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8289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5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

《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docx

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

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

LT

吉安市博物馆讲解词

各位观众:

大家好!

欢迎参观吉安市博物馆。

一座城市的博物馆都是当地历史变迁的缩影,是人民智慧的凝聚,彰显着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魅力。

吉安市博物馆也不例外。

就从外观来看,刻着“吉安市博物馆”几个字的铜柱、阶梯两侧吉州窑瓷器图解、正门门框上的庐陵八景浮雕、还有头顶上火红色的斗拱造型以及待会进入大厅可以看到的杜鹃花标志,这些元素和吉安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请各位随我开始参观,听我慢慢道来。

吉安市博物馆一楼有三个展厅,序厅,青铜王国展厅和吉州名窑展厅。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序厅,在我们眼前的是吉安市行政区划图。

从秦始皇设置庐陵县开始,吉安已经有2200年的悠久历史。

隋朝设置吉州,元朝元贞元年,取吉水、安福两州中各一个字,命名为吉安,寓意“吉泰民安“,吉安之名由此而来。

2000年,原县级吉安市撤销,改为吉州区。

玄关两侧其它的图示是吉安市下辖县市区的简介。

吉安市共辖两区,分别是吉州区和青原区;一市,井冈山市;十县分别是吉安县、安福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永新县、吉水县、永丰县、峡江县和新干县。

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商代,新干县大洋洲的青铜器皿,记载着一代文明。

唐代晚期到元朝末年,吉州名窑的瓷品丰富多彩,种类多样。

宋、明两朝,更是吉安经济和人文发展的鼎盛时期。

吉安一直都享有“文章节义之邦”、“江南望郡”、“金庐陵”等美誉。

到了近代,吉安是著名的红色政权诞生的摇篮;而今天,吉安的建设如火如荼,全市面貌日新月异。

(各县市区简介可略)1、吉州区: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庐陵县。

汉高宗五年(公元前202)置庐陵郡。

东晋咸康八年(342),郡治由石阳(今吉水县境内)迁入今吉安市城区孔家湾一带建郡城。

历来为郡、府、地区、市治所。

2000年8月,原县级吉安市撤销,改设吉州区。

2、青原区:

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析原县级吉安市河东镇、天玉镇,吉安县文陂乡、云楼乡、富田乡、值夏镇、新圩镇、东固镇,吉水县富滩镇等9个乡镇置青原区。

2001年1月18日,青原区正式挂牌成立。

3、井冈山市:

宁冈古称“永宁”。

元至顺年间(1330-1332)由永新州析出;井冈山市前身为1950年设立的井冈山特别区。

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

1981年撤局设县。

1984年撤县设市。

2000年5月,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井冈山市。

4、安福县:

古称“安成”、“安平”。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设县。

唐武德七年(624)改称安福县。

5、吉安县:

古称“庐陵”。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设县。

中华民国三年(1914)改吉安县,寓“吉泰民安”之意。

全国“灯彩之乡”。

6、泰和县:

古称“西昌”。

东汉末年建县。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改名泰和县,寓“地产嘉禾,和气所生”之意。

7、万安县:

南唐保大元年(943)设镇,因掘地得石符,上有“万民以安”吉语,遂以“万安”为名,属龙泉县。

北宋熙宁四年(1071),升镇为县。

8、遂川县:

初名“遂兴”,后改名“龙泉”。

东汉建安四年(199)设县。

中华民国三年(1914),为避与中心镇同名,以境内有遂川江得名,改称“遂川”。

9、永新县:

东汉建安九年(204)建县。

由庐陵郡西昌县析置。

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州。

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县。

“永新”,即“永远除旧布新”之意。

10、吉水县:

隋大业末年(615-617)设县,由庐陵县水东11个乡分置。

因境内赣江和恩江交汇处沙洲状若“吉”字,得名“吉水县”。

11、永丰县:

北宋至和元年(1054)设县,由吉水县报恩镇及

云盖、

1989年9月,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各种文物达1300多件,其中,青铜器475件。

数量之多,品种之全,铸造之精,纹饰之美,全国罕见。

这是中国南方考古的重大突破。

这些青铜器改变了人们对赣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认识,吉安被称为“长江中游的青铜王国”。

这幅地图,是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位置图。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件四羊鼎就是青铜礼器,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礼器48件,造型与纹饰和中原同类遗物十分相似,但更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这些照片,是商代大墓发掘现场。

