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计划教师论文集.docx
《学讲计划教师论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讲计划教师论文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讲计划教师论文集
徐州三中“学讲计划”教师论文集
摘自:
作者:
来源:
徐州三中 添加日期:
2014年10月30日 点击量:
22
学理论勤实践促“学讲”
今年暑假,徐州三中积极开展教师业务学习,深化市“学讲行动”精神,教师积极撰写学讲心得,提出设想和困惑,并将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写成文章。
开学初,收到高质量论文近百篇。
在这些论文中,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均有涉及。
既有生动的课例分析,又有深厚的理论支撑;既关注智力因素行动策略,也注重非智力因素调动技巧。
有的老师“尝试用温情贯通一堂课”,有的老师主张“多听少说”,有的老师重视学讲课堂中“问题情境”的高效创设,更有的老师设计出适合某学科或某课型的课堂教学细则……
我校实施“学讲计划”以来,本着利用“学讲”,开展“学讲”,促进“学讲”的思路一步步走来,已有很大收获。
全校教师共同期待着,三中的课堂教学借助“学讲”的东风,实现更精彩的飞跃!
目录
1.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有感
政治组 徐 杨
2.注重为学生解惑
生物组 曹 韦
3.用爱守护每一朵花
———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有感
英语组 乔鹏飞
4.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反思
语文组 徐崇伟
5.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组 付 曼
6.做指引学生前程的一盏明灯
物理组 练书勤
7.为了学习 更为了成长
——关于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语文组 王凯凯
8.做一个适时的“懒”教师
语文组 王 梅
9.物理课学讲课堂实践
物理组 张明星
10.让快乐充满英语课堂
——英语课堂教学教改模式之我见
英语组 赵玉萍
11.多一点“培养”,少一点“教”
政治组 焦 波
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有感
作者:
政治组徐杨 来源:
徐州三中 添加日期:
2014年10月30日 点击量:
9
2014年1月6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一位学生家长的来信,他从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中看到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的重要性,引发人们对教育的思考。
细细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这句话,我们会发现其意思是学习的主动权原来就是孩子的,是家长、教师将孩子的这个权利剥夺了。
我相信,没有一位家长、教师会故意剥夺孩子的学习主动权,恰恰相反,家长和教师都是想让孩子热爱学习、学有所成,但由于对孩子的理解不够,方式方法的不恰当,反而事与愿违。
为什么学生要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呢?
如果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就是人具有生存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利。
生而为人,与动物相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多少主动性,就有多少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丧失了主动性,就失去了更多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我非常喜欢考门夫人著的《荒漠甘泉》一书中的故事:
考门夫人收藏了一个天蛾的茧,它的一端是一条细管,另一端是个球形的囊。
当蛾出茧之时,它必须让肥大的身体从球形囊中爬过那条极细的管,然后脱身休息片刻,继而振翅高飞。
天蛾出茧的那天到来了,考门夫人守在一旁看它如何努力地挣扎奋斗,但迟迟没有多大进展,考门夫人渐渐失去了耐心,她决定帮一帮天蛾:
拿起剪刀把茧上的丝剪薄了一些,以为这样一来它就可以更快更顺利地爬出来。
果然,天蛾毫不费力地爬出来,身体反常的臃肿,翅膀异常的短小。
考门夫人带着热切的盼望注视着它,希望看到它舒展自己的翅膀,显露出细致精巧的彩纹,没有相到它非但没有拍着翅膀奋力飞翔,反而蠕动了一会儿就死了。
据生物学家研究,天蛾还是蛹的时候是没有翅膀的,脱茧时它要经过极艰苦的挣扎,以使身体内部的一种分泌液流到翅膀生长的位置,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
这只天蛾的生命就被考门夫人“温柔”和“慈悲”的替代毁掉了。
由此我想到,人成长的过程就象天蛾破茧而出的过程,必须经过自身的艰苦挣扎,而我们的教育就象考门夫人一样,以爱的名义行替代之实,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生命成长的主动权。
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让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是简单的满足需要,而是在尊重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因教育力量的介入,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我们总是害怕学生将时间浪费掉了,所以将学生的在校时间填得满满的,教师们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又用作业将学生的课外时间塞满,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时间,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自主阅读、自主练习的机会。
我们要将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更要教会学生时间管理的方法、阅读思考的方法、自我训练的技巧。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
教室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室的空间格局要为学生服务,黑板和讲台不再是教师的专属,而是学生的舞台;课桌椅不再是教堂布道式的排列,而是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呈现,学生间互动交流,教师不时穿插其中,形成一种网状互动的交流状态。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把学习的探究权、质疑权、评价权、总结权还给学生。
要保护学生探究的权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书本,不习惯性的不假思索的接受给出的结论,学会质疑,学会追问。
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让学生间的评价成为获得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学生应是课堂中的收获者,把总结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本节课教师教了什么?
