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7947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docx

《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docx

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

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

浅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

【内容摘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社会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中国目前的青少年社会教育并不是很完善。

本文对青少年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

并简要的阐述当前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问题,通过社会学、教育学等理论分析,最后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教育社会化

一、文献综述

社会教育的历史悠久,基本上人类一产生,就产生了社会教育。

它主要是伴随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有意识的思想、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以及人的培养而产生的。

在没有出现文字以前,人类的社会教育是教育当中最为基本的形态,主要是通过一些社会性的活动如生产、祭祀来进行生活生产经验的传授。

在出现文字之后,社会教育逐渐的为学校教育所取代,改变了其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学校教育成为了新的教育形式的主导。

但是,尽管是这样,社会教育依然没有消失,还继续存在着我们的社会当中,只不过它的功能被削弱了。

社会教育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兴起了,比如我国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聚民读法”。

宋明时期的“乡约制度”及元明清所设的社学、义学、井学等都具有社会教育的性质。

1912年,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作为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在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社会教育的情况后,决定由政府来推动社会教育。

他在教育部组织中,建立了社会教育司这一专管社会教育的部门,标志着社会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在此之后,晏阳初和一些有识之士,大力提倡平民教育,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大力推行以“生活教育运动”为中心的社会教育,他把整个的社会看成是一个大的学校,鼓励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获取丰富的知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各种夜校、半日学校等多种多样的群众教育形式开展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教育部设立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并积极创建社会教育机构,如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电台、电视台等,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扫盲运动、识字运动又积极的开展起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教育方式也开始发挥其影响。

针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国家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指导和规范网络的发展。

社会教育一词在国外早在1835年就由德国的教育学者狄斯特威格在其著作《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提出,而我国直到1912年才由蔡元培提出,这中间的差距几乎是80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这之后,社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开展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运动,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运动等。

但是,由于中国特定时期下的特殊国情,社会教育曾经一度的中断,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教育才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各个学者对社会教育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王冬桦、王非教授主编的《社会教育学概论》,结束了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历史,从有关社会教育的个个方面来论述社会教育的开展。

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的事情,很大一部分都是要依靠政府来推行,众多学者对政府在社会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中都强调了政府的立法作用,事实上,政府也制定了相当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教育。

除此之外,关于政府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张学强提出了“应以道德化的政府推行社会教育”[1],从精神层面来,引导社会教育,政府做好表率。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来管理、监督和指导,使社会教育政策能够真正落实。

比如,上海设立“浦东新区青少年事务署”[2]这一机构,具体负责社会教育任务,领导社区、学校、家庭等来展开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在其他的地区,依据不同的地方情况,也可以设立相应的社会教育机构,名字可以使多样的,但是它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在政府的领导下,整合整个社会资源来为社会教育服务。

很多学者认为,社会教育是一个很宽广的概念,它的实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机构下才能进行。

因而加强现有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和文化机构的力量,可以很好的对青少年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社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的主要构成,大部分的城市青少年都是生活在社区中的,因而,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也必定不能离开社区去进行,而是要依托社区的文化设施来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

历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个类型,是相互并列的,在现在的形势下,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3]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的完成青少年的社会教育。

在已有的文献中,学者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很多青少年都是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下完成其社会化的。

因而,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现在迅猛发展的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大。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书刊等传统的纸质传播媒介,也包括像网络这样新型的电子传播媒介。

一般来说,作为信息的传播主体,表达的思想都是积极向上的,除了能带给人信息、知识外,还能带给人精神上的启迪与鼓舞。

但是不可否认的,大众传播媒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健康的内容,比如,在书籍与网络中充满了色情与暴力,大量的言情小说与通俗歌曲都是美好的虚幻的东西,容易误导青少年。

因而大众传播媒介就像一把双刃剑,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一旦没有控制好,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文化欣赏向低层次滑坡”[4],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

我们通过对它国社会教育的研究发现,外国的青少年教育与中国的社会教育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对外国社会教育的研究,可以得到很多与中国不同的东西。

事实上,在日本,社会教育是以技能为主的,相反我国则是以学历为主的,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社会教育的不同取向。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农业方面要求更多的技能掌握者,但是,社会教育培养的人才却是高学历者。

所以说我国社会教育还存在着一个方向不对的问题,只是简单的把培养高学历作为教育目标,而不是培养高学力的人才,因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另外,外国的社会教育在运用和管理现有的文化设施上比中国要先进的多,因而,依托这些文化设施来开展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也就具有更多的成果。

在国内,文化设施如博物馆、纪念馆等都成了一个社会的负担,根本没有多少的人去看,更不要说是现在有很多选择摆在眼前的青少年去参观,所以,最大限度的去改进现有文化设施的功能,使之能够吸引到青少年。

