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340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docx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docx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1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整体设计思路:

课魂:

春秋战国诸子的治世之道。

课魂的提出主要基于我阅读易中天《百家争鸣》一书,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内容其实都是面对诸侯争霸局面诸子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张。

课魂确立后,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

一、这个世界怎么了?

(百家争鸣的背景)二、这个世界如何拯救?

(百家争鸣的内容)三、这个世界被拯救了吗?

(百家争鸣的意义)。

其中重点为:

百家争鸣的内容和意义;难点为:

百家争鸣的意义。

    指导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2.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在第一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奴隶社会的结束,又是封建社会的开端。

上好这一课对于巩固第1课,理解第3课有很大帮助。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的局面。

由于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详略得当是个大问题,依据“学习聚焦”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

了解百家争鸣的内容;概括百家争鸣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难点:

利用唯物史观解释百家争鸣的背景。

3.学情分析

1.学力状况:

     优势:

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对历史的兴趣较强;

     不足:

知识面狭窄,思维固化,批判性思维较弱。

2.知识储备: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在语文课本里面都有涉及,而且相关的电影电视有很多,所以学生对他们的思想都有了一些认识。

4.教学理念与目标分析

1.利用春秋战国形势图和相关史料,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着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素养。

2.通过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各思想家的时空位置,着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利用易中天《百家争鸣》和其他相关史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百家争鸣中各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4.利用史料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增强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5.教学方法分析

1.采用“史料解读”的方法,加深对百家争鸣背景、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2.采用“地图分析法”,理解百家争鸣的时空背景,突破重点“百家争鸣的背景”,提升学生“时空观念”。

3.采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进入春秋战国的情境当中,身临其境,解决问题,攻克难点“百家争鸣的内容”,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4.采用“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同时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6.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

导入——这个世界怎么了?

呈现《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和三则材料。

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郑国不断侵扰王室。

周平王死后,其孙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

随后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历史中外史纲上》P9

材料二: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教师:

“一、这个世界怎么了?

”(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道德沦丧,诸侯争霸,杀人掠地,民不聊生。

教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世界?

教师:

学习聚焦:

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这个世界。

【设计意图】以“这个世界怎么了?

”“这个世界如何拯救?

”“这个世界被拯救了吗?

”三个问题作为链索贯穿整课,循序渐进,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部分用第一个问题“这个世界怎么了?

”给出了春秋战国形势图和三段辅助材料,通过对材料的解读,锻炼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

学习聚焦:

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这个世界。

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素养水平1、2)。

步骤2:

这个世界如何拯救?

教师:

“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道德沦丧,诸侯争霸,杀人掠地,民不聊生。

”这样的世界有救吗?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提出了他们的治世之道。

    结合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对新教材进行了整合,整理出下表(重要知识点挖空),让学生根据历史地图和书本知识进行填空。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孔子

①核心思想:

提出“   仁  ”与“   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推行“   德治    ”。

②教育:

开创    私人讲学   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    ;编纂六经。

孟子

①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   仁政   ”学说。

②提出“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

荀子

①天人关系:

“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礼   ”。

老子

①哲学:

“   道   ”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免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②政治:

“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庄子

①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   齐物   ”

商鞅

①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② 奖励军功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 个体小家庭 ,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④在民间实行 什伍连坐 ,互相纠察告发;

⑤普遍推行 县制 。

韩非子

①“法”、“术”、“势”结合;

②主张   加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事异则备变”(即与时俱进)。

墨子

主旨:

“   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实际功利精神贯穿其中。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地图和知识梳理表,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各思想家的时空位置,能够利用历史地图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

1.儒家

材料:

仁爱的出发点是亲情,即父母子女之间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

然后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从爱父母子女,到父老乡亲,到华夏族人,到蛮夷戎狄。

最后,让世界充满爱。

                                  ——易中天《百家争鸣》P16

教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仁者爱人”。

除了“仁”,孔子还有一个核心思想——“礼”。

材料:

礼乐制度的人性根据?

爱必须得到回报。

“三年乃免于父母之怀”。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因此,爱与爱的回报就必须设定为道德,这就是仁;必须设立为制度,这就是礼。

礼是仁的制度保证。

因为爱,或者仁,或者孝,都是无形的,内在的。

不彰显出来,就无法确认;不诉诸行为,就无法培养。

          ——易中天《百家争鸣》P13

    教师:

孟子——性本善,民贵君轻,仁政;荀子——性本恶,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材料:

事实上,孟子和荀子都同意人性是道德的基础,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也都承认人类社会有善和恶两种可能。

不同之处仅仅在于:

孟子更看重善的倾向,并把它看作水,主张引导;荀子更注重恶的可能,并把它看作火,主张防范。

结果是什么呢?

