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767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docx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docx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师版全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

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

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

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

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问题2:

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

“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

“三年”。

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

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后记:

6.2.1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

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

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由学生自己得出:

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1.解下列方程

(1)x-5=7

(2)4x=3x-4

解:

(1)两边都加上5,得x=7+5即x=12

(2)两边都减去3x,得x=3x-4-3x即x=-4

注意:

“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

(2)

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7页,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后记:

6.2.2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

“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44x+64=3283+x=(45+x)y-5=2y+l问:

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示:

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3x-2  x-3=-l

5x2-3x+1=0  2x+y=l-3y=5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

(1)-2(x-1)=4

(2)3(x-2)+1=x-(2x-1)

方程

(1)该怎样解?

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看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2)题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后讲评,讲评时,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例题:

解方程3x-[3(x+1)-(1+4)]=l

方程中有多重括号,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说明:

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习题l、2、3。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习了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后记:

6.3实践与探索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发生变化,但在围的过程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变,由此便可建立“等量关系”同时根据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化,且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通过问题3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

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1.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

(1)、

(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让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

(1)小题一般能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也可提示:

与几何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可画出图形,在图上标注相关量的代数式,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分析和发现数量关系。

分析:

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不变,长与宽的和为60÷2=30(厘米),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2)小题的设元,可让学生尝试、讨论,对学生所得到的结论都应给予鼓励,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

(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

(1)、

(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

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把

(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

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

并加以验证。

通过计算,发现随着长方形长与宽的变化,长方形的面积也发生变

化,并且长和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和宽相等,即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同学们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后记: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7.1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引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

组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难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怎样检验一

个数是否是这个方程的解?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新授

问题1:

暑假里,《新晚报》组织了“我们的小世界杯”足球邀请赛,勇士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赛9场,得17分。

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

分,勇士队在这一轮中只负了2场,那么这个队胜了几场?

又平了几场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方法来解,也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请同学们选一种方法试一试。

解后反思:

既然是求两个未知量,那么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

学生尝试设勇士队胜了x场,平了y场。

让学生在空格中填人数字或式子:

那么根据填表结果可知

x十y=7①3x+y=17②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这里的x、y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个是胜与平的场数和是7场;另一个是这些场次的得分一共是17分,也就是说,两个未知数x、y

必须同时满足方程①、②。

因此,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并写成

x+y=7①3x+y=17②

上面,列出的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每个方程都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①、②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解释;“元”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用算术方法或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求得勇士队胜了5场,

平了2场,即x=5,y=2

这里的x=5,与y=2既满足方程①即5十2=7

又满足方程②,即3×5十2=17

我们就说x=5与y=2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

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检验范例。

三、小结

1.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如何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组的解?

后记:

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索,逐步发现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化二元——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了解“代人消元法”,并掌握直接代入消元法。

3.通过代入消元,使学生初步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和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用代入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2.难点:

用代入法求出一个未知数值后,把它代入哪个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值较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把3x+y=7改写成用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

二、新授

回顾上一节课的问题2。

在问题2中,如果设应拆除旧校舍xm2,建新校舍ym2,那么根据

题意可列出方程组。

y-x=20000×30%①

y=4x②

怎样求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

方程②表明,可以把y看作4x,因此,方程①中的y也可以看着

4x,即将②代人①(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实际上此方程就是设应拆除旧校舍xm2,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

这样就二元转化为一元,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解问题1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吗?

让学生自己概括上面解法的思路,然后试着解方程组。

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加以引导。

并总结出解方程的步骤。

1.选取一个方程,将它写成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记作方程③。

2.把③代人另一个方程,得一元一次方程。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人③,求出另一个未知数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

以上解法是通过“代人”消去一个未知数,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这种解法叫做代人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29页,练习。

四、小结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

2.掌握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后记:

7.4实践与探索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配套问题的应用题。

2.难点:

寻找相等关系以及方程组的整数解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其中什么是关键?

二、新授

问题1.第42页实践与探索中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阅读教科书并与同伴讨论、交流,探索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只要学生的方法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鼓励学生进行质问和大胆创新。

问题2.第42页实践与探索中的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充分思考,并与伙伴交流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这里讲的“其中的奥秘”,是指什么?

“奥秘”是指用这8块大小一样的矩形拼成的正方形,为什么中间会留下一个边长为2mm的小正方形的洞?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做一做。

把第6章实践与探索提出的问题,用本章的方法来处理,并比较两种,谈谈你的感受。

问题1:

设长方形的长为xcm,宽为ycm,根据题意列方程组

y=x

x+y=

问题2:

设小明的爸爸前年存了x元,利息税为y元,由题意得:

y=2.43%·x·2·20%

2.43%x·2-y=48.6

问题3:

设小张家到火车站有x千米,乘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y小时,由题意得:

  40x·2=80y

  40x+80y=40(x+y+)

四、小结

后记:

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8.1.1认识不等式

教学目标:

1.认识不等式,能正确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弄清不等式的实质;

2.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会列出简单的不等式,用不等式表示简单的数字语言;

3.理解不等式的解的概念,会寻找不等式的解.

教学过程:

一.研究问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

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了27张票时,爱动脑的李敏同纪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浪费吗?

