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七上期末诗歌鉴赏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540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教材七上期末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七上期末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七上期末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七上期末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教材七上期末诗歌鉴赏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教材七上期末诗歌鉴赏复习.docx

《部编教材七上期末诗歌鉴赏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教材七上期末诗歌鉴赏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教材七上期末诗歌鉴赏复习.docx

部编教材七上期末诗歌鉴赏复习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蝶:

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

4.“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5.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

6.用自己的话说说“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的意思。

7.两首诗都有一个“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欣赏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8.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9.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赏析三、四两句诗。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0.请赏析“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诗。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乌桕:

落叶乔木、秋天树叶经霜变红。

并刀:

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

(1)诗中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秋天的特点?

(2)从炼字炼句角度,分析“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②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①吴姬:

这里指酒店的女主人。

金陵古时属吴国,故称吴姬。

②压酒:

新酒酿熟后压糟取汁。

③尽觞:

千杯。

13.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

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14.试简析最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阅读唐朝诗人张旭的绝句,完成填空与简答。

(3分)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石矶:

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15)这是借用东晋_的《桃花源记》意境而写的一首诗,我给这首诗拟定的题目是

16.这首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题(6分)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①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①贾至曾调守到此。

17.两首诗黄同使用的意象有:

江水、。

(3分)

18.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3分)

阅读苏轼的《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一词,完成第7题。

(6分)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蕈①已知秋,更听寒蛩②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③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④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①簟(dian):

竹席。

②蛩(qiong):

蟋蟀。

③江亭:

江边的亭子。

④君:

指其弟子由。

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19.

(1)上阕通过和两个细节点明“秋”之时令。

(2分)

(2)赏析划线句。

(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6分)

泛海怀通州[宋]文天祥

江波无奈暮云阴,一片朝宗①只此心

今日海头觅船去,始知百炼是精金。

[注释]①朝宗:

归向大宋王朝。

2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21.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文天祥在通州的艰难处境?

请简析。

(4分)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

(6分)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茁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注】①牛群头:

地名。

②行人:

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22.

(1)诗中“茁”“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参考答案

1.

(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

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为前两句,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因此此题填“麦花雪白”或“菜花稀”都算对;高诗是一首描写晚春时景的田园诗,但是清晰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句则是后两句,通过百花尽落来展现暮春时节的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高诗中“无人”和“惟有”形成了对比,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高诗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哇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3.边塞诗高适(岑参)

4.借代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5.“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解析】

3.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常识的识记。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所以从题材上属于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等。

4.试题分析:

考查对修辞手法和诗文内容的理解。

(1)借代: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貂锦”原指战士身上穿着的衣服,这里采用的“局部代整体”的借代的修辞手法。

(2)诗文的前两句的意思是: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沙场。

这两句诗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的悲壮事实。

“誓扫”“不顾”等词语,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据此理解概述作答。

5.试题分析:

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

诗文中的“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将士战死沙场的真实场景,一边是梦境中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虚实相对,对比鲜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据此理解作答。

6.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那青山和明月一直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7.李诗中的“愁”是对朋友的担忧之愁;王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并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龙标野宴》,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虽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但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的苦。

6.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要注意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的意思是:

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即:

不要听到琴声和歌声就触动远谪的愁思,那青山和明月一直都在陪伴着我们啊。

7.两首诗都写了“愁”(角度),李白诗中的“愁”是对王昌龄的命运的担忧及对友人的怀念(内容),它是涵盖全诗情感的“诗眼”(作用)。

王昌龄的“愁”是左迁之愁(内容),作者以“莫道”句表达自己远离愁绪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作用)。

8.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

9.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

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

【解析】

8.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

“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惊”字最值玩味。

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9.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

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10.两只袖子都沾湿了,诗人的眼泪还没有擦干。

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为下文捎口信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11.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

10.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赏析。

“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意思“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擦眼泪已经擦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

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情感。

全诗的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据此可得出: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感。

12.

(1)示例:

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如乌桕、菊花、鸿雁、高天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

(2)作者以“并刀”比喻“诗情”的敏锐,新颖别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化无形为有形,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这类题型,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抓住诗句中描绘的主要景物,分析其特点。

答题时,既要答出诗句所绘具体景象,又要概括出景物特征。

前两句写乌桕上面的树叶渐渐变成红色,秋天的菊花次第开放。

天气晴朗,风声传送来大雁阵阵哀鸣。

乌桕、菊花、鸿雁、高天等景物,体现了秋天的特点。

(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

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

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以“并刀”比喻“诗情”,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也表达了诗人对大好秋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3.“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

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14.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与对比的修辞方法。

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

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间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意味悠长。

【解析】

13.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诗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的“香”,既写出了柳花的香,店内横溢的酒香;还写出了店主人的热情和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感情深厚。

表达了诗人对此地的留恋之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这首诗是诗人在开元十四年春赴扬州时,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李白作此诗留别。

诗歌的最后两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作者把“别意”与“东流水”设喻对比,并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使离别的愁思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更耐人回味。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陶渊明《桃花溪》

(2)由远而近

5.高山、落叶、秋风6.相逢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1)夜凉寒蛩

(2)这首词的下片,写路途上的美好回忆。

“梦中历历来时路”,在上半夜人睡时,梦见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入江西。

一路风尘,历历在

目,记忆犹新。

“犹在江亭醉歌舞”,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

这两句,通过写梦,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愁苦和对好友的深切思念。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临危不惧的坚强意志和忠贞报国的思想感情。

7.此诗首句写景“江波无奈暮云阴”描写波涛浩渺,暮色苍茫,反衬出艰难困苦的处境。

答案】

(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再指明作者的情感。

这里首先要注意“拙”应该是通假字,同“茁”,“茁壮”的意思,用来修饰“蘑菇”,写出蘑菇长得旺盛;“满”则写出蘑菇的多。

由此可以看出,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蘑菇”,写出它的旺盛与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

从诗歌的一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之景,而三四两句则是写诗人从牧童那里买来蘑菇做晚饭,表现出诗人的安逸闲适之情。

答案:

(1)“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表达了作者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译文:

乔木花开的时候草木其他草木都枯萎了,一场雨后,蘑菇长得非常茂盛。

牧童捡了满满一筐,卖给我做晚饭。

【解析】《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