礼器以鼎为主,主要包括食器、酒器。

鼎也作为古代权利的象征,是明上下,别等列的礼制工具,所以有君子一言九鼎之说,也在重大祭祀礼仪活动中使用。

(器物介绍)

展厅进门处这一件,是双面神人头像。

原件通高53厘米,面宽14.5-22厘米。

商代巫风盛行,巫师的职责是贯通天地,上天见神,使神降地,这件是巫师要运用的特殊道具,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

整个头像显得十分神秘,狰狞恐怖,双目中空,好像向人们传达某种特殊信息。

顶上管插羽冠,下部銎器于柄上圆下方,和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正合。

再请看兵器。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兵器在青铜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大洋洲出土青铜兵器共同232件,大致体现出两种文化面貌:

一种由中原文化传统居于主导地位。

二由南方传统土族文化形成。

从传播途径来看,前者是由北向南的传播,后者是由南向北的传播,反映了我们南方文化对中心区域的渗透。

兵器主要有戈、矛、勾戟、钺、镞、剑、刀、鐏、胄、符

第二件叫“短柄翘首铜刀”。

刀是用来砍杀的兵器。

这种刀,标志是主社会地位和等级特权的礼器。

第三件叫“目雷纹内铜钺”。

钺是一种有长柄,首部具有弧刀,类似战斧作用的兵器。

同时,也是一种象征征伐权力的兵器,这种权力既属于天下,也适用于诸侯或重臣,因此,钺又起着仪仗的作用。

这件兵器是中国现存的、最早采用错金属(即铜、锡、铅错开用)工艺的商代器物之一。

第四件叫“兽面纹铜胄”。

胄是作战时防护头、颈部的用具。

圆顶帽形,正面下方开一长方形缺口,左右及后部向下延伸,以保护耳和颈。

接着请看工具。

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工具143件。

这些工具形制奇异,在各地商代遗存中从未见过,是南方土著民族的独特创造,有数十件农具,尤其引人注目,其品种数量,均为所发现的商代遗存之首,甚至有些器型之前从未见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当时这里农业生产发达的情景。

第二件叫“卷云兽面纹铜耜”。

耜是曲柄的起土工具。

用法是用脚将耜头插入土中,然后按下曲柄将土翻起。

是仿效木棒的农具。

据器上半部纹样,说明它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典礼农具。

第五件叫“铜犁铧”。

犁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平整土地的农具,与耒、耜相比,翻土深度更浅些,但速度更快。

金属犁铧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牛耕的使用。

这是关系到中国农业史的重大问题。

接下来看到的是青铜乐器。

大洋洲共出土了4件乐器。

包括3件铜铙,1件铜,他们独具南方特色,造型及装饰风格与中原青铜乐器迥然不同。

这是我们馆藏的击剑乐器。

从青铜王国走出,现在让我们进入吉州名窑的世界。

我们所在的展厅就是仿造窑洞设计的,大家有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

吉州窑位于吉安县永和镇。

从隋朝到宋朝,吉安名为“吉州”,所以被称作吉州窑;又因为窑址在永和,也叫作“永和窑”。

吉州窑是我国古代江南著名的综合性民瓷窑。

晚唐开始创烧,两宋时期达到鼎盛,元朝末年衰败,前后共经历了500多年。

吉州窑的产品效法百工,种类非常多,改变了“北白南黑”单一釉色的历史格局,在宋元陶瓷装饰工艺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在我们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我们的右手边看到是吉州窑窑工制瓷的场景。

吉州窑制瓷共有十二道工序:

采选瓷土、淘洗瓷土、练泥腐泥、拉坯成型、晾坯修坯、画坯汶水、釉料兑擂、瓷坯施釉、成坯入窑、烧坯开窑和瓷器装运。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

、?

、?

三道制瓷工序。

下面请看多媒体专题片:

《吉州名窑》。

这是吉州窑窑城区位图。

下面吉州窑的全景照。

吉州窑址坐落在永和镇的西侧,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现在废窑岭有24座,分布面积达8平方公里以上,非常壮观。

这是2013年列为国家古遗公园立项名单和十二五大遗址重大保护建设项目的吉州窑古遗址公园(介绍文、照片后补写)。

吉州窑在我国古代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这是《东昌县志》、《青原山》中关于吉州窑的记载。

