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耻完整版教用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7956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耻完整版教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廉耻完整版教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廉耻完整版教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廉耻完整版教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廉耻完整版教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耻完整版教用资料.docx

《廉耻完整版教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耻完整版教用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耻完整版教用资料.docx

廉耻完整版教用资料

廉耻顾炎武

一、写作背景

顾炎武有激切的救世之心,身处国破家亡之际,亲见读书人平日只知空谈心性,一旦大难来临,少数人虽能殉死以报君王,但对大局却毫无裨补;而大部分则变节投降,令人不齿。

遂揭橥“耻”作为修身之大节,提出“行己有耻”的古训,强调个人、国家的祸败乱亡,皆由“无耻”导致。

二、作者介绍

(一)顾炎武字号、生平、学术成就、掌故轶闻

字号

生平

1.本名绛,字宁人,明亡,改名炎武。

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2.祖父:

顾绍芾,从顾炎武十岁开始,就教他读书治学要讲求实用,加强研究兵法、史书、天文、地理、兵农等有益国计民生的实学,奠定顾炎武一生治学为人的基础。

3.母亲:

顾炎武襁褓时即过继给叔父顾同吉。

叔父未婚即逝,已订婚未过门的妻子王氏守节不再嫁,独力抚养顾炎武。

王氏时常讲述文天祥、于谦等人事迹,培养顾炎武爱国的思想。

清兵入侵,王氏绝食而亡,临死前叮嘱顾炎武勿事异姓。

4.加入复社:

顾炎武年轻时即加入复社,抨击权奸。

5.抗清:

顾炎武三十三岁时与吴其沆、归庄起兵抗清,吴其沆牺牲,顾炎武、归庄幸免。

此后顾炎武仍在江南一带计划反清复明的活动。

6.北游:

顾炎武四十五岁,离开江南,游历华北,考察山川形势、了解民情,并联络各地抗清志士,图谋恢复故国。

晚年定居在华阴(陕西省华阴县)。

清廷诏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皆坚拒不往,表显忠贞不屈的志节。

年七十,出游,卒于山西。

学术

思想与

影响

1.顾炎武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言心性的空疏之学,为文强调“须有益于天下”。

2.顾炎武治学严谨,博古通今,在经学、音韵、史地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对于经史典籍勤于考证的治学精神,开清代【朴学】之风。

并研究有利于天下之实学,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等,皆穷原究委,考正得失。

3.清代学术注重对古籍的训诂、校勘,考据,称为【朴学】;在乾隆、嘉庆之际达于极盛,又称“干嘉学派”。

梁启超:

“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

勤学不辍载书出游

顾炎武的体力与精神过人,平素没有其他嗜好,从年轻到老,不曾有一天不读书。

出门时一定载着几箱书,到了旅店休息时,也不断针对问题反复思索讨论,一点都不感到疲倦。

如果发现一个疑义,便反复参考数据,一定要找到适当的答案才肯罢休。

如果有某个独到见解,就援用古人之说来证明现今的观点,一定要使说法通畅可行,才会停止。

顾炎武到了关塞险要之处,就叫来老兵询问详情;若与平日所闻不合,就再三查阅参考数据。

行经平原荒野时,就在马鞍上默默背诵群经注疏。

归奇顾怪

顾炎武与昆山同乡归庄交情很好,两人砥行砺节,常做出违反社会常态的举止,被当时人称为“归奇顾怪”。

明亡后归庄与顾炎武起兵,事败归隐。

(二)日知录

命名

书名取自论语子张:

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意思是学习知识,要靠日积月累。

性质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

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

”日知录为顾炎武平日的【读书笔记】,是一生治学的心血结晶。

每条字数少者九个字,多者五千余字。

内容分类

全书内容以经世致用为主,分三十二卷,1013条,依性质归类,“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

编辑

由门人潘耒作序刻印。

因清初文字狱之箝制,潘耒删去不少内容,后由张继(溥泉)购得原抄本,并与章太炎、黄季刚共同校阅,始还其原著之面目。

(三)顾炎武著作在四库全书中分属:

书名

四库分部

天下郡国利病书

【史】部地理类

日知录

【子】部杂家类

亭林诗文集

【集】部

三、国学常识

(一)诗经(今流传本为汉代毛亨作传,故又称毛诗)

地位

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韵文之祖,北方文学代表。

内容

十五国【风】(民间歌谣)、二【雅】(宴享朝会乐歌)、三【颂】(祭祀时颂赞乐歌)

