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415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docx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docx

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

2019-2020年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1

打牢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克扣(kē)      接济(jì)       稀罕(hǎn)   穷愁游倒(liáo) 

B.诘问(jié)      呵斥(hè)    吊唁(yàn)    连声诺带(nuò) 

C.伎俩(zhī)     唏嘘(xū)    焦灼(zhuó)  长途跋涉(shè) 

D.憎恨(zēng)  昏厥(jué)   捆扎(zā)      颦难从命(shù)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跋涉(    ) 灰黯(    ) 昏厥(    ) 唏嘘(    ) 

晦气(    ) 嫉妒(    ) 伎俩(    ) 吊唁(    )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    ) 

  

(2)处世经验和人之常情。

(    ) 

  (3)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    ) 

  (4)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    ) 

4.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    )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

不能,说什么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之谊?

(    ) 

  (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    ) 

5.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    ) 

  

(2)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一只绿色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    )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    ) 

  (4)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    ) 

6.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2)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使他深受感动。

 

(3)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4)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7.你认为文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

归纳出来。

 

  

发掘潜力 

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8~ll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

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这些眼神。

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

“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

”“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

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8.第一自然段中,乡民们“羡慕”、“嫉妒”的是什么?

“轻蔑”、“嘲笑”的是什么?

 

 

9.你是怎样理解划曲线句子的?

 

10.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寓意丰富,感情深沉,试进行品析。

11.从选段来看,你对“信客”这一职业了解了多少?

 

课外一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之后1—5题。

 

一诺千金

奏文君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

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

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

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

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

我不知道怎么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竞没有来上学。

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

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

他的脸上淌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

“看我变戏法!

”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他反复说:

“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

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昌桥帮菜家推车。

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想到竞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

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

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

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

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

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

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

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

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

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

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

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

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选文有改动) 

1.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2.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

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目的:

写作手法:

3.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摘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后,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请描写出来。

(40字左右) 

5.文中“我”对女友失约持什么态度?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理由是什么?

 

  

答案

课内一试 

打牢基础 

1.D(“克扣”中“克”读kè,“稀罕”中“罕”读hǎn“;B“呵斥”中“呵”读hē;C“伎俩”中“伎”读jì) 

2.bá  àn  jué  xū  huì  jí   iì yàn 

3.

(1)难能可贵

(2)世故人情(3)从容不迫(4)绘声绘色 

4.

(1)神态描写

(2)心理描写(3)动作描写 

5.

(1)比喻

(2)比喻(3)比喻(4)排比 

6.

(1)穷困;受挫折。

  

(2)失业。

  (3)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4)长距离地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工作辛苦。

 

7.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善良。

 

  

发掘潜力 

8.乡民们从未见过的“稀罕”物品;乡民们见多了不以为奇的物品。

 

9.

(1)这些眼神中透露出旧中国农民对本乡外出谋生者是否有“出息”的评价。

(2)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农村的乡民们试图从这些物品中对遥远的城市有些了解。

 

10.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居住在落后农村的乡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最为真切,也最为深刻。

作者在句中流露出了对旧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与农民生活贫穷的慨叹和对信客沟通乡村与城市,深察世故人情的赞美。

 

11.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

 

  

课外一试 

1.借钱男生:

信守承诺;孝敬母亲。

  两个少年:

坚守承诺;不畏困难。

  我的女友:

不守诺言;畏惧困难。

 

2.目的:

(1)突出诚信的主题。

  

(2)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

  (3)赞扬孩子的真诚守信。

  写作手法:

对比(或衬托,或映衬。

) 

3.如:

摘抄:

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理解: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借钱男生兑现承诺后的喜悦、欣慰之情。

摘出的句子要生动形象,具有深刻内涵。

只要能够抓住内容、语言和写法等方面中的一点,紧扣句意进行分析即可。

 

4.略(紧扣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生动、形象;扣住描写对象和情境,描写具体。

) 

5.态度:

责备(或批评或不满或埋怨) 

   看法:

认同作者的态度。

 

   理由:

(1)认同作者的态度。

人应该信守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2)否定作者的态度。

应宽容地对待别人,不要过于苛责别人。

  (3)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态度。

自己应信守诺言,但不必对别人求全责备。

答出其中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2019-2020年人教版8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信客》同步练习2

课前热身

1、为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猝然()昏厥()吊唁()文绉绉()焦灼()伎俩()诘问()

2、解释下列词语。

猝然:

伎俩:

诘问:

潦倒:

3.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4分)

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

我的获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一句中,“信客”是一个职业,这个“信”字是送信、捎信的意思,而后面的“信”则是诚信、守信。

请你也列举—种职业,仿照上面的句式特点,写一个句子。

(4分)

我的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对信客这一类人倾注如此大的热情,为他们树碑立传?

