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docx
《六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
六年级阅读短文及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 屹)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
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
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 尉)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 副)庄严绚丽的画图。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钮 纽)部分——中央大厅。
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
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
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
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浊 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
屋顶是穹隆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
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
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liú)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至 致)的整体。
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
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3)第2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是( )。
A. 举例子 B. 打比方 C. 列数字
(4)第3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5)文章介绍万人大礼堂采用了( )。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答案】
(1)耸;蔚;幅;纽;浑;致
(2)总体介绍人民大会堂
(3)C
(4)迈进;穿过;指着四周;朝西;往北;向南
(5)B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对写作顺序。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到关键词语在结合选项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
(1)耸;蔚;幅;纽;浑;致
(2)总体介绍人民大会堂
(3)C
(4)迈进;穿过;指着四周;朝西;往北;向南
(5)B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木有情
都说“草木无情”,我却不这样认为。
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潜在地具有一种心理,草木也不例外。
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一株桂花,长得并不茂盛,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
当时收下它是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凭着这两条理由,我把它收下来了。
第一年的八月它没有香味,因为它没有开过花。
家人也没有对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没有人去打理它。
倒是我家的小花猫偶尔上去几次,但是由于,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到地上。
于是,猫儿也冷落了它,桂花树便默默地生长了一年。
第二年开春,我决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ōng kóng)地上。
我开始挖它的根,但是实在无法挖出来,最后不得不将花盆弄破,没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发达——长的、短的、细的都紧紧抓着土壤。
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移到地面后,我仍旧对它疏于管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它变得郁郁葱葱了,片片新叶布满了枝桠,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许多。
欣喜之余,我开始注意它了,定时浇水施肥,实施关注着它。
不久,它嫩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
金秋八月,满院飘香,家人围坐在桂树的周围,闻着桂花的香,说着有关桂花的故事……
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1)选择文中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空________(kōng kóng)地
(2)“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弱”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①跟“强”相反;②年纪小;③不足,偏少。
“瘦弱”中的“弱”字解释为________。
根据义项②,可以用“弱”组词为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瘦弱——________——________
欣喜——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桂花在________季开放。
②作者种桂花有两个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③因为________,所以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回地上。
(5)用波浪线画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话。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请你做一回小老师,简明扼要地写一句评语。
【答案】
(1)kóng
(2)R;ruo;弓;七;①;老弱病残
(3)瘦小;肥胖;高兴;愤怒
(4)秋;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6)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
(6)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内容。
写作方法,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1)kàng
(2)R、ruo、弓、七、①、老弱病残
(3)瘦小、肥胖、高兴、愤怒
(4)秋;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6)略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 闻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
这会儿,他正________着交通沟的胸墙________着,一手________着火柴盒,________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________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 凝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
”他在自言自语。
突然,他凑(chòu còu)到我的耳边轻轻的问:
“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
我不由得一愣(lèng lèn),摇了摇头,说“没见过。
”我说的是真话。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下划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2)选出文中括号内运用恰当的词语。
(3)照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ABA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精会神(含近义词):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坐 倚 夹 划 拿
这会儿,他正________着交通沟的胸墙________着,一手________着火柴盒,________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________着火柴。
这一系列的动作说明________。
(5)“多好啊!
”能看出郝副营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chòu;lèng
(2)著名;注视
(3)多姿多彩;百发百中;自由自在;胡言乱语;呼风唤雨;争分夺秒
(4)倚;坐;拿;夹;划;郝副营长对这次战斗的胜利充满信心。
(5)饱含着他对这种生活的憧憬。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著名:
强调显著、突出,常用于形容人物、城市、著作、战役等。
一般是:
著名的某某。
闻名:
强调广为人知,可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常与“举世”构成固定词组“举世闻名”。
一般是:
某某举世闻名;某某闻名于世凝视:
着重指带着某种神情,长时间地聚精会神地看某一点,对象是人或具体的静止的东西。
注视:
着重指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地看,也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
(3)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4)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5)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chòu;lèng
(2)著名;注视
(3)多姿多彩、百发百中、自由自在、胡言乱语、呼风唤雨、争分夺秒
(4)倚、坐、拿、夹、划、郝副营长对这次战斗的胜利充满信心。
(5)饱含着他对这种生活的憧憬。
【点评】
(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4)要正确使用动词,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
(5)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阅读下面的话,回答问题。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1)我们“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是为了________。
(2)“破绽”在这段话中指的________,老师看出来破绽是因为________。
(3)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________。
【答案】
(1)玩竹节人不让老师看见。
(2)我们把书竖起来当屏风;后面的同学伸长了脖子往我们桌上看
(3)玩竹节人很有趣,很吸引人。
【解析】【分析】
(1)、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玩竹节人不让老师看见。
(2)我们把书竖起来当屏风;后面的同学伸长了脖子往我们桌上看
(3)玩竹节人很有趣,很吸引人。
【点评】
(1)、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5.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填空。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这段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特点,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3)用横线画出比喻句,其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答案】
(1)柔美|色渲染|线勾勒|色欲流|令人惊叹|令人舒服|伫立四望|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天空;地面;天底下一碧千里;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3)绿色的大草原;羊群
【解析】分析:
本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
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
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
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鼓励学生对精彩语句进行积累。
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現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
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的含义:
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着________的作用。
(3)下列对“青山是不会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青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充满着生机,这样青山就焕发青春,永远不老
B.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留他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点亮智慧灯
【答案】
(1)表面上指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还指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点明中心
(3)B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另一种东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要联系上下文,从老人改造山沟、创造绿洲,以及老人绿化家园的精神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2)这道题考查的是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要读读这句话,了解这句话表述的内容和含义,这句话与题目相呼应,直接抒情,赞美了老人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功绩;然后,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老人改造山沟、植树造林的事迹来理解,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青山”上的绿树不会老,老人植树改造山林环境、绿化家园的精神也不会老。
【点评】
(1)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7.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
“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
“碰壁?
