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8307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docx

《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docx

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

工程材料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

2、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

3、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实验教学改革

4、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5、铁路工程材料管理与质量控制分析

全文总字数:

17820字

篇一:

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

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对策

建筑材料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查工作,是工程施工的首要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材料的质量检测有了更加科学的方式,材料的质量控制也相应的得到保证,但是由于部分检测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检测设备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工程材料质量检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

1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重要意义

1.1利于新材料、新工艺的选择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工程材料不断的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和新工艺被运用到建筑施工之中,材料的质量检测,为新材料的选择使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要想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需要充分新材料、新工艺是很好的途径,而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为他们的利用提供了可能。

1.2利于工程材料的合理使用

工程材料的种类非常多,无疑加大了对施工材料的选择难度,对工程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可以对各种原材料进行优化选择,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对于成本较低的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使用。

与之相似,对于成品或者半成品材料,也可以通过质量检测,对符合质量要求的同类产品进行对比,优先选择较高性能的工程材料[1]。

1.3可对材料的配合比设计进行优化

建筑工程对材料的使用,并不是采取单一的方式,各种材料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配合比进行设计,以混合物的形式,被运用到建筑施工之中,最为常见的便是混凝土的使用。

通过工程材料的质量检测,可对材料之间的试配进行检验,在质量达标的试配方案之中,选择工程造价较低的方案。

2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主要方法

2.1取样检测

工程材料的数量巨大,难以实现对其进行全部的质量检测,往往采用取样检测的方式进行,通过对材料样品的评定,推断材料整体的质量情况。

这种检测方式的关键在于取样,样品的选取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将影响着检测结果。

对于样品的选取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样品的选取量要严格把控,选取的样品数量不易太少,同样过多也会造成成本的浪费。

第二,选取的样品要具有代表性,能过反映整批材料的质量特质。

第三,取样方式要合理,一般的建筑材料需要从不同部位进行取材,而钢材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要求,从特定部位选取。

2.2材料的养护测试

建筑材料所处的外界环境,会对其质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比如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基于此应对检测试件进行标准养护,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目前的施工材料在进行养护检测时,需要将检测试件置于15-250的环境中静置一到两天,并保证其相对湿度不低于95%。

2.3力学性能检测

建筑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特别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对建筑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检测时,要特别注意试件的制作,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

首先,试件的尺寸和形状,应满足设计要求,以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为例,试件形状为正方式,尺寸要求边长为15cm。

其次,试件的精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试件精度高低会对检测结果存在影响,如果试件不够平整,试件的强度会有所下降[2]。

2.4误差检测、数据处理

建筑材料的检测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相同材料出现不同结果的现象,要想使检测结果更加科学合理,需要进行数据处理。

与此同时,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应对可能存在的误差加以判断,或者再次进行质量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

3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水泥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

水泥是建筑施工应用最多的原材料,如果水泥质量检测存在问题,将会对工程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

然而部分施工单位,对水泥的质量检测有所忽略,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水泥出厂后长时间放置,当再次使用时不进行及时的复检,一旦存在质量问题,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

第二,施工单位为赶工期,在取得性能检验结果前,就已经投入使用。

第三,水泥在质量检测时,取样存在部分问题,没有进行随机的重量抽样,样品具有的代表性较差。

3.2钢材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

钢材数量较多,在施工中管理较为混乱,从而加大了质量检测难度,往往会出现较多的问题。

一方面,对于钢筋的质量检测,难以按照质量检测要求,做到科学合理的取样,导致检测结果不合理。

另一方面,对于焊接试件的质量检测,其取样频率不规范,导致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3.3其他工程材料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

除去水泥和钢材之外,建筑施工还会用到其他的工程材料,它们的质量问题也将对工程质量起到影响。

就目前的施工建设,发现有些施工单位,对其他建筑材料进行质量检查时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1)对碎石颗粒的级配检测,不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行,缺乏规范性。

(2)对于砖材的质量检验,在选样时以质量好的为主,忽视缺棱掉角的砖材,样品不具代表性。

4提高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的有效对策

4.1完善工程材料的质量检测机制

工程材料质量检测需要一定的标准加以指导,完善工程材料的质量检测机制,可对建筑材料实施监管控制,为材料的质量检测提供权威的数据资料,使一些质量不达标的材料难以进入施工现场,从而保证工程材料的质量。