课上作业

默读课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6、试用最简短的文字给4个章节各拟一个小标题。

7、作者为什么在开场先写一个老信客?

8、文中,作者重点介绍了这个年轻信客的哪几件事?

为什么说这几件事?

9、信客死后为什么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课下作业

10、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子,请你另选一物品(例如“镜子”、“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例句:

蜡烛:

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月亮:

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11、1992年6月,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倪萍与日本影视歌三栖明星翁倩玉合作,同台主持“中日友好歌会”擂台赛。

舞台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太庙前,比赛实况通过卫星向中日两国观众现场直播。

倪萍将首先发言,她对主持词提出了异议,坚决不同意导演为她写的第一句台词:

亲爱的日本朋友,你们好,首先我代表中国人民在这里给你们鞠躬了。

倪萍不同意主持词中第一句台词的原因是:

如果让你重为你萍写第一句台词,你怎样写?

中考链接

苹果皮

  ①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

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奶奶,带来很多礼物,其中有两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

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

    ②吃罢早饭,姑父走了。

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

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地盯着苹果。

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了。

    ③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

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

我呢,不时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

“好香,好香。

”哥哥说:

“咱们吃吧。

”我说:

“咱们吃吧。

”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

哥哥说:

“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

”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

“好好好。

    ④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

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

“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

”我们齐声回答:

“是给奶奶的。

”妈妈说:

“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奶奶的。

你们奶奶已经80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

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

”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

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

好一阵之后,她才模了模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⑤我们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哥哥说:

“别玩了,咱们该做作业了。

”我和哥哥走进屋里,看到妈妈站在奶奶床前,正准备削苹果。

奶奶看到我们,擦擦眼泪对妈妈说:

“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

”妈妈笑着说:

“奶奶,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机会多着哩,你就别老想着他们了。

”奶奶又擦了擦眼泪说:

“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没啥味呀。

”妈妈给我们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

    ⑥那天我们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碗说:

“伸手。

”我们把手伸了出去。

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笑盈盈他说:

“吃吧,孩子。

”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着,立刻,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

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

“妈妈,苹果度是苦的。

    ⑦“苹果皮苦?

”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

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脑门儿说:

“你这小鬼头哟。

”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

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里,一边嚼,一边高兴他说:

“真甜真香啊。

    ⑧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吃苹果皮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

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多么难忘啊。

  12、从文章前三段筛选出最能表现“我和哥哥“特别想吃苹果的三个语句。

(3分)

  

  1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在写作上的作用。

(2分)

    

  14、第④段写“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

”请揣摩并写出妈妈此时的心理活动,字数在40个左右。

    

    15、第⑥⑦两段对母子三人嚼苹果皮情景的描写,十分传神而富有情趣。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5分)

  ①“我”第一次嚼苹果皮,感觉它的味道怎么样?

  ②哥哥为什么说“苹果皮是苦的“?

  ③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情调或氛围?

  16、第⑧段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美好的心灵”的具体含义。

(3分)

    

  17、与本文主题思想差距较大的一项是()

  A、《游子吟》B、《晨起缝破衣》  C、《散步》D、《走一步,再走一步》

 

 

1、略2、突然、出乎意料。

不正当的手段。

(书面)追问、责问。

形容无路可走,非常失意。

3.从生活中可以学得知识。

4、略5、生活缺少这种人,生活需要这种人,生活呼唤这种人6、为什么做信客;如何做信客;不做信客转行成了好教师好校长。

7、先写老信客,实际是说明“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信。

老信客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和惨痛的教训教育着年轻信客,为他快速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8、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二是写一次遭人诬陷。

这两件事突出表现了信客职业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善良厚道的品性。

9、这表现了他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10、略11、“鞠躬”一词不得体。

亲爱的观人朋友,晚上好,这里是中国的首都北京,请允许我向远方的日本朋友问候。

12、例如:

①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②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③馋猴儿似地盯着苹果④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

  ⑤不时把苹果凑近鼻子闻等(每写对一句得1分)13、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

  14、例如:

①妈妈心里很矛盾:

孩子长这么大没吃过苹果,应该吃;而奶奶80多岁了,以后吃苹果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应该吃。

看来也只能委屈这两个孩子了!

②妈妈心里很内疚:

孩子这么想吃苹果,又这么懂事,不让他们尝一尝苹果,作为母亲是不是太狠心了……(要求所描写的心理合乎情理,语句通顺,酌情给分)15、①满嘴香甜②苹果皮本来是甜的,哥哥故意说“苦”,目的是想让妈妈和我们一起分享苹果皮的香甜滋味。

  ③温馨甜蜜,和谐融洽16、尊敬老人,疼爱子女(答出“尊敬老人,给3分;仅答出”疼爱子女“给1分)17、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