篇章

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小雅六篇有目无文,计得三百零五篇,故又称三百篇。

(二)新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内容

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同时代十国的史事

作者

【薛居正】等人

【欧阳修】

原名

五代史

五代史记

性质

【官】修

【私】修。

体例

纪传体

价值

史料丰富详实,较新五代史赅备

条理明晰

文笔简洁、叙事生动

仿春秋笔法,用简单字句表现微言大义

(三)清初三先生(又称“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黄宗羲

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学者称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亡后,组织义军抗清,知复国无望后,隐居讲学著述。

清廷诏征博学鸿儒、荐修明史,均力辞不就。

黄宗羲为明、清之际重要的思想家和史学家,学识渊博。

所著明夷待访录,深刻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本思想。

所著明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学术史、哲学史著作。

王夫之

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生。

清兵南下时,于衡山举义,失败后投奔桂王,后隐遁深山,发愤著书凡四十年,为明、清之际思想家。

研究领域广博,思想体系完密。

写下了大量富有独创性见解的著述,后人汇辑为船山遗书。

四、课文深究──本文使用了两次【平提侧注】法

释义

1.平提:

在文章中先以平等地位分别论述数项事理,谓之“平提”。

2.侧注:

其中某项事理于文中居较重要地位,论说时须偏重于此,谓之“侧注”。

3.效果:

层次分明,说理严密:

使“耻尤为要”的焦点获得有效的烘托、凸显。

第一次

平提

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笔法

先肯定“礼、义、廉、耻”四者平等地位,但立即将此四者划分为两股: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紧接着撇下“礼义”,侧重“廉耻”。

侧注

廉、耻→强调“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侧重“廉耻”)

目的

先泛论四维再将重点移至“廉耻”,为次段留伏笔。

第二次

平提

廉、耻→“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侧注

耻→“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笔法

马上又剖开“廉、耻”,撇去“廉”,独独肯定侧重“耻”。

目的

1.强调耻尤为要,再引用论孟之言,说明“知耻”的重要。

2.并得到结论: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3.廉耻文中“四维”重要顺序:

耻→廉→礼、义。

五、难句精解

1.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育人民的重要节操。

2.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以没有羞耻心为最大的耻辱,那么必能终身远离耻辱(没有耻辱)。

─意涵:

知无耻为可耻,而能改行从善,则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

─共四个“耻”字,第三个“耻”为意动动词:

“以……为耻”。

第一、二个“耻”指羞耻心,

第四个“耻”指耻辱,皆为名词。

3.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羞耻心对于人关系太大了!

对于玩弄(为:

做、从事、玩弄)机巧变诈的人,羞耻心对他是用不上的(没有地方用羞耻心)。

─意涵:

从事巧诈者恬不知耻。

4.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表现对民族“知耻”的信心,亦期许自己是“独醒之人”。

意同于宋韩琦九日小阁:

“莫嫌

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5.吾时俯而不答。

─颜之推不苟同媚外无耻的行为。

先引用颜氏家训对比颜之推与同时代谄媚外族者,藉此影射

媚清的士大夫,而表达强烈的谴责。

6.嗟乎!

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顾炎武借颜之推深自警惕之意,讽刺当时降清、媚清之人。

六、形音义比较

字形

字义

词例

1.

通“岂”

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顾炎武‧廉耻)

代名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推测语气,大概、或许、恐怕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归有光‧项脊轩志)

2.

所以

“故”夫子之论士(顾炎武‧廉耻)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廉耻)

缘故

非一朝一夕之“故”(顾炎武‧廉耻)

3.

助词,表示宾语(受词)提前

无耻“之”耻,无耻矣(顾炎武‧廉耻)

助词,无义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顷“之”,持一象笏至(归有光‧项脊轩志)

代名词

亦不愿汝曹为“之”(顾炎武‧廉耻)

介词,的

治人“之”大法/立人“之”大节/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非一朝一夕“之”故/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顾炎武‧廉耻)

4.

抛弃

弃礼义,“捐”廉耻(顾炎武‧廉耻)

秋扇见“捐”

奉献财物

“捐”献

赋税

税“捐”处

5.

以……为耻

无耻之“耻”(顾炎武‧廉耻)

羞耻心(名词)

行己有“耻”/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廉耻)

耻辱(名词)

无耻之耻,无“耻”矣(顾炎武‧廉耻)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廉耻)

6.

文言文中的”多数“

亦不愿汝“曹”为之(顾炎武‧廉耻)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世说新语荀巨伯仗义退贼)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儒家者“流”

傲视群“伦”

若“属”

朋“俦”

7.