永和名东昌,地旧属泰和,宋元丰间割属庐陵,遂以泰和为西昌,永和为东昌,东昌之名肇于此。

上自汉唐,事迹无传。

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

由是井落墟墟市、庙宇祠观始创。

周显德初,谓之高塘乡临江里瓷窑团,有团军将主之;及宋寝盛,景德中为镇市,置监镇司掌瓷窑烟火公事,辟坊巷,六街二市。

时海宇清宁,附而居者至数千家,民物繁庶,舟车辐辏。

——《东昌志》卷一序

(吉州窑)……宋时开窑,取鸡岗龙度腻土作器,四方鳞集,设监理其税,烟火数千家。

——《青原山志》卷二永和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目前发掘的吉州窑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展品:

首先是黑釉类。

(依据展板文字提示讲解,不需照念,可合理发挥)

素黑釉是吉州窑大宗产品。

因含铁量低,而钛、钾、钙、镁的含量较高,烧成后,釉质莹润,深沉柔和。

仔细观察,可见黑中泛褐、泛紫、泛红。

纯黑者少,釉薄处更有明显。

是斑彩窑变、剔花、彩绘、剪纸贴花、木叶贴花等产品的装饰基础。

历代均有烧造,北宋较多。

器形有碗、盏、碟、钵、盆、罐、炉、壶、瓶等,其中盏、碗最多。

吉州窑茶盏造型挺拔,轻巧秀丽,上大下小,多容汤花,便于注点。

胎体厚重,保持茶温。

用其沏茶,汤色澄明,滋味醇正。

(黑釉类、黑釉剔花、黑釉彩绘等瓷品介绍补写)

接下来是窑变斑彩类。

窑变是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内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釉面色彩斑谰,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带有窑变斑彩装饰的黑釉瓷器是吉州窑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

具体做法是在黑色地釉上施洒一层不同釉质的呈色剂,经高温烧焙,产生物理化学反应,或呈现出色泽不同、规划不一的釉斑,或产生独特的结晶,釉面与釉变相辉映,别具风韵。

这是玳瑁斑、虎皮纹产品。

在黑釉基础上施以黄色的斑彩,烧成后,斑彩与基础黑釉形成黄黑色相间的斑块,是玳瑁斑;条纹状是虎皮纹。

这是鹧鸪斑、兔毫斑。

鹧鸪斑、兔毫斑是在黑釉基础上施以灰白斑彩釉,烧成后,有如鹧鸪乌颈上羽毛、兔子身上柔毛。

《清异录》云:

“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宋人黄庭坚《满庭芳》词云:

“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

”宋徽宗《大碗茶论》云:

“盏色贵青黑,玉兔条达者为上……。

还有洒釉、窑变等。

接下来是剪纸贴花类。

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创烧于南宋。

将剪纸纹样直接贴在已上过含铁量高的黑地釉上,再薄施一层含铁量低的釉,然后剔掉剪纸纹样,使纹样呈现出地釉的颜色。

入窑高温烧制,底釉与面釉色彩既有区别又和谐统一,达到深浅相映,动静相辅的效果。

图案源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和人民生产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根据具体展品介绍菱花、凤纹、薝卜花、梅朵纹等,既有含蓄、朦胧之美,又富天然意趣,有浓郁的民俗气息。

接下来是木叶贴花类。

木叶贴花是吉州窑独创的装饰手法。

先在器物上施黑釉,然后在器内贴上浸泡加工好的天然树叶(多为桑叶)。

再敷黄釉,经高温一次烧成。

由于桑叶中的五氧化二磷焙烧时与铁釉不整合,燃成后,黑釉上便出现叶脉清晰的树叶图案,有一叶或二三叶相叠成纹,也有半叶的,随作者匠意,妙趣天成。

木叶盏注入茶水后,木叶在茶汤颤动中飘荡,若沉若浮,极具禅意。

接下来是釉下彩绘类。

釉下彩绘瓷是吉州窑瓷器的重要品类。

流行于南宋、元代。

釉下彩绘是以铁元素为着色剂的颜料在胎上绘画,然后施加一层透明薄釉烧制而成。

深褐色或绛红色图案装饰在灰白色的坯胎上,器面光滑,花色鲜艳,构图简洁,主题突出。

中国绘画的写意手法和图案装饰技法并用,笔法凝练,形象生动,色调明快。

白地彩绘技术为青花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介绍具体展品文字后补写)

其他颜色釉。

吉州窑以黑釉系列瓷器为大宗产品,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也烧过青釉、酱褐釉、白釉、米黄釉、绿釉等其他颜色釉。

