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0204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docx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docx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

2015-2016学年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质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就是很小的物体,如液滴、花粉颗粒、尘埃等

B.体积很大的物体一定不能看作质点

C.一山路转弯处较狭窄,司机下车实地勘察,判断汽车是否能安全通过.此时在司机看来,汽车是一个质点

D.描绘航空母舰在海洋中的运动轨迹时,航空母舰可看作质点

 

2.小明站在70m高的塔台上,用30m长的弹簧绳玩蹦极,小明感到“大地扑面而来”.他所选择的参考系是(  )

A.自己B.塔台C.地面D.天空

 

3.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秒末速度为9m/s,10秒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6m/s,则运动员(  )

A.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9.8m/s

B.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6m/s

C.运动员全程的加速度为0.53m/s2

D.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4.一飞机在飞机场着陆的瞬间某个物理量是75m/s,方向与跑道平行,则这个物理量是(  )

A.速率B.瞬时速度C.平均速度D.位移

 

5.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  )

A.路程B.质量C.动能D.速度

 

6.某次车手在一次野外训练中,先利用地图计算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直线距离为9km,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用了5分钟,赛车上的里程表知识的里程数值增加了15km,当他经过某路标时,车内速率计指示的示数为150km/h,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

A.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位移是9km

B.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路程是9km

C.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是180km/h

D.经过路标时的瞬时速率是108km/h

 

7.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首先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含数学演算)和谐地结合起来,对落体运动进行了正确研究的科学家是(  )

A.牛顿B.伽利略C.亚里士多德D.安培

 

8.关于参考系的选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必须选取静止不动的物体

B.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联系在一起的

C.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考系

D.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考系

 

9.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m/s2,那么在任意1s内(  )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2倍

B.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

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s的末速度大2m/s

D.物体的位移一定比前1s内的位移大2m

 

10.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时,提出了“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连在一起下落,与单独一个物体下落比较,是快了还是慢了”的问题(  )

A.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B.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C.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D.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11.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

A.甲比乙先着地B.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C.甲、乙同时着地D.着地时甲的速度比乙的大

 

12.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大小为2m/s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1s内的平均速度为(  )

A.5.5m/sB.5m/sC.1m/sD.0.5m/s

 

1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向下的

B.只有地面上的物体才会受到重力

C.不存在只是受力而不对外施力的物体

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不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14.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F1=6N,F2=4N.保持两力大小不变,仅使力F2的方向改变,则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F将发生变化,其变化范围是(  )

A.2N≤F≤10NB.4N≤F≤10NC.6N≤F≤10ND.4N≤F≤6N

 

15.小明用力推地面上的木箱,开始没能推动,增大推力后,木箱才开始移动,如图所示木箱在被推动前和被推动后所受地面的摩擦力(  )

A.依次是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B.依次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C.都是静摩擦力

D.都是滑动摩擦力

 

16.一辆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有下列几种说法:

(1)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2)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

(3)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

(4)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17.如图所示的各种情况下,a,b两者之间一定存在弹力的是(  )

A.

B.

C.

D.

 

18.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把一个篮球从离地面高H处自由释放,篮球经多次竖直弹跳,最后停在地面上.在此过程中,篮球的位移大小为(  )

A.H

B.2H

C.0

D.因篮球弹跳的次数不知道,故无法判断

 

19.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得到弹力与弹簧长度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的原长比b的长

B.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

C.a的劲度系数比b的小

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20.如图所示的两个力的示意图,比较他们的大小,则(  )

A.F1=﹣F2B.F1<F2

C.F1>F2D.无法判断它们的大小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      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      ;它们都是每隔      秒打一个点,使用时都是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

 

22.如图所示为一轻弹簧的长度L和弹力F大小的关系,求:

(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

(2)当弹力为15N时,弹簧的长度为      cm.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3.一只足球以10m/s的速度飞向地面,在刚要到地面时,被一足球运动员一脚反向踢出,使足球以20m/s的速度沿原来的路线飞向空中,若运动员踢球时与球作用的时间是0.1s,试求足球在这个过程中的加速度.

 

24.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125m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14.3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m/s,问:

(1)运动员离开飞机时的速度多大?

(2)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地面?