是孟子侧重讲仁义,荀子侧重讲礼乐,他们从不同的方向继承了孔子。

 ——易中天《百家争鸣》P167

教师:

礼坏乐崩绝不是礼乐制度不好,而是人心出了问题。

但只要人性依据,天良尚存,这世界就有救。

只不过,救世先得救心。

仁爱,就是拯救世界的“速效救心丸”。

【设计意图】用材料加深学生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历史解释素养水平1)。

讨论一:

仁爱和兼爱的区别?

材料一:

仁爱的出发点事亲情,即父母子女之间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

然后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从爱父母子女,到父老乡亲,到华夏族人,到蛮夷戎狄。

最后,让世界充满爱。

显然,这里面有先后,有等级。

兼爱则相反,主张不分男女老少、亲疏远近、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地爱,类似于西方的博爱。

总之,仁爱有差别,兼爱无差别。

                                   ——易中天《百家争鸣》P16-17

材料二:

帝尧“使民心亲”,帝舜“使民心竞”,夏禹“使民心变”,因为统治者的统治,有亲就有疏,有爱就有恨。

尧使人民爱护自己的亲人;到了舜,人民相互竞争;再到禹,相互斗争。

                                 ——易中天《百家争鸣》

材料三:

墨子的主义和践行都有问题。

首先,没有依据。

儒家的主张是有依据的。

西周建立的礼乐制度,就是历史依据;人皆有之的亲亲之爱,就是人性依据。

墨子始终没能说清楚,我们凭什么要一视同仁毫无差别地去爱所有人。

墨子的主张,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既无依据,也没有办法。

                        ——易中天《百家争鸣》

2.道家

    教师: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根据“道”字我们就能理解他的思想,“道”的中间是“首”,即世界的本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次,是走之底,即自然界的规律,“反者道之动。

”事物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大直若曲,大巧若拙。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就是这个意思。

教师:

老子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

【设计意图】用解字的方法对“道”字进行历史解释,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

对老子“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学生容易理解错误的话进行重新解释,更正他们的错误认识,加深他们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使他们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历史解释素养水平1)。

教师:

庄子是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在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齐物”“自由”等思想。

材料一:

有治必有乱,治为乱之源。

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就是一部自以为是、自作多情又自讨没趣的折腾史。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无德才有德,不爱才有爱,越治越没治,越救越没救。

                                     ——易中天《百家争鸣》P22

材料二: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材料三:

庄子认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易中天《百家讲坛·老子与庄子》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锻炼学生的提取信息和论证观点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讨论二:

《老子》: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材料:

不仁,即不爱,无视,不是践踏、蹂躏、迫害。

所谓“不爱”,也不是恨,而是不爱不恨,没心没肺。

说得再准确一点,就是不管。

不管就对了。

君无为,则民自治;君无情,则民自富;君无能,则民自由。

        ——易中天《百家争鸣》P137

教师:

很多人把这句话作为道家冷漠无情的体现,其实是不对的,它的意思是,不爱,就是不管,就是无为,君主无为则百姓能够自治、自富、自由。

   3.法家

教师: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很多,例如,魏国的李悝,韩国的申不害,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其中商鞅变法的影响最大,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生: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惩: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推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

教师: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

材料一:

孟子的人性论,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荀子的人性论,也是“人性有恶”,不是“人性本恶”。

本恶,是韩非的主张,不是荀子的。

                                          ——易中天《百家争鸣》P166

材料二:

韩非的办法:

“两面三刀”。

所谓“两面”,就是奖与惩,赏与罚,也叫德与刑,韩非称为“二柄”。

“三刀”,即法、术、势。

法就是法规,术就是权术,势就是威势。

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

——易中天《百家争鸣》P77

教师: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那他为什么会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又与儒家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设计意图】利用史料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韩非子与儒家的关系,同时利用史料增强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4.墨家

材料:

公平与正义,是墨子毕生的追求,也是墨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

没有公平正义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爱;而救世之方,则只能是兼爱。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

兼,即一视同仁;交,即有来有往。

前者讲平等,后者讲互利。

平等就公平,互利就正义。

                                           ——易中天《百家争鸣》P37

教师:

公平与正义是墨子毕生的追求,追求平等所以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兼爱”则“非攻”、“尚贤”、“节用”。

平等就是公平,互利就是正义。

【设计意图】用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讨论三:

浪费水电问题。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

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史料以及自己所学知识,自己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

讨论三中,通过讨论学校浪费水电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步骤3:

这个世界被拯救了吗?