自己学到了什么?
哪些是自己没有掌握的,这正是学生自我反思的最好方式。
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时,我们的课堂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向走向了双边,从预设走向了生成,释放的是学生的兴趣、创造力、潜力。
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就掌握了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成为掌握和主宰自己生命的主人。
注重为学生解惑
作者:
生物组曹韦 来源:
徐州三中 添加日期:
2014年10月30日 点击量:
6
假期看过了学校下发的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6日的一篇名为《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的文章,给我的感触很大。
首先给我感触最大的一点,就是对于老师责任的重新思考。
古语有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曾几何时,我也满腔热血,满怀激情,对自己的教师生涯做出各种设想,期望着做出一番成就;设想着采取这样或者那样的措施去激励、鼓舞学生认真学习,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失,所有的激情都已流失,剩下的只是机械性的教学,模式化的管理,缺乏了应有的灵动。
如何才能是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充满灵动?
读完这篇文章后,一个字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心”。
我们应该在教学和管理当中,充分的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回想这几年我的教育教学过程,虽然也有过对话,但是要么时间有限,沟通流于形式;要么,学生对于我教师的身份,无法敞开心扉,沟通无效果。
随着有了这一丝感悟,回想我上学期的一个与学生的交流过程,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上学期,我们班有一各女学生,上课经常是打瞌睡,与周边学生也很少交流,脸上很少能见到笑容。
开始我也没太关注,只是在上课时经常提醒她注意听讲。
有一天这个学生的家长来访,提到了这个学生有心理问题,在学校别的学生也不和她说话,心里很郁闷,甚至不想上学了。
了解到这一情况,对于她在学校的一切行为都有的合理的解释。
于是我做好准备一些话题,打好腹稿后,第二天就找到了这个学生,和她谈一下。
在交谈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并不想和我多说,可是我又想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心里世界,于是刚开始我们聊了一些轻松地话题,学生的话逐渐多了起来,慢慢,我把想了解的问题抛了出去,我自己彻底定位成了一个倾听者。
通过这次交流,我看到了这个学生是多么的渴望交流,也了解到了她心里问题的根源,家长的强势压得学生不敢说话,学校学生觉得她孤僻,不愿和她说话,这些使得她心里很痛苦,也就更没心思学习,于是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这次我们整整聊了一节课,而且整个过程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她在说,我就是在听。
在最后的时候,她告诉我说,这是她最开心的一节课,聊过之后她感觉很舒服,我也很欣喜的告诉她,以后只要她需要可以随时找我开小课,我也很高兴。
她满脸笑容的走进了教室。
随后的一段时间,在上课时她总是抬着头听我讲课,并且时不时的或点头或表情凝重的与我进行交流。
这一切都说明她开始向好的方面在转变。
当时我只是欣喜她的变化。
但是今天读过这篇文章,我有了新的感悟。
我们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是,已经越来越偏重于传道授业了,而对于学生的解惑越来越少。
学生进办公室问问题的少了,我们除了自己上课之外,也很少走进教室,所以解惑的机会好了;即使有机会解惑,也只是学习上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却很少触及。
因此现代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特别多,严重者甚至跳楼、自杀。
倘若我们能够多多关注学生,多多及时了解学生,多沟通,哪怕我们只是成为学生的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通道,那也能很大的缓解学生心理问题。
当学生的心理困惑解决之后,他们就会心情愉悦,自然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
但是,我们更多时候却是更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一旦这两样不好,在我们的心里就已经给他们打上“差生”的印记,我们在面对他们的时候自然会少了一份耐心,多了一份心烦。
但殊不知,在这种心境下与学生的交流反而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伤害,让他们在面对老师和学习时,更多的是痛苦,如此怎么能期望他们的进步呢?
