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材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8407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课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评课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评课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评课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评课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评课材料.docx

《评课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课材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评课材料.docx

评课材料

要注意的问题

 

一、不要偏离核心目标

思考:

小学数学课导入的终结点是“揭示课题”还是“引出问题”?

案例1:

【案例1.1】“圆的认识”导入片段

师:

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

播放课件:

四个小动物在举行骑自行车比赛,小兔子骑三角形车轮的自行车,小狗骑长方形车轮的自行车,小猫骑椭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小猴子骑圆形车轮的自行车,正在起跑线上。

师:

你们猜一猜,谁会获胜呢?

好,我们一起给他们加油。

(继续播放画面:

小猴轻轻松松地一个个到达了终点,小猫被车子颠得上下晃动非常狼狈地骑了一小段,可爱的小兔子和小狗虽然卖力地骑,但自行车根本就没有移动。

生:

(同学们看得捧腹大笑,都在笑小兔、小狗和小猫。

师:

你们猜对了,为什么小猴子骑车的样子最轻松,并且获胜呢?

生:

因为它骑的车子的车轮是圆形的。

师:

那么小猫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没有的第一呢?

生1:

因为小猫的车轮是椭圆的,所以不能得第一。

生2:

因为小猫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

师:

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

【评析】当老师提出问题:

“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

”之后,学生可能都在积极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

可是,此时老师话题一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

”就像正在行进中的车子遇到红灯一样,学生的思维被打断。

当教师板书结束,绿灯亮了,学生的思维继续行进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惯性,需要重新启动。

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教学观念问题。

此时的课题是学生想要的么?

是学生想要解决“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

”这个问题而必须知道的么?

显然不是!

倒是老师非要亮出来的自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试想,如果教师这节课始终不出示“圆的认识”这个课题,学生对圆的认识会受影响吗?

 

【案例1.2】“多与少”导入片段

师:

你们今年七岁了,想不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啊(想),老师的年龄比你们的年龄多的多,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大了

生:

20岁。

(不对)

师:

比20岁还要多的多。

生:

80岁(全班同学“啊”一声)

师:

我有那么老吗?

(全班同哄堂大笑)

师:

比80岁少的多。

生:

50岁。

师:

比50岁少一些。

生:

40岁。

师:

比40岁多一点。

生:

42岁。

师:

猜对了,恭喜你。

师:

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

老师要和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做跳小绳比赛,谁愿意来挑战老师。

(老师和自告奋勇的两名学生跳小绳,计时1分钟,三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好表格,画上老师的头像、梳小辫的女生头像、留着三缕头发的男生头像,并在三个头像对应的表格下面写上数据,分别是:

43个、60个、28个。

师:

谁能根据我们三个刚才跳小绳的个数,选两个数据,用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的多说一句话。

……

【评析】这个案例中,老师没有说: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实际上学生已经自然地进入到应用“多一些、多的多、少一些,少的多”的谈话中,也就是是说,只要有了问题,学生就会有思考,不是有了课题之后学生才能思考!

【案例1.3】有一位中年女教师,她上一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认识时间”一课,做练习时,老师口述了一个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是几时开始,几时结束?

”这时,只见下面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孩子还站起来了,一边说:

“老师,我,我。

”很是激动。

老师见这么多小手举起来,个个想回答,为难了。

就说:

“我的问题只有一个,可你们这么多同学都想回答,那我要看谁坐最端正。

”这时,只见孩子们一个个正襟危坐,小手举得直直的,面带微笑,充满自信,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心想老师我坐得最端正),老师这时实际上是分辨不出谁坐得最端正的,但老师有权请她认为坐得最好的学生回答,于是终于有一个学生被请站起来回答,这个学生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后,脑子里一片空白,忘了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评析】站起来的学生之所以脑子里一片空白,“忘了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就是因为老师的问题与站起来之间插入了“正襟危坐”的活动。

这个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考。

 其实,很多课堂教师板书课题的过程,不但对学生思考问题没有太多的帮助,反而冲淡了学生的思考。

因此,高效的课堂、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导入的终结点应该是“引出问题”。

 

二、不要偏离数学主题

思考:

“情境”只是为了“激趣”吗?

【案例2.1】“倍数与因数”教学片段

幻灯出示:

小明是儿子。

师:

这句话对吗?

生:

不对。

没说清楚小明是谁的儿子。

谁是小明的爸爸。

师:

应该怎么说好?

生:

小明是爸爸的儿子。

幻灯出示:

我是朋友。

师:

这句话对吗?

生:

不对。

没说清楚谁是我的朋友,我和谁是朋友。

师:

那应该怎么改?

生:

我和佳佳是朋友。

幻灯出示:

小刚是兄妹关系。

师:

这句话呢?

生:

没说清楚谁和小刚是兄妹。

应该改成小刚和小红是兄妹关系。

师:

我们看着三句话,他们都是描述什么的?

生:

关系。

师:

他们在描述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什么问题?

生:

表述的不清楚。

没说清楚谁和谁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师:

两个人之间,两个物之间有关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说清楚谁和谁,谁是谁,对吗?