    材料一:

先秦时代,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第一个大的转型期。

面对社会严重的失序和失范状态,哲人们思考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会宏观调控系统,儒家、道家、法家都提出自己的一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

                                       ——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人民版必修三第4页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智慧不仅像乳汁一样滋养了华夏民族,而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

教师:

通过这三则材料同学们能不能概括一下“诸子世界”的意义。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可以把百家争鸣的意义概括为:

1.对过去:

提出结束失序状态的方法,推动了国家的统一;2.对当下:

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3.对后世:

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设计意图】通过三则材料让学生总结百家争鸣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材料:

孔子周游列国,这时孔子一行从楚国的叶(读社)县返回蔡国,找不到渡口。

孔子让子路去问路。

子路走到田边,向两个并肩耕地的人请教。

这是两位隐士,叫长沮(读居)、桀溺。

长沮指着孔子问,那是谁?

子路回答:

孔丘。

长沮又问:

是鲁国那个孔丘吗?

子路说:

是的。

长沮说:

那他知道渡口在哪!

意思是:

你们家孔子不是给天下人指点迷津吗?

还找不到渡口?

子路碰了个大软钉子,只要又去问桀溺。

桀溺问:

先生哪位?

子路答:

仲由。

桀溺又问:

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说:

对的。

桀溺说:

现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谁能改变?

又跟谁一起去改变?

与其像孔丘那样,只是拒绝坏人,还不如像我们这样,拒绝整个社会。

说完,两人只顾埋头干活,不再搭理子路。

子路无奈,只好回去报告孔子,孔子听了,感慨万千。

孔子说:

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东奔西走?

是啊,正因为天下无道,才要救世嘛!

问题是,救得了吗?

救不了。

既然救不了,为什么还要去做?

因为一个君子,是有担当的。

挺身而出,只不过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尽到士人的责任而已。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孔子也,儒家也。

  ——易中天《百家争鸣》P8

1.故事中的哪句话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2.纵贯古今,像孔子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你能否举例说明。

3.面对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战,作为中国人的你,应该如何应对?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上会选“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东奔西走?

”“正因为天下无道,才要救世嘛!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孔子也,儒家也。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感受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的精神。

通过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回顾历史上的类似人物,加深对儒家思想影响力的理解,增加民族自豪感。

第三个问题通过时事,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家国情怀素养。

    教师:

这是本课的参考文献,希望对本课有更深了解的同学,可以挑选部分看一看,肯定对大家有帮助。

著作:

1.易中天:

《百家争鸣》,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

2.《荀子》:

方勇、李波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

3.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上卷》,《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韩德民:

《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齐鲁出版社,2001年。

论文:

1.李刚兴:

《简析荀子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2.黄健:

《论荀子的治国思想》,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7月

3.娄世欣:

《荀子礼法思想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中外交流》。

课后探究:

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

怎样让斑马线成真正的保障线,请你根据诸子百家的思想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7.板书设计

8. 教学设计特色

(1)课魂:

春秋战国诸子的治世之道。

(2)整体设计思路:

以问题链贯穿始终,“这个世界怎么了?

”“这个世界如何被拯救?

”“这个世界被拯救了吗?

”三个问题循序渐进,让学生一直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这三个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给学生更真实的体验。

(3)大量的使用通俗易懂的史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又可以增加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4)教学设计中大量的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5)“史料解读”“地图分析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等多重方法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9.教学评价设计

1.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表(见附件一)

2.根据课后探究问题评价(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

怎样让斑马线成真正的保障线,请你根据诸子百家的思想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特别能考查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3.设计课后问卷(10选择题+1个材料题)

10.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生成之处和存在问题:

生成之处: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存在问题:

(1)内容偏多,导致在解决重难点问题时时间不足;

    

(2)对课本内容的取舍存在一定的问题;

(3)商鞅变法的内容讲述过于简单;

(4)诸子思想讲述过于简单,不够深入。

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1)课本内容过多;

(2)对本课部分知识的理解还存在问题;

(3)专业阅读不够,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开阔;

(4)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不够。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而可行的措施及办法:

(1)加强专业书籍的阅读,拓展学术视野;

(2)加强对课本的研读;

(3)多写教学设计,多实践,多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