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达机械化采掘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240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达机械化采掘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宏达机械化采掘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宏达机械化采掘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宏达机械化采掘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宏达机械化采掘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达机械化采掘论证报告.docx

《宏达机械化采掘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达机械化采掘论证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达机械化采掘论证报告.docx

宏达机械化采掘论证报告

目录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1

第一节矿井概况1

第二节矿井主要生产系统14

第二章矿井机械化采掘条件分析19

第三章矿井生产系统因素分析20

第四章经济技术与安全因素分析25

第五章机械化采掘综合分析论证结果27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

第一节矿井概况

一、企业属性、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情况等

登封市宏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区位于登封市东南约22km,行政隶属登封市大冶镇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5′35″~113°16′20″,北纬34°25′36″~36°26′10″。

宏达煤矿属国有控股企业,企业主管部门为郑州煤炭工业集团嵩阳煤业有限公司。

采矿许可证号:

C410000************0020;安全生产许可证证号:

豫MK安许证字【2008】012210Y。

本区为低山丘陵地形。

区内地势呈南高北低,最高海拔标高为307.10m,最低海拔标高为260.00m,相对高差47.10m。

地面冲沟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的迳流和排泄。

本矿西北距登封约22km,东北距新密市约20km,登封——大冶——新密公路从矿区北部通过,新郑~水寨铁路从矿区北部通过,矿区周边有简易公路相连,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二、井田地质特征

(一)地层

本区位于华北板块南部之嵩箕构造区的嵩箕断层南部嵩山背斜与荟翠山背斜之间的新密向斜西端南翼。

区域地层划分属华北地层嵩箕小区,主要发育地层为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叠系、三叠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在区外南北两侧有零星出露。

以浅灰色石灰岩为主,隐晶质结构,局部夹泥质灰岩及薄层泥岩,上部具溶蚀现象及缝合线,下部夹角砾状灰岩。

邻区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73.50m。

(二)石炭系(C)

(1)中统本溪组(C2b)

在区外南北侧有零星出露。

以浅灰色铝土质泥岩为主,局部为铝土矿,具鲕状和豆状结构,含黄铁矿结核及团块,局部呈层状出现。

在HG曲线上呈下低上高的异常反映,主要是该组地层中镓元素含量较高所致。

该层铝土质泥岩是对一1煤层的主要标志层。

本组厚度为3.36~14.31m,平均8.36m,以滨海泻湖沉积为主。

本溪组与下伏马家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上统太原组(C3t)

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厚67.87~73.08m,平均69.99m。

共含煤7层,仅底部的一1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均不可采。

依据其岩性组和沉积特征可分为三段。

①下部灰岩段

自太原组底界至L4石灰岩顶界,主要由灰~深灰色石灰岩、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石灰岩4层(L1~L4),常合并为1~2层,中夹泥岩或砂质泥岩薄层,具燧石团块和黄铁矿结核,含蜓类、介形类、海百合、腕足类等动物化石及碎屑,其中L1石灰岩特征明显,在DLW曲线上异常挺拔直立,宽大圆滑,为本区一良好标志层,局部与L2石灰岩合并,厚度为3.79~15.00m,平均11.21m。

本段含煤1~2层(一1、一4),其中一1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一4煤层不可采。

该段石灰岩与泥岩和煤层DLW曲线呈高低相同,曲线组合形态似“高山峡谷”状,为区内主要特性标志层。

本段厚度为22.91~29.04m,平均25.30m。

②中部碎屑岩段

自L4石灰岩界至L7石灰岩底界,由深灰色中细粒砂岩(俗称胡石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夹薄层石灰岩(L5、L6)及薄煤层(一5、一6、一7),煤层均不开采。

泥岩中含植物化石碎片和黄铁矿结核,具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砂岩以石英为主,呈正粒序,为区内辅助标志层。

本段厚度22.76~42.45m,平均34.19m。

③上部灰岩段

自L7石灰岩底至L9石灰岩(局部为菱铁质泥岩)顶界面。

以深灰~灰色石灰岩为主,夹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

该段含石灰岩三层(L7、L8、L9),石灰岩具方解石脉和少量黄铁矿结核,含蜓类等动物化石。

其中L8石灰岩厚3.13~4.64m,平均3.95m,发育稳定,特征明显,为本区主要标志层之一;L9石灰岩不稳定,常相变为菱铁质泥岩,为太原组与山西组分界标志层。

