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代码00266理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157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5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代码00266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95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代码00266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95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代码00266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95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代码00266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95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代码00266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5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代码00266理论.docx

《95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代码00266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5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代码00266理论.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5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课程代码00266理论.docx

95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代码00266理论

课程名称:

社会心理学课程代码:

00266(理论)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1.课程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基础教育(中文方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一方面能够了解目前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建树,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诠释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理论论辩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更好的进行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沟通、管理等方面的活动。

2.课程特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学科。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这些研究主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通过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获得研究结论,因此此课程一方面具有深厚而严谨的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类社会行为问题研究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又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管理、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并且结合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工作,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研究主题,理论构架和研究成果等。

一方面要将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其他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能够利用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解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做好社会工作与管理、社区建设与服务获取必要的知识本领,并为以后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掌握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群体心理等研究主题。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熟悉传播、经济、宗教、人格培育、心理健康等应用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1.学习本课程主要涉及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

因此,应尽可能地在先修或自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本课程将为有关基础教育方面的课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能够深入认知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社会心理学在日本、中国研究的主题,以及文化、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知识

1.识记:

社会心理概念(比个体更高的社会层面上揭示人的本质,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精神性存在)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发表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为标志)

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2.理解:

为何说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社会心理学早期是如何对群体进行研究的?

3.应用:

请结合你对中国人性格的认识,分析文化、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

(二)次重点知识

1.识记:

杨国枢的社会取向论(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

2.理解:

为何说社会心理学能够显现“人是社会动物”、“人是社会关系体”这种特性?

沙莲香对中国民族性研究中出现的“心理反差”现象

3.应用:

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三)一般知识

1.识记:

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2.理解:

日本人根性研究

3.应用:

试用差序格局理论谈谈中国人注重“关系”的现象。

第二章研究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熟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熟练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知识

1.识记: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确定研究问题,查阅参考文献,研究设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做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等)

实验法(被试,主试;因变量,自变量,额外变量;实验组,控制组等)

调查法(访谈和问卷)

观察法(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2.理解: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无关变量不易控制,期待效应,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等)

无结构访谈与结构化访谈

了解问卷设计的原则(理解性、准确性、客观性、选择项排他性)

3.应用:

试谈谈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

(二)次重点知识

1.识记:

研究的信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

研究的效度(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包括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前者指研究结论能被有把握解释的程度,后者指研究结论能被推广到研究情境以外的程度)

2.理解: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者的哲学基础、研究方法、解释过程有何区别?

3.应用:

何为心理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分析影响信效度的因素,提出提高测量信效度的方法。

试分析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三)一般知识

1.识记:

随机抽样(总体中的每一个抽样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相等的)

双盲实验(主试和被试都不清楚实验的有关目的和内容)

2.理解:

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现象)

罗森塔尔效应(他人的期待会使暗示成为现实)

3.应用:

试用霍桑效应说明在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时,无关变量如何不易控制?

对此有何对策?

试用罗森塔尔效应说明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如何影响研究结果?

对此有何对策?

第三章人际关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东西方文化视野下对人际关系的研究。

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际冲突和人际合作。

了解影响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知识

1.识记:

人际关系(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维度(情感的亲疏,地位的尊卑)

斯坦伯格的爱情三元论(亲密、激情和承诺)

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场景的人越多,则出现救助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2.理解: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核心区、可靠区及有效区。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正面的互动,相似性和互补性,相貌)

亲密关系的特征(相互依赖、共同活动、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交往动机转变、亲密感、承诺)

3.应用:

通过学习旁观者效应后,假如某次你处于困境中需要别人的帮助,你会如何处理?

(二)次重点知识

1.识记:

社会测量法(定量了解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及每个成员的人际关系状况)

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交换关系中的个体会评估自己和他人在贡献和收益两方面的相对大小,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自我表露(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曝露给对方,自我表露是衡量人际关系的一个有效指标)

工具性侵犯行为(侵犯作为理性计算的一种手段,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攻击他人)

2.理解:

了解阿特曼等人的社会渗透理论,能够用此理论解释人际关系发展的过程(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冲突的层次(特定行为,关系规范,个人性格与态度)

冲突五阶段模式(潜伏、知觉、感受、外显、结果)

影响合作的因素有哪些?

(关系的持续,相互回报,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信任,保证对关系的控制力)

引起侵犯的原因(反击、工具性侵犯、本能性侵犯、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模仿引起的侵犯)

对侵犯行为的应对(不侵犯别人权力的前提下维护自己的权利)

3.应用:

试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说明地域差异、性格特征、相似性等如何影响人际吸引。

试用冲突管理模式(竞争、回避、顺应、妥协、合作)来解释跨文化管理中的冲突化解。

(三)一般知识

1.识记:

曝光效应(熟悉会提高人们对被熟悉对象的评价)

得失效应(决定对赞美者的喜欢程度的,不只是赞美的总量,还有赞美的变化量)

利他行为的四个特征(有益于他人,自愿,不求回报,具有自我牺牲)

2.理解:

囚徒困境(了解“重复囚徒困境”下,人们相互合作的可能性)

同理心—利他主义假说(巴特森提出,我们帮助他人取决于我们是否感同身受。

否则会以交换心态看待帮助行为)

了解导致关系退化的影响因素(空间的分离,朋友交替,不喜欢对方行为或人格上的某些特点;交换回报水平的变化,妒忌,对第三方关系的不能容忍,泄密,不主动提供帮助等)

3.应用:

试分析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化、社会交换、内部回报、社会规范等),谈谈如何促进社会利他行为的产生?