青釉、褐釉是吉州窑最早烧造的品种,盛烧于晚唐时期,以后历代也有烧造。

釉不及底,釉色不匀,多有发涩,并现“泪痕”、

绿釉是吉州窑宋、元时期重要产品之一。

以铜为着色剂,铅化物作为基本助熔剂,釉面光润,釉色有深绿、黄绿、淡绿等,主要产品有枕、碗、炉、建筑构件等。

白釉是吉州窑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产品,从晚唐五代创烧,北宋盛行,一直延续到元代。

胎质灰白,釉色白中泛青黄,薄胎不及底,底是器型,是日用粗瓷,常印有“吉”、“记”等字样。

(其他展品介绍文字后补写)

还有瓷塑类。

吉州窑瓷塑,品种丰富,题材广泛,形制多变,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常见的器型,主要包括人物、动物、文房用具、棋类等,其中,人物和动物题材作品最为生动。

吉州窑瓷塑以圆雕居多,制作手法有手捏、模印、贴塑和彩绘等。

在同一件器物上,往往多种技法并用,分多个步骤,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清新明快之感。

这些是临江窑、彭家窑部分产品。

最后看看制瓷的窑具。

吉州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烧制不同品种器物时,用不同的窑具,采取不同的装烧方式,使成品更为精美,成品率高。

下面展出的一些窑具,包括匣钵、垫钵、碗具、陶花、印模、火器等。

吉州窑有两座非常著名的窑址:

临江窑和彭家窑。

临江窑:

位于青原区天玉镇石坑村附近的簸箕岭。

烧造时间、窑炉形制、作坊结构、制作工艺、瓷器种类和吉州窑大致相似,是仿烧青花瓷的窑场。

彭家窑:

位于青原区河东街道友谊村委会,唐代中晚期开始烧窑,五代时期终止。

这是省内外、域外精品照片。

(待校对)

桑叶盏,南宋,观月楼藏

釉下黑花诗文束腰长方枕,元代,南京市博物馆藏

釉下黑花鸳鸯蒲荷纹胆贰瓶,南宋,广东省博物馆藏

釉下黑花莲荷纹炉,南宋,江西省博物馆藏

釉下褐彩开光梅梢月纹梅瓶,南宋,吉安县博物馆藏

黑釉酱彩剔犀纹梅瓶,南宋,樟树市博物馆藏

漏花折枝花执壶,南宋,上海私人收藏。

出口的走廊墙上是吉州窑制瓷十二道工序的简介和示意图,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这副浮雕画上是两位吉州窑代表人物:

舒翁和舒娇。

父亲舒翁,女儿舒娇,庐陵(今吉安县)永和镇人,是南宋著名的民间陶瓷家。

在当时的永和五窑中,舒窑最具特色,出产的白釉、黑釉瓷品质量最好。

舒翁最拿手的就是烧制各种玩具,造型逼真,颜色鲜艳;舒娇从小跟着随父亲学手艺,她非常聪明,技艺超出了父亲的水平,她最擅长烧制陶器垆瓮,能和哥窑的产品媲美。

这父女俩烧制的绘有仙佛人物的瓷瓶,在当时十分流行,远销中原地区的寺庙。

他们生产的瓷器非常具有民间艺术色彩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很受群众的欢迎。

蓝色部分就是赣江,自古以来,由于赣江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造就它成了军事、商贸、漕运的重要通道。

赣江全长751公里,在吉安境内,就有近300公里,占赣江全程的近1/2。

赣江沿岸,自古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农业发达,商贸繁荣,宗教鼎盛,所以被誉为黄金水道。

在这里四面环山,便是吉泰盆地。

吉泰盆地位于吉安中心,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特产丰富,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出产苎麻、蚕桑、棕叶等经济作物,有“江南粮仓”的美称。

在泰和县有个人叫曾安止,北宋熙宁进士,他写了一本书,名叫《禾谱》是一部专门记载水稻的农业发展专业科学巨作。

《禾谱》详细介绍了北宋江南地区,50多种水稻品种名称、特征、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是我国第一部记载水稻品种的专著。

正是这部著作对江南甚至是全国的农业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现在已经残缺不全,但残存部分仍然是研究水稻栽培的珍贵资料。