含煤2层,均不可采。

本段厚度为7.72~14.59m,平均10.50m。

据太原组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及生物组合规律,在晚石炭世,本区为滨海地带,上段和下段的炭酸盐建造,标志着开阔的陆表海环境,中段的碎屑岩沉积则为海水动荡退出时形成的海湾潮平环境,薄煤层则反映短期的泥炭沼泽相,沉积旋回显示海陆交替环境。

太原组与下伏本溪组为整合接触。

(三)二叠系下统(P1)

本区仅保留二叠系下统,保留最大厚度为190.00m,分为两个煤组(二、三煤组),含煤四层,其中二1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均不可采。

各煤组间均以砂岩标志层分界。

(1)山西组(P1sh)

自L9石灰岩(局部相变为菱铁质泥岩)顶至砂锅窑砂岩底,为一套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为主组成的含煤地层,即二煤组。

厚65.31~73.42m,平均70.20m,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

根据其岩性可分为四段。

①二1煤段

自L9石灰岩(局部相变为菱铁质泥岩)顶至大占砂岩(Sd)底。

由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和煤层组成,具水平层理、脉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含菱铁质结核和黄铁矿散晶,富含植物根部化石及有机质条带。

本段下部为二1煤层底板砂岩(Se),厚2.25~5.98m,平均4.19m,岩性为深灰色细、中粒砂岩,局部为粉砂岩,具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物性特征明显,在DLW曲线上呈中高幅值,HGG、HG曲线呈低密度、低伽玛值反映,为本区主要标志层之一。

本段含煤2层(二0、二1),其中二1煤层为全区普遍可采煤层,二0煤层不可采。

本段厚度为12.20~28.78m,平均21.88m。

②大占砂岩段

自大占砂岩(Sd)至香炭砂岩(Sx)底。

由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组成,含煤2层(二2、二4)均不可采。

下部为本区标志层之一的大占砂岩(Sd),除0803孔为条带状砂岩外,其余孔厚5.32~15.95m,平均10.38m,为深灰、灰色细中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为长石,层面含丰富的白云母片碎片和炭屑,物性物征明显,在KLW曲线上呈高阻反映,是对比二1煤层的的重要标志层。

泥岩和砂质泥岩具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含大量植物化石及碎片。

本段厚13.98~21.43m,平均17.17m。

③香炭砂岩段

由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中细粒砂岩组成,下部为香炭砂岩(Sx),厚0~13.85m,平均5.94m,为中细粒砂岩,局部为粗粒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层面含白云母片和炭质薄膜,可见重矿物包体,为本区主要标志层之一。

本段厚10.28~22.13m,平均17.56m。

④小紫泥岩段

由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细粒砂岩组成,顶部泥岩含铝质,具紫班及菱铁质鲕粒,俗称小紫泥岩,为本区一辅助标志层。

本段厚5.66~18.55m,平均13.59m。

山西组底部为大面积稳定的潮坪沉积,向上演变为泄湖沉积,中、上部则以三角洲沉积为主。

(2)下石盒子组(P1x)

本组上部岩层受风化刺激剥蚀,仅残留底部的三煤组岩层,最大保留厚度约120.00m,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铝土质泥岩和砂岩组成,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

三煤组自砂锅窑砂岩(Ssh)底到四煤底板砂岩(Ss)底。

底部为细中粒中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Ssh),厚5.14~12.40m,平均8.71m,含黑色泥质包体泥质条带,局部见石英细砾,硅钙质胶结,交错层理,在DLW曲线上呈高阻反映,HGG、HG曲线上呈高密度、低伽玛值反映,特征明显,为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的分界标志层。

下部为浅灰~紫灰色铝土质泥岩(俗称米村泥岩),具鲕状结构,鲕粒成分为菱铁质,易于辨认,为本区辅助标志层。

中上部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含小量植物化石碎片及菱铁质鲕粒。

三煤组以三角洲平原湖泊相沉积为主。

(四)新近系(Q)