第四章社会认知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如何认知自我和他人。

了解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作用。

了解自尊是如何建构的。

了解对他人如何形成印象,以及形成刻板印象的优缺点。

了解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以及我们如何对事件进行归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知识

1.识记:

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印象形成的一些规律(中心特质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归因(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倾向于做内部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其原因(行动者较注意周围环境,观察者更注意行动者;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少,只注意现时现地,而行动者对自己的过去了解)

自我服务归因偏差(把功劳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为情境的倾向)

2.理解:

社会知觉(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社会群体的知觉,包括四个方面,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

自我知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的形成(他人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自尊的建构(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

3.应用:

试分析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个人经验,社会学习)?

有何优缺点?

(便于记忆存储和提取,易形成偏见)如何改变刻板印象?

(二)次重点知识

1.识记:

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某一领域的能力的评价)

狭义的社会认同(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有三个层面,即价值认同,工作认同和角色认同)

库利的“镜中我”(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

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对自我的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指个体对社会情境需要及据此采取相应的行为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高自我监控的人常根据社会情境的需要采取相应的行为,而低自我监控的人则根据自己内心的态度及自己的性格而行动。

2.理解: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马西亚的认同发展(两个心理社会指标:

危机,承诺;四种状态:

认同成功,认同延缓,认同封闭,认同混淆)

社会认同的动机(提高自尊,提高认知安全感,满足归属感,寻找存在的意义)

文化认同(个体将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和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文化认同的基本过程(文化比较,文化类属,文化辨识,文化定位)

3.应用:

试谈谈目前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三)一般知识

1.识记:

控制源(内控和外控)

习得性无助(个体把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且普遍的因素时,就会产生结果不可控的期望,从而出现动机水平下降及抑郁、无助的情绪。

2.理解:

自我认同的四种理论视角(心理动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基模理论)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前者指我们想成为的人,后者指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人,当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差距时,个体会产生抑郁;当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产生差距时,个体会产生焦虑)

归因理论(海德、韦纳成就归因模型、凯利三维理论,反常条件关注模型,顺序阶段模型,对应推理理论)

3.应用:

了解处于自我美化和自我提高动机时,分别会采用何种社会比较策略。

试举身边事例阐述之。

第五章社会动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主要的动机理论,包括本能论、习性论、性欲力学说、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类型说等,以及心理学对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和权力动机的相关研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知识

1.识记:

动机(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成就动机(个体为了取得较好成就,得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亲和动机(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权力动机(个体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2.理解:

亲和动机的心理基础(本能与后天习得)

有关成就动机研究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3.应用:

过度辩护效应对我们采用奖赏措施有何启示?

(二)次重点知识

1.识记:

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由个人决定,选择何种行为达成目标也由自己做主,成就行为的效果由自己评价,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高)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强调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所属团体决定,选择何种行为达成目标也由重要他人或团体决定,成就行为的效果由他人或团体评价,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低)

焦虑——亲和假说(由焦虑导致的恐惧是促使人们结群的原因,有过不安经历的人,其亲和倾向更强)

2.理解:

麦独孤的本能论(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形成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学说)

劳伦兹的习性论

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3.应用:

劳伦兹所提出的关键期概念,对幼儿教育有何启示?

(三)一般知识

1.识记:

内在动机(对某种活动感兴趣,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

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由三种内驱力引起:

好奇,好胜和互惠)

外在动机(个体参与某种活动不是基于对此活动的兴趣,而是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

2.理解:

动机的性质(完整性,指向基本需求,动机既具有文化普适性又有文化特异性,多样性,动态性等)

权力的特点和类型

3.应用:

根据动机的性质,从遗传和社会学习两方面谈谈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第六章社会感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有关社会感情的理论建构,包括情绪心理学、心理治疗学派以及社会学的观点等。

认识基本的社会情绪,以及对社会情绪如何进行管理。

认识基本的社会情感,了解中国的人特殊情感,以及现代中国人的幸福感。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知识

1.识记:

社会感情(社会群体内部普遍存在的,能够相互传染并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群体共有的心理体验和社会知觉,包括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

社会情绪(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的知觉,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其对个体或全体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

社会情感(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对事物稳定、深刻、持久的体验和感受)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是身体变化的结果)

情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分为五种能力:

了解自己,驾驭情感,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幸福感(定义,特征,测量方法)

2.理解:

社会感情的整饰性具有哪些群体功能(允许行动具有连续性,建立群体团结,指出地位差异)

社会感情的特点(群体性,共同性,社会影响力)

个人感情与社会感情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社会情绪的区别和联系

3.应用:

对社会情绪而言,试说明如何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

试谈谈对虚拟网络情绪如何情形有效的管理?