4.2对施工现场的材料质量实施动态掌控

工程材料的质量检测较为复杂,每种材料的使用都应先通过检测,可见质量检测是贯穿于工程的全过程的。

只有对施工材料全面的检测,才能有效保证材料的选用合理。

动态掌控材料的质量,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质量检测,对工程材料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杜绝使用任何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如果发现不良行为,及时阻止并加以解决。

4.3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程材料的质量检测,主要由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应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了解相关的质量标准和操作技能,能够对各种材料的质量检测熟练掌握。

另一方面,注重检测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职业道德修养。

5结语

综合以上可以得知,要想保证工程质量,首先应保证工程材料不存在质量问题。

基于此,提高工程材料的检测质量非常关键,施工管理人员应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工程材料的质量把好关。

本文字数:

2897

篇二:

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

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及问题提出

笔者所在学校与上海轻工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合作建设了“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由学校建设在监测总站内部,学校提供场地,仪器设备和师资,监测总站提供部分设备、实验资质和技术人员。

该实训中心不仅承担企业生产任务,也在运行初期用于对学生的生产型实训教学。

经过初期的运行反馈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原有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生产型实训教学,教学计划中理论知识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需要重新规划,使之符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体系。

二是学生教学活动与企业实际生产有距离,调整课程的内容使之体现岗位对学生的要求。

三是联合实训中心教学特点不明显,依托联合实训中心,改进教学过程使之与生产过程接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工作中需要的职业能力。

四是评价体系单一,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出生产型实训教学的效果,需改进评价体系使之能正确地评价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二、“定岗跟单”人才培养模式

为解决上述的教学困惑,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学校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经过探索提出“定岗跟单”人才培养模式。

“定岗”是指确定岗位能力,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跟单”是指过程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基于“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识岗实习到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专业专项技能实训、专项实习到专业综合课程教学、专业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三轮学训,实现“岗位能力递进”。

三、“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

1.职业能力匹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

根据技术型人才的层次划分,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技能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以岗位设专业,职业岗位定向,主要培养具有技术实践知识的技术工人。

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主要面向建筑与工程材料行业,培养能从事材料生产、检测和材料应用等第一线检测技术工作人员。

随着这几年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第三方检测类企业(华测,申美,天祥)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这类企业一般接受客户委托检测建筑材料后,由业务部门评审能否执行,再安排建材检测采样部门执行采样和取样,采好的样品由样品管理部门下发给建材检测分析室,由分析室检测得到原始数据,汇总编制建材检测报告,最后三级审核出报告给客户。

结合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办学历史、师资力量,行业优势等具体情况,确定专业培养的职业范围是材料检测企业采样员和分析员。

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后,学校邀请职教专家团队、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头脑风暴分析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整理专业岗位群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分解岗位需要完成的职业活动,归纳采样员和分析员的五个工作领域,17个工作任务,40项目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操作技能规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1)分析工作内容,重视操作技能。

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是与职业标准密切相关的,职业标准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

基于“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平台,分析采样员和分析员的岗位职业能力,归纳出材料试验与检测、成品质量检测与评价、文件资料管理、环境检测、客户服务五个典型工作领域。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岗位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打破原有专业实施方案中专业理论课程的学科体系,确定建筑与工程材料“定岗跟单”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如表1所示。

和原有的专业实施方案相比,“定岗跟单”更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实践课程比例达到36%。

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要求来源于企业,理实结合,系统培养。

(2)调整课程体系,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

三年学制安排分别为:

一年级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和识岗实习。

识岗实习为了指引以后的学习方向,避免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前,对岗位职责、工作技能要求、岗位价值、地位和待遇认识知之甚少,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价值的认识;二年级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专项技能和考证实训。

专业教师挖掘联合实训中心的生产功能,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设计,解决学校实训条件与企业差距大,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企业专项岗位认知更为全面。

三年级顶岗实习。

学生通过承接监测总站的检测项目,教学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专业技能的机会;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和喜好灵活机动对学生岗位进行合理调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适应不同的岗位,进行不同岗位实践,提高职业综合能力,避免以往顶岗实习岗位选择完全依赖于教师或家长的推荐,学生自己没有判断。

(3)引入标准规范,开发教学项目。

将职业标准中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内容凝练成课程内容,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内在要求。

借助“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教学项目来源于真实工作项目,专业教师将建筑材料检测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化学分析工)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融入教学项目设计。

课程内容涉及企业服务流程的文件资料(岗位任务单,采样原始记录、样品流转单、分析检测原始记录和汇总表),这些岗位表格包含国际标准、岗位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按照岗位任务单上的要求,步骤、实施方法和标准要求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规范,比如,环境检测教学项目中,学生掌握查询采样原始记录表中涉及的国家标准GB/T18204.26-2000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和GB/T18204.16-2000公共场所气压测定方法。