这是新干县战国粮仓遗址。

距今2400多年,证明吉安产粮历史悠久,粮仓规模之大,为江西仅有,国内罕见。

由于时间久远,粮仓内的粮食已经碳化,这就是占国粮仓中留下的碳末。

赣江流到吉安市中心城区一带,水深流缓,非常适合航船停泊,所以船运物资也在这里聚散,于是形成了津渡渡口,这里展现的就是吉安榕树码头的复原场景,可以看到这里十分繁荣,有停泊赣江码头边的航船;有行驶江上的船只;有在江水中流放的竹木排,岸上还有许多人,有的在卸货,搬货,还有各种叫卖的商贩。

值得一提的是中间这棵大榕树。

由于它起源于亚热带,所以吉安以北就难以成活了,于是有榕不过吉之说,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商人带着树苗来到这里种植的,到今天已经有三百多岁高龄了,可以说这棵榕树在吉安老百姓的心中是有灵性的宝树,榕树能在吉安枝繁叶茂,说明吉安是个风水宝地也是吉州福地。

赣江除了水路之外,沿江还修有路上通道,这些主要用来传递官府文书的大路就是"驿道",这是从城西螺冈铺出发,经吉安县至安福县驿道。

供人休息的地方叫驿站。

由于船舶物资在这里大量交流,便渐渐形成了街市,周边的各县也设立了圩场,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当时在吉安,主要的古街道有两条,一条是大街,一直是吉安的商业中心,1933年大街翻修,以欧阳修的字号命名,改为永叔路,一条是西街,主要是杂货、商店、手工作坊、居民住房。

1933年翻修时,以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号命名文山路,这里为大家整合了西街和大街以及吉安周边县区的古街特点,对古街进行复原,可以看到,街内商铺非常多,有卖油粮米茶的,还有卖农具,布匹,以及竹篓竹筐,非常齐全。

南宋刘辰翁写的《习溪桥纪事》中,也记录了吉安街市热闹的景象:

“习溪桥一带,为社林洲祠,为官药肆,为旗亭。

歌钟列妓,长街灯灭,饮者争席,定场设贾,呵道而后能过……”

由于赣江两岸农业发达,商贸繁荣,吉安各地的土特名产也日益增多,远近闻名:

遂川县的狗牯脑茶叶,是我国的传统名茶。

1915年,狗牯脑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泰和县的乌鸡。

久负盛名的妇科良药“乌鸡白凤丸”就是以它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而成。

安福县的火腿。

峡江县的米粉。

峡江米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距今450多年。

在吉安不仅街市商贸云集,造船、漕运方面也随之兴起,古代的官营造船厂之一就曾在吉安城东赣江边。

在宋代吉州的造船业便十分发达,当时的造船量,占全国六分之一左右。

因为历史久远,城东的造船厂已经不复存在,我们现在把当年的场景进行了复原。

六、北人南迁。

北民主要指长江以北,中原一带的人士。

北人南迁,有几次开通黄金水道、驿道的历史前提:

一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朝廷派10余万人分东西两路进攻闽越(今日的福建省)和南越(今日的广西省)。

中路溯赣江、经庐陵、过梅岭、入粤境。

二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朝廷又派遣50万大军驻屯五岭,守南野一军,溯赣江而上,庐陵是必经的“通南越道”。

三是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开凿通大庾岭驿道,庐陵正处于中国南北主要交通线上。

黄金水道、驿道打通了,在几次历史战乱中,北民陆续南迁:

第一次是西晋“永嘉之乱”(307—312)和隨后的南北朝战乱;

第二次是唐“天宝之乱”(742—755)及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动乱;

第三次是北宋的“靖康之难”(1126—1127)和金、元的连续南侵;

第四次是元末的“至元之乱”(1341—1358)。

这几次战乱将北人逼至南方,相对社会安定,物产富庶的庐陵成为北民理想的避难之所;北民南迁,也输入了生产方式和文化科学技术。

客家文化:

客家是指在西晋末年,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南迁的汉人。

有的先经庐陵又迁南方,有些后又回到庐陵。

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

吉安市的井冈山市,遂川县的客家人较多。

客家民俗文化也异彩纷呈。

如割鸡,踩高跷,舞龙灯,闹花灯,跳傩戏:

农历三月初七羹汤日,吃羹汤:

吃傫茶:

元宵吃“汤圆”,“打甄盖”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五日)。

江南粮仓吉安,历史上就是漕运重地,利用水路来为官府运送征收的公粮。

北宋期间,吉州每年向官府交粮近40万石,占江西百分之三十;南宋,吉州交粮约60万石,占江西三分之一。

正如史书所说:

“吉安殷富,甲于江西。

”我们也还原了当年的漕船模型及江边系船的铁锚。

唐代以来,吉安的宗教文化开始逐渐兴盛,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各种宗派,禅宗由于有了六祖惠能而形成声势较大的一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六祖学生刘行思被尊为禅宗七祖,在唐玄宗开元二年,来到青原山,这座山从此成为了著名佛教圣地之一。

刘行思7岁出家,24岁拜六祖惠能为师,43岁到青原山净居寺,主持净居寺弘法24年,繁衍了曹洞,云门,法门三宗,成为了六祖之后法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

鉴真从净居寺远行日本,留居十年,即使双目失明,仍坚持讲授佛学理论,得到中日人民特别是佛学界的尊敬。

许多高僧、隐士、书法家、名相来到青原山,有感而发留下了许多墨宝。

颜真卿在青原山留下了祖关,被誉为不多见的颜真卿八分书体。

黄庭坚也在青原山写下了《次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长韵》,南宋德佑元年,文天祥第三次拜谒净居寺,写下了青原山三字,元代吉安人将青原山三字刻碑,镶嵌在青原山进山的红亭上。

王阳明也曾在青原山写下漕溪宗派匾额,现在刻成碑,立在净居寺前园。

除了青原山净居寺,吉安县资国寺、也是佛教圣地。

武功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是我国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道教是我国主要宗教之一,也是吉安的本土教,历史更久,武功山道教代表人物是魏夫人。

魏夫人是西晋末安成太守刘遐的母亲,是五代末道教上清派的开山祖师,著有道教气功著作《黄庭内景经》,后在湖南衡山羽化成仙,享年83岁。

峡江县玉笥山,自秦汉以来就是道家隐居的修真之地,是36小洞天、72福地之一,更有天下绝境的美誉。

吴云储是唐贞观年间吉州刺史,带领全家30余人共同修道,在山中苦修十年,后全家飞升。

后人称他为"惊天顺圣皇帝"

穿过"白鹭洲书院"的牌坊,我们来到的是三千进士,庐陵历来文风勃发,"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翰林多吉水,朝仕半江西"传为佳话。

唐代以来,不少名臣来吉安任职,其中杜审言开诗风颜真卿播忠烈、黄庭坚重民生、江万里创书院、王守仁传心学。

我们所看到的道心堂,就是在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中。

南宋淳祐元年,江万里作为吉州知军,创办白鹭洲书院,他亲自讲学,由于他教学新颖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

白鹭洲书院出了许多优秀学子,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白鹭洲书院走出的状元,文天祥高中状元那年,同榜的吉州进士就有39名,占全国录取进士的九分之一,理宗皇帝亲书白鹭洲书院的匾额,以示褒奖。

吉安古称庐陵,历代科考进士多达三千,为全国州府进士之最,占了全国有科考以来,进士人数的一半。

那么怎样才能被称作进士呢,我们一起沿着科举考试之路来了解一下,首先看到的是乡试,乡试是在省里进行相当于现在的省考,乡试第一名便是解元,乡试高中便是举人。

继而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是由礼部组织的全国性考试,参加会试第一名,被称作会元,考中会试便称贡士,再从会试合格人中选优秀者,参加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面考出题,最终诞生三甲,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更多,赐同进士出身。

因此只有参加了殿试的,赐名号的才被称作进士,所以进士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凤毛麟角。

可见古庐陵三千进士冠华夏,非常壮观。

在历代一甲名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吉安历史上共出了17个状元,科举最盛时期是在宋明两代,更有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满贯,明建文二年和永乐二年科考,吉安连续两届包揽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更是包揽前七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吉安历代也出了许多名人,有著名的白鹭洲书院山长欧阳守道,吉安县永和镇人,在书院主讲十年,文天祥刘臣翁邓光荐皆出自他门下。

解缙,吉水县城东门人,永乐二年,主持纂修《永乐大典》。

邹元标。

刘绎,清道光十五年,江西最后一位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主持编纂了《江西通志》《吉安府志》,后回归乡里,任白鹭洲书院山长,阳明书院主讲近三十年,为培养庐陵人才,倾尽毕生心血。

《节义之邦》

穿过回廊,我们现在进入的是节义之邦,这里为大家首先介绍的是三位贤母。

庐陵学子,才学出众,除了有好老师,还离不开母亲的言传身教。

中国四大贤母,陶母、欧母、孟母、岳母。

其中吉安就占了两位,陶母欧母。

这三组雕塑,为我们反映的就是,三位吉安贤母的教子场景。

第一组是陶母教子惜阴的场景。

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