还有,在国外,社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地步,已经是比较成熟了,所以国外的社区也依托社区建立了社区学院,例如在美国“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社区学院目前已发展到1200多所。

”[5]这样一个数字不可谓不大了。

在我国,现在的学校教育设施不够,青少年失学现象严重,或是说,在毕业以后没有地方可以进行再教育,因而容易引起社会问题。

如果是,依托一个社区建立一个小型的但是能够保证质量的社区学院,那么就可以就地解决社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问题,同时还可以预防由此引发的可能的社会问题,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

当然,也要依照我国的国情来适当的建立社区学院,大的发展的成熟的社区就完全可以建立,反之,就不行了。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中国现阶段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还显得比较的薄弱,众多的研究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都只是从一个侧面,侧重一些点来谈,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从一个专业的、系统的方向去研究。

在国内,出现的比较早的关于社会教育的书也就是王冬桦、王非主编的《社会教育学概论》,就比较系统的就对社会教育问题进行了一个纲领性的论述,然而,这本书的出版年代在1992年,距现在是13个年头了,不能不说是有点老了。

然而,大部分的研究社会教育的论文还不得不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依据,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所以,笔者在查阅了比较多的资料情况下,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事实,在参照台湾社会教育开展情况,试图对我国目前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进行一点论述,同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中贡献出一点力量。

二、相关概念界定

社会教育的概念在不同的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解释,但是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是狭义的社会教育即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6],广义的社会教育则认为“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7]。

从这里我们看出,狭义与广义的社会教育概念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是指一切对个体有影响的活动,还是说在特定的文化设施与文化机构中,对社会成员的意识、思想产生启发性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社会教育要求,社会教育在一定的文化设施与机构中才能进行。

在本文中,本文所指的社会教育的概念是:

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文化设施与机构当中,通过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广泛教育,从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在国内与国外不同的学者之间有不同的解释。

在我国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孔子,有“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

在国外,“古希腊的“七贤”之一梭伦把人生分为七年一个周期:

7岁换齿,14岁进入青春期,21岁长出胡须,28岁肌肉最为强健,35岁结婚和有所作为,42岁性格最终定型”;[8]“外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成熟期前的年龄分为四个阶段:

5岁以下,为幼儿期;6-13岁为儿童期;14-21为少年期;22-25岁为成人期。

”[9]在《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3》中,把少年界定为6—15,青年为16—35,那么青少年的界定为6—35岁的人群,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基本上就是从小学开始到35岁为止。

还有在第七界全苏联年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学术讨论会上通过的青少年年龄划分,把13-16岁的男性和12-15岁的女性确定为少年,而把17-21岁的男性和16-20的女性确定为青年。

青少年的年龄界限为,12、13---20、21岁。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中,把14-28岁界定为青年,而参加少年先锋队组织中要求的是小学期学生,那么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也就在6-28岁。

在我们的文章中,我们认同的是6-28岁为青少年时期,按照学校来推算,大概在小学到大学研究生阶段是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人就是青少年。

青少年社会教育,就是指对6—28岁的青少年,在家庭与学校之外,当他们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时,通过一定的文化设施和机构,组织一定的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具有一定的影响,使之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与感触,从而来达到提升其社会意识、公民意识的目的,顺利的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

青少年社会教育是社会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社会教育除了青少年社会教育外,还包括对成年人的社会教育,尤其是对已经工作了走上了社会的人的教育。

青少年社会教育承载的主体主要是有一些文化设施和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等馆类机构,还有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还有现在流行的网络。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另外,社会组织、NGO组织等也逐渐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方式以学校教育为主,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里面度过的,他们所接触的环境大都是经过安排的,是良好的,受外界的环境和影响相对较少,而且学校教育是有目标、有理想的,可以启迪人积极向上的。

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样,社会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影响也非常重要,包括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功能。

青少年离开学校与社会接触,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多方面,有好的影响,也有不良影响。

因此,协调好三个教育方式的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

学校教育尤如温室,它较社会教育的复杂性以及广泛和多元性显得比较单纯,容易使接受学校教育后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感到不适应。

因此,青少年要想真正能在未来的社会环境里游刃有余,接受社会教育必不可少。

那么,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别主要有哪些呢?