师:

对。

好,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种关系。

【评析】本案例中,教者试图把人物之间的关系迁移到“倍数与因数”上,实际上,这段导言并没有使学生意识到两个数之间会存在某种联系,只是在真正了解了“倍数与因数”的概念之后或许有的学生会把这两种关系联系起来理解。

[案例2.2](苏教国标版第十一册《倒数》)

  师: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倒过来说”的游戏。

  师:

老师说,“海上”,你可以说——

  生:

上海。

  师:

对,很好,真聪明!

游戏开始——

  师:

上楼。

  生:

楼上。

  师:

老师喜欢我们。

  生:

我们喜欢老师。

  师:

我吃饭。

  生:

饭吃我。

  (哄堂大笑)

  师:

生活中,有些话可以倒过来说,数学里也有这样一种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数”。

板书课题。

【评析】案例中的这种“倒过来说”表述的不是“倒数”的数学意义,这种脱离数学概念非本质属性的引入,对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可能存在误导。

 

[案例2.3]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

喜欢!

师:

那好!

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大家注意听!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师:

说什么了,你们知道吗?

生: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师:

这个故事有意思吗?

生:

有意思!

师:

那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吗?

生:

有些话总重复。

师:

哪些话重复了?

生:

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师:

对!

我们管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叫“循环”。

其实,在生活中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如: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变化等。

在数学王国里也有这种现象——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

【评析】以上片段,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创设这个情境只是揭示出了“课题”,虽然也呈现了“文字”的重复现象,但与“小数”的重复现象并没有本质的联系,也没有揭示出要研究的问题。

 

三、不要偏离学生生活

【案例3.1】百分数应用题——利息

师:

同学们,你们愿意听故事吗?

生:

愿意!

师:

那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著名的“玫瑰花债务案”的故事:

1797年,法国总统拿破仑参观卢森堡一所小学时,向校长赠送了一束价值3个金路易的玫瑰花,并承诺:

“只要法国存在一天,每年的今天我都将派人送上一束玫瑰花。

”可是拿破仑并没有兑现这个诺言。

然而卢森堡人没忘,时隔187年后的1984年,卢森堡政府通知法国政府,要求赔款。

并提出从1797年起,按每年3个金路易,加上0.5%的利息,并以复利计算。

法国政府官员开始很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区区小数,可是当结果计算出来后,官员们全都傻眼了,这项赔款竟高达138万法郎。

于是一件国际债务案由此产生了。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项巨额债务是怎样算出来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与利息有关的知识。

【评析】这个故事虽然很典型,但却离学生的生活甚远,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况且“3个金路易”与“138万法郎”的差距,学生是没有感觉的,不能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这样以“生疏”引入“生疏”是不恰当的。

四、不要过于花俏

 [案例4.1](苏教版第四册《认识角》)

  (课始,教师拿出一串五颜六色的千纸鹤)

  师:

这是什么啊?

  生:

这是千纸鹤。

  师:

你们觉得这些千纸鹤美不美?

  生:

美。

  师:

想不想看看是怎样折出来的?

  生:

想。

  师:

让我们去看看四年级的哥哥姐姐是怎么折出来的?

  (录像播放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折千纸鹤的情景)

  师:

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

我看到一个哥哥和姐姐在折千纸鹤。

  师:

很好,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

我看到那个姐姐比那个哥哥折得快;

  生3:

我看到哥哥在剪纸;

  生4:

我看到墙上有一个房子一样的钟;

  生5:

我还看到那个哥哥在笑;

  (5分钟过去)

  师(无奈地):

同学们,其实,刚才的录像中藏着一个图形中的新成员,瞧,它躲在这儿呢?

  (课件显示单独的一个纸鹤,并闪烁纸鹤上的角)

  师:

这是什么?

  生:

这是角。

  师:

今天我们就和角来做朋友。

(板书课题)

  【评析】本案例5分钟前学生的兴奋点在于“折纸鹤”上,根本没有注意到这出来的纸鹤上“角”的存在,这个花俏的前奏不仅是时间的浪费,同时也容易导致学生注意的分散。

 

【案例4.2】统计(人教二年级上册)

上课伊始,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一些“乌龟、兔子、小狗、小猫”跳动图片。

师: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哪种小动物?

(学生踊跃举手)

生1:

我喜欢小乌龟。

师:

为什么呢?

生1:

摇头表示不知道。

生2:

老师我能替他说。

师:

那你说吧。

生2:

可能是小乌龟会游泳,兔子、小狗、小猫都不会。

生3:

不对,小狗也会游泳。

生2:

那也不如小乌龟游的好。

师:

你们知道的真多!

那还有喜欢别的小动物的吗?

生4:

我喜欢小兔!

师:

为什么呢?

生4:

你看(指着大屏幕),小兔子跳的样子多可爱呀!

师:

还有喜欢其他小动物的吗?

……

8分钟过去了,教师才提出问题:

“要想知道我班同学喜欢每种小动物的有多少人,需要怎么办呢?

