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3 第二章 第1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438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3 第二章 第1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3 第二章 第1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3 第二章 第1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3 第二章 第1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3 第二章 第1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3 第二章 第1讲.docx

《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3 第二章 第1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3 第二章 第1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3 第二章 第1讲.docx

BBG高三地理一轮必修3第二章第1讲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最新

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思维导图

考纲

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微专题一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一、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1.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思维拓展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体现

3.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人为因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1.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考向 荒漠化的形成

(2013·海南地理)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D.丁

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土壤盐渍化产生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二是地下水位偏高,把地下盐分带到地表,随着淡水的蒸发散失,盐分逐渐滞留在地表,形成盐渍化。

图中丁处地势最低,临近本区的湖泊,是上游冰雪融水在沙漠边缘的出露,地下水位高,且蒸发旺盛,产生盐渍化。

第2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

由等高线图知丙地在乙地下游,乙地的引水灌溉使丙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干枯退化,产生荒漠化。

微专题二 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1.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

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图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考向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014·广东文综)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 D

解析 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

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形成和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风速,降低风的携沙能力,促使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减少风沙流中的颗粒物含量。

思维建模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读“我国西北地区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20世纪70~90年代末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B.过度开垦

C.开采矿产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

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

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图中所体现的是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关系图,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人们过度开垦,导致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所以由图中信息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B项正确。

第2题,荒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故治理荒漠化主要采取的措施也从恢复植被入手。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内蒙古高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

第4题,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

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

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5~6题。

5.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

6.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结合两图信息可推断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第6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薪柴林的砍伐,是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②③不具有可行性,可排除。

7.下图显示包兰铁路宁夏沙坡头段某处的景观。

其中草方格沙障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

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有(  )

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减少蒸发,防止土地盐碱化 ④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

A.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

答案 D

解析 草方格沙障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就是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区域是我国某重要的农作物产区,该区域发展该种农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

①夏季光照充足,日较差大 ②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③本地消费市场广阔 ④有较丰富的灌溉水源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9.图中乙处大面积分布有荒漠,其主要形成原因可能是(  )

A.过度放牧与黄河多年断流

B.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

C.修建梯田与不合理的灌溉

D.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幅度减少

10.图中丙处要减少荒漠化,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开垦、放牧等经济活动

B.实施环境移民

C.合理分配内流河上、下游的水资源

D.引黄河水大力植树造林

答案 8.B 9.B 10.C

解析 第8题,图中甲区域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山麓地区,气候干旱,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且有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

第9题,图中乙处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能源矿产丰富,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有关。

第10题,丙处位于气候干旱的河西走廊地区,其荒漠化的形成主要与水资源的利用不当有关;因而要减少荒漠化就要合理分配内流河的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1.下图是“世界各大陆荒漠构成状况图”。

①④两大陆温带荒漠成因各不同,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大陆面积和轮廓B.过度放牧和樵采

C.纬度位置和垦耕D.海陆位置和地形

答案 D

解析 ①为亚洲的荒漠分布,④为南美大陆的荒漠分布。

亚洲温带荒漠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而南美洲温带荒漠的形成是由于受地形因素影响。

12.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及“荒漠化发展与结果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

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干旱程度__________________。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2)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__________的退化。

(3)简述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 

(1)干旱 递减 增强

(2)土地生产力 土地

(3)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4)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解析 第

(1)题,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离海远,且周围山岭环绕,故降水少,气候干旱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

由于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故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递减;干旱程度则不断增强。

(2)题,根据“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来看,荒漠化的发展最终结果是土地生产力不断下降,而实质是土地的退化。

第(3)题,本区荒漠化扩展的主要从人为原因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和过度用水等方面分析。

第(4)题,治理措施针对原因入手,从恢复植被和保护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13.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西北某地区和欧洲某国示意图。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

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2000hm2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三 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海拔高度(m)

1月均温(℃)

7月均温(℃)

1月降水量(mm)

7月降水量(mm)

年降水量(mm)

年日照时数(小时)

R

201

2.6

20.7

54.1

60.6

824.5

1975.3

Q

1111

-8.4

23.3

1.2

42.2

193.7

2975.7

(1)分析R地1月份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

(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

(3)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P、Q所在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4)图中P处地势__________(高/低)于Q处;土壤盐分__________(高/低)于Q处,请分析原因。

答案 

(1)R地海拔较低,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

(2)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

(3)对本地区的影响:

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4)高 低 P处地下水位深,蒸发弱,地表盐分积累少;而Q处地下水位高,蒸发强,地表盐分积累多,且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解析 第

(1)题,比较两图可知,R位于法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1月份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气温较高;Q位于贺兰山东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1月份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气温较低。

(2)题,葡萄种植可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劳动力条件等进行分析。

第(3)题,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导致本地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水量大减,甚至断流。

第(4)题,从P、Q所处的上下游位置(黄河在此段自南向北流),可知Q地地势低于P地,Q地引水灌溉,地下水位浅,易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