1、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青少年,包括在校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校外青少年的社会教育;特殊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残疾、劳改青年)三大类。

社会教育的主体构成如下图所示:

(王冬桦、王非,1992)

而学校教育只是针对在校学生群体。

2、由于受教群体的差别导致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施教时间比学校教育更长久,而且更具有弹性。

3、青少年社会教育没有受教年限和年龄的限制,而学校教育有相应的规定。

比如上学年龄和受教时间。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定小学一年级必须是6岁以上儿童;小学读六年(部分地区五年)、初高中三年等。

4、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施教空间大而灵活,不限于固定的场所,除利用固定的场所施教外,同时也采取流动及露天等方式开展;而学校教育主要在校园内进行。

5、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施教内容比较丰富,贴近生活需要,且具有选择性和跳跃性;相比学校教育偏重于文字和知识方面的内容以及量的运算,是有统一性与规定性。

比如规定所有学生都需学语文、数学等,而且成绩必须达到有关要求才能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

6、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施教方式因时因地制宜,存在较多的变化,主要以集会、演讲、讨论、参与式学习、展览、竞赛、函授、辅导或是运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有效办法实行;而不象学校教育有固定的成文规定可循。

从上面青少年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别比较可以看出,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教育活动方式,各自又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的社会技能,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水平,使其能够维护集体、国家以及社会的利益并作出自己的贡献。

前面我们回顾了社会教育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具有优良的社会教育传统,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转变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变动的时代要求每一个人重新学习,也要求通过教育促进新的社会问题的解决。

当前人口流动、预防艾滋病、禁毒、弱势人群、环境保护等领域迫切需要广泛开展社会教育。

现阶段我国社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要确保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发展,政府的力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比如很多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就是需要政府去建设、实施的。

在我国,政府设立的社会教育机构主要有:

1、图书馆或图书室

2、博物馆或文物陈列室

3、科技馆或科学馆

4、艺术馆

5、音乐厅

6、戏剧院

7、纪念馆、烈士陵园或公墓

8、体育及健身场所

9、青少年娱乐设施

10、公园及动植物园

11、开发的名胜古迹或遗址

12、青少年之家或青少年宫

13、青少年社区服务中心

14、电台及电视台以及教育网络

15、其他有关社会教育机构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总的说来,我国目前社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概念的不明确,很多人对社会教育只是有一个模糊、狭隘的概念。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无意识的接受着社会教育,同时也在给别人传授社会教育的一些信息,但是我们没有社会教育这个概念和意思。

就是因为我们不懂什么是社会教育,它包含什么样的范围,有什么样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等等。

就如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来讲,是通过各种社会信息与途径(包括同伴与成年人的言语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而实现的。

青少年接受社会信息的途径其实有很多种,主要有课外书、杂志、报纸、电影、电视、影碟、广播、网络等其他途径。

其中书籍,报纸、杂志属于比较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社会教育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如影视、广播、网络等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和时代性的方式,尤其是网络,有关调查表明,网络已成为青少年接受社会信息的很重要的方式。

除了电视,其次就是网络,而传统的杂志、课外书等方式则退居二位。

目前很多人忽视了网络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和重要性,以为这只是消遣、娱乐的方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上网的利弊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比如网络性爱、网络犯罪以及网瘾少年的问题等等也日益凸显,当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此外,广告的泛滥也是近些年来愈演愈烈,铺天盖地的各种各样的广告让人眼花缭乱,同时也让人难辨其真伪。

而其中的一些广告文化如广告词等也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

据报道,江西某地一婴儿学会说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妈妈”之类的称呼词,而是“脑白金”。

广告对刚出生的处于混沌状态中的婴儿影响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已经有学习能力的青少年呢?

2.形式不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目前我国社会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教育的资源主要有:

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公园等。

但是这些都是比较静止的东西,青少年主要是通过参观以及听解说员的讲解对这些事物进行被动的吸收,而这些东西往往又带有历史性与教育性色彩,对于处在信息更新快速化时代的青少年而言,这些东西对他们的诱惑力很弱。

有关专家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比如把一些历史英雄人物如刘胡兰、董存瑞等与一些歌星、影星如周杰伦、孙燕姿等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初中生去挑自己喜欢的图片,发现那些歌星、影星的照片基本上被人抢光了,而相比之下那些历史人物却被冷落在一旁没人要,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网络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很多青少年现在从小就接触了网络,虽然说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其负面影响,但是如果借助网络这个现代化的形式,相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至少它能在形式更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

比如可以开展网络课堂,网上纪念馆,图书馆以及系列专题网站等等对青少年进行课外知识普及与教育。

3.社会教育的滞后性。

通常都是在发现一个问题之后,社会才引起重视从而采取相关措施。

因此这些措施往往是逼出来的,而不是自发产生的。

就拿性教育来讲,这个话题曾经是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直避讳的话题,对于性问题家长采取回避甚至封闭态度,学校性教育也多是采取自读形式,或是照搬课本讲一些难以理解的东西,根本就是“隔靴搔痒”,很难起到性教育的目的。

近些年来发现,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不仅缺乏一些必要的性知识,而且很多青少年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糊里糊涂地发生了性行为,导致了不可想象的后果。

