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556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38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docx

《高考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docx

高考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

2010高考高三化学知识点详解大全

——《物质的量_气体摩尔体积》

考点一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

符号为:

n,单位为:

摩尔(mol)。

(2)物质的量的基准(NA):

以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

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A,其近似值为6.02×1023mol-1

2.摩尔质量(M)

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1mol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12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g12C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mol12C的质量为12g。

同理可推出1mol其他物质的质量。

3.关系式:

n=

;n=

[例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1mol食盐含有6.02×1023个分子B.Mg的摩尔质量为24

C.1mol水中含有2mol氢和1mol氧D.1molNe含有6.02×1024个电子

[解析]NaCl为离子化合物,其结构中无分子,且食盐为宏观物质,不可用mol来描述,故A不正确;Mg的摩尔质量为24g/mol,单位不对,故B不正确;C中对1mol水的组成的描述不正确,应为:

1mol水中含有2mol氢原子和1mol氧原子;故答案为D。

[答案]D

考点二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表示符号:

Vm

3.单位:

L/mol(或L·mol-1)

4.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5.数学表达式:

气体的摩尔体积=

,即

[例2](2009·广州七区联考)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解析]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有:

①微粒数的多少②微粒本身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其中微粒数的多少是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

对于气体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其体积的大小主要由分子数的多少来决定,故A不正确,B正确;气体的体积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体积不同的气体,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分子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是无法确定的,故C不正确;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其大小是不确定的,会随着温度、压强的变化而变化,22.4L/mol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故D不正确。

[答案]B

考点三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即:

T1=T2;P1=P2;V1=V2 

 n1=n2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1)三正比: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V1/V2=n1/n2

同温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p1/p2=n1/n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M1/M2=ρ1/ρ2

(2)二反比:

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体积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V1/V2=M2/M1同温同体积时,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压强与它们的摩尔质量的反比.p1/p2=M2/M1。

(3)一连比: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也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

m1/m2=M1/M2=ρ1/ρ2

(注:

以上用到的符号:

ρ为密度,p为压强,n为物质的量,M为摩尔质量,m为质量,V为体积,T为温度;上述定律及其推论仅适用于气体,不适用于固体或液体。

[例3](全国理综I)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p(Ne)>p(H2)>p(O2)B.p(O2)>p(Ne)>p(H2)

C.p(H2)>p(O2)>p(Ne)D.p(H2)>p(Ne)>p(O2)

[解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相同时,摩尔质量与压强成反比,摩尔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H2<Ne<O2

[答案]D

考点四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1.已知混合物质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

M(混)=

2.已知混合物各成分的摩尔质量和在混合体系内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M(混)=M1×n1%+M2×n2%+……=M1×V1%+M2×V2%+……

3.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

M(混)=22.4ρ(混)

4.已知同温同压下与单一气体A的相对密度:

[例4](2009·山东泰安)已知NH4HCO3

NH3+H2O+CO2↑,则150℃时NH4HCO3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A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倍。

A.26.3B.13.2C.19.8D.无法计算

[解析]假设NH4HCO3为1mol,则其质量为79g,完全分解产生的气体为3mol,故有:

M混合气体=79g/3mol=26.3g/mol;又由“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其摩尔质量比”,故混合气体A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密度的26.3/2=13.2倍。

[答案]B

2010-2011学年上学期太和中学高一化学测试题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命题人:

段子杰审题人:

孙蕾

温馨提示: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填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2.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案卷上的指定区域内。

3.要处理好事情,先处理好心情!

要想考得好,先要让心情变得好!

做题前先调节好心态,那就是:

我相信我能成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Ar):

Ar(H)=1Ar(C)=12Ar(O)=16Ar(Na)=23Ar(S)=32

Ar(Cl)=35.5Ar(Mn)=55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大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事实中,不能说明化学是具有实用性的科学的是()

A.制造化肥,提高粮食产量B.研制药物,治疗疾病

C.合成食品添加剂D.提出更完善的化学理论

2.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中加热,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金属钠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后得到淡黄色固体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3.制备氯化物时,常用两种方法:

①用金属和氯气直接化合制得;②用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

用以上两种方法都可制得的氯化物是()

A.CuCl2B.FeCl2C.FeCl3D.AlCl3

4.某同学在实验室内发现一瓶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根据气味判断可能是氨气,但不知是否确实是氨气,下列提供的方法中,你认为能帮他检验是否为氨气的是()

