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地月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8725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地月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八章地月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八章地月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八章地月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八章地月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地月系.docx

《第八章地月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地月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地月系.docx

第八章地月系

第八章地月系

天空中的天体,除了太阳,就数月亮最亮了,满月时亮度可达-12等,因此,月亮也叫太阴。

月球造成的日食现象远比水星、金星的凌日现象鲜明;月球造成的潮汐现象比太阳造成的潮汐现象明显,致使潮汐的变化规律主要体现了月球的运行规律;月相变化给人印象远远超过金星位相变化给人的印象,……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与地球共同组成一个绕转系统——地月系。

§8.1地月系

一、地月系绕转

月球和地球共同围绕着公共质心运转不息。

地月系质心离地心约4671km,因此,环绕质心与环绕地心的椭圆轨道相差不大。

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

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也受到太阳和某些大行星的摄动,使月球的运动变得复杂,所以月球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天文台在编制《月球运动表》时就要考虑多项因素。

这里介绍最主要的运动--月球绕转地球运动。

1、轨道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地球位于椭圆的焦点之一),偏心率是0.0549,近地点位363300km,远地点为405500km,二者相差42200km,由于这种距离上的变化,月球的视半径变化于16′46″~14′41″;近地点是月轮较大,远地点时月轮较小。

月地平均距离为384400km。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轨道,在它自己的平面上也不是固定的,其椭圆的拱线(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连线)沿月球公转方向向前移动,约每8.85年移动一周。

中国早在汉代,贾逵就提出月球视运动的最疾点每九年运动一周,这实际上正是拱线运动的结果。

月球轨道投影到天球上称为白道,白道对黄道的倾角称为黄白交角,变化在4°57′~5°19′之间,平均值为5°09′。

由于黄白交角的存在,月球在绕转地球的同时,往返于黄道南北;同时,由于黄白交角的存在,月球在绕转地球时,其赤纬也在不断改变,变化幅度±23°26′~±5°9′,即月球直射点可达赤道南北28°35′。

2、周期

月球绕转地球的周期,笼统地可以说是一个月,但由于选用基点不同有以下几种:

    

(1)朔望月

    月球盈亏的周期,以太阳为基准,平均可达29.5306日。

这个周期很久以前就是中国古代历法的基础。

    

(2)恒星月

    以恒星位置为基准的周期,也就是月球绕地球转一周,平均为27.3217日。

中国早在西汉的《淮南子》一书中就已得到恒星月周期为27.2122日,达到了很高的精度。

恒星月是月球绕转地球的真正周期。

    (3)交点月

    以黄道和白道的交点为基准,周期为27.2122日。

在我国南北朝时代祖冲之推算的交点月周期与近代数值相当接近。

    (4)近点月

    月球运行从近地点再至近地点,周期为27.5546日。

中国东汉时代贾逵发现存在这种周期,并由刘洪首次测定它的长度为27.5548日,与今测值相差无几。

    (5)分点月(又称回归月)

    它以春分点为基准,周期为27.3216日。

根据恒星月的长度,可以推出月球绕转地球的平均角速度为每日13°10′,或每小时33′。

这个33′角度大体上与月球本身的视直径相当。

换句话说,月球每小时在天空中移动约等于月轮的视圆面。

但由于地球运动的缘故,天体在天球上有周日运动,所以月球以每小时15°的速度向西随天球作周日运动,又以每小时33′的速度向东运动。

 

3、同步自转

月球在绕转地球的同时,也有自转。

月球的自转与它绕转地球的公转,有相同的方向(向东)和相同的周期(恒星月),这样的自转称为同步自转。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地球上人们所见到的月球,大体上是相同的半个球面。

同步自转并非月球所独有,太阳系其它卫星也有相同的情形(详见第7章"太阳系的卫星")。

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

 