在工作环境中正确判断室内通风情况和选择建筑装饰材料,按照企业所用的国家标准的要求绘画采样测点示意图,并养成及时填写实验设备仪器(空盒气压表、温湿度计、秒表、风向风速仪等)的型号、编号、类型的职业习惯。

学生在处理和完成真实岗位任务单的过程中,掌握岗位所必要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出版类似配套项目化教材4本:

《建筑工程材料》《材料化学分析》《混凝土生产与监控》《建筑材料性能检测》。

3.场所师资保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发挥不同场所作用,合理规划实践教学。

“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总面积约为800m。

为了配合学生能够在和实际生产过程接近的条件下进行工作过程训练,联合实训中心按照明确的工作生产任务分为仪器分析室、气相色谱室、BOD分析室、节能环保室、采样仪器室、化学实验室,实训室和教室八个不同场所。

这八个不同场所在教学中也分别承担不同实践实习和技能培训的任务,识岗实习在企业和环境总站进行,技能和考证实训在实训室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在仪器分析室、气相色谱室、BOD分析室、节能环保室、采样仪器室、化学实验室展开。

(2)课程模块化,创设不同教学环境。

教学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和企业实际生产同步,监测总站的业务有周期性,一段时间业务特别繁忙,缺少专业工作人员和仪器设备资源,过一段时间又会比较空闲,因此设计教学项目需要充分考虑企业资源调配的复杂性。

将教学项目按照老师讲解、操作演示、模仿、独立操作、简单操作、简单连续操作、复杂连续操作、熟练复杂操作进行划分,分解成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生产进度任意组合和灵活调整,方便学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地反复实践活动,从而逐渐掌握生产或工作过程需要的技术或技能。

此外,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同步,教学过程又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不冲突,联合实训中心的实训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训室设在监测总站内,为进行具有完整工作过程体验的教学项目提供有利资源。

实训室的教学可以结合监测总站的岗位任务、工作过程和企业资源(企业实地、工作人员、企业文件资料、企业仪器设备和企业制度文化)。

教师可以方便地创设不同教学环境,将企业实地、现场生产演示、设备仪器、企业人员、企业标准,岗位工作单等转化成课程讲义、课程设备仪器、课程工具和耗材。

以《材料化学分析》课程为例,根据企业测定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生产任务,将教学项目分为课程模块1:

掌握GB18581-2001中的专业术语;模块二:

内标物、固定剂溶液的配制;模块三: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参数调正;模块四:

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测定,见表2。

教师创造真实现场的学习环境,按产品采样到检验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并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开展教学,更好地满足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3)对接行业技术专家,打造专业教学团队。

“定岗跟单”教学和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具备突出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专业业务能力和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

为了让校内专业教师和监测总站的专业人员在教学和管理上实现对接,具体措施如下。

①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人力资源,构建“双师型”专职指导教师团队。

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这些兼职教师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企业工作组织灵活,能承担整体化和综合性工作任务。

②利用联合实训中心,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引进企业系统的实践培训,分批组织专业教师采取脱产、假期下企业和带学生实习等方式去监测总站挂职锻炼,同时要求和企业人员考一样的职业资格证书。

③学校和企业共建联合教研室。

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改进课程项目设计,商讨授课计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定期组织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工作,培养教师胜任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比如:

微课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能力。

4.考核标准统一,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

学生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有机会和企业员工一样参加上海市劳动局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

化学分析工、废水分析工、能效检测工等。

这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形式主要有必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

在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中,一部分以工作过程表现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综合的过程式评价;另一部分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教师、企业专家对学生课程考核结果进行严格的评价,效率考核、质量考核的工作成果评价,实现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相统一。

四、小结

在利用“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的设备资源和动员企业人员参与的基础上,落实“定岗跟单”专业实施方案,不仅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

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积累“定岗跟单”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程度,不断完善和改进专业实施方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字数:

4790

篇三:

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实验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实验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无论是课堂还是实验教学,混凝土内容的教学都是重点。

因为混凝土材料是现代土木工程最重要的材料,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和其配合比的优劣直接影响土木工程结构的质量,甚至危及人民生命安全,混凝土配合比是通过实验得以实现。

因此混凝土实验教学受到了高校普遍重视。

随着近年来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节能环保、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应用越来越广泛,满足使用环境和施工要求的新型混凝土研究、实验,得到各国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响应。

