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7766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docx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docx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最新】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检测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B.牛奶发酵C.光合作用D.炸药开路

2.高钙牛奶中的“钙”是指(  )

A.