看过了这篇文章,有了这些感悟。
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行为表现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为他们解惑,更好的促进他们的成长,这样也能实现我培养更多有用之才的理想。
用爱守护每一朵花
作者:
英语组乔鹏飞 来源:
徐州三中 添加日期:
2014年10月30日 点击量:
6
2014年1月6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位学生家长的来信,信中,这位家长呼吁: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信的内容朴质无华,却字字在理,引起了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共鸣。
现结合自己在教育工作过程中的切身感受,浅谈一下对本篇文章的感想。
给一朵花开的时间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
记得前段时间,学校工作群里一位老师分享了这样一段话:
“......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相信孩子静等花开。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多么好的一段话!
这位老师对于孩子的关爱之情不言而喻。
是的,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我们又何必去强求他们一定都要在同一时间开花结果。
春有牡丹夏有茉莉,秋有紫薇冬有梅。
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都会因各种内外在因素而不同,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就因此而有差异。
但我们不要忘了,是花总会开花,每个孩子总有绽放自我的那一天。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给花浇水施肥的时候,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
世界上大器晚成的人不在少数。
齐白石27岁才开始学画画,56岁后名声才大震;爱因斯坦直到9岁还不能流利地说话,后来却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丘吉尔在年少时成绩特别糟糕,经常遭到老师的嘲讽......类似的大器晚成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孩子现在的成绩差而否定他们,分数真的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让我们把目光放远一些,让我们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和耐心,我们要知道,细心与耐心是最好的辅料,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成长。
聆听“花语”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我们就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而非“倾倒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但学生真正听进去了多少?
学生愿不愿意听?
我们不得而知。
许多老师只管自己讲,把知识全部“倾倒”给学生,只要上完了一节课就认为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了没有?
我们似乎很少去过问这个问题。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我们就还要试着转变一下观念,从传统的知识“倾倒者”转变成一名善于聆听学生心声的“倾听者”。
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让孩子来评判我们的这节课上得好不好,让孩子告诉我们,他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做一个有心的聆听者,才能为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找到出口。
养花,更要学会赏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的这句话让我们知道作为教师应该肩负的重任远道,然而我还想补充一词,那就是“赞赏”。
作为教师,要把孩子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我们除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外,还要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
正如信中这位父亲所说:
“每个孩子都是爱学习的”,所有的学生,包括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有一颗求知的心。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举一个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件事吧:
我现在带的高一(6)班有一位学生,在刚入学的那段时间里,几乎每次默单词都会错不少。
于是一个下午的课间,我找到这位学生进行了一次谈话。
通过谈话我了解到,这位学生在初中的时候英语基础就不太好,所以到了高中,由于自卑再加上班上好学生与自己的差距,对于英语学科的学习总是不自信。
但是他同时也告诉我,他很想把英语学好,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学。
我于是对他说:
“首先老师要谢谢你,谢谢你没有放弃英语,更没有放弃自己。
”然后我告诉了他一些英语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建议。
令我惊讶和感动的是,这位学生第二天就拿着一本课外练习资料来办公室找我,对我说:
“老师,我决定以后每天都做一篇完形填空和一篇阅读理解,按照您说的方法来积累单词。
”说着,他还拿出了一本3500的词汇书,问我要不要现在开始背诵。
3500词汇书是现在高三年级要求人人都要背的,而他现在就买了过来,问我要不要背,可见他的学习愿望是多么的强烈!