如此

所以“然”者(顾炎武‧廉耻)

但是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顾炎武‧廉耻)

七、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音

词例

ㄅㄛ

饽饽

ㄅㄛˊ

勃然大怒

ㄅㄟˋ

悖理犯义

草庵、鹌鹑

ㄢˇ

俺们、唵嘛呢叭咪吽

腌臜

ㄧㄢ

阉然、淹留、崦嵫、腌渍

ㄧㄢˇ

奄忽、掩映、晻暧

ㄍㄨㄟ

瑰丽

ㄍㄨㄟˇ

鬼怪

ㄎㄨㄟˊ

魁梧

ㄎㄨㄟˇ

傀儡

ㄎㄨㄟˋ

馈赠、无愧

ㄏㄨㄞˊ

指桑骂槐

ㄙㄡ

搜罗

ㄨㄟˊ

巍峨

ㄨㄟˋ

魏阙

ㄉㄧㄠ

雕刻、鲷鱼、松柏后凋、碉堡、射鵰英雄

ㄉㄧㄠˋ

曲调

ㄊㄧˋ

风流倜傥

ㄊㄧㄠˊ

国事蜩螗、调侃

ㄓㄡ

庄周、周末、啁啾、赒(周)济

ㄔㄡˊ

惆怅、稠密、未雨绸缪

八、修辞、文法举隅

引用

定义

写作时,援引古今中外人物之语言、诗文、故事,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感染力的修辞手法。

分为:

明引:

明白指出所引内容出自何处。

暗用:

引用时不说明出处。

例句

(明引)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故夫子之论士曰:

“行己有耻。

◆孟子曰:

“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

“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顷读颜氏家训,有云:

“齐朝一士夫……亦不愿汝曹为之!

例句

(暗引)

◆松柏后凋于岁寒

◆鸡鸣不已于风雨

◆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借喻

定义

利用两件或两件以上事物的相似点,把甲物(本体)比作乙物(喻体,可不止一个)的修辞叫做“譬喻”。

“借喻”没有喻词,也不出现本体,而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例句

◆松柏后凋于岁寒

◆鸡鸣不已于风雨

倒装

定义

在写作时,颠倒通常的用词(句子成分)顺序的修辞方法。

例句

◆行己有耻─己行有耻

◆无耻之耻─耻无耻

意动

动词

定义

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受词)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即是意动用法。

例句

◆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认为……可耻

◆而“耻”学于师――认为向老师学习是可耻的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认为拜师学习是可耻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认为互相拜师学习是可耻的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认为……小

错综

定义

将原本整齐一致有次序的表达,或刻意抽换用词,或改变叙述顺序,或将句子长短变化。

使原本相同的词汇、依序的表达、整齐的句子出现变化的修辞手法。

例句

◆“弃”礼义,“捐”廉耻

激问

定义

虽采疑问形式,却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藉由提问引起思考。

例句

◆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九、成语集锦

成语

释义

义近

岁寒松柏

比喻君子处乱世,仍坚守正道,禁得起考验。

松柏后凋、板荡识忠臣、疾风(知)劲草、道远知骥

松柏之茂

比喻禁得起考验,历久不衰。

松柏之坚

比喻坚贞的志节。

松柏长青

比喻寿命如松柏般长青不衰。

常用来祝人长寿。

松柏之寿

松柏节操

比喻长寿。

风雨如晦

比喻君子处乱世,不改其节操。

风雨晦暝、风雨不改

满城风雨

多形容深秋或晚春时到处刮风下雨之景色。

后多指事情一经传出,流言四起,到处议论纷纷。

风雨飘摇

比喻时局动荡不安。

风雨名山之业

比喻乱世不朽的著作。

风雨对床

原指朋友相聚,对床共语。

后指兄弟或亲友重逢,倾心交谈。

风雨同舟

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十、延伸学习

(一)廉耻(全文补足)顾炎武

罗仲素曰: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

曰:

“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

言:

“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对武王:

“将有三胜:

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

”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罝

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

,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

后汉书:

“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

金鐻

八枚。

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

地曰:

‘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

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吾于辽东之事

有感。

杜子美诗:

“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

”一本作“廉耻将”。

诗人之意未必及此。

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

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

于河流,终莫能成。

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

守之。

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

也。

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得此意者,郢书燕说

,或可以治国乎!