A.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B.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C.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D.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5.下列有关摩尔质量的描述或应用中,正确的是()

A.1molOH-的质量为17gB.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44g

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相对原子质量D.6.02×1023个氢分子的质量是1g

6.从2L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的NaOH溶液中取出100mL,下面关于这100mL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  B.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

  C.含氢氧化钠4g  D.含氢氧化钠0.1mol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LN2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的数值

B.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C.在常温常压下,1mol氖气含有的原子数为NA的数值

D.71g氯气所含原子数为NA的数值

8.在标准状况下,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体积最大的是()

A.O2B.Cl2C.N2D.CO2

9.等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

A.所含的氧原子数比为2∶3  B.所含的硫原子数比为1∶1

    C.所含的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5     D.所含的硫元素的质量比为5∶4

10.欲除去小苏打溶液中少量的苏打杂质,加入的物质最适宜的是()

A.足量的盐酸B.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过量的二氧化碳D.适量的氯化钙溶液

11.自来水常用氯气消毒。

某学生用这种自来水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药品变质的是()

A.NaOHB.FeCl2C.NaHCO3D.FeCl3

12.某同学搞清楚喷泉实验的原理后,自己有了一个创新的想法,如果改换一下烧瓶内的气体,改换一下胶头滴管和烧杯内的液体,也应该可以做喷泉实验。

该同学用教科书上所用的装置实际做了一下,果真得到了美丽的喷泉。

那么,下列组合中不可能是他所设计的组合是()

A.氯化氢和水  B.氧气和水

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  D.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

1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Na2CO3→NaOHB.Fe→CuC.Cu→Cu(OH)2D.CaCl2→CaCO3

14.将充满NO和NO2共45mL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最后气体变为25mL,则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比是()(已知:

3NO2+H2O=2HNO3+NO)

  A.2∶3   B.3∶2  C.1∶2  D.2∶1

15.甲、乙、丙、丁四种无色溶液分别是NaHCO3、KNO3、HCl(稀)、NaOH中的一种。

已知甲和丙可以发生反应,甲和丁也可以发生反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NaOHB.乙一定是KNO3

C.丙不可能是NaHCO3D.丁只能是NaHCO3

16.将mg镁、铝、铁三种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反应完全时共放出氢气2.8L(STP)。

则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为()

A.等于0.125mol  B.大于0.125molC.小于0.125molD.无法确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10分)有一包粉末,可能由NaCl、Na2SO4、Na2CO3、FeCl3、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现做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②取①所得溶液少许,加入氢氧

化钠溶液,看不到明显现象;③另取少量粉末滴加稀盐酸,也看不到明显现象。

试回答:

⑴由实验①现象可知,原粉末中一定没有;实验②可说明原粉末中没有;实验③证明原粉末中没有。

⑵根据上述实验,可得出原粉末中可能有的物质是。

⑶若该粉末仅由其中的一种物质组成,则还应取该粉末少量,溶于水,然后向其中加入

,如果出现现象,则说明该粉末是;如若没有此现象,则该粉末是另一种物质。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8.(6分)为除去下列物质的杂质(括号中),请填入所选试剂或方法,并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⑴NaCl溶液(Na2CO3):

试剂或方法    ,化学方程式。

⑵Na2CO3粉末(NaHCO3):

试剂或方法    ,化学方程式。

19.(9分)实验室配制480mL0.5mol/L的NaCl溶液,有如下操作步骤:

①把所得溶液小心转入_____mL容量瓶中;

②称量______gNaCl晶体放入小烧杯,加适量蒸馏水溶解;

③继续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小心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底部与刻度线相切;

④将容量瓶赛紧,充分摇匀。

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小心转入容量瓶,并轻轻摇匀;

请填写下列空白:

⑴填写操作步骤①②中的两处空白。

⑵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本实验用到的基本仪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某同学观察容量瓶液面的情况如图所示,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

会(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

⑸若出现如下情况,所配制溶液浓度将偏高还是偏低?

没有进行操作步骤④,会__________;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会_________。

20.(6分)4.5g水与_________g硫酸所含的分子数相等,它们所含氧原子数之比是________,氢原子数之比是_________。

21.(4分)根据离子共存原理,把溶液中的Cl-、NO3-、CO32-、OH-、NH4+、Na+、Ag+、H+分为两组,其中每组均含有阴、阳离子,请将结果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第一组:

;第二组:

22.(9分)一定量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所得混合物用100mL3.00mol/L的NaOH溶液(密度为1.12g/mL)恰好完全吸收,测得溶液中含有NaClO的物质的量为0.0500mol。

⑴原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得溶液中Cl-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mol

⑶所用氯气和参加反应得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n(Cl2):

n(H2)=___________.