二、月相

我们观测月球,很容易发现月球的视形象有圆缺的变化,月球圆缺的各种形状称为月相。

它是人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天象。

1、月相的成因

月球、地球本身都不发光,它们只能反射太阳光。

在太阳照射下,它们总是被分为光明和黑暗两部分。

从地球上看,这明暗两部分的对比,时刻发生变化,但有章可循。

这种变化视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而定。

当月球黄经和太阳黄经相等称为"朔",由地球上看起来,此时月球是全暗的。

以后月球逐渐沿着公转轨道向东运动,月球黄经逐日与太阳黄经有差值,当月球黄经比太阳大90°时,称为"上弦",这时从地球上看,则见到月球的西半面被太阳照亮。

上弦月约在日落时位于中天附近。

当月球黄经比太阳黄经大180°时,由地球上看到满月,称为"望",太阳在西方落入地平时,月球从东方升出地平。

当月球黄经比太阳黄经大270°,称为"下弦",下弦月要在后半夜才能看到,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面被照亮,随着月球黄经再次与太阳黄经相等,又是"朔"。

从朔到又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叫"朔望月",它的平均长为29.5306日,朔望月也是月球同太阳的会合周期。

   

2、月球对于太阳的相对运动

 

由于月球绕地球旋转的同时又与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月球在天球上视位置有逐日东移,所以月球每天升起的时间比上一天推迟约50分钟。

月球的出没与中天的大致时刻见表8.1。

    从表8.1中可以看出月球越圆,夜晚见月时间愈长;月牙越窄,见月时间越短。

满月通宵可见,弦月半夜可见,新月则不可见。

表8.1月球的出没与中天的大致时刻

月相

距角

同太阳出没比较

月出

中天

月落

夜晚

新朋(朔)

同升同落

清晨

正午

黄昏

彻夜不见月

上弦朋

90°

迟升后落

正午

黄昏

半夜

上半夜西天

满月(望)

180°

此起彼落

黄昏

半夜

清晨

通宵可见月

下弦月

270°

早升先落

半夜

清晨

正午

下半夜东天

 

月球表面上遥望地球时,所看到的地球始终都是高悬在天空中,也没有东升西落现象。

地球在月球天空中什么方向,以及高悬在"月平"上有多高,那是随观测者所站的位置不

同而不同。

如果是在月球正面的正中看地球,那么地球便是始终高悬在天顶附近。

    月球的同步自转,在月球上"赏地",高悬在月球上空的地球位置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地球的形状一直在变化着,这种变化与月相变化相仿,可叫它"地相变化"--"新地"、"娥眉地"、"上弦地"、"凸地"、"满地"、"下弦地"、"残地"。

因地球比月球大,"满地"时的亮度比"满月"亮80倍。

可谓"一盏明月照月夜"。

§8.2月球

一、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从"嫦娥奔月"到"阿波罗登月",是人类探索认识月球的过程。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地球的亲密伙伴。

对月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促进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和科学领域的开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

美丽的月球,自古以来就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人类的一大步","阿波罗"飞向月球揭开了月球许多秘密。

由于地球的同步自转,在地球上的人类长期只能观测到大致半个月面,月背秘密是在1959年由前苏联"月球3号"宇宙火箭绕到月球背面上空,拍得了历史上第一幅月球背面照片,千古哑谜开始有了答案。

宇航员的登月考察以及无人驾驶的飞船先后几次在月球上软着陆和采集样品,探测结果表明:

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没有声音、日温差变化极大的恶劣环境,人类在上面难以生存。

正是这个有关人类如何才能置身于月球的问题一时无法解决,使一度辉煌和热闹的月球热,在阿波罗计划之后,长时间销声匿迹。

月球形状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

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m。

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m。

但在一般计算中仍可把月球当作三轴椭圆体看待。

物理天平动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月球形状问题。

通过天平动研究还表明,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中心偏向地球2km。

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号"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

月球表面也是高低起伏不平,既有山岭起伏,峰峦密布,又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征名称。

