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自相矛盾部编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9017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自相矛盾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自相矛盾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自相矛盾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自相矛盾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自相矛盾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自相矛盾部编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自相矛盾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自相矛盾部编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自相矛盾部编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自相矛盾部编版

15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十分坚固,任何矛都戳不破,又夸耀自己的矛十分锐利,任何盾都能戳得穿,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

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本篇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

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样,结果他无言以对。

第二层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此事引发的议论:

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卖者那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样;“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围观者质问卖者时从容不迫的样子;“弗能应也”则使人想象出卖者无法回答时的尴尬和窘态。

课文插图描绘的是卖者和围观者对话的场景。

图中围观者质问卖者的神态、动作及卖者哑口无言的尴尬模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并引发学生对卖者言过其实、前后表述自相矛盾的行为的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吾、弗”等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通过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2.通过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吾、弗”可以通过形近字对比方法识记,“吾”结合“语、悟”来识记,“弗”结合“佛、费”来识记。

多音字“夫”,可指导学生根据意思辨音。

生字书写教学时,可以从字书写结构的角度进行指导。

如:

“矛”字是独体字,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将字写成上下结构;“盾”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个“目”;“誉、吾”是上下结构。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大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朗读指导

古文的朗读,首先是朗读正确,读准字音,避免读错;其次是朗读流利,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做出正确的停顿,整体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

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音和注释,一边朗读课文,一边了解课文大意,试着在句中停顿处做记号。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可采取以朗读为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句子、说句义,以了解学生对停顿的把握、对句子的理解是否恰当,并在交流互动中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意思,进而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

比如,课文的开头,学生正确停顿可能有难度,教师可以读给学生听,再让学生先试着读读,然后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大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正确、读流利,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又如,课文最后一句话比较长,也需要教师先示范读,然后引导学生在把握句义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逐步引导学生能读出古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教师可以借助“誉”字,引导学生读出卖者夸耀他的盾和矛时的得意心理;借助“何如”这一问句,引导学生读出围观者质问中所带的嘲讽语气;借助“夫”字在句首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语气。

3.阅读教学

文言文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在阅读本篇课文时,可以想象画面,具体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等;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表达运用

课后第四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一方面能增进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教师可以提出相关要求,即在完整讲述故事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想象为故事增加一些生动的情节,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卖者来到闹市叫卖的场景;或者根据插图,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及两个人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卖者受质问“弗能应”后的表现和围观者的表现。

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示学生尝试展开想象,把故事内容讲得更丰富。

课前准备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故事的出处。

2.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

3.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通过注释理解课文意思。

5.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吾、弗”等字,会写“矛、盾”等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掌握关键字意思,理解大意。

3.了解文言文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例如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由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它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具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的特点。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2.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

自相矛盾)

3.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及资料介绍,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

矛:

长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

盾:

盾牌,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用于进攻时防御。

4.根据“矛”与“盾”的资料介绍,让学生自行猜测课题意思。

5.作者介绍,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韩非(约前280年—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荀子的学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为韩国公子,后人称韩非子或韩子。

主要作品有《孤愤》《解老》《说难》等。

《韩非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

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板块二 生字教学,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文章意思。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弗”读fú,不要读成fó。

“夫”为多音字,在本文读fú,不要读成fū。

3.师生合作,运用合理的方法识记生字。

“吾、弗、矛、盾”可以通过形近字对比方法识记,“吾”结合形近字“语、悟”来识记,“弗”结合形近字“佛、费”来识记,“矛”结合形近字“茅”来识记,“盾”结合形近字“质”来识记;“誉”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如:

兴+言=誉;“吾”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如:

五+口=吾。

4.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易错字的书写。

“矛”不要漏了第二笔的点,横钩要写长,弯钩不宜过长。

“盾”平撇宜短,竖撇宜长,内部的第一横要写长,下面是个“目”。

“誉”上面的“兴”略扁宽,撇、捺伸展到位,不要写出头;“言”略窄。

“吾”上下两部分字形都要写扁,“五”末横拉长,“口”上面稍开,下面两竖往内收。

5.过渡:

本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6.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停顿。

7.教师出示画了停顿符号的课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8.男女生赛读,教师指导评价。

9.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边读边思考问题:

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些?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

10.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1)主要人物:

卖盾与矛的楚国人和提出质问的围观者。

(2)故事发生在集市上。

板块三 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

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

3.小组交流,讨论分享,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其他小组补充,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句段1: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指名学生读,教师对停顿的节奏进行指导。

(2)学生再齐读这段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3)指名学生说加点字的意思,其他学生纠正,教师适时引导。

(4)教师出示加点字的意思,并相机指导。

①“鬻”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意思,也可以通过查字(词)典的方式进行理解意思。

②“者”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鬻盾与矛”进行理解。

③“誉”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先明确楚人说的话的意思,都是在夸耀、吹嘘自己的矛和盾;“之、其”可以结合理解。

④“曰”可以通过观察后面的标点符号和“吾”字看出后面是直述的内容,得出“曰”是“说”的意思。

⑤“坚、利、陷”可以结合盾与矛的特点、作用来猜测意思。

⑥“物能陷也”很明显正好和“坚”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反,由此推出“莫”的意思。

鬻:

卖。

者:

……的人。

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之:

代词,他的。

曰:

说。

坚:

坚固。

莫:

不,表否定。

陷:

刺破。

其:

他的。

利:

锋利。

 

(5)小组交流,结合重点词语意思翻译整句话的意思。

(6)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并明确。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破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被它刺破!