以黄土层、砾石层为主,局部为黄土夹砾石,松散、透水性强。

厚度为1.48~36.45m,一般10~30m,与下伏各时代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大冶向斜的南翼西段,区内总体为一走向40~70°倾向310~340°,倾角9~32°的单斜构造,区内发育北东走向逆断层3条,结合大平井田构造发育情况,确定构造发育程度为中等。

现对区内构造叙述如下:

(1)桥板河逆断层

该断层横贯本区北部,延伸长度大于2km,区内长0.84km,断层走向65~77°,倾向335~343°,倾角50~55°,为北西盘(上盘)上升,南东盘(下盘)下降的逆断层,区内落差35~55m。

该断层由矿井北部大平煤矿和小河煤矿采掘工程揭露,已祥细查明。

(2)F7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矿区北东部,区内长0.27km,走向55~67°,倾向325~337°,倾角60°,落差0~10m,为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的逆断层,北东端伸出区外。

由大平煤矿采掘工程揭露,已详细查明。

(3)F8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矿区东北部,延伸长度0.45km,走向45~63°,倾向315~333°,倾角60°,落差0~15m,为北西盘上升,南东盘下降的逆断层。

该断层北东端交于板桥河逆断层。

由大平煤矿采掘工程揭露,已详细查明。

区内无岩浆岩。

(三)煤层及煤质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本溪组、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含煤地层总厚268.22m,共计含煤11层,煤层总厚10.16m,含煤系数为3.79%。

其中赋存于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和太原组底部的一1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可采煤层总厚7.02m,可采含煤系数2.62%。

二1煤为黑色,以粉状煤为主,偶见块状、鳞片状薄层,玻璃光泽。

宏观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可见镜煤条带,为半亮光亮型煤。

煤的视密度为1.45t/m3。

目前矿井所采为二1煤层,全部为复采煤,煤层赋存不稳定,层厚两极值变化大。

(四)开采技术条件

(1)瓦斯

嵩阳宏达(登封)煤业有限公司根据(豫工信【2014】7号)批复。

2013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

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1.06m3/min,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1.90m3/min,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1.12m3/t,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1.13m3/t;属瓦斯矿井。

(2)煤尘的爆炸性

2004年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鉴定,我矿二1煤层自然发火等级为Ⅲ类,属不易自燃煤层。

(3)煤层的自燃性

矿井煤尘具有煤尘爆炸性,二1煤层煤尘爆炸指数为13.55%。

(五)水文地质条件

1、主要含水层

(1)新近系孔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各基岩之上,主要由洪、坡积物组成,厚度1.48~26.45m,平均厚度一般小于10m,其底部的砂砾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呈松散或半胶结状,导/富水性较好,含孔隙潜水。

据东部大平煤矿主检2号孔抽水资料,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074L/sm,渗透系数为0.0406m/d,水位标高为225.15m。

该含水层厚度稳定性差,富水性极不均一,其水源主要以接受大气降水为主,其水位、水量动态不稳,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2)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一般系指开采煤层之上60m范围内所含砂岩含水层,岩性为细~粗粒砂岩,一般发育2~4层,累计厚度约7.44~40.29m,平均22.43m,岩石完整致密,裂隙较发育,但多被方解石脉所充填,故其富水性较弱。

在煤田勘探阶段,未对该含水层段进行抽水试验工作,在矿井生产中,该含水层多以淋水形式,向矿坑充水,正常充水量20m3/h,水量较小,易于疏排。

(3)煤层底板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主要由太原组上段灰岩组成,其中L7和L8灰岩较发育,层位稳定,厚度4.64~10.40m,平均为6m左右。

据以往钻探资料,灰岩致密坚硬,岩溶裂隙较发育,便多被方解石脉充填,钻控过程中,可见20~45mm溶孔或小溶洞,钻孔冲洗液消耗量为0.01~1.8m3/h,一般小于0.2m3/h。