现在我们清楚,月面上并没有江、湖,只是早年观测者凭借想象,借用地球上的名称而已,一般低的地方叫"月海",高的地方叫"月陆"。

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众多的环形山。

月球正面月海与月陆各占一半;背面月陆面积大些。

月球上也存在一些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命名,如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最长的山脉长达1000km,往往高出月海3~4km。

最高的山峰在月球南极附近,高达9000m,比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高。

除山脉外,还有长达数百里的峭壁,最长的是阿尔泰峭壁。

还有月面辐射纹,典型的有第谷环形山和哥白尼环形山周围的辐射纹。

长期天文观测与登月的直接考察证实,月球周围没有明显的磁场。

月球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的1/1000。

月球上更没有像地球和木星那样的辐射带。

通过月球火箭探测还查明:

月球正面有称为"重力瘤"或"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达12处之多;月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为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所覆盖。

月面物质的导热极低,约为6×10-6卡/(厘米·秒·度)。

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

月球没有像地球大气那样的保护层,月面直接受到流星体的猛烈冲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月岩的化学成分、岩屑太小、玻璃含量以及在结晶的程度。

月球早期广泛发生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岩,从而形成月面上广阔的熔岩平原。

从月震波的研究,人们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月球平均距离约38万km,用宇宙尺度来衡量的话,可以说是近在咫尺。

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

月球只相当于地球面积的1/49。

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3。

月球物质的平均密度为3.34g/cm3,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

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为1.62m/s3,为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

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约为2.4km/s,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二、月球探测的新动向

1996年,美国"克莱门汀"号探测器探测到月球南极肯艾特盆地地区可能沉积有大量的冰时,给人类在月球上寻找生存空间带来了新的希望。

1998年美国科学家通过"月球勘探者"探测器发回的图象分析证实月球南极存有与沙土混结的冰,而且还发现月球北极也存有与沙土混结的冰,总的水储量估计有1千万吨到3亿吨。

月球上冰的存在,提高了人类建立一个月球基地的长期可能性,同时将冰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作为火箭推进剂的可能性也增加了。

月球的环境与地球环境既类似又有区别。

月球上有及其丰富、宝贵、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会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

21世纪,富有远见的人类再谈登月,将是考虑如何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如何将人类移居太空。

未来的月球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

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少高见:

    

(1)提出建造月球基地的计划

    1987年10月,在国际宇航科学会议上,科学家提出了建造月球基地的计划。

在月球上建造一个载人月球轨道航天站和研究实验站,继续建造、扩大月球上的设备、设施,在21世纪末建成月球基地。

    

(2)规划月球空间城

    设计月球城市外形呈轮状或圆筒状,直径为1~2km,重量数万吨。

城市内将有山脉、河流、森林、草原等"密封"的生态系统,以用来维持人们的生活。

    (3)研制"2010宇宙旅行服务"计划

    你是否想到过,有一天在吟诵"月到中秋分外明"时,却置身在月宫中遥望人类家园--地球,这绝不是狂人说梦,也不是科学幻想,而是美、日和西欧等国家正在研制中的"2010年宇宙旅行"计划。

可以预料:

"2010年宇宙旅行"计划一旦成为现实,月球旅行将成为全世界最为热门的"黄金线路"。

§8.3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天文现象。

有时骄阳当空,万里无云,光辉夺目的太阳会突然蒙上一块黑影,黑影逐渐扩大,甚至把整个日面遮住,白天忽然变为黑夜,天空明星灿烂,地上山河昏暗。

短短几分钟过后,太阳又恢复了光芒,这叫日食。

有时月明星稀,圆圆的月亮竟会慢慢的残缺一块,以致失去了光辉,经过一、两小时,又现一轮明月,这叫月食。

古人不了解日、月食的道理,曾产生过各种迷信和传说,什么"天狗食日"、"蟾蜍食月",把这天象看成是不祥之兆,甚至极大地扰乱过人们的社会生活。

现今人们不仅懂得了日、月食的道理,而且还能准确地推算出每次日、月食发生的时刻、食分大小和见食地区,并由天文台先期发布,以便人们进行观测和欣赏。

一、日、月食的成因

日、月食是怎样发生的?