(g=10m/s2)

 

25.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2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现对物体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F=12N使其向右运动,取g=10m/s2.求

(1)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2)拉力作用后,向右运动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

 

 

2015-2016学年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质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就是很小的物体,如液滴、花粉颗粒、尘埃等

B.体积很大的物体一定不能看作质点

C.一山路转弯处较狭窄,司机下车实地勘察,判断汽车是否能安全通过.此时在司机看来,汽车是一个质点

D.描绘航空母舰在海洋中的运动轨迹时,航空母舰可看作质点

【考点】质点的认识.

【分析】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根据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来判断即可.

【解答】解:

A、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与体积大小无关,体积很大的物体也能看成质点,比如地球的公转,故A错误.

B、能否看成质点,与体积大小无关,体积很大的物体也能看成质点,比如地球的公转,故B错误.

C、判断汽车是否能安全通过时,汽车的大小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故C错误.

D、描绘航空母舰在海洋中的运动轨迹时,航空母舰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可以看成质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质点这个概念的理解,关键是知道物体能看成质点时的条件,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物体的大小体积能否忽略.

 

2.小明站在70m高的塔台上,用30m长的弹簧绳玩蹦极,小明感到“大地扑面而来”.他所选择的参考系是(  )

A.自己B.塔台C.地面D.天空

【考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并且要会选择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解答】解:

小明向地面俯冲,看到大地扑面而来.所以现在描述大地的运动状态是以小明自己为参照物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

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考查了有关参照物的选择,在选择参照物时,关键是看要描述哪个物体的运动.

 

3.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秒末速度为9m/s,10秒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6m/s,则运动员(  )

A.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9.8m/s

B.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6m/s

C.运动员全程的加速度为0.53m/s2

D.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考点】平均速度;加速度.

【分析】已知位移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运动员的运动状态不明确,加速度没法求

【解答】解:

由题意知,位移s=100m,运动时间t=10s,

则平均速为:

v=

运动员的运动状态不知道故加速度没法求,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平均速度,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排除干扰项“14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m/s”.属于基础题目

 

4.一飞机在飞机场着陆的瞬间某个物理量是75m/s,方向与跑道平行,则这个物理量是(  )

A.速率B.瞬时速度C.平均速度D.位移

【考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速度的平均值.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物体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过程上的速度是指平均速度.由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

75m/s是速度,对应某个瞬间的速度,是瞬时速度,故B正确.

故选:

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表示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速度,瞬时速度表示某个时刻或某个位置的速度.

 

5.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  )

A.路程B.质量C.动能D.速度

【考点】矢量和标量.

【分析】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根据有无方向确定.

【解答】解:

路程、质量和动能都是标量,而速度是矢量,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

D.

【点评】矢量与标量明显的区别是:

矢量有方向,标量没有方向.属于基础题.

 

6.某次车手在一次野外训练中,先利用地图计算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直线距离为9km,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用了5分钟,赛车上的里程表知识的里程数值增加了15km,当他经过某路标时,车内速率计指示的示数为150km/h,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

A.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位移是9km

B.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路程是9km

C.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是180km/h

D.经过路标时的瞬时速率是108km/h

【考点】平均速度;位移与路程;瞬时速度.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已知赛车手行驶的位移和时间,利用v=

得到行驶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是路程比时间.位移为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车内速度计指示的示数为瞬时速率.

【解答】解:

A、B、由题可知,位移为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故赛手位移为9km,故A正确;

B、赛车上的里程表知识的里程数值增加了15km,可知路程是15km.故B错误;

C、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

,故C错误;

D、车内速度计指示的示数为150km/h,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为瞬时速率,或瞬时速度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考查位移与路程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与瞬时速率等基本概念,明确平均速度是由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路程比时间.位移为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7.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首先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含数学演算)和谐地结合起来,对落体运动进行了正确研究的科学家是(  )

A.牛顿B.伽利略C.亚里士多德D.安培

【考点】物理学史.

【专题】常规题型.

【分析】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解答】解:

伽得略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对落体运动进行了正确的研究.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8.关于参考系的选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必须选取静止不动的物体

B.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联系在一起的

C.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考系

D.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考系

【考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参考系是假定不动的物体,故参考系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也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故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考系.

【解答】解:

A、参考系是假定不动的物体,故参考系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也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故A错误.

B、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作参考系的物体可以与地面相关,也可以与地面无关,故B错误.

C、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作参考系的物体可以与地面相关,也可以与地面无关,故C错误.

D、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故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考系,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了参考系的概念就能顺利解决此类问题,故应加强对概念的学习.