在东部大平煤矿生产中,底板曾遇断层充水,充水量一般为3~5m3/h。

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00239~0.038L/sm,渗透系数为0.0147~4.167m/d,水化学类型为HCO3-KNa型,矿化度为0.297g/L,PH值为7.40,表明该灰岩含水层厚度较小,出露及补给条件差,岩石空隙及导/富水性不均一,但在断裂构造作用下,使其与下部强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时,富水性则会相应增强。

该层为二1煤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2、主要隔水层

(1)二叠系石盒子组碎屑岩段隔水层及二1煤顶板隔水层

该层段厚度一般120m左右,由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等碎屑组成,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间夹数层中厚层状粗粒砂岩含水层。

其中,上部基岩风化带,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强。

据大平煤矿主检孔和1402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0566~0.76L/sm,涌透系数为0.0734~4.229m/d。

说明上部基岩风化带和其中间中粗粒砂岩含水层,赋存有一定的水量,但由于其夹持于厚层泥质碎屑岩之间,且距开采煤层较远,又因含水层砂岩胶结致密坚硬,在该段中可起到骨架作用,相对增强了泥质岩层的力学强度。

该层段厚度大,在地表呈零星出露,补给条件不佳,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能对上部新近系砂砾石潜水含水层和下部二1煤层底板砂岩裂隙承压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起到良好的阻隔作用。

(2)二1煤层底板碎屑岩段隔水层

二1煤层底板至L8灰岩顶界之间的砂泥质岩段,据大平及小河矿统计资料,厚度12m左右。

岩性以泥岩、粉细粒砂岩为主,底部夹一薄层灰岩(或灰岩透镜体),分布连续,层位稳定,裂隙不发育,透水性较差,隔水性能良好,正常情况下,可阻隔下部太原组上段灰岩水充入矿坑。

3、矿床充水因素分析

(1)大气降水、地表水及新近系孔隙水

本区大气降水集中于7~9月份,此时矿井涌水量较平时一般涌水量明显增加,说明大气降水对矿井充水有直接影响。

区内主要地表水体为东部的桥板河和北部的洧河,均为季节性地表溪沟,几乎常年干涸,仅在雨时有短暂水(洪)流,水流经过时段和地段,河水会通过新近系及冒落裂隙等途径向矿坑充水,故当采掘工程向浅部推进时,应打超前探、放水钻,并留设足够的防水煤(岩)柱,在地表沉陷区应及时回填地裂缝,开挖疏排水渠道或其它防、排水设施,以避免发生洪水倒灌、老窑老空水突出溃水,造成淹井等水患。

本区为低山丘陵区,新近地层沉积较薄,发育不连续,稳定性差,地面坡度也大,降水、地表水等渗入补给作用弱,且与二1煤层间有较厚的二叠系碎屑岩地层相阻隔,正常情况下与二1煤层间无水力联系,故对二1煤层开采无大影响。

但当煤层回采落顶后所形成的冒落裂隙破裂(碎)带与该含水层沟通时,则构成直接充水水源。

(2)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

二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直接覆盖于二1煤层之上,回采落顶后该含水层被破坏,所含砂岩裂隙水将首先充入矿坑,是矿坑充水的主要充水水源。

在矿井生产中,该含水层水多以淋水形式,向矿坑充水,水量较小,易于疏排。

(3)煤层底板为灰岩岩溶裂隙水

太原组上段灰岩为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该含水层岩溶裂隙不发育,裂隙也多被方解石脉所充填,含水层厚度较小,出露及补给条件差,本矿及周邻生产矿井未发生过底板突水事故,说明太原组上段灰岩导/富水性较弱,但岩石空隙及导/富水性不均一,在断裂构造作用下,使其与下部强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时,富水性则会相应增强,则可产生底板渗水或突水现象。

(4)老窑老空水

据以往老窑调查资料,在开采煤层的浅部露头地段,有历史上遗的老窑和生产矿井的采空区老塘,其采掘范围、停采时间、停采原因以及积水等情况均不详,推测其废弃井巷内会积存大量老空水,对本矿生产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故当采掘工程向浅部推进时,应打超前探放水钻,并留设足够的防水煤(岩)柱,以避免发生老窑老空水突水淹井事故。

