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157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docx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政治制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docx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1.《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3.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C.汉D.唐

4.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

5.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的方式”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

C.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6.关于明清时期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太祖时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B.明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决策机构

C.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D.清初时与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存

7.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8.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清朝雍正帝时开始设置,由亲信组成②军机大臣接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③军国大事完全由军机处裁决④军机处的建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

古代的家庭,……祭祖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

A.分封制的巩固B.宗法制的影响C.宰相制的实行D.内朝制的推行

B

2.“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

诸侯之所以见到烽火就率兵前来勤王,主要是因为分封制规定

A.“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寻所守也。

B.“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C.“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B

3.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事权的分割B.科举制的完善C.理学的兴起D.租佃制的发展

A

 

4.“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社会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与这种“流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ks5u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

D

1.《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2.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丞相的军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1.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

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里克利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贵族制与分封制B.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

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A

1.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

A

2.(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摘自《新唐书》列传.卢商宦途的起点是()

A.地方推举B.中央征召C.科举考试D.祖上恩荫

C

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分割相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C

4.“帝裔里的近亲,亦即刘家的叔伯、兄弟、从兄弟等封为王,功臣中之卿相则封为侯。

他们的领域和直隶于中央的郡县犬牙相错。

”文中的“帝”是指()

A.周武王B.汉高祖C.汉武帝D.光武帝

B

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①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B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B

9.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A

10.自汉代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点是

①取代了相权 ②行政效率低下③强化了君权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B

3.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秦朝郡县制示意图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④从分裂到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A

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

”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ks5u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C

5.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

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

这意味着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B

6.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

“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

”他所指的朝代是

A.汉朝C.唐朝

C.宋朝D.明朝

D

7.下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

时期

郡县数

西汉

三国

西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4郡50县

5郡70县

7郡43县

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4郡51县

6郡58县

7郡19县

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1郡9县

2郡14县

1郡5县

5州28县

根据表中东南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D

8.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ks5u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D

1.“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这表明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父系血缘的传承B.解决贵族之间矛盾

C.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D

2.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A.御史大夫       B.通判     C.军机处   D.刺史

\C

3.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对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军功

B.选官标准历经门第-品行-才学的变化

C.秦汉时选官主要采取九品中正制

D.隋朝开创的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4.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

“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

”这一规定旨在

A.加强君主专制B.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D.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B

5.《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B

9.钱穆认为:

“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A

11.17世纪西方人认为:

“(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是(  )

A.军功爵制B.郡县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D

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D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C.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D.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B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

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C.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D.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A

3.文景时代,天下安定,“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有人解释说,仓氏、庾氏这样的姓氏,就是因为其家族 世代担任主管仓库的官员的缘故。

以上材料表明  

A.汉代开始采取察举制   

B.汉代选官仍然完全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C.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汉初可能依然存在世官制C

4.清朝和珅在乾隆五十六年同时担任了13个职务,如首席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九门提督等,然而嘉庆年间,当和珅被问罪的时候,他的罪名却与其掌握的权力无多大的关系,如“娶出宫女子为妻,其大罪四”。

下列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和珅谨小慎微,工作毫无失误

B.和珅出生贫寒,对官员礼数不够精通

C.和珅所掌握的职权有名无实,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D.和珅位高权重,锋芒毕露,专权乱政C

5.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废中书省,置“四辅官”。

《通纪》载:

“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以耆儒王本、杜佑、袭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位列都督之次。

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

月分三旬,人各司之。

”这表明

A.朱元璋重视基层制度建设      B.机构改革为加强皇权服务  

 C.洪武年间官僚机构臃肿 D.“四辅官”是重要决策机关      B

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C

1、下列是《史记》中西周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①②③选项对应的受封对象依次是

①“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姜)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A、功臣、先代贵族、姬姓子弟      B、先代贵族、功臣、姬姓子弟

C、姬姓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D、先代贵族、姬姓子弟、功臣

B

2、秦朝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下列属于秦朝时期归入统一政权版图的是

①云贵地区 ②西藏地区 ③岭南地区 ④河套地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C

3、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关于该时期的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设置“外朝”,加强君权B、设置十三州部,监察地方政治

C、设置政事堂,加强中央集权      D、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

B

1.有学者指出:

“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性的国家形态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郡县制正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

”这说明

A.郡县制和分封制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B.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有优越性

C.宗法血缘建立起的政治联系很不稳定

D.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2.右图为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域,A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前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照搬

B.始终不利于中央政府的统治

C.制度成效与制定者初衷违背

D.分封制复辟是历史必然趋势

C

3.在中国古代,君主制和官僚制虽然相互依存,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就没有冲突和矛盾,中国的官僚虽然在今天看来好像是皇帝的雇员,官僚体系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却总是有点别扭,直到清朝,皇帝才明确地将士大夫的野心压下去。

其措施是

A.军机处的设置B.继承明朝内阁制

C.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使用D.扩大理藩院职责

A

1.《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

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

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

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B.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A

C.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3.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

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这一现象发生在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D

4.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C.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D.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B

5.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D

 

3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

——《汉书·贾谊传》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明]宋濂《元史》

(1)指出材料一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2分),针对其“弊”秦朝在地方制度上又是如何求“变”的?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地方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3分)。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分)Ks5u

(3)据材料三分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

(4分)

(4)综上所述,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是什么?

(3分)

34.(16分)

(1)分封制;郡县制。

(4分)Ks5u

(2)诸侯(封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3分)颁布“推恩令”。

(2分)

(3)元朝吸取历代王朝灭亡的教训,并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4分)Ks5u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分)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