句段2: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1)男生读,女生读,注意停顿的节奏。

(2)指名学生说加点字的意思,其他学生纠正,教师适时引导。

(3)教师出示加点字的意思,并相机指导。

“或、以”可以通过查字(词)典加以理解;“子、之”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里的“其”要与前文的“其”区分,这里的意思是“那个”,代指卖矛与盾的楚国人;联系上下文“能应也”推出“弗”的意思是“不”;利用组词的方法得出“应”的意思。

或:

有的人。

以:

用。

子:

你。

之:

的。

何如:

怎么样。

弗:

不,表否定。

应:

回答。

(4)小组交流,结合重点词语意思翻译整句话的意思。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并明确。

有的人说:

“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这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句段3: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分小组读,注意停顿的节奏。

(2)指名学生说加点字的意思,其他学生纠正,教师适时引导。

(3)教师出示加点字的意思,并相机指导。

夫: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夫”放在句首是句首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并且读音念二声fú。

立:

存在。

(4)小组交流,结合重点词语意思翻译整句话的意思。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并明确。

不被任何东西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5.教师出示整篇课文翻译,学生齐读。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破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被它刺破!

”有的人说:

“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这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不被任何东西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6.学生结合翻译,反复朗读,并尝试背诵。

板块四 对比阅读,总结特点

1.课件出示书上关于《自相矛盾》的现代文故事。

(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教师提问:

你们是喜欢文言文的《自相矛盾》,还是更喜欢现代文的《自相矛盾》?

并说明理由。

3.小组讨论,交流分享。

4.全班分享,教师从文章的篇幅、语言特点等角度进行引导,从而总结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具有短小精悍、语言简练的特点,但是比较难懂;现代文具有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明了的特点,但是篇幅比较长。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2.通过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全班齐读课文,边读边回顾词句意思。

2.指名学生翻译重点字词的意思。

3.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引导口语表达。

4.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的生字,把握了课文的朗读停顿,弄清了课文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吧!

板块二 理清情节,讲述故事

1.梳理故事情节。

(1)探究故事的起因。

①提问启思:

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

(卖盾与矛)那么他又分别是如何夸他的盾和矛的呢?

②学生速读课文,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明确。

夸他的盾不会被任何东西刺破,夸他的矛能刺破所有东西。

③课件出示课文前面两句的内容,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想象楚人说这两句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④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夸自己的东西时的心情和语气等生活经验来明确此处是夸耀、吹嘘的语气。

⑤指名学生帮助这个楚人吆喝生意,加深理解,再全班齐读。

(2)探究故事的经过。

①提问启思:

这个楚国人啊,吆喝得很卖力,引来了围观者,却不知道有围观者听到了他话里的问题,便站出来质问他了,围观者问了什么呢?

②学生速读课文,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明确。

用楚人卖的矛去刺他卖的盾,会怎么样呢?

③课件出示课文第3句话的内容,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质问者说这句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④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质问者质问时的语气是嘲讽的。

(3)探究故事的结果。

①提问启思:

面对围观者的质问,这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②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明确。

这个人回答不了了。

③课件出示课文第4句话的内容,全班齐读,体会楚人面对质问的尴尬。

(4)得出结论。

①提问启思:

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怎样的议论呢?

②指名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明确。

不被任何东西穿破的盾与什么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③课件出示课文第5句话的内容,全班齐读,借助“夫”字在句首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语气。

④借助“夫”在句首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这一句是议论。

⑤学生自读这一句,思考这句话的作用。

⑥指名学生进行分享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得出结论,总结全文,揭示课文寓意。

点明楚国人自夸海口将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和尴尬的境地。

2.学生自主讲故事。

(1)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派小组代表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自夸他的盾能挡住所有的东西,又自夸他的矛能刺穿所有东西。

当别人问他用他自己的矛刺他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

3.创设情境,提问启思:

假如你是那个楚国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

4.小组合作,共同交流,代表发言,教师适时指导。

卖矛的时候,可以用一支质量不如自己的矛来刺自己的盾,卖盾的时候也用同样的方法来演示、比较。

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的矛的优势,也能比较出自己的盾的质量。

板块三 联系实际,感悟寓意

1.出示句子,要求学生读一读,并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

今天天气真好,艳阳高照,大雨滂沱。

2.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艳阳高照的天气,想想艳阳高照的填空是怎样的,会不会“大雨滂沱”;再结合前面的“天气真好”,明确“大雨滂沱”与前面的“艳阳高照”“天气真好”矛盾。

3.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中说法前后矛盾的情况,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人说话或其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4.小组相互讲述自己知道的关于自相矛盾的故事。

(1)我去文具店买绳子和剪刀,老板说绳子结实得任何东西都剪不断,接着又介绍剪刀锋利得能剪断任何东西。

(2)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

“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

“什么!

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

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5.提问启思: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6.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相机梳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应该三思而后行。

7.小结: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故事有很多,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板块四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

2.情境表演,场景再现。

一名同学扮演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一名同学扮演提出质问的围观者,另外安排几名其他围观者和从旁边经过的路人等。

(可分小组进行表演)

3.小结:

这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本文用短短的几十个字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楚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盾和矛,因自相抵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谨言慎行、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寓言导入,激发兴趣。

以寓言故事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通过课文标题,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两个事物,不仅加深学生的兴趣,还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铺垫。

2.朗读课文,合作解意。

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会有些困难,甚至觉得枯燥,因此在朗读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读通课文。

在理解课文意思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向老师提问的方式一步步让学生理顺文意。

3.创设情境,课堂表演。

指导学生想象文中人物的说话语气,并让学生模仿说话者说话,让学生讲解故事并分组进行场景再现,通过表演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加深刻地明白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