”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
“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本段文字通过我和伯父交谈,可以看出伯父是怎样的人?
(2)文中鲁迅先生说“四周黑洞洞的”指什么________;“碰壁”指什么________;说一说作者当时真的明白了伯父话的意思吗?
________
【答案】
(1)对晚辈充满慈爱,平易近人,语言幽默,对下一代将来认识社会的关注。
(2)指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统治;指鲁迅先生与国民党反动派针锋相对的斗争;没有,只是从鲁讯先生语言的表面意思而言,因为作者当时还小,听不懂鲁迅先生话里的真正含义
【解析】【分析】
(1)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本段文字通过我和伯父交谈,可以看出伯父对晚辈充满慈爱,平易近人,语言幽默,对下一代将来认识社会的关注。
(2)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
文中鲁迅先生说“四周黑洞洞的”指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统治;“碰壁”指鲁迅先生与国民党反动派针锋相对的斗争;作者当时没有真的明白伯父话的意思,只是从鲁讯先生语言的表面意思而言,因为作者当时还小,听不懂鲁迅先生话里的真正含义。
【点评】
(1)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2)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燕子的双腿被一个小孩“喀嚓”一声剪断;
奄奄一息的小猫“扑”的一声被抛向疾驶的车轮;
正在河岸上蜕壳的蜻蜓,被一双散步的脚有意识地踩扁;
鲜花被两个谈情说爱的人漫不经心地一瓣瓣撕碎、揉烂、碾成泥……
树上鸟窝里的幼鸟成了人类幼儿的玩物,任凭它们的母亲绕树嘶叫,直至心力交瘁,坠地而死。
顽童们兴奋地往返奔跑,享受踩踏虫尸所发出的脆响。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也许,与浩瀚人世相比,这些只不过是一出出不足挂齿的小小杂乱的悲剧而已,但不知几时开始,人类潜意识里有座冰山,人性就变麻木、冷漠、甚至残忍,以肆虐他族之苦,养已欢颜,并引为闲适雅趣。
生灵何罪之有?
就因为看不见它流泪流血,
就因为听不到它呼痛呼救,
就因为人类比它强大,
我们就可以任意践踏、蹂躏、摧残?
再微末也是生命,是比人类更加脆弱的生命。
人对世界总是不满意,却从不愿反躬自省,自己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
(1)用“‖”将短文分为两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段:
________。
第二段:
________。
(2)文中的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麻木、冷漠、甚至残忍的一面。
(3)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完成题目。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
①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②“触目惊心”的意思是________。
③从“心寒”“悲哀”两个词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
④将这个句子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
(4)短文最后几个自然段应读出________的语气。
(5)针对文中提到的现象,写几句你发自肺腑的话,呼吁人们爱护生灵、保护动物。
【答案】
(1)列举人类的种种残忍的行径;对人类的残忍行径发出责问
(2)喀嚓,扑,有意识,漫不经心,任凭,享受。
(3)过渡(承上启下);看都之后心里感到震惊;善良,有同情心;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怎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4)强烈谴责
(5)略
【解析】【分析】
(1)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第一段(燕子的双腿……并引为闲适雅趣。
):
列举人类的种种残忍的行径。
第二段(生灵何罪之有?
……自己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
):
对人类的残忍行径发出责问。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文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麻木、冷漠、甚至残忍的一面的词语:
喀嚓,扑,有意识,漫不经心,任凭,享受。
(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①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
②“触目惊心”的意思是看都之后心里感到震惊。
③从“心寒”“悲哀”两个词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
④将这个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怎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4)语气:
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
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