 

9.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m/s2,那么在任意1s内(  )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2倍

B.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

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s的末速度大2m/s

D.物体的位移一定比前1s内的位移大2m

【考点】加速度.

【专题】常规题型.

【分析】加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结合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判断.

【解答】解:

A、因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为2m/s2,知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为2m/s,则某1s末的速度比该ls初的速度总是大2m/s,不是2倍的关系.故A错误,B正确;

C、某1s初与前1s末是同一时刻,所以速度相等.故C错误;

D、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得出△x=2m,

所以物体的位移一定比前1s内的位移大2m,故D正确;

故选:

BD.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通过定义式进行求解,基础题.

 

10.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时,提出了“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连在一起下落,与单独一个物体下落比较,是快了还是慢了”的问题(  )

A.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B.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C.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D.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考点】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分析】本题比较简单考查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落体运动快慢”、“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通过了解这些观点,体会物理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解答】解:

亚里士多德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不通过实验验证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伽利略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推翻了他的观点,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故选项A正确.

故选:

A.

【点评】物理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很多曲折和挫折,同学们要理解其过程,不但要记住正确理论,对于当时错误的理论也要有所了解.

 

11.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

A.甲比乙先着地B.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C.甲、乙同时着地D.着地时甲的速度比乙的大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

【专题】自由落体运动专题.

【分析】两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相同,都为g.高度相同,则落地时间相同,落地时的速度相等,在下落的过程中位移相同.

【解答】解:

A、C、两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相同,都为g.根据

,高度相同,落地时间相同.故A错误、C正确;

B、D、根据v=gt知,两物体着地的速度相同.故BD错误.

故选:

C

【点评】该题比较简单,关键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下落的时间、速度与质量无关,只与高度有关.

 

12.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大小为2m/s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1s内的平均速度为(  )

A.5.5m/sB.5m/sC.1m/sD.0.5m/s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根据逆向思维求出物体在停止运动前1s内的位移,再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出物体在停止运动前1s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采取逆向思维,在物体在停止运动前1s内的位移x=

则平均速度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以及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式.

 

1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向下的

B.只有地面上的物体才会受到重力

C.不存在只是受力而不对外施力的物体

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不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考点】重力;力的概念及其矢量性.

【专题】定性思想;推理法;受力分析方法专题.

【分析】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但不是垂直于接触面向下;

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均受到重力;

力总是成对出现,物体受力的同时一定对外施力;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解:

A、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接触面向下,故A错误;

B、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均受重力,并不是只有地面上物体才受重力,故B错误;

C、任何物体受力的同时一定向外施力,故C正确;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重力的产生、弹力及力的效果,要注意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4.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F1=6N,F2=4N.保持两力大小不变,仅使力F2的方向改变,则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F将发生变化,其变化范围是(  )

A.2N≤F≤10NB.4N≤F≤10NC.6N≤F≤10ND.4N≤F≤6N

【考点】力的合成.

【专题】受力分析方法专题.

【分析】二力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同向时合力最大,反向时合力最小,合力范围:

|F1+F2|≥F≥|F1﹣F2|.

【解答】解:

二力合成时合力范围:

|F1+F2|≥F≥|F1﹣F2|;

故合力最大10N,最小2N,之间任意结果都可以;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关键是明确二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同向时合力最大,反向时合力最小.

 

15.小明用力推地面上的木箱,开始没能推动,增大推力后,木箱才开始移动,如图所示木箱在被推动前和被推动后所受地面的摩擦力(  )

A.依次是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B.依次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C.都是静摩擦力

D.都是滑动摩擦力

【考点】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

【专题】摩擦力专题.

【分析】物体没有运动,但有运动的趋势,则物体受到静摩擦力,当物体运动,则受到滑动摩擦力.

【解答】解:

小明用力推地面上的木箱,开始没能推动,是木箱受到静摩擦力作用;当增大推力后,木箱才开始移动,则木箱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

A.

【点评】学会区别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注意求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静摩擦力的大小不同方法.

 

16.一辆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有下列几种说法:

(1)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2)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

(3)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

(4)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考点】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专题】弹力的存在及方向的判定专题.

【分析】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这就是弹力.是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对受力物体的力.

【解答】解:

(1)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施力物体是汽车,故是汽车发生弹性形变对地面的力,故

(1)错误,

(2)正确;

(3)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施力物体是地面,故是地面发生弹性形变对汽车的力,故(3)错误,(4)正确;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