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759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五、图表题

六、案例分析

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资源、资本、信息

(一)产生

诞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

产生背景:

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

美国人创立:

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

(二)发展

(1)早期

①20—30年代

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和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

(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

(1)拉斯威尔(1902一1977)

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为传播的“5W模式”和基于“5W”基础上的直线传播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 Which 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 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5W模式虽然简单,但是指明了传播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指明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

勒温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理论中“守门人”(“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群体动力学导师。

“守门人”: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

勒温认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勒温还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和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3)霍夫兰(1912-1961)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

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

二是他的“劝服”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战期间,霍夫兰应聘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率领专家小组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想训练计划,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在此研究基础上,霍夫兰于1953年出版了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之作《传播与说服》。

(4)拉扎斯菲尔德

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

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

他和其助手进行著名的传播效果研究里程碑——“伊里调查”(调查伊里县选民把票投给谁的问题),合作完成《人民的选择》。

“伊里调查”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人民的选择》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

一是提出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

二是提出了“两级传播论”和“舆论领袖”的观点。

此外,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

(5)施拉姆(1907—1987)

“集大成者”和“传播学之父”。

施拉姆是传播学这一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创立传播学是其最大的功绩。

1949年编撰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媒》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

②著书立说。

1949年出版《大众传媒》,收录了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传播学第一部经典教科书。

1956年出书《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维埃主义理论),是西方传媒理论的经典之作。

60年代,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标志着“发展传播学”的起步。

③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和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

他晚年创建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人才,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他前前后后建立的传播学研究机构有衣阿华大学舆论调查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等。

第二讲传播P5

传播定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类型

(1)自我传播

内向传播也被称为内向传播、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是个人内在的信息活动,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个体)

(2)人际传播

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一般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群体)

(3)群体传播

指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组织)

(4)大众传播

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社会)

人类传播的演进

(1)口语传播时代

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2)文字传播时代

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3)印刷传播时代

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大众传播时代

(5)网络传播时代

  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传播本身正式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

(3)传播是经济和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一种传播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应。

德国著名传播学者K·梅尔腾曾指出两者的对应关系。

 (笔记P6)

世界传播文化的三次革命(笔记P7)

(1)从印刷到报业,到大众传播(首次革命)

(2)从广播到电视

(3)网络新媒体

第三讲传播材料(笔记P8)

人类传播的材料是信息,它的流通必须经过物质外壳的处理即符号化才得以进行。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

申农——信息论

维纳——控制论

信息的特征

(1)普遍性

(2)表达性

(3)流动性

信息的特征:

(1)普遍性

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信息。

(2)依附性

教师活动:

烽火传敌情,结绳记事,等等都说明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并不是信息。

区分说明书本和文字内容,电视和新闻的关系。

教师活动:

总结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而不同载体传递信息的效果是不同的。

(3)价值性

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咨询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

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和。

(4)时效性

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二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

(5)共享性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总结信息的共享性,并说明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40%,就因为信息技术产品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的特性---共享性。

社会信息的特点

(1)亦是物质信息。

(2)大脑加工的信息,是信息的信息。

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人脑中的信息是第二性的

(3)语言文字为载体。

(4)多样化。

什么是符号

符号: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是对事物或意义具有指代和表述功能的图示,它是信息形式和外部载体。

意义的象征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①表示性意义(辞典意义,首次联系中产生)

②内涵性意义(引征意义《二次联系中产生)

③发展性

创新、改造与淘汰

④独创性、多义性、灵活性、认同性、隐含性

符号的分类

A.信号和象征符;

B.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

语言、文字

是人类的重要标志,是一切的传播的核心。

没有它,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人类复杂的思维过程和文化之火就不可能继续下来。

有声语言:

对话、独白

无声语言:

书面对话、书面独白

语言的特点

①词语创造的随意性

②开放性(以《大话西游》为例)

③概括性(死线抽象、忽视差异——千篇一律、以偏概全、非此即彼、主观倾向性)

④社会性

(2)非语言符号:

是指不以人工创造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或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它是语言之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符号,如体语、类语言、服饰等。

特点:

组合性、连续性、不可间断性。

艾伯特·梅热比公式:

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公式中的“语调”和“表情”均为非语言符号,这个公式表明了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能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语言。

但是它也说明:

语言可以传递任何信息,而非语言符号传播意义的范围就有限。

传播主题越抽象,不用语言就越难表达。

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类: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①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包括体语(以和舞蹈语言)、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  

②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包括静止体态、象征符号、衣着、摆设、绘画等。

(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包括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

①类语言。

包括辅助语言(音速、音量等)和功能性发声(哭、笑、叹息等)。

②其他声音符号。

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

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下,某种单一的声音符号也可能担当传播信息的重任。

第四讲传播类型

(一)传播类型(四分法)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1.内向传播

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

(1)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感情

(2)内向传播的异常形式

梦境、催眠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笔记P14)

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征就在于符号互动,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传播

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2)随意性大

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3)保密性强

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4)反馈迅速

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媒介,反馈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

不足——覆盖面窄、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人际传播的基础:

自我表露

人际传播的动机:

认识自我的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控制周围环境;情感沟通需求

“哈约里之窗”的基本内容

是对自我表露的研究,哈约里之窗由自己了解的信息,自己不了解的信息,别人了解的信息,别人不了解的信息交叉构成四个区域,即透明窗格(开放区域)、不透明窗格(盲目区域)、隐蔽窗格(秘密区域)和未知窗格(未知区域)。

