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7779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docx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docx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单元检测卷四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单元检测卷四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罗素指出:

“浪漫主义者注意到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

”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解析:

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反映了人们对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这促使了浪漫主义的兴起。

答案:

C

2.卢梭、拜伦、普希金、贝多芬都被称为浪漫主义者||,主要是因为他们(  )

A.具有前人所无法比拟的艺术成就

B.热衷于社会事务和社会改造

C.歌颂人的欲望和自然人性

D.强调个性的、想象的和情感的

解析:

本题考查浪漫主义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浪漫主义注重情感||,通过对未来的希望寄托自己的感情||,故D项正确。

答案:

D

3.在雪莱死后50年||,阿诺德·马修称他为“梦幻的天使”。

下列理由能体现“梦幻的天使”的是(  )

A.雪莱的梦想是未来世界将获得自由

B.雪莱的文章猛烈抨击封建制度

C.雪莱的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

D.雪莱对人类的未来寄托了爱

解析:

雪莱是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梦幻”的意思是:

梦中幻境||,说明雪莱的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

答案:

C

4.某作家声称“我所创造的形象||,有许多都是从人类心灵活动||,或是它们表现在外面的行为中吸取来的”。

他要使“读者们细致的头脑里||,记住一些高尚美丽的理想”。

下列作品中||,与此艺术风格相一致的是(  )

A.《鲁昂大教堂》  B.《向日葵》

C.《西风颂》D.《战争与和平》

解析:

浪漫主义文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与材料中“从人类心灵活动……吸取来的”相对应。

浪漫主义文学追求自由平等||,弘扬真善美||,使人们“记住一些高尚美丽的理想”||,故选C项。

答案:

C

5.“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创作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这些是对19世纪以来世界某一文学流派特点的归纳。

符合这一文学流派特点的作品是(  )

A.《战争与和平》B.《母亲》

C.《恰尔德·哈罗德游记》D.《等待戈多》

解析:

题干中所叙述的是无产阶级文学作品的特点||,故选B。

答案:

B

6.“他的作品客观地反映了劳动者气喘吁吁||,勾勒出当时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画出生活的无奈与潦倒”。

下列文学作品中||,与他的作品风格相似的是(  )

解析:

题干“客观”“勾勒”和“画出生活的无奈与潦倒”可以得出是现实主义画派的特点||,《战争与和平》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故D项正确。

答案:

D

7.有人这样评价一部作品:

“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目光||,从研究客观世界的宏观出发||,洞悉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达到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

”这部文学作品的特征属于(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古典主义

解析:

从材料“研究客观世界”“洞悉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说明该作品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生活||,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答案:

B

8.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这样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

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

由此可见||,二者的作品(  )

A.创作方法有同一性B.取材来源十分广泛

C.真实反映社会现实D.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根据材料“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这样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

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可知||,两人的文学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故D项正确。

答案:

D

9.某教师在分析一文学作品时说:

“作者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影响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

”与这一作品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

A.《西风颂》B.《母亲》

C.《人间喜剧》D.《等待戈多》

解析:

本题考查问题分析、概念理解能力。

关键信息“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与浪漫主义文学表达个人情感、歌颂美好事物的艺术特点一致||,故选A项。

B、C两项为现实主义作品||,D项为现代主义作品。

答案:

A

10.“至于他那两只脚||,有时每只脚都穿一只短袜||,或者一只脚穿短袜||,另一只脚穿长袜||,或一只靴子||,或一只鞋||,或一只拖鞋||,或一只短袜和靴子||,或一只短袜和鞋子||,或一只短袜和拖鞋||,或一只长袜和靴子。

或一只长袜和鞋||,或一只长袜和拖鞋。

”这种文学形式主要反映了现代西方(  )

A.科技的迅速发展B.人口素质的提高

C.心灵的迷茫和痛苦D.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

材料把几种可能性组合排列起来||,以显示生活和故事的荒谬||,反映的文学流派是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心灵的迷茫和痛苦||,故C项正确||;A、B、D项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符||,故A、B、D项错误。

答案:

C

11.“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

”引文描述的艺术形式是(  )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如毕加索等现代派画家大胆运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手法来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答案:

D

12.他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

下列作品属于他的是(  )