简单点说,在地球上看来,月轮遮掩日轮,就发生日食;地影遮掩月轮,就发生月食。

它们的发生,与日、月、地三者运动有关。

为了把其中原理弄清,在此先从天体投影谈起。

太阳能够发光,而地球和月球不会发光。

阳光照射到地球或月球上,其身后会有一个投影,影子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如图8.6所示。

其投影的主体是顶端背向太阳的会聚圆锥,这叫本影;本影延伸,是一个与本影同轴而方向相反的发射圆锥,这叫伪本影;在本影和伪本影的周围是一个空心发散圆锥,这叫半影。

在本影里,阳光全部被遮;在伪本影里,太阳中间部分的光辉被遮;在半影里,部分阳光被遮。

天体投影的大小和长短是变化的,它决定于发光天体和投影天体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因日、地、月三者的大小是基本固定的,所以,月地投影的范围主要由太阳与投影天体的距离所决定。

一般来说,两者的距离越大,投影就越长。

地球比月球大得多,若地球处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它的本影长达1377000km,而月地平均距离只有384400km,月球在这个平均位置上,地球本影的截面还比月球大圆的截面大得多。

所以,月球完全有可能整个进入地球的本影,因为,无论日、地、月之间的距离怎样变化,地球的本影总比月地距离长得多,月球不可能进入地球的伪本影。

月球比地球小,月影当然比地球更小,所以,无论日、月、地之间地距离怎样变化,月影总是不可能笼罩整个地球,而只有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球扫过。

当日、月合朔时,月球本影的平均长度为374500km,比月地平均距离略短。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只有月球的伪本影或半影可能会扫过地球。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和月球绕地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当月球近地和地球远日(此时月球离日亦较远),又日、月合朔时,月球的本影就可能落到地球上。

从另一个角度讲,太阳的平均视半径伪15′59″6,月球的平均视半径为15′32″6,在通常情况下,月轮不可能全部遮住日轮,但只有月球离地近和离日远,又日、月合朔时,月球的视半径就会略比太阳的视半径大,月轮便可全部遮掩日轮。

到此,我们可以作一简单的结论:

日食和月食统称交食。

当地球上部分地球进入月影时或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部分区域时,那里的人就可以看到日食;当月球进入地影时或地球的影子遮掩月球时,地球上向月半球的人就会看到月食。

我国在很早以前就用文字记载了日食和月食。

据考,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已有关于日、月食的文字。

《尚书·胤征》中就有"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一句话,据考证,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165年或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这是世界上现存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

《逸周书》中所记的一次月食,考证是发生在公元前1137年的1月29日。

《诗经·小雅》中有一次较详细的日食记录: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唯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藏?

"据考证,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但也有人认为发生在周平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35)。

据统计,除甲骨文外,从古到清的正式史书就记载了1000多次日食。

二、交食的条件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探讨发生日、月食的具体条件。

 1、望条件

在朔日,月球运行到日地之间,且日、月、地三者大致成一直线,日月黄经差为0°或接近0°,只有这样的时候,月影才有可能落到地球上。

在望日,月球运行到日、地的同一侧,且日、地、月三者也大致成一直线,日月黄经差为180°或接近180°,只有这样的时候,月球才会进入地影。

所以,日、月食的起码条件是朔望条件。

以日期来说,就是农历初一才有可能发生日食,农历月十六或十五左右可能发生月食。

巴比伦人早在公元前9世纪就已经知道日食必发生在朔,月食必发生在望。

然而,朔日和望日,每个月都有,但日食和月食并非每个月都发生,原因是黄道平面与白道平面不重合,而存在着一定的交角(4°59′~5°18′),平均为5°09′。

因此,当日、月合朔时,从正面看,日、月、地三者成一直线,但从侧面看三者不一定成直线(即日、月黄经虽一致,但日、月黄纬却不一定相同),所以,月球的影子不一定能扫到地球上。