译注:

罗仲素说:

“教化是朝廷优先的要务,廉耻是士人的优良节操,风俗则是天下大事。

朝廷有了教化,那士人便有廉耻心;士人有了廉耻心,那么天下才会有善良风俗。

综观古人治理军队的道理,没有不以廉耻为其根本的。

兵法书吴子说:

“凡是统领国家、治理军队,必须以礼教导军民,勉励他们去行义,这是为了使他们有羞耻心。

当人们有了羞耻心,就大处而言便能够与敌接战,从小处来说就足以守御家国。

”兵法书尉缭子说:

“一国之中一定要有慈爱、孝顺、廉洁、羞耻的风俗,就可以以牺牲换得生存。

”而姜太公曾对周武王说:

“有三种将领能打胜仗:

一是知礼之将,二是有勇力之将,三是能克制贪欲之将。

”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军者和打猎的武夫,皆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怎么还会有欺凌百姓、窃盗牛马,而对百姓施暴的行为呢?

后汉书记载:

“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时,羌族首领感激其恩德,送来好马二十匹,先零族酋长又赠送他金饰八枚。

张奂都收了下来,并立即召唤属下主簿,在羌族众人面前,以酒奠地说:

‘即使送给我的马匹像羊群一样多,我也不会让牠们进到我的马厩中;即使送给我的黄金像小米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放到我的口袋中。

’于是把黄金、马匹都退还。

羌人的性格本就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之前有八个都尉,大多贪好财货,所以被羌人所怨恨,直到正直廉洁的张奂主事,威望教化才得以大行于羌族部落。

”唉!

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哪一次不是从贪财爱货开始的呢?

我因此对于辽东的事件有许多感慨。

杜甫诗:

“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

”有另一种刻本作“廉耻将”。

诗人的本意未必想到这点。

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之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岸上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暗中运走木材,投入河中,所以桥始终没有造成。

吐蕃人知道王佖是贪婪无谋的,于是先大大地贿赂他,然后加紧赶工建桥,并且又筑起瓮城防守。

从此以后朔方防御敌寇侵犯的战争便打不完了,至今还成为边疆大患,这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所引起的。

所以贪财的人作将帅,边境的城邑就会因不平静而晚开发。

懂得此一道理,即使认为我讲这些事,是郢书燕说般的穿凿附会,或许也一样可以用以治理国家吧!

吴子:

战国时吴起所著兵法。

尉缭子:

战国时魏国尉缭所著兵书。

兔罝:

捕兔的网,引申为打猎。

罝,音ㄐㄩ。

淫刍荛:

指无节制地搜刮民财。

刍,割草。

荛,音ㄖㄠˊ,砍柴。

遗:

音ㄨㄟˋ,赠送。

鐻:

音ㄑㄩˊ,耳环。

酹:

音ㄌㄟˋ,将酒洒于地上祭祀。

辽东之事:

明朝末年,辽东与满族的对峙、战争。

河壖:

河边。

壖,音ㄖㄨㄢˊ。

委:

弃置。

月城:

大城以外用以屏障城门的半圆形建筑,又称瓮城。

黩货:

贪污受贿。

郢书燕说:

穿凿附会之说。

郢,音ㄧㄥˇ。

(二)新五代史杂传‧冯道传论欧阳修

传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予读冯道长乐老自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学古自名,而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多矣,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岂非高节之士恶时之乱,薄其世而不肯出欤?

抑君天下者不足顾,而莫能致之欤?

孔子以谓: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岂虚言也哉!

予尝得五代时小说一篇,载王凝妻李氏事,以一妇人犹能如此,则知世固尝有其人而不得见也。

凝家青、齐之间,为虢州司户参军,以疾卒于官。

凝家素贫,一子尚幼,李氏携其子,负其遗骸以归。

东过开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见其妇人独携一子而疑之,不许其宿。

李氏顾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牵其臂而出之。

李氏仰天长恸曰:

“我为妇人,不能守节,而此手为人执邪?

不可以一手并污吾身!

”即引斧自断其臂。

路人见者,环聚而嗟之,或为弹指,或为之泣下。

开封尹闻之,白其事于朝,官为赐药封疮,厚恤李氏,而笞其主人者。

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

语译:

欧阳修新五代史冯道传评论说:

“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大纲纪,四大纲纪不能伸张,国家就要灭亡了。

”管仲实在是善于立论说理啊!

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育人民的重要节操。

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敢拿,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事不敢做。

个人如果这样,那么祸败乱亡也就没有不降临到他身上了。

何况身为大臣如果没有什么不敢拿,没有什么事不敢做,那么天下怎么会不乱,国家怎么会不灭亡呢?

