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129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docx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docx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doc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

篇一:

国学经典——大学教学设计

《大学》第十四课时教案

广利中心小学焦佩珍

一、教学内容

诗云: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中人交,止于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这一文段的主要观点,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寻找最合适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3、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明白文段的观点,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2、熟读成诵。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大学》的主题: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

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

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背诵上一节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听录音,比较自己的读音和读法。

3、再读,正音:

邦bāng、畿jī、惟huái、缗mí、蛮má、

丘qū、隅yǜ、穆mù、於wū、缉jī、熙xī。

4、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刘读、抽读。

(三)整体感知文段

1、读文段,边读边思考以下词语的意思。

邦畿:

天子的京都,包括京城及其郊区。

惟民:

民众。

所止:

所居住的地方。

缗蛮:

绵蛮。

“缗”通“绵”,鸟叫声。

丘:

山冈上。

隅:

角落。

止:

栖息。

其:

它。

穆穆:

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於:

叹词。

缉:

继续。

熙:

光明。

止:

语助词,无意义。

君:

国君。

仁:

仁爱。

敬:

恭敬。

孝:

孝顺。

慈:

慈爱。

信:

信用。

2、再读文段,感知文意。

《诗经》说:

“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诗经》又说:

“‘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

”孔子说:

“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

“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3小组交流:

读了文件段,你明白了什么?

4、检查汇报。

(1)、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

(2)、“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

(3)、知已知彼,为人处事要光明磊落,庄重谨慎。

《大学》本身说得好: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这才是最重要的。

5、读了文段,你发现什么规律?

指名汇报并板书。

君仁

臣敬

子孝

父慈

交信

(四)拓展

1、看例子,谈想法。

(结合刚刚学习的内容,说说图片中的人物体现了什么?

2、联系生活,谈感受。

(五)熟读成诵。

(六)小结:

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已知彼,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庄重谨慎。

(七)附板书

君仁

臣敬

知其所止子孝庄重谨慎

父慈

交信

篇二:

小学国学《大学》教案

《大学》

教案——明德章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出示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孔子图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康诰章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明德章,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康诰曰:

“克明德。

”大甲曰:

“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

“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1)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2)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3)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盘铭章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

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

“作新民。

”诗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3、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诗云:

“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4)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5)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6)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7)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4、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五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

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七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八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4、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4、练习背诵。

四、总结。

《中庸》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简介中庸全篇的来历及总体内容。

2、出示句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

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二、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三、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四、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五、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5、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3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4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子日,“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一、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二、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三、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四、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7、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一、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二、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三、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四、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8、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

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五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引入新内容。

出示句子子日: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二、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三、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四、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五、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9、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子日:

“人皆日:

?

予知。

?

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

?

予知。

?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2.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4.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5.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6.自主、合作、探究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七课时二、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子日:

“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三、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四、学生自由练读。

先仔细读几遍,注意正确的停顿,读准字音将语句读连贯。

五、全班齐读。

初步感知句子内容。

六、指读。

纠正字音、停顿、语调等。

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10、自主、合作、探究

A、试着自己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B、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本组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把不懂词句找出来。

C、班内交流。

理解句意,联系上生活展开讨论。

D、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3、练习背诵。

四、总结。

第八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翻译句子。

2、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句子内容。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篇,并了解背诵情况。

2、出示句子子曰,

篇三:

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41-2

第六课治国;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课文第一句、第二段第二;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3.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悟;1、创设情景;情景一假如你是古代的君主,你要怎么治理一个国家;假设:

经济条件、军事力量、严厉的法律;引导学生第六课治国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课文第一句、第二段第二句的背诵。

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悟

1、创设情景

情景一假如你是古代的君主,你要怎么治理一个国家。

假设:

经济条件、军事力量、严厉的法律。

引导学生学习《治国》

2.生字出示。

絜矩恶悖等词语

其次播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3熟读课文

跟着音频熟读。

采用男女生对读。

二、字词地梳理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

“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

“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

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三、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大学》引用《尚书·康诰》话说:

“惟命不于常”,唯独天命不会保持永久。

只有善良才能长久地得到它。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不行善道,就会失去它。

只有行道善良才可以长久得到天命的眷顾。

一旦不再行善,天命就不再眷顾你。

道和善的关系很明白,道居于善。

只要为善,道自然与你同在。

欧阳伦的悲惨下场,跟他敛财有关系,其实清代弄臣和珅同样如此,聚敛巨额财宝,最后也是身首异处,半国之财富,悉数充公。

历史的教训值得人们吸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修养的程度,是君子能否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

第九课子路问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教学重点:

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

指名回答。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

2、板书揭题:

《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