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311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docx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docx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度第二学期教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2016-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表(2016-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

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

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

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

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

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单:

  1.“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

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

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观察的图片:

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材料:

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

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材料:

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

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材料:

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

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

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微小世界”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

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

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

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

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

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

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课:

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

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3.实验清单:

  课次

  主要实验

  

  1

  放大镜观察物体;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2

  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放大镜观察蚜虫

  

  3

  放大镜观察实验、白糖、碱面、味精颗粒;制作食盐晶体

  

  4

  制作简易显微镜;了解显微镜下的新发现

  

  5

  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洋葱皮表皮细胞切片

  

  6

  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切片

  

  7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8

  /

  

  “物质的变化”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

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

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第1课:

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

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

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

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

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必要的。

  ●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实验清单:

  课次

  主要实验

  

  1

  观察物质的变化

  

  2

  混合沙和豆子;加热白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制作神秘的信件

  

  4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食盐;检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

  

  5

  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6

  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7

  观察铁钉生锈的快慢

  

  8

  制作饮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