由于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自我表露程度的不同,哈约里之窗中各区域的大小也不同,且受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制约。

(1)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可以提高人际互动的效率,自我表露是扩大这一区域最有效的办法。

扩大人际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可以扩大开放区域。

(2)促进了对自己、对他人的认知了解。

(3)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因为“镜中我”的缘故。

(4)适当的度(福柯——权利裸露理论)

(5)自我表露的媒体

(6)遵循一定的规律:

①由浅入深

②分清对象

③素昧平生的人

库利——“镜中我”理论(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附录:

监视与暴露文化中的隐私(笔记P16)

3.组织传播

组织:

高度制度化和正规化的群体。

个人——基本群体——组织——社会

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成员间以和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1)组织传播的层面

系统层面,个人系统-二人交流-小群体系统-组织系统;

功能层面,生产功能-创新功能-维持功能;

结构层面,不同层级有不同的传输消息的形式、规则或状态,其复杂性随层级的提高而提高。

(2)组织传播的形式

①正规的组织传播,就是发生在组织内部的具有组织性的传播,又可分为组织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

②非正规的组织传播,就是发生在组织内部的非组织性传播,是一种没有与组织的正规结构等级和交流网络相对应的信息交流,分为任务指向性和情感指向性两种交流。

(3)组织传播的功能

手段性的和满足性的两种。

前者,以交流为手段,达到某种事务性的目的,后者以社会-情感的满足为主要目的。

前者在绝大多数组织中占首要地位,其存在由组织性质和目的所决定。

4.大众传播

德弗勒: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与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研究的五分法一致,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特点(*)(笔记P21)

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整体或个人;

②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③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媒介,以先进的科技为基础;

④受众广泛、成分复杂,大众对象表现为“杂、多、匿名、分散”。

⑤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⑥信息具有商品、文化的二重属性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笔记P21)

(1)正向

①传播信息:

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

环境监测的作用——“瞭望哨”

②引导舆论:

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

规定与解释作用的“导向功能”。

③教育大众:

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了文化遗产,促进了社会化功能。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

④提供娱乐

⑤民主与自由。

此外,还有为受众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等功能。

不独立存在,是一个有机整体。

(2)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①造成受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或是满足于这种间接了解的方式,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②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

③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

④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⑤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

社会事件、娱乐、社会新闻发行几十万份,广告成了报纸的经济来源。

一般大众成了受众

“观念纸”变成“新闻纸”

政党经费运营变成市场化运营

新闻手段、新闻、评论、编排、广告

编排手段(笔记P21)

(1)版面安排

①分组

②组版

A.一个版面要有一个新闻中心

B.每条新闻都能发挥各自作用

③头版

④社会版

⑤读者来信

(2)编排手法

①突出

②平衡

③淹没

④抬高

⑤抑低

⑥夭折

⑦(刻意)隐瞒(删削、淡化)

电视媒介的特点

①报道速度快,先声夺人

②真实生动,感染力强

③兼容性大,受众广泛;

④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⑤线性传播

电视传播效果(笔记P25)

第五讲传播过程

过程:

事物运动的程序、状态。

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系统传播过程。

前两者是对传播过程内部的微观认识,后者是对传播过程外部关系的宏观认识。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

②受传者

③讯息

④媒介

⑤反馈

传播模式(笔记P27)图表题(笔记P28)

定义:

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包括:

文字模式、数字模式、图表模式

(1)第一阶段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①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1948年提出,指出传播过程是:

谁,传播者,控制分析

说了什么,讯息,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

对谁,接收者,受众分析

取得了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

该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缺点:

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高估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要素。

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申农-韦弗模式

原为研究技术科学中通信的信息传递问题,被传播学借用。

包括五个正功能:

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

一个负功能:

噪音,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任何干扰。

缺陷:

未能在模式中顾和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传播的效果。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项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如果把它完全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2)第二阶段——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德弗勒模式

①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A.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的特点:

奥首创,施拉姆提出。

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即是制成符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也是如此;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

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缺陷:

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

后来施拉姆又提出了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

B.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特点:

明确地提出了反馈;

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

受众往往是由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分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

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②德弗勒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与此同时,这个模式扩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作用的认识。

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使用范围也比较普遍。

当然,德弗勒模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严格说,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范畴。

(3)第三阶段——系统论的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的社会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A.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B.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C.个体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D.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医师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六讲传播者(控制分析)(笔记P29)

传播者包括:

①个人(记者、编辑、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

②媒体组织(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网站等)——职业化、组织化

职能:

生产制作信息、传播信息。

传播者的制度环境(笔记P31)

(1)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1848.6.1马、恩办的《新莱茵报》是一份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1917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开创了社会主义传播业的先河。

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新闻与传播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②新闻本源是事实

③传播业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身产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技术的发展

④传播业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物质生活关系的反映,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⑤“二为”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⑥直接宣传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鲜明地表现一定阶级的政治倾向和世界观,通过对事实的传播与评论,引导社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动。

基本原则:

党领导的原则,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正确舆论导向与监督的原则,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

(2)资本主义传播制作的理论

①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观点的公开市场”——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新闻自由:

知晓权、传播权

基本主张:

A.不受政府控制,传播自由

B.大众传播多样化,反映代表不同的类型

C.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产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

但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