23.(6分)已知: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溶解在100mL过量的浓盐酸中,当反应生成4.48L氯气(标况)时,剩余溶液中盐酸的浓度为2mol·L-1(假设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

请计算:

⑴反应耗用MnO2的质量⑵原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2010-2011学年上学期太和中学高一化学测试题答题卷

17.(10分)

⑴①,没有;②,没有;③,没有。

⑵原粉末可能是。

⑶加入,出现现象,该粉末是;

化学方程式是。

18.(6分)

⑴    ,;

⑵    ,。

19.(9分)

⑴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6分)_________g硫酸,氧原子数之比是____________,氢原子数之比是____________。

21.(4分)第一组:

;第二组:

22.(9分)

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

23(6分)解:

 

2010-2011学年上学期太和中学宏志部化学测试题评分标准

说明:

化学方程式未配平的一律不给分;填空题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应酌情给分。

17、(10分)

⑴FeCl3;MgCl2;Na2CO3(各1分,共3分)

⑵NaCl、Na2SO4(各1分,共2分)

⑶BaCl2[或Ba(NO3)2、Ba(OH)2等]溶液;白色沉淀;Na2SO4;

BaCl2+Na2SO4=BaSO4↓+2NaCl(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各1分,共5分)

18.(6分)

⑴盐酸(或CaCl2溶液);Na2CO3+2HCl=NaCl+H2O+CO2↑

⑵加热:

2NaHCO3

Na2CO3+H2O+CO2↑(试剂或方法每空1分,方程式每个2分,共6分)

19.

(1)14.6500

(2)②①⑤③④(3)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4)偏高(5)偏低偏低

20.(6分)

24.5;1∶4;1∶1(每空2分,共6分)

21.(4分)

H+、NH4+、Ag+、NO3-;OH-、CO32-、Na+、Cl-(每空2分,共4分)

22.

 

23.(10分)

解:

n(Cl2)=V(Cl2)÷Vm=4.48L÷22.4L·mol-1=0.2mol;

剩余的盐酸中n(HCl)=c(HCl)×V[HCl(aq)]=2mol·L-1×0.1L=0.2mol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141

(0.2mol)(0.8mol)0.2mol

⑴m(MnO2)=nM=0.2mol×87g·mol-1=17.4g(3分)

⑵n(HCl)总=0.8mol+0.2mol=1mol,

则c(HCl)=n(HCl)总÷V[HCl(aq)]=1mol÷0.1L=10mol·L-1(3分)

 

11

2009届高考化学考前指导

一、高考化学水平的发挥

在现有的水平和基础上在高考当中取得成功,关键是树立自信心,自信是缓解压力最好的良药,关于化学复习提一点建议。

第一,首先要抓好基础知识,在最后几天中不要盲目地做难题、偏题和怪题,而要认真复习基础知识中的最重要的主干知识。

第二,把最近阶段做过的各个地方的模拟试题认真地分析反馈,特别是其中做错的地方,还有思路方法不够敏捷的地方,要认真地反思,边思考边动手写。

第三,用一段时间来看书,特别是教材中需要记忆的化学性质,重要物质的实验室制法,基本理论当中最重要的规律。

在最后阶段,不要再做更多的新题,一定要把以前做过的题目反复消化,另外还有一部分试题需要认真地细致地逐一做好,就是近年理综高考题、调考题及五月供题(考试大纲中的题型示例和样卷)。

最后在临近高考时,要和老师同学或家人多谈一下内心的感受,缓解压力,树立信心,相信你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关于化学复习的安排

建议在最后近几天中,不要做更多的模拟套题,你先要做专题训练,例如化学中我建议你做5个专题的训练:

1、选择题训练(涉及基本理论及概念题的训练)。

2、以周期表为载体的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的训练。

3、以框图题为主的化学推断题的训练。

4、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训练.5、化学实验题的训练

第一,要把最近两个月做的重要题目、好的题目分成五个板块进行整理,整理之后进行专项复习,例如用一个专门的时间把各份试卷中的化学实验题进行复习,再用一个专门的时间把各份试卷中的化学推断题进行专项复习,依此类推。