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

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二.新课探究:

分析上面的问题

设有x人要进世纪公园,①若x≥30,应该如何买票?

②若x<30,则又该如何买票呢?

结论:

至少要有多少人进公园时,买30张票才合算?

概括:

、不等式的定义: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不等式用符号>,<,≥,≤.

、不等式的解: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分类:

⑴恒不等式:

-7<-5,3+4>1+4,a+2>a+1.

⑵条件不等式:

x+3>6,a+2>3,y-3>-5.

三、基础训练。

例1、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数;⑵b不是负数;⑶c是非负数;⑷x的平方是非负数;⑸x的一半小于-1;⑹y与4的和不小于3.

注:

⑴不等式表示代数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与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相对应;

⑵研究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的重点是抓关键词,弄清不等关系。

例2、用不等式表示:

⑴a与1的和是正数;⑵x的2倍与y的3倍的差是非负数;⑶x的2倍与1的和大于—1;⑷a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

例3、当x=2时,不等式x-1<2成立吗?

当x=3呢?

当x=4呢?

注:

⑴检验字母的值能否使不等式成立,只要代入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如果符合不等号所表示的关系,就成立,否则就不成立。

⑵代入法是检验不等式的解的重要方法。

后记:

8.2.1不等式的解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

(2)知道什么是解不等式、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二、复习与练习

1、用不等式表示:

(1)x的

与3的差是正数;

(2)2x与1的和小于0;(3)a的2倍与4的差是正数;

(4)b的--

与的和是负数;(5)a与b的差

是非正数;(6)x的绝对值与1的和不小于1;

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不等式x+2>5的解?

哪些不是?

--3,--2,--1,0,1.5,3,3.5,5,7。

三、新课探究:

如图:

请你在数轴上表示:

(1)

小于3的正整数;

(2)

不大于3的正整数;

(3)

绝对值小于3大于1的整数;

(4)

绝对值不小于--3的非正整数;

由复习

(2)可知,大于3的每一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不大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它的解。

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一个集合,称为不等式x+2>5的解集。

不等式x+2>5的解集,可以表示成x>3,也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

 

概括:

(1)、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2)、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可直观地表示出来,但应注意不等号的类型,小于在左边,大于在右边。

当不等号为“>”“<”时用空心圆圈,当不等号为“

”“

”时用实心圆圈。

四、基础训练。

例1、方程3x=6的解有个,不等式3x<6的解有个。

例2、判断题

(1)x=2是不等式4x<9的一个解;

(2)x=2是不等式4x<9的解集;

(3)不等式4x<9的解集是x<2;(3)不等式4x<9的解集是x<

.

例3、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2

(2)x

(3)-1

后记:

8.2.2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标:

(1)联系方程的基本变形通过直观的试验与归纳,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综合运用基本性质,会用“作差法”比较两数式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练习:

1.不等式

的最小整数值是,不等式

≤2中

的最大整数值是.

2.写出不等式

的一个解是,

=7(填“是”或“不是”)不等式

的解,不等式

的解是大于的数.

3.用不等式表示:

的5倍与2的差不大于

与1的和的3倍..

4.用不等式表示“

的相反数的4倍减5不小于2”为.

5.“

不是一个正数”用不等式表示为.

6.“

与3的差的4倍大于8”用不等式表示为.

7.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5.

(2).x<-3.(3)x≥-1(4)-1

三、新课探究:

1、提问: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主要是对方程进行变形。

那么方程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不等式,我们同样应先探究不等式的变形规律。

板书: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演示书本P58实验,由学生观察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教师概括板书

(1)不等式性质1如果a>b,那么a+c>b+c,a-c>b-c。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提问: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也不变呢?

2、将不等式7>4两边都乘以同一数,比较所得的数的大小,用“>”或“<”填空:

7ⅹ34ⅹ37ⅹ14ⅹ1

7ⅹ24ⅹ27ⅹ04ⅹ0

7ⅹ(-1)4ⅹ(-1)

7ⅹ(-2)4ⅹ(-2)

7ⅹ(-3)4ⅹ(-3)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概括:

(2)不等式性质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3)不等式性质3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也就是说,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四、基础训练

1、设a

(1)a+1b+1;

(2)a-3b-3;(3)3a3b;(4)-a_-b;

(5)a+2a+3;(6)-4a-5-4a-3(7)则a-2b-1

2、

(1)若m+2

(2)若ac2>bc2,则ab,-a-1-b-1.

(3)若a>b,则acbc(c≤0),ac2bc2(c≠0).

后记:

8.2.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其标准形式;

(2)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来探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3)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重视数学学习中转化思想的运用。

二、复习提问:

(1)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什么?

(2)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

的形式.

(3)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三、新课探究: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是:

.

3.求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把不等式化成

的形式.

四、基础例解:

例1、解下列不等式,并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例2、⑴解一元一次方程

,并说说经过哪些步骤。

⑵请你将⑴中方程改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解此不等式。

⑶比较⑴与⑵,请你与同学互相讨论,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方法、步骤的异同点,并合作填写下表。

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相同步骤

区别

学生练习:

课本P62练习1、2.

例3、解下列不等式,并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后记:

8.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