我读了冯道的长乐老自叙,见他引以为荣地述写个人的生涯,真可以说是没有廉耻的表现,那么当时天下国家的动乱灭亡也就可以推知了。

我在五代乱世中,找到保全节操的贤士三人,为国事而死的良将十五人,却也惊诧地发现儒生穿着儒衫,以学古事自称,享受国家配发的俸禄,担任国家官职的人何其多,但是能够依从忠义节操,却只出自于武夫战卒,难道是儒生没有这种节义之士吗?

还是因为高节之士厌恶这个混乱的时局,轻视这个时代而隐居不肯出仕?

还是统治天下的人没有时间发掘他们,没有能力招揽他们到朝廷任职呢?

孔子曾说:

“只有十户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忠信的人。

”这岂是虚假的说法呀!

我曾经获得五代的小说一篇,记载王凝的妻子李氏的事迹,以一个妇人尚且能有此作为,我知道世上的确有节义之士,只是后人未必有幸得见而已!

王凝故乡在青、齐之间,他担任虢州司户参军,因为重病在职时身亡。

他家一向贫苦,只有一个稚幼的儿子,李氏带着儿子,背着王凝的遗骸回故乡,往东经过开封,暂宿在旅舍之中,旅舍的主人看到一名妇人带着一个小孩,怀疑她的身分,不许他们留宿,李氏看天色已暗,不肯离去,主人抓她的手臂要把她拉出去,李氏仰天恸喊:

“我是妇人女子,怎能不守节?

我手臂怎能被其他人执抓?

不可以因为一只手让我的节操受辱!

”立即抓了斧头砍断自己的手臂。

路人看到,环聚而感叹,有的人因此感到情绪激动,有的则为她而流下泪来。

开封的首长听闻,将这件事呈报给朝廷,官家赐药替她封疮,也给了李氏极丰厚的抚恤,同时也鞭笞了旅舍的主人以为警戒。

哎呀!

不知自爱而忍耻偷生的读书人,听到李氏的作风,应该稍微知道惭愧吧!

(三)诗经‧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

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注:

风凄凄、雨凄凄,雄鸡喈喈地叫不停。

能够见到君子,心里哪还会不舒坦?

风潇潇、雨潇潇,雄鸡胶胶地叫不停。

能够见到君子,心头的病哪还会不痊愈?

风雨交加天昏地暗,雄鸡还是叫个不停。

能够见到君子,心里哪还会不高兴?

喈喈:

鸡鸣声。

云:

助词。

胡不夷:

还有何不快意。

夷,悦。

胶胶:

鸡鸣声。

瘳:

音ㄔㄡ,病愈。

十一、历届试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句中“”内的词语,使用正确的选项是(A)人家说东,他就偏要说西,真是“引喻失义”(B)大师一进会场,听众个个“正襟危坐”,屏息以待(C)他总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常担任“抱薪救火”的角色(D)为政者如果“阉然媚世”,一味取悦选民,将为君子所不齿(E)古人常强调“不役于物”,足见古代早有保育动物、维护生态的观念。

答案:

(B)(D)

解析:

(A)引喻失义:

意谓引用譬喻之事例不合义理。

(B)正襟危坐:

意谓整理好衣襟,直身端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恭敬、拘谨的样子。

(C)抱薪救火:

抱着柴薪去救火,比喻欲除其害,反而助长其势。

意喻自促其亡,于事无济。

(D)阉然媚世:

曲意迎合以博取世人的欢心。

(E)不役于物:

意谓不受外在物质欲望所支配。

2.古今语词的意义,有时会从正面或中性转变为负面的意义,如杜甫诗“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诗中的“风流”和现在戏称人“老风流”的用法,意义已由正面转为负面。

下列文句“”内古今语词意义也是如此转变的选项是(A)士生斯时,无他事业,精神“技俩”,悉见于诗/老陈的“技俩”早已为人看穿,无人相信了(B)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近年来天灾人祸不断,所闻尽是令人沮丧的坏“消息”(C)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弟弟顽劣成性,每次师长说话,他都“故意”唱反调(D)后自知非,“变节”从学,乡赋擢第,累迁至御史/对日抗战时,那些向日本“变节”投降的人,后来都遭到严厉的谴责(E)四方行教者,技艺悉精,并诸杀法,名曰“打手”;茍招而致之,不唯能战,并可教战/一位武艺高强的师父,竟然沦为黑社会“打手”。

答案:

(A)(D)(E)

解析:

(A)技能/不正当的手段、花招。

(B)喻衰枯荣盛(消,衰枯;息,生长,昌盛)/音信、讯息。

(C)旧有的情意/存心、有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