(5)断裂构造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矿区内小构造发育,落差一般1.5~4m,少数为10~15m,基本不含水或导水,由于断裂破坏了地层的连续性,使煤层上下各含水层间产生了一定的水力联系,故断裂构造是地下水的赋集空间和矿床充水的主要通道,为安全起见,生产中当井巷工程接近或通过断层时,应打超前探、放水钻,并留设足够的防水保安煤柱,以防遇断裂突水淹井。

(6)塌陷区积水

浅部老窑及周邻生产矿井废弃井巷冒落塌陷形成的断裂破碎带,并在地表形成凹地,在雨季则形成洪水汇集地,形成积水,再通过破裂带向矿坑充水,故在地表沉陷区应及时回填地裂缝,开挖疏排洪渠道或其它防、排水设施,以避免发生洪水倒灌、老窑老空水突出溃水,造成淹井等水患。

(7)钻孔对矿床的充水影响

区内以往的勘查钻孔,其封孔质量不详,或未封孔;或封闭层段较薄,封孔质量也未进行检查;煤矿生产补钻封闭质量相对较好。

总而言之,推测以往施工钻孔封孔层段、厚度、钻孔封孔灰浆样固程度等与设计会有一定出入,由于钻孔揭露并沟通了各个含水层,使之相互间产生了水力联系,构成了矿井生产回采中的人为充水通道。

生产中,当回采落顶后冒落破裂带与钻孔沟通时,钻孔即成为泄水通道而向矿坑充水。

故矿井生产中,钻孔将是矿坑充水的通道之一,生产中应加强以往勘探钻孔的监测工作,避免盲目揭露,穿越钻孔时,则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水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4、矿床水文地质类型

综上所述,本矿区水文地质构造条件较简单,矿井充水水源主要为顶板淋水,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00217~0.01091I/S.m,其水源补给条件差,含水层富水性也较弱,依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确定为二类一型,即以顶板裂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类型。

5、矿井涌水量预测

尽管储量核查报告中省煤田地质三队对涌水量在上述原因中未作预算,在矿井开拓中仅有正常涌水量5m3/h数字。

按二1煤开采矿井水随雨季增大一倍以上考虑,最大涌水量应为10m3/h左右。

(六)工程地质条件

煤层顶底板情况见下表

顶、底板名称

岩石名称

厚度(m)

岩性特征

顶板

老顶

中粒砂岩

14.98

呈灰墨色,岩性坚硬,含云母炭质及少量植物化石碎片,岩芯破碎。

直接顶

砂质泥岩

0.65

灰色,中粗粒,硅质胶结,较硬,真节理,夹砂质泥岩薄层及泥质条带,含云母和微少炭质。

底板

直接底

泥岩

2.58

灰黑色,致密性脆,富含植物化石碎片及微量炭质,呈片状。

老底

细粒砂岩

1.49

深灰色,粘土质胶结,具方解石脉,云母片多集于层面。

由于矿井开采的均为复采煤,顶板多为破碎再生顶板,情况不稳定。

(七)矿井剩余储量及服务年限

矿井可采储量81.2万吨,设计生产能力15万T/年,矿井服务年限为5.4年。

第二节矿井主要生产系统

一、开拓方式及巷道布置

(一)开拓方式

宏达煤矿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开拓,主井承担矿井进风、提煤;副井担任下料和上下人员兼作回风;风井承担辅助进风。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

(二)井巷布置

1、井筒

主井井筒直径3.8m,井深165m,采用砼浇筑井壁支护,安装一对0.75t非标罐笼,提煤兼进风。

副井筒直径4.2m,井深87m,采用砼浇筑井壁支护,装备一对0.75t非标罐笼,担负全矿井人员升降及辅助提升任务。

2、井底车场

主井底车场支护形式为锚喷巷道,配电室采用工字钢支护,主排水泵房内采用29U型钢支护。

3、大巷运输及采区巷道布置情况

宏达煤矿布置两个采区,分别为11采区、12采区;工作面运输使用刮板输送机,由下顺槽刮板运输机到两翼运输巷,经DTL-650系列胶带输送机至主井溜煤眼,由主井用罐笼提升至地面。

4、现有回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情况

矿井目前只布置12011一个回采工作面,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式,手稿落煤,工作面切巷长度为110m,设计走向长度为200m,剩余可采长度为140m,井下无掘进工作面。