我的内心真的受到了不小的震撼,我惊讶于这位学生“说做就做”的果敢,更感动于他想要学好英语的强烈的求知欲。
后我在班上表扬了这位学生,表扬他虽然基础薄弱却想要认真学好一门课的精神。
全班同学都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看到了这位学生脸上呈现出的倍受鼓舞的信心与勇气。
那之后,这位学生的成绩的确提高了不少,在之后的默写及背诵课文中都表现得比之前好多了。
一句表扬和赞赏,真的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甚至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在适当的时候,多给予孩子一些欣赏和鼓励吧!
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语,就可以让学生原本阴郁的内心照进阳光,让他们重拾信心,对学习充满希望和兴趣。
爱出者爱返,相信我们对于学生的关爱与欣赏,会换来学生对我们的感激,最重要的是,唤回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与执着。
因为,有人欣赏的花才是最美的。
让“润物无声”取代“强加施肥”
不是所有的花都需要同样的肥料,也不是每一朵花都能完全吸收所给养分。
与其强加施肥,我们不如做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恩惠者。
在我的心中,最理想的教师该是那种能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人。
在这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更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懂得了怎样学习、怎么为人、怎样处世、怎样生活。
学生从我们身上,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得到了对于追求更多知识的渴望;不仅看到了未知的世界,更获得了开启整个精彩世界的钥匙;不仅明白了道德准则,更懂得了该如何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作为教师,我更愿自己是春雨。
润物无声却给了万物生长的滋润,让一朵朵花儿获得内在养分,通过自己吸收转化,成为生命蓬勃的动力。
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正是把雨露滋养给他们,让他们通过自己吸收转化,去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所以,做一个“润物”者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予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雨露”。
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但我发自内心得热爱这份职业。
我们要想胜任这一光荣使命,就要从学生出发,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想学生所想,知学生所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长远发展,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二字的内涵。
记得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在西南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如果不能使人幸福,就没有必要存在。
”如果我们不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又怎能幸福?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教师主体”的传统教学思想,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让我们用爱去呵护每一位学生吧,但愿每一朵花儿在细雨的滋润下,能够开除绚烂的花朵。
对家庭教育的几点反思
作者:
语文组徐崇伟 来源:
徐州三中 添加日期:
2014年10月30日 点击量:
5
读了《一位家长的来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心中感触颇多,本文反映了教育中教师、家长、学生的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下面分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最最重要的,很多教育专家都意识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一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见家长对孩子的习惯养成,人格培养的教育是终身的,而且是深刻和不可替代的。
在家长的来信中,显示了这样的信息:
“2007年,我的长子6岁,我把他送到了当地最有名的学校。
老师让家长监督孩子把作业完成,对教育零概念的我,按照古训“不打不成人,棍棒出孝子”进行教育。
孩子进入二年级时,我发现孩子完全自我否认。
”
长子6岁,家长对教育是“零概念”,在当今时代,我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而且2007年左右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模式,所以家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资在孩子身上实际上是一种普遍趋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已经深入人心。
这位家长何以在孩子已经6岁的时候还是“教育零概念”?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
要知道,孩子的很多习惯、人格、性情在6岁之前就开始形成了,甚至有的会伴随终生。
有一位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在幼儿园就养成了好习惯。
此语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千真万确。
所以正因为此,家长才会对孩子进行“不打不成人,棍棒出孝子”的简单粗暴的教育,当“孩子进入二年级时”,“完全自我否认”这种结果的出现,家长要付很大的责任。
不仅是这位家长,我认为所有的家长都应该深思和反省。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对种子前期的营养阳光雨露的浇灌,到它开不出花来的时候,再去怪这怪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遗患无穷。
当然,编者和家长的用意是反省教育,对此我并不反对。
但从信中来看,他把孩子送进了“当地最有名的学校”,我不知道当地的教育水平如何,但能在当地最有名,应该说,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还不至于太落后。
我想,像这位家长所说的孩子不愿学习的情况不会太普遍,那么,为什么只有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作为家长是不是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
其次,从来信中看,短短几年内,家长总共给孩子转学3次,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第一,如此频繁的转学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知识的系统性会受到很大破坏。
我现在的班上有一个学生,据我观察孩子的智商不低,也很想学好,但就是成绩不理想。
经过和家长交流,了解到孩子因父母工作的原因,小学初中频繁转换学校,所以很多基础知识不扎实,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提及此事,他的父母也后悔不及。
第二,3次转学有2次是因为和老师的沟通不利“不得已”转走的。
因为家长对老师提的“减少作业量,淡化分数影响”的要求没被采纳。
我觉得这里也有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这位家长所说,他的孩子上的是当地最好的小学,要求应该比别的学校要严格,所以不可能采纳一个家长提出的“减少作业量,淡化分数影响”的要求,更何况这个家长还是一个对教育“零概念”的家长?