(二)次重点知识

1.识记:

社会情绪管理的含义(社会行为中个人情绪的控制与自我管理,对社会情绪的敏感、认知和疏导)

情绪管理的3W理论(WHAT什么情绪,WHY为什么,HOW怎么办)

变革型领导理论(智力刺激和个体化关怀)情绪丘脑说(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受丘脑管制)

2.理解:

情绪二因论(生理反应先于情绪,是情绪的起因)

认知评估理论(个体的认知解释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

心理治疗学派对感情的理论解释(心理动力学派,行为学派,理情学派,完形学派)

社会学对感情的理论解释(突发性,整饰性)

3.应用:

对个人情绪而言,试说明如何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

(三)一般知识

1.识记:

集体恐惧(含义,类型)

集体敌视(含义,类型)

集体欢乐(含义,类型)

情绪混淆(易受他人情绪影响)

情绪疏离(不易受他人情绪影响)

社会激情(社会群体爆发出的一种强烈的社会情绪,受特定社会事件的刺激,从而导致社会中大多数人或某个社会群体的共同情绪的爆发)

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2.理解:

中国人的羞耻感研究

中国人的社会焦虑研究

幸福感与财富、年龄、人格、健康状况、性别和文化等的研究

现代中国人的幸福感调查研究

3.应用:

试结合中国文化谈谈如何获得幸福感?

第七章社会态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态度的含义,特点,功能,构成要素,影响因素等。

了解态度会如何改变。

了解何时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何时行为会影响我们的态度。

了解工作满意度对组织绩效的作用,如何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和组织承诺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知识

1.识记:

态度(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认知不协调理论(这种理论假定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为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我们经常会调整自己的想法)

2.理解: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奥斯古德的和谐理论、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霍夫兰的信息理论)

3.应用:

如何用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将学习或者工作的辛苦化为乐趣。

(二)次重点知识

1.识记:

态度构成的“三要素说”(感情、认知和行为)

工作满意度

工作投入

组织承诺

2.理解: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经验、群体规范、同化和内化)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3.应用:

如何利用工作满意度使组织绩效达到最大化?

(三)一般知识

1.识记:

态度的特点(统合性、媒介性、压迫性、有一定强度)

态度的功能(调适、自我防卫、价值表现、认知)

2.理解:

个人态度与群图态度的区别和联系

3.应用:

试思考一下,何时态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何时行为会影响我们的态度?

第八章群体心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群体心理的相关研究,如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内聚力等。

理解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的干扰与促进作用。

理解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及背后的影响因素。

理解因去个体化而导致的反社会行为。

了解有关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知识

1.识记:

社会促进(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干扰(指个人在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因为他人在场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降低绩效的现象)

从众(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去个体化(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

2.理解:

阿希的从众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应用:

试思考一下,影响从众的的因素有哪些?

(群体规模、群体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无事前承诺、个性、文化等)

试思考影响去个体化的因素有哪些?

(群体规模、匿名性、唤起、弱化自我意识等)

(二)次重点知识

1.识记:

群体归属感

群体认同感

群体内聚力(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2.理解:

集群行为的特征(自发性、狂热、非常规、短暂)

紧急规范理论

3.应用:

沙赫特有关群体内聚力和工作效率的研究对我们提高群体凝聚力有何启示?

(三)一般知识

1.识记:

群体的特征

集群行为的过程(高度的刺激和暗示、情绪感染、激发)

2.理解: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中国人的双重认知取向

3.应用:

结合中国文化思考沙莲香所提出的人本意义的人性观和人文意义的人性观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传播与社会心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了解传播主体是如何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注意、理解和记忆的。

了解传播过程中的主体以及讯息、环境等相互影响,使得原信息不断被削皮和磨尖。

了解舆论、谣言、时尚等传播活动的社会心理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知识

1.识记:

传播(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传播试图与他人分享消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削平现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会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或认知理解删除信息中他认为不合理的部分,使信息便于传递和吸引人)

磨尖现象(接受者再传递信息时,保留自认为有益、有关的信息部分)

2.理解:

传播的特点(互动和关系,传递和共享,动态的过程)

信息接收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反应差异(获取信息的方式,对信息源的态度)

3.应用:

试用巴特利特有关记忆误差的实验研究说明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如何进行削平和磨尖处理的?

(二)次重点知识

1.识记:

场(传播过程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选择性的接触、注意、理解和记忆

2.理解:

五W模式(谁who,说了什么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向谁说towhom,有什么效果)

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有一定场域,双向互动)

系统模式(人与情境,人与讯息彼此相互影响)

3.应用:

试说明传播者和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如何影响着他们对信息作出不同的处理?

(三)一般知识

1.识记:

舆论(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众人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和判断)

谣言(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2.理解:

时尚流行的特点

时尚流行产生与传播的基础(物质生活、闲暇、大众传媒)

舆论的形成过程(舆论客体的出现,主体对舆论客体的认知,众多的个人意见在表达与交流中会集,社会公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