由于大冶镇进行新农村建设占压了大部分煤炭资源,11采区已无法安排生产接替,无掘进工作面。

二、矿井主要生产及辅助系统

(一)提升运输系统

1、提升系统

主、副井提升,主井井筒直径3.8m,井深165m,采用砼浇筑井壁支护,安装一对0.75t非标罐笼,提煤兼进风;副井筒直径4.2m,井深87m,采用砼浇筑井壁支护,装备一对0.75t非标罐笼,担负全矿井人员升降及辅助提升任务。

2、运输系统

工作面运输使用刮板输送机,由下顺槽一部刮板运输机到运输巷,经二部DTL-650系列胶带输送机至溜煤眼,由主井用罐笼提升至地面,服务生产。

(二)供电系统

供电采用双专回路供电,分列运行,一路来自大平矿西风井开关站,另一路来自大冶冶南(35KV)变电站,重要场所均采用双回路供电。

符合规定,运行正常.

(三)排水系统

全矿井采用一级排水。

泵房安装D85—45×6型离心式水泵2台,D46—30×7型离心式水泵1台。

配套两趟Ф100mm排水管道,矿井主水、仓总容量700m³,排水系统稳定可靠,满足要求。

(四)通风系统

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通风方法为负压抽出式,副井地面安装二台FBCDZ—№14/2×37KW型轴流式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担负全矿井通风任务。

(五)洒水降尘系统

矿井主采二1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为了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煤尘防治,防止煤尘造成事故及引起职业病,矿井建立了完善的洒水防尘系统,地面消防洒水池容积200m3。

(六)监测监控系统

矿井装备KJ101N型安全监控系统,配备两台监控主机,一用一备。

系统装设有甲烷断电仪和甲烷风电闭锁装置,具有故障闭锁、防雷电保护、断电和馈电状态监测、报警显示、存储和打印功能,对CH4、CO、风速、温度、风门开关、设备开停、风电、瓦斯电闭锁参数进行监测监控,系统有专人负责维修、管理。

(七)压风自救系统

地面安装一台型号LGJ-20/8G型压风机,工作面上下付巷均按要求安装压风自救装置,风量、风压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八)人员定位系统

矿井安装KJ222型人员定位系统一套,分站19个,运行良好,满足使用要求。

(九)供水施救系统

供水施救系统与消防、降尘、防灭火为一套系统,水源取自副井地面200m3消防水池,静压供水,流量5L/s,管路经主井进入井底大巷,经分支敷设至各工作地点,主要运输巷每隔50米设三通阀门,其他巷道每隔100米设三通阀门,主要管路为φ108×4mm无缝钢管,分支管路φ75×3mm无缝钢管。

(十)紧急避险系统

井下永久避难峒室位于中部皮带上山,可同时容纳100人避难,峒室内设有压风自救、供水施救、人员定位、压缩空气喷淋、空气净化、环境监测、通讯电话、医疗、供电、座椅等设施和必备的食物,满足紧急避难要求。

(十一)通讯联络系统

调度室安装对外电话2部,井下对外电话1部。

安装JSY2000—06D型数字程控调度系统128门,井下各场所、地面各要害地点均安装直通调度室电话,矿内外通讯系统畅通。

 

第二章矿井机械化采掘条件分析

一、现有采掘工作面布置情况

矿井目前只布置12011一个回采工作面,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式,手稿落煤,工作面切巷长度为110m,设计走向长度为200m,剩余可采长度为140m;由于大冶镇进行新农村建设占压了大部分煤炭资源,11采区已无法安排生产接替,无掘进工作面。

井下无掘进工作面。

由于为复采煤煤层赋存不稳定不能布置正规回采工作面且布置的工作面长度不足300米,故不适宜采用机械化采掘。

二、全矿井、采区接替工作面布置情况

矿井计划12011改造回采工作面接替12011回采工作面,12011改造工作面工作面全部为复采煤且根据探测煤的赋存情况布置160米的回采长度,切巷平均长度50米的回采面。

矿井计划之后五年布置11采区煤柱上山、12032、12012、12042、1205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