!
因为自己的孩子不适应就要求学校采纳自己的意见,似乎有些武断和不和情理,毕竟,学校不是某个人的学校,它有自己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更多的时候要面向全体,面向大多数。
以中国目前的现状,满足每一个人的教育需求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要完全做到尚有一段距离。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理智的对待这一问题,好好的和校方沟通,给孩子做一个的沟通榜样,告诉他,矛盾是存在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是面对和适应,面对矛盾一走了之的做法是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实际上,转学3次的家长自己也说,不止一所学校的老师对孩子的评价都是“孩子天生贪玩”、“不自觉学习的孩子必须严格要求”。
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吗?
敏感的家长应该反省,而不是一味责备老师的说法。
我假期有幸参与了几次教育夏令营,并在专家指导下阅读了一些学前教育书籍,以我的观点来看,这个孩子贪玩、学习不自觉主要是6岁之前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补的是习惯养成课,而不是转学一走了之。
就算是学校的做法都合乎家长心意了,你能保证到社会上也事事顺意吗?
毕竟,“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
”才是我们要学的最重要的课程。
第三,信中说,“在和孩子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让孩子产生求知激情的是“成就感”,而让孩子产生求知欲望的是“我要懂得更多”。
我得出了一个孩子学习目标推动循环链的结论:
我要懂得更多,让孩子产生目标追求,追求目标后产生成就感,产生成就感后,再次产生目标追求。
”孩子有成就感才会追求目标,这一点我非常赞同,而且也非常支持这位家长的说法。
但有一点要注意,在赏识教育越来越被接受的今天,一些教育专家也提出,挫折教育一样重要。
孩子不可能做每件事都有成就感,我想问,如果这事失败了,怎么办?
如果这事必须做,但孩子不喜欢,怎么办?
没有成就感就不去做吗?
最近看了《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其中有很多任务是小孩子不喜欢的,编导们就是要训练宝宝们的适应能力。
面对孩子的哭闹,各位爸爸想尽办法去引导,我很受感动,我觉得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你要能面对阳光,也要能面对风雨。
第四,对信中提到的“监督孩子写作业现在成了老师对家长的普遍要求,一些孩子在大人的拳脚之下,乖乖完成了“学习”。
但是,孩子写作业为什么需要监督?
孩子真的就不爱学习吗?
”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
纵观周围的同事朋友的孩子,小学一律要求家长监督写作业,甚至有的作业要家长来做,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学生的作业多,作业重,家长也深受累。
固然这里有大环境的原因,但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具有创造力的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总之,这封信是一位家长的心声,但也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省,深思,改进。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者:
语文组付曼 来源:
徐州三中 添加日期:
2014年10月30日 点击量:
2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全市中小学开始推行“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的推行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而这一计划的重要理念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
一、教师要有激情、真情,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像艺术家一样善于“进入角色”,拉开情感教育的序幕教师的激情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挚且充沛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拍,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我注意到,文章节选的第二部分情感丰富,有对母亲的爱,愧疚,还有崇敬。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字的解读、品味来感受史铁生寄寓在文中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但是我认为,通过有激情的阅读更能从心底感染、打动学生,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于是我选择好背景音乐,饱含情感的朗读了文章的第二部分。
不仅我泪流满面,学生也不能自已,哽咽难言。
甚至有的同学在周记写到,正是那样一次饱含感情的朗读让他真正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也更深切的理解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