”引出课题——统计

(整节课,大屏幕上四种小动物始终不停地跳)

……

【评析】喜欢小动物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不要说看到小动物,仅是谈到小动物,学生就会津津乐道。

再加上漂亮的动画,这种强烈的刺激如果不包含数学问题,就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于数学本质问题上。

[案例4.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画面:

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中间有一条小河,河里有四组金鱼,每组3条。

小河上有一座小桥,桥的一侧有几棵小树,一棵树下有三组小兔子,每组两只,另一棵树下有2组小鸡,每组4只……

  师:

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纷纷举手发言。

  生1:

我看到画面真漂亮!

有小桥、小河,还有大树、白云、小鸡、小兔子、金鱼。

  生2:

我看到河水在哗哗地流着。

  生3:

我看到小河里的金鱼游来游去,有的还在吐着泡泡呢。

  生4:

我看到小兔子在树下跑来跑去。

  生5:

我看到小鸡在草丛中找虫吃。

  教师为了体现知识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面对学生的“七嘴八舌”就是不开口,依旧放任学生继续自由探究下去,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

  【评析】自主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但一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越“放”越好,导致学生的探究盲目无序,耗时低效,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五、不要过于复杂

【案例5.1】“乘法的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在上课之初,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

师:

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

我发现这儿真好玩!

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

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

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

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

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吃虫子?

生6:

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

那里的两座房子,哪是小鸡家的,哪是小兔家的?

生8:

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乘法的本质是“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简便是乘法优于加法的显著特点。

所以,关键是要呈现一些相同加数的代表物和求和的运算。

其它的信息就是多余的,或许也是在画蛇添足。

 

 

[案例5.2]:

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教师希望在课始先复习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分数的比较”,于是便设计了一个游戏:

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分别举着两块上面分别写有一个分数的牌子,再请一个同学拿着一块“不等号”的牌子上前来判断不等号的箭头应该朝向哪个同学,然后让全班判断他是否举对。

这样玩了几次,复习结束,准备开始新课时,上课的时间已经花去了8分钟,而且学生玩的兴趣还很高,都想再上讲台前来玩一玩,完全没有想学习新内容的欲望。

 

【评析】数学教学要有趣,并不意味着每节课都要设计游戏。

特别是一节课的前1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是教学的黄金时间,如果让学生陶醉在嬉戏之中,且花费不少操作的时间,就事倍功半了。

有些教师把游戏设计得很复杂,要花不少时间来讲解游戏规则,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把握游戏的规则,以及如何赢得游戏的胜利上,结果数学问题反而成为不重要的了。

 

六、不要违背事实

[案例6.1]一位教师在进行退位减法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到商店去给他买生日礼物,一双旱冰鞋98元,妈妈给了售货员136元,应找回多少元钱?

学生纷纷举后回答:

136-98=38(元),答:

应找回38元。

师:

大家真聪明,一眼就看出了用减法计算,而且计算非常正确,真是太棒了。

……

【评析】这一情境看似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细细品味,这样的情境却严重违背了生活常理。

98元的东西,正常人会付出136元吗!

这样瞎编的情境还意义吗?

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

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蕴藏学生将要学习探究的数学信息和数学内容,同时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相适应,这样情境创设才能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七、不要骗取兴趣

[案例7.1]伴着上课的铃声,一位教师手提一盒月饼,面带微笑,走进了教室。

师:

谁能将12块月饼分给3个小朋友,并且使每个小朋友分到的是一样多?

如果大家解决了这个难题,下课后,老师就把这盒月饼分给你们吃。

大家愿意吗?

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发言。

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气氛中,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

下课铃响了,学生的兴奋度也达到了最高点,因为他们以为很快就可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饼了。

不料此时只见教师慢条斯理地将月饼一块一块装回了精美的盒子,提着它走出了教室。

同学们愣住了—老师这是怎么了?

 

【评析】像这种为了骗取学生的配合而创设的情境,在平常教学中并不鲜见。

这样的情境不要也罢,因为它向学生灌输了这样的思想:

人有时可以不讲诚信,有时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八、不要失去控制

[案例8.1]一位教师执教“平行和垂直”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

“两根铅笔掉在地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形?

”之后,让学生亲自试一试,之后,把可以出现的图形利用铅笔在桌子上摆出来,然后再把典型的图形展示出来。

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教室里沸腾了,铅笔掉在地上的响声此起彼伏。

到了展示时间,虽然一个接一个地展示,但教师所期望的平行和垂直就是迟迟没有现身。

【评析】这是一个失控的场面,教师期望随机现象中出现预设的结果,在保证了信息真实、场面热烈的同时,也给课堂增添了不确定因素。

提示:

“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

复制此地址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

可是课堂的导入现在已经让一些老师走入了误区,我有时也身在其中。

看了这篇文章,我感触很深,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导入的形式和有效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形式剖析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联想式:

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

教学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

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

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

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

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

什么变了?

什么没有变?

剩下的数叫什么数?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

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作了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

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

这时老师接着说:

“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

**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

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此现象。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转自http:

//www.G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

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

“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

有的同学说:

“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

”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思考后,又提出新问题:

“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

”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

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

”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

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