同理,当日、月相冲(望)时,从正面看日、月、地三者已成一直线,但从侧面看却不一定成直线(即日月黄纬不一定相同),所以月球不一定能进入地影。

由此可知,要发生日、月食,必定还有更严格的条件。

因黄道交角存在,"朔望"不一定成食。

 2、焦点条件

黄道与白道有两个交点,其中一个叫升交点(在我们人眼看来,月球在白道上运行过此交点后便升到黄道平面之上),另一个则叫降交点(月球过此交点后便降到黄道平面之下)。

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个食年经过升、降交点各一次;月球在白道上运行,一个朔望月(略比交点月长)经过升降交点各一次。

当太阳和月球不在黄白交点及其附近时,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日、月、地三者都不会成一直线。

只有当太阳和月球同时运行到黄白交点或附近时,日月地三者才有可能无论从什么方向看都成一直线或基本成一直线,地影或月影才有可能落到对方的身上,从而构成交食。

这就是交点条件。

总之,日食发生条件是日、月相合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月食发生条件是日、月相冲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

三、日、月食的种类

1、日食的种类

在影锥讨论时,我们已明白日食可分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三种。

不同类型日食的产生,主要与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有关,也决定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变化。

    全食月球的本影在地球上扫过的地带称全食带,宽度几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当地球远日和月球近地时,全食带最宽。

在全食带内,可见整个日轮被月轮遮掩,发生日全食。

一次日全食所经历的时间仅2~7分钟。

这是因为月影在地球上扫过的速度很快。

白天,发生日全食时,犹如黑夜骤然降临,天幕漆黑,星光灿烂,飞鸟投林,鸡犬不宁,有时还觉得阴风四起,其景象使人惊心动魄。

1997年3月9日我们赴漠河观测20世纪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最后一次日全食,其壮观场面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当时中央电台在现场通过卫星向世界直播实况,全国各地掀起了观测日食和普及天文知识的热潮。

图8.9(A)是我们当时冒着严寒拍下的日全食过程组合照片。

    与日轮大小相当且月、日重叠时,月轮边缘的缺口(实为月表的山谷和"月海")露出日光,会形成一圈断断续续的光点,象珍珠项链,奇妙绝伦。

天文界把此称为"贝利珠",因为英国天文学家贝利首先科学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日全食还是进行科学探测的好时机。

在日全食时,可很好地观测太阳的色球和日冕,以进一步了解太阳大气的结构、成分和活动情况;可以搜寻近日的彗星和其它天体:

甚至可以有助于研究地球大气的物理状况;英国的爱丁顿就是在1919年发生在巴西的一次日全食时观测到星光在射经太阳近空时因太阳吸引而发生偏向的;而称为太阳元素的"氦"也是在1868年一次日全食时所摄的光谱中发现的。

所以,每当发生日全食时,天文工作者们总是携带笨重仪器,不惜长途跋涉,赶往日全食地点进行各种学科的观测和研究。

日偏食地球上被月球的半影所扫过的地带称偏食带。

食带比全食带宽,在偏食带内,可见日轮的一部分被月轮遮掩,发生日偏食。

在全食带的旁边,必有偏食带,在那里也可见日偏食。

在日偏食时,各地所见的食分不一样。

在偏食带内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太阳的不同部位。

日环食地球上被月球的伪本影扫过的地带称环食带。

地球近日和月球远地时,环食带最宽。

在环食带内,可见较小的月轮遮掩了日轮的中间部分,而日轮的边缘仍可见到。

在环食带之旁,也有偏食带,在那里可见日偏食。

有时,月球的本影锥与伪本影锥的交点正好落在地球上,由于日、地、月三者之间的距离稍有变动,使地球上某一小块或一小带地方既可见到日环食又可见到日全食,这叫日全环食。

2、月食的种类

    述,月球不可能进入地球的伪本影,月球进入地球半影叫半影月食,还可见到月,不是真正的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月球进入地球本影,此时,地球向月半球上的人几乎都可见到月轮整个被地影遮掩,为月全食。

