区向平湖塘、嘉善塘、三店塘下泄或经长水塘、海盐塘南排入杭州湾,旱季则由苏州塘、三店塘等引太湖、黄浦水倒灌入区,水流往复,长年不息。

南湖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669立方米,为嘉兴各县市区最低(嘉兴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66.2立方米)。

2003年南湖区供水量为3.05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工业、农业的用水量分别占总用水量的9.0%、14.8%、76.4%。

近年来,南湖区地表水污染严重,其水质普遍为V类甚至劣V类,存在水质性缺水的压力,对深井地下水需求较大,特别是未通自来水的地区所需生活及工业用水依赖地下水供应。

南湖区全年地下水供水量为0.135亿立方米,占整区工业及生活用水的18.6%,其中工业用水为0.01亿立方米,占地下水供应量的7%。

常年的地下水超采,造成了嘉兴市地区地面沉降。

2003年嘉兴城区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达400.5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30%,水位从-42.46米下降到-43.55米。

嘉兴地区已成为浙江省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

2.2.2土地资源

南湖区国土总面积为425.8平方公里,为平原水网地区,全区共有耕地面积34.9万亩(基本保护农田为32.0万亩),其中水田29.58万亩,人均耕地0.76亩,按农业人口来算,人均1.72亩,高于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0.54亩/人)。

区内林地面积61.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14.5%。

其余为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

2.3社会经济基础

2.3.1社会进步

1、历史沿革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境内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

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改称嘉兴。

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县带来灌溉舟楫之利。

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

宋元时,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

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

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且复称嘉兴县。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后撤并频繁。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境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1993年11月,嘉兴城区更名为秀城区;1999年6月21日,郊区更名为秀洲区。

2000年秀城区按市运作,市区行政区划调整,2001年,秀城区范围内区划调整成立七个街道(建设街道、解放街道、新嘉街道、南湖街道、新兴街道、东栅街道、城南街道),5个乡镇(七星镇、新丰镇、大桥镇、余新镇、凤桥镇)。

2005年5月28日,秀城区正式更名为南湖区。

2、人口分布

南湖区现有人口45.6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为25.39万人,城市化率55.6%。

从整体来看,中心城区的人口集聚度较高,但各乡镇人口聚集较低,城镇化率大多在6%~14%之间,农村主要以散、小的形式存在,限制了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的普及。

(各街道(镇)人口分布如表2-1)

表2-1南湖区各街道(镇)人口分布情况

区名

总人口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建设街道

47400

2.40

19750

解放街道

26700

2.80

9536

新嘉街道

63097

5.40

11685

南湖街道

42288

7.10

5956

新兴街道

47340

6.80

6962

东栅街道

18765

27.00

695

城南街道

19834

38.51

515

城市

265424

90.01

2949

七星镇

18969

30.35

625

新丰镇

44687

68.64

651

大桥镇

37370

76.42

489

余新镇

44645

79.87

559

凤桥镇

45601

80.43

567

农村

191272

335.71

570

全区

456696

426.02

1072

南湖区农村劳动力共计12.35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为53%,从事工业生产的只有34%。

3、交通条件

目前,南湖区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方式构成的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以驱车1小时抵达为标准,南湖区周围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三大国际机场,同时濒临上海港、北仑港、乍浦港3大港口以及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和连接上海至宁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速公路等3条高速公路。

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京杭大运河贯穿南湖区全境,其中沪杭铁路复线日通行客货列车80多列,日运送旅客10多万人次,发送货物5万吨以上;京杭大运河常年通行500吨级船舶,并以密如蛛网的内河航运水系与乍浦港、铁路中转港相连。

至2003年底,全区已有公路共391.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0.92公里/平方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城乡公共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全区现已开通5个乡镇、65个行政村的11条城乡公交线路,通达比例达72.2%。

4、教育设施

全区现有小学48所,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

2003年,全区启动新一轮学校建设布局,已基本形成了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初中向城镇集聚、农村小学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的一体化格局。

已经建成的嘉兴高中园区使南湖区的农村学生从2004年秋天开始与城市同龄人一样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教育科研用地集中在中环南路与中环西路交叉口附近,目前主要是嘉兴学院,职教中心等。

5、医院卫生服务设施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加强,嘉兴市中心城区共有6所医院,其中5所在南湖区内,已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服务站51个。

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全区医保覆盖面已达到100%,城乡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13.47万人,占应参加人数的72.2%,其中农村12.75万人,占76.4%。

6、文体体育设施

随着中心城区的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报业中心等已经建成。

中心城区现有少年体校和游泳俱乐部,中山路西段有体育中心一处(其中体育场为8000座,体育馆2500座和附设训练房)。

2.3.2经济发展

2003年南湖区国内生产总值112.8亿元,增长率为17%,财政预算收入6.33亿元,增长率为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51元,增幅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2元,增长12.3%。

经济结构变化明显,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

47:

34,转变为2003年的6.2:

46.5:

47.3,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保持稳定的趋势,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较快。

1、农业现状

南湖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扎实的效益农业基础,现已基本形成畜牧、蔬菜、水产、瓜果、粮油、蚕桑等六大主导产业。

到2003年底,全区已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6家。

建立了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初步形成。

已制订并实施无公害稻米、蔬菜、茭白、水蜜桃、葡萄、甲鱼、蜗牛、西甜瓜等8个农产品质量标准。

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总面积达12.8万亩。

农田水利设施大为改善,有效灌溉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86.38%,旱涝保收率为68.70%。

全区标准农田已达9.3万亩,占农田比例的31.00%。

农业设施栽培面积1.72万亩,随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启动,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2003年农业生产增加值为7.07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142元,比上年增长12.3%。

2、工业现状

2003年南湖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30.74亿元,同比增加24.6%,工业企业完成利税11.71亿元,实现利润7.27亿元,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综观南湖区工业经济,其整体和浙江省的一般情况类似,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民营经济构成南湖区经济的主体

全区202个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70.8%,工业总产值占46.2%。

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数量仅占9.4%,其他大多属于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民营经济占据了很大比重。

目前,南湖区的民营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正处于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转折期。

制造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

2003年,南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数量占98%,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3.4%。

南湖区工业的技术层次仍然较低,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的先进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产品制造还处于增值链的低端,制约了工业的竞争能力。

中小企业是规模结构的主导

从工业企业规模结构来看,南湖区的小型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全区大型企业仅6家,中型企业14家,小型企业数量182家,比重高达90.1%。

企业规模整体偏小,占90.1%数量的小型企业只创造了56.7%的产值。

近年来南湖区凭借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本身用地、用水及交通条件(特别是水运),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随着工业经济稳步推进,行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形成了精细化工、五金塑料、合成纤维、电子材料和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产业,这5大门类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企业产值53.2%。

3、第三产业现状

南湖区作为嘉兴市的中心城区,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无论在总量、内部结构、运行机制,还是在效益、就业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第三产业已成为南湖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003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3.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主要行业有批零贸易与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

同时,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比重的近32%。

但是,南湖区在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湖区的第三产业主要由中心城区的五大街道贡献,而各镇内的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