我校第一、二期本科教育优质工程和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应用型本科教学理念在不断创新,学校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投入也日益加大,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为此结合工程实际背景,整合有效实验数据,对混凝土实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

一传统的混凝土实验教学分析

我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是14学时,对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等专业开设,内容包括水泥、砂、石、混凝土、砂浆、沥青、沥青混合料、钢筋等。

改革前的实验教学以演示性和验证性为主,即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达到理论再现性的目的。

具体由教师给定统一参数和数据,学生理解实验原理、依据给定的条件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基本上属于继承和接受前人的知识、技能。

混凝土的实验内容包括: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实验、混凝土试块制作和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

实验方法是教师给定某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初步配合比,学生按照一定量换算出各种材料的质量,分组进行混凝土拌合物制备和性能测定,后进行标准试块的制作、标准养护,最后测定28天的抗压强度。

混凝土以上实验方式,导致每个小组(一般6~8人一组)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结果,甚至得出的各个环节的试验数据几乎都是一样的。

实验评价主要以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为主,辅助评价学生出勤情况。

可见混凝土实验用相同实验数据、相同标准、单一的评价方式来要求每一位学生,且没有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实验教学,没有有效利用水泥、砂、石等实验数据,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和消极的应付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和利用,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也不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混凝土实验的改革设计

针对以上混凝土实验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和充分了解学生兴趣,以及混凝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项目的混凝土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模式。

并从实验内容、组织方式、成绩评价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混凝土的实验“基于项目”是混凝土方面实验教学以实际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构件为例子,可以是梁、板、柱、基础等,设计的强度、和易性、耐久性均以现场施工图为依据,水泥、砂、石等完全在现场工地提取,让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水泥、砂、石等实验数据的测定,依此数据完成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再进行混凝土一系列的实验。

让学生通过项目熟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混凝土强度实验的全过程,使学生清楚工程背景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综合设计”就是混凝土配合比实验改验证性为综合设计性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工程观念,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模拟实际工程,完成查找资料、独立设计、实验、设计编写实验报告的全过程。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核心是设计、选择实验方案,并在实验中检验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土建类工程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

总之,“基于项目的混凝土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模式就是以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梁、板、柱、基础等结构为例子,按照设计图纸中对混凝土强度、和易性、耐久性等要求,将水泥、砂、石实验整合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相关实验。

实验中严格按实际工作的程序进行教学,试块抗压强度进行两个对比:

混凝土自然养护和混凝土标准养护相互比较,混凝土7天、28天的抗压强度相互比较。

学生从对比中分析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保证知识的连续性和工作的真实性。

另外,混凝土实验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设立了必做实验项目(即以上实验)以外,还增加了选做和研究性实验项目。

选做实验项目主要有水泥路面混凝土(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必选,其他专业学生选做)、轻集料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等配合比设计等;研究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选做和研究性实验不占计划学时,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

三混凝土实验的实施

混凝土综合设计性实验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为完成好应从以下几方面建设和实施。

1实验条件的准备

为了体现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的组织理念,将改革前的5~6人一组,改为2~3人一组,实验仪器设备、各种实验所需材料应满足分组要求。

为此实验室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补足所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增加实验用房,从硬件上满足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要求。

2组织与实施

时间安排。

将改革前的分散实验,改为最大限度的集中时间进行,尤其是砂石和混凝土实验尽可能集中进行,以便于实验数据的有效利用。

依次递进完成各实验的学时分配为:

水泥性能实验(2学时)、砂、石实验(2学时)、混凝土设计性实验(4学时)。

实验组织:

每个班分为4个大组,12个小组,每个小组2~3人,每个班分2批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4个大组分别以实际工程中的柱、梁、板、基础为背景资料和实验条件,每一大组中的3个小组,分别制作四组试块,分别测定自然养护和标准养护下的7天、28天的抗压强度。

第一次实验完成水泥、砂,石等原材料性能实验后,要求每组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查阅文献和新的标准规范,结合各组成材料的检测数据,自行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由指导教师审核后再进行混凝土拌合料的实验,完成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后,要求同一大组(3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讨论、分析,并在实验报告中充分体现。

3实验评价改革

改革之前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评定,很难客观公正的评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改革后,加大了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从10%增加到30%。

成绩评定原则是以知识运用的“合理性”为主,即学生应能拿出理由说明其设计的合理性,并有适当的分析与思辨。

混凝土实验成绩综合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资料(包括水泥、砂石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实验记录等)、过程评价(包括出勤率、实验研究操作和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验报告(对结果的对比分析、报告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