青少年性好奇是一种合理的心理需求,应在现有的青春期性教育中,除正确引导外,还应教会他们独立处理性困惑如把握两性交往中的禁忌、正确的避孕措施等处理有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

那种让孩子在性成熟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是包括家长、社会在内的所有教育者的严重失误。

当然,目前国内有关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专家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据调查发现,大众传媒成为青少年首席性知识传播者,但问题是许多媒介在传递性爱信息时,从未提及可能带来的不良恶果或避孕措施,无形中给青少年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介于网络传播的难以抑制性以及匿名共享性,因此,与其任青少年自己盲目的去获得知识,还不如通过一定正式渠道给与引导。

据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地对家长和青少年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加强青少年性教育刻不容缓。

68.3%的家长和45.6%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性教育的概念是一般了解。

有92.5%的学生认为自己曾经在生活中遇到过有关“性”的问题,86.7%的学生首先向父母求解,但只有2.6%的家长给予了满意的答复。

87.3%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

65.8%的被访者认为性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青少年社会教育还应具有前瞻性,未雨绸缪、防范未然。

4.设施收费制,享受教育服务的主体等级化。

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公园,纪念馆等大都需要购买门票,这就剥夺了很大一部分贫困青少年享受社会教育的机会,而享受的正是社会的“上层”青少年,形成等级差异。

而在国外大部分公益场所是免费的。

当然,这跟一个国家的国力有关。

而同样我们也应看到这样一个趋势,比如最近北京一些博物馆对于青少年团体参观实行免费制,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公共设施及场所会朝着免费制的趋势迈进的。

5.地域发展不平衡,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差距显著。

社会教育在大城市开展的比较好,而且大城市也有资源,而有些资源如一些馆类设施是具有相当的地域性的。

小城市缺乏一些诸如博物馆,展览馆,各类大会以及一些运动会的机会,导致城乡机会不平等,享受社会教育的机会也不均等。

再者,网络等大众传媒及现代化通讯设备如手机的普及度也同样有这种问题,大城市青少年相对较早接触网络,使用现代化通讯设备比较广泛,而小城市、农村及偏远地区则不然。

同样情况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理论分析

社会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般人们会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块,张文彬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是家庭教育,起奠基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10]。

(1)社会化与青少年社会教育

社会化与社会教育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西德哥廷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社会教育学家吉赛克认为,“社会教育即是‘社会化’问题的探讨”[11]。

另外,他还主张,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教育照顾,也就是为了使他们能够“社会化”,因此我们可以用社会学中社会化的理论来分析青少年的社会教育问题。

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教育可以有提高社会整合和稳定度的功能,其中社会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12]。

在传统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范围比较小,科学技术的变迁也很缓慢,因此一般的社会化功能由家庭来承担,依靠家庭环境的熏陶还有当地的传统习俗来约束成员的行为;社会逐渐发展以后,家庭作为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已经显得滞后,学校的正规教育成为年青人进入社会前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人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同时也在学习着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步入社会,建立自己的角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当今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知识、信息和文化更新都非常快,家庭、学校也会相比而言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人的需要,而且随着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理念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追求自我的发展,因此人们接受社会化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且非正规化,人们的同辈群体对其影响加大,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人们观念的影响也日益深远,社会教育或者说一种大教育应时而生。

这个社会性教育,对于成年人来说则是进一步培训,提高技能;对于年青人来说主要是更好地习得社会规范,步入社会。

在预防方面方面,可以对青年人社会教育有益的措施是各级文化部门要努力创建一个健康、文明的环境,严厉打击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现象,让他们远离青年人;在创建方面,就是努力创造机会,也鼓励青少年自己主动寻找各种机会去体验社会生活,从实践中进行社会教育。

(2)社会角色与青少年社会教育

社会角色也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在逐步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对自我进行探索,对社会进行认知,进而确立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自我角色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社会角色回答我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样的权力、义务和期望。

我们所说的青少年社会教育在培养角色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让青少年知道自己在什么场合下应该做些什么,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期望,进而在社会中有良好的角色表现。

由于社会要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青少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或者角色紧张,比如在家是子女,在学校是学生,和好朋友之间是伙伴,当家庭、学校和朋友之间的要求出现矛盾时,便会造成角色冲突,引起青年人的心理困扰或者紧张。

威尔曼的社会教育学理论[13]里提到同化这个观念,认为人在生活中有自动的同化的作用,这些同化的工具有风俗、民族精神、家庭与故乡,因此社会上的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树立典型作用。

青年团组织在角色这方面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树立榜样的作用,给大家提供角色的模范,使得青少年逐步受到好的、积极方面的同化。

当然在树立角色的时候要注意真实性,不可能模范就是十全十美,形象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