A.《英雄交响曲》B.《蓝色的多瑙河》

C.《茶花女》D.《卡门》

解析:

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桥梁的是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是他的名作||,A项正确。

答案:

A

13.贝多芬历经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剧变||,给后人留下震撼人心的音乐史诗。

对其《第三(英雄)交响曲》解读有误的是(  )

A.作品充满时代气息

B.作品有田园风光般的抒情

C.作品含蓄地献给一位无名英雄

D.作品具有英雄史诗般的雄伟气势

解析:

题干要求是对《英雄交响曲》的解读||,而作品有田园风光般的抒情是对其《田园交响曲》的解读||,故选B项。

答案:

B

14.“我希望为音乐带来比其他艺术更大的自由||,因为音乐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自然与想象的神秘结合。

”这段话出自(  )

A.贝多芬B.莫扎特

C.德彪西D.毕加索

解析:

材料旨在揭示音乐只能提供一种暗示或心境||,属于印象派音乐理念||,故C项符合。

答案:

C

15.关于印象派音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牧神午后》是贝多芬的代表作

B.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贝多芬

C.德国的德彪西为印象派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

D.印象派绘画的兴起影响了印象派音乐的产生

解析:

印象画派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的效果。

印象派音乐受此影响||;法国的德彪西创作音乐给人一种朦胧、飘逸、空幻的感觉。

故选D。

A、B、C均与史实相悖。

答案:

D

16.“憧憬于色彩||,赞美太阳。

凡是有光明的地方||,不问何一物||,都是他们的好画材。

……画面只是色彩光的音乐||,仿佛太阳为指挥者而合奏的大曲……”画家丰子恺描述的是西洋哪一画派?

(  )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D.印象主义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憧憬于色彩”“画面只是色彩光的音乐”可知绘画强调光和色的作用||,这与印象画派风格一致||,故选D项。

答案:

D

17.“专注于对自然的任意和瞬间的描绘||,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无动于衷。

”与此相对应的美术派别应当是(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派D.现代主义

解析:

印象派强调光线照射下色彩的强烈变化||,认为物体会随光线变化而不断改变颜色||,符合材料中的描述。

C项正确。

答案:

C

18.下列两幅画体现了中西绘画艺术的相通和差异之处。

从这两幅画中获取的共同结论正确的是(  )

《中国·牡丹》   《向日葵》

A.两幅绘画都是油画作品

B.两幅画的表现手法相同

C.都注重借助于光和色的运用

D.两幅画都具有写意的特点

解析:

《中国·牡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向日葵》属于印象画派的作品||,强调个性的抒发||,也具有写意的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

D

19.“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

”与“这个画派”风格相同的文学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D.《母亲》

解析:

二十世纪初期||,有些画家反对传统||,模拟自然||,他们将自然事物分解为几何切面||,把前后左右在画面上交错、重叠||,来表现物体的结构||,这就是现代画派。

与其风格相同的文学作品是《等待戈多》。

答案:

B

20.下图为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一幅作品||,毕加索曾说:

“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这幅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解析: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现代派画家的代表||,其作品常用变形、夸张和抽象的表现手法||,而非写实、严整和谐或奔放的笔法。

答案:

B

21.在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表现了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属于(  )

A.现代主义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D.浪漫主义

解析:

由材料信息“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可判断选A项。

答案:

A

22.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解析:

现代主义绘画产生在20世纪||,故A项错误。

印象派绘画产生在19世纪后半期||,故B项错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故C项正确。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

答案:

C

23.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

当时全世界有6亿多民众能够同时见证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们是(  )

A.通过广播收听报道B.在电影院观看纪录片

C.通过电视观看直播D.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

解析:

根据时间“1969年”可以排除D项||,因为互联网全球普及是20世纪90年代||;根据“同时见证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脚印”可知通过直播画面感受||,故选C项||,因为这时电视在欧洲和美国普及并具有卫星直播技术。

答案:

C

24.《花木兰》《功夫熊猫》是美国拍摄的曾经风靡中国的两部动画片。

这一文化现象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影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B.电影艺术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C.好莱坞电影特别喜欢中国元素

D.要依靠现代科技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花木兰》《功夫熊猫》之所以曾经风靡中国||,这里面既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原因||,也与美国好莱坞依靠现代科技提高了电影吸引力有关。