在月全食时,由于地球大气对阳光的散射和折射作用,月面尚能接收到一点光,所以呈古铜色。

由于地影大,月球又是以它的公转速度在地影中穿行,所以一次月全食所经历的时间较长,最长可达1小时40分钟。

    月球部分进入地球本影,可见月轮的一部分被遮,为月偏食。

在发生月偏食时,不同地方的人所见到的食分是相同的,因地影是紧贴月面的,无论在那里看都一样。

若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名为半影食,但部分阳光仍可照到整个月面,仅是月色稍暗,因月色本来有明有暗,故不为人所注意,所以不把它看作月食。

四、日、月食的过程

在日、月食的过程中,全食最为完整。

一次全食,它必然经过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五个阶段。

1、日全食过程

    太阳在黄道上自西向东运行,每天运行约59′;月球在白道上也自西向东运行,每天运行13°10′。

它们运行的方向基本一致(交角约5°09′),但月球运行的速度快得多,因此,日食总是以月轮的东缘遮掩日轮的西缘开始,被遮部分总是逐渐向东推移。

所以,日全食的五个环节是在日轮上自西向东出现的:

    初亏一月轮东缘与日轮西缘相外切,即日食开始。

    食既一月轮东缘与日轮东缘相内切,即日全食开始。

    食甚一月轮中心与日轮中心最接近或重合。

    生光-月轮西缘与日轮西缘相内切,即日全食结束。

复圆一月轮西缘与日轮东缘相外切,日食结束。

2、月全食过程

由于月球是自西向东进入地影,所以月全食总是从月轮的东缘开始,在月轮的西缘结束。

因此,月全食的五个环节是在月轮上自东向西出现的。

初亏一-月轮东缘与他本影截面西缘相外切,即月偏食开始。

食既一-月轮西缘与地本影截面西缘相内切,即月全食开始。

 食甚一-月轮中心与地本影截面中心最接近或重合。

    生光一-月轮东缘与地本影截面的东线相内切,即月全食结束。

    复圆一-月轮西缘与地本影东缘相外切,月食结束。

    到此,我们可以知道,日食和月食除日轮被食与月轮被食这一根本性区别之外,在现象上也还有不少区别,如:

    

(1)日食有环食,月食无环食。

    

(2)日食从日轮的西缘开始,在日轮的东缘结束;月食从月轮的东缘开始,在月轮的西缘结束。

    (3)一次日全食所经历的时间短,月全食时间长。

    (4)日、月食时,看到的月面光不同(因大气的折光作用),日全食有贝利球现象,月全食时月面呈古铜色。

    (5)日偏食时,各地所见食分不一样;也就是不同地方看到不同的日食景象。

而月偏食时,各地所见食分一样;就是说半个地球上的人见到的月食情景是一样的。

    (6)日食时,见食的地区窄,见的时刻也不同,较西地区先于较东地区;月食时,见食的地区广,面向着月亮的那半个地球上的人可以同时看到月食。

由于日食带的范围不大,日食时地球上只有局部地区可见。

对于全球范围,日食次数多于月食;对于具体观测地点,所见到的月食次数多于日食。

     在日食和月食的预报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食分"这样一个词,它是用来表示食甚时日轮或月轮被遮掩的程度。

对于日偏食,食分是指日轮被遮去部分和日轮直径之比。

以太阳的直径作为1,如果食分为0.5,就表示太阳的直径被遮去了一半。

对于日全食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