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15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79891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15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15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15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15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15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15课时.docx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15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15课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15课时.docx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15课时

六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

第六单元第课共5课时

课题

古诗词诵读

设计者

李秋艳

课程标准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材分析

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学习古诗的前提。

学习一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含义无疑是教学的重点,生活在当代的孩子,要真正读懂时隔甚远的古代诗歌,当然必须结合诗人的生平来理解,朗读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我看来,对于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处理不该是老师直接的告诉,不能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而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深入到情感的内核,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才能情动而辞发。

在学生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结合先前作者的生平介绍。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传承,才意味着真正的立人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但是由于学生对大自然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定的困难。

因此在学习文章时,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再次,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

1.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2.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

1.想象诗歌意境。

2.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5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1.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

1采薇(节选)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

(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

图片,释题。

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①自由读古诗。

②正音。

雨:

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

~雪。

)应该读:

[yù]

③齐读。

提示节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

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

“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

为什么?

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生读。

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指名试背。

全班试背。

 

第二课时

2《春夜喜雨》

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

对唐朝。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

“李”是(李白),“杜”是(杜甫)。

对,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读诗,评价。

师:

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

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

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

你读出了怎样的雨?

(及时的雨)

①理解“及时”:

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

(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④指导朗读此句。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

为什么用“潜”?

能换成别的词吗?

(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

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

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

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

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

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

下吧,下吧!

多下会儿吧!

把干涸的土地彻底滋润。

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艳欲滴、花团锦簇。

你喜欢这场春雨吗?

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

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背诵。

 

第三课时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知人释题,了解背景

1.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杜甫

2.走近杜甫

出示: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沉郁顿挫,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读题目,朗读课题

4.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师:

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出示: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四分五裂,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

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相。

公元763年,远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的情感闸门,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意

1.回顾学法

(说说以前是如何学习古诗的)

2.检查读诗

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诗歌的节奏(指名读,齐读)

3.理解字词

师:

预习过程中,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教师适时点拨,掌握古今异义的词)

涕泪:

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衣裳(chang):

上衣和下衣。

古代的“衣“指上衣;裳是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短裤,男女都可以穿。

却看:

回头看。

妻子:

妻子儿女

白日:

晴朗的日子

青春:

美好的春光

4.借助地图(出示),熟悉地名

5.学生再读诗句

师:

你读懂了哪句诗?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师:

杜甫听到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想到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了,终于可以和家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纵酒放歌,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6.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师:

我们通过反复地读诗,感觉作者的心情怎样?

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作者的心情。

1.展开想象,感悟诗人期盼和平的心情。

(1)感悟“狂喜”

师:

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

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让我们试着把这种“狂喜”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2)探寻诗人“喜”的表现

师:

你通过诗人的哪些表现,认为诗人是狂喜的?

(指名说,读出味道来)

(预设:

“纵酒”“放歌”等杜甫是一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适合肆无忌惮地放歌吗?

诗人当时已经52岁,是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了,他适合纵酒狂饮吗?

(3)找出诗歌中写现实和想象的诗句

师:

想象“还乡”找出作者思乡急切的字词(如“即”“穿”“便下”“向”)

教师引读:

在作者的心中,洛阳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作者的心中,故乡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作者的心中,美景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体悟诗人饱受战乱的悲情

师:

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歌是表达杜甫“欣喜若狂”的情感,可是为什么作者在诗句中

写到了“泪”和“愁”字呢?

(1)感悟“泪”字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天边行》

这是诗人与亲人别离的泪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这是诗人面临国破家亡的泪水。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

这是诗人渴望官兵收复失地的泪水。

(2)感悟“愁”字。

却看妻子愁何在,仅仅是妻子和孩子愁吗?

还有诗人杜甫的忧愁。

(为衣食而愁,为居

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

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天边行》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生离死别而发愁)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岁暮》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报国无门而发愁)

(3)回顾狂喜

师:

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生离死别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

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但是,随着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切的泪水和忧愁都随风而去。

作者心中只留下——喜,让我们带着欣喜再读这首诗$

四、想象写话,诵记诗歌

1.想象写话

师:

绵延八年的战火结束了,也结束了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生活,终于可以回家了。

假如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展开你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四处漂泊的诗人终于回到了故乡,他见到了久别的(),激动地说:

“()。

2.引诵诗歌

师:

是啊,这一切美好场景都是诗人所盼望的,他所期盼的是那一份安逸舒适的生活,是一份与孩子的天伦之乐,是一份与妻子的幸福相依。

请闭上眼睛,进入诗人身心融为一体的快乐时刻吧,我们再一起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品悟诗人,再识杜甫

师: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

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

学完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等)

师:

这就是人民的诗人——杜甫;这就是苦难的诗人——杜甫。

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诗人,也记住这首诗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四课时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

(板书课题)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3.范读,指导朗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

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也称“张水部”。

呈:

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

京城街道。

③酥:

酥油。

④处:

时。

⑤绝胜:

远远胜过。

6.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7.赏析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

明确:

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

明确:

“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喜悦之情。

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

明确:

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

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

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第五课时

5《江上渔者》

1.导入。

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它的意思就是:

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师生齐读)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

(江上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思?

(明确:

指打鱼的人)

2.初读诗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3.理解词语。

(1)渔者:

捕鱼的人。

(2)但:

只。

(3)爱:

喜欢。

(4)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5)君:

你。

(6)一叶舟:

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

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8)风波:

波浪。

4.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5.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往来的客人们不停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渔民冒着生命危险乘舟出海捕鱼,“情动而辞发”,即兴创作了这首《江上渔者》。

师生齐读(配乐)

5.短短20个字,却把范仲淹那种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了。

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都读出来吧。

(生自由读)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我们能感受诗歌形象,品味精彩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能不断学习。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变,热爱中华文化,就让我们从吟诵古典诗文开始吧。

板书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