因此||,两者结合分析||,D项正确。

答案:

D

25.电视是人类进入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的年轻艺术||,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了迅速普及的阶段。

电视的迅速普及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  )

A.电视传媒的功能齐全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C.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D.世界经济迅速得到复苏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电视制作成本降低||,电视技术手段迅速更新||,这是电视得到大规模普及运用的根源。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巴尔扎克“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知识||,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材料二 他一方面是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插图||,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材料三 好莱坞是当今闻名于世的电影名城。

100多年前||,好莱坞还是美利坚合众国加州地图上一片空旷的田野。

好莱坞阳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进行电影创作的理想环境。

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从影人员。

1912年起||,许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

如今||,好莱坞生产的影片不仅满足美利坚合众国电影市场的需要||,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不仅输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文化||,更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请回答:

(1)恩格斯为什么如此评价巴尔扎克?

列宁为什么称列夫·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6分)

(2)从恩格斯和列宁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两位作家作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4分)

(3)依据材料三回答||,在好莱坞成为著名影城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4分)

(4)从以上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分)

答案:

(1)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战争与和平》通过1812年卫国战争||,把众多人物与事件组织到一起||,描写了俄罗斯社会的整整一个时代。

(2)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都反映了各自国家的整整一个时代的历史。

(3)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的地理条件||;阳光明媚、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大批从影人员的努力||;许多大电影公司的落户等。

(4)一定时期的文学或艺术是对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见下图。

《马拉之死》

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

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

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

上半部分空无一物||,空旷而幽深||,从左侧射入的光线||,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

材料二 见下图。

《格尔尼卡》(局部)

油画《格尔尼卡》||,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

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

画家将抽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及其所属美术流派的主要特征。

(9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幅画||,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简要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9分)

答案:

(1)《马拉之死》作者:

大卫。

属于新古典主义画派||,主要特征:

思想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表现形式上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格尔尼卡》作者:

毕加索。

特征:

现代主义画派的主要特征:

反对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2)示例一:

喜欢《马拉之死》的理由:

马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为法国大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该画以马拉的身体作为主要画面||,以马拉的愤怒与痛苦表情作为主要情感||,表现了作者对于马拉的深切追念||,对凶手的无比痛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示例二:

喜欢《格尔尼卡》理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

该画通过了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引导人们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1930年为例||,华纳公司当年赔本800万美元、福斯公司300万、雷电华公司550万。

……美国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次越来越低||,从1929年的每周800万人次一下子落到1931年的每周500万人次以下。

为了保持平衡||,美国各大电影公司不得不裁减人员和少拍影片。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业出现危机。

……1956年||,美国电影观众人次到达最低水平。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美国的电影业日趋衰退||,甚至有人认为进入了危机阶段。

……在60年代到70年代间曾流行一时的汽车电影院||,到80年代后期已经有85%关闭了||,而仅剩下的南部、西南部和加州地区的这类电影院||,也只有在节假日或周末偶尔开放。

进入90年代后||,美国电影观众的人数比80年代下降了48%左右。

材料四 1992年||,斯皮尔伯格动手制作了一部直接用高科技进行创作的巨片《侏罗纪公园》。

……他邀请这些工程技术界的朋友们||,首先动手设计了一个可以用电脑控制的机器恐龙。

这个机器恐龙可以在电脑的控制下进行全方位的运动。

……他还利用电脑图像合成技术“拍摄”出一系列在电影摄影棚内根本无法拍摄的镜头:

即后来被称为电脑实验室的镜头。

——以上材料出自鲍玉珩《当代好莱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试分析美国电影出现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美国电影业又产生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中再一次指出美国电影业日趋衰退||,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4分)

(4)材料四中斯皮尔伯格创作的《侏罗纪公园》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分)

答案:

(1)1929—1933年美国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批人员失业||,市场萧条||,电影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2)20世纪50年代电视的出现和普及。

(3)20世纪80年代进入高科技时代||,电脑的普及、发展对电影业形成冲击||,电脑成为除电视以外重要的传媒和娱乐方式。

(4)①说明电脑技术可以有无限的视觉形象创造力||,为美国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对传统的观念提出了挑战。

②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要求也开始变化||,他们更注重视觉感官的欣赏和刺激||,这就使得导演更加注重对当代高科技的学习和引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