你就可以提高对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能力。

第二,临考之前,再利用一部分时间进行成套题的复习,一定要选最优秀的一到两套考题从头到尾重新做一遍,去找那种做套题的感觉,做套题的时间不要太多,不要超过三分之一。

一定要把主要的精力进行专项复习,另外,如果你感觉到哪一部分基础知识其不够牢固,也可以回过头来看教材,特别是其中的典型元素化合物知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三、复习的重点方向

1、化学选择题在高考中充分体现主杆知识

(1)近四年全国-I卷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

(2)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做选择题的四种基本方法:

排除法、极值法、估算法、猜测法等。

解答选择题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每个答案要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其正确与否。

(2)对有疑问的答案可先避开,先找出正确或不正确的答案。

(3)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化学用语、基本规律、解题所涉及的基本公式等(一定要在草稿纸上或试卷上列出,不可凭空想象)。

(4)注意答案的要求(正确与不正确、最大与最小、“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离子总数与分子总数等)。

2、化学推断题做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推断题所考察的物质,一定是高中教材内最重要的典型物质,非金属主要考察四个:

氯、硫、氮、碳,金属主要考察四个:

钠、铝、镁、铁。

第二,主要考察八个重要元素重要化合物的典型化学性质,你可以将你认为可能是的答案直接代入题目当中进行验证,如果所有的反应点都能解释,说明你的答案是正确的。

第三,利用元素周期表解答元素推断题:

最原始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把短周期的元素写在稿子上去核对。

重点掌握3种类型:

文字推理型、表格型、实验装置兼表格推理综合型。

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与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别及联系。

重新审视以前所犯的错误,在方法、技巧上多作总结。

例如在解化学信息题时,如果遇到新情景也不会慌乱,找到题眼,寻找原形,展开联想,解决问题。

教材既是我们平时学习的工具,也是高考试题命题人的依据,他们不可能超出教材的知识水平去编写谁都不会的习题。

换一种讲法,即不论试题的情景如何新颖,但答题的“采分点”基本上都来源于教材。

所以,一定要通读教材,认真思考,按高考考试说明上的要求一点点落实,并尽量查找自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上的漏洞。

回归教材也不是泛读,而是要“思前想后”,把与本章知识点相联系的知识尽可能地补充进来,使思维发散开去,重新构筑自己的知识网络。

3、怎么做好有机化学题?

有机化学在高考中是必考的题目,考试的方向主要有三个:

第一,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计算,推测含氧、氮或硫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进一步根据物质的性质推测其结构简式(通过定量或半定量计算推断有机物的结构式)。

第二,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合成路线图进行典型有机物的合成,这其中要涉及化学反应的类型,典型物质的同分异构体,以及重要物质之间的反应。

第三,要掌握多官能团化合物的相互转化,重要的多官能团化合物有卤代酸、羟基酸、氨基酸和羰基酸。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糖类、氨基酸、蛋白质,要重点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反应类型。

你注意到发生反应时的结构特点了吗?

你从化学键角度(即考虑反应中分子结构断键、合键的位置)去认识反应了吗?

比如,在C-H处发生的反应:

可以是卤代反应(如CH4+Cl2),可以是催化氧化反应(如在醇羟基的影响下的α-H),可以是消去反应(如在醇羟基的影响下的β-H),也可以是在羰基影响下的氧化反应(如-CHO的银镜反应),还可以是分解反应(如CH4的高温分解),C-H键在不同的反应环境中,发生了种种不同的反应。

信息题,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选择信息,组织加工信息能力的题型。

历年高考所编写的习题中的知识内容都是在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

但细细观察,你会发现:

信息题往往是起点高,落点低。

在题目中创设了新的情境,注重联系实际,注重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把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科学化,澄清人们的某些模糊认识。

所以,解答信息迁移题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充满自信,不要被看似高深的知识吓倒,而是仔细阅读题目,注意分子的结构特点,找准关键词语,看清数据间的关系,联系所学过的知识,从中就能寻找到解答题目所需要的信息和方法。

解答这类习题所用知识是平时学过的,但又绝不是死记死背能奏效的。

它要求我们平时关心社会热点,关注科技动态,全面提高我们的素质.

4、怎么做化学的实验题?

化学实验试题的复习分为两部分:

第一,要抓好课本内的学生实验和典型的教师演示实验,要认真读好每一个实验,要求达到4个方面:

①理解实验的原理和目的;②掌握实验的仪器;③理解实验现象和产生的原因;④对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正确的解释。

第二,要学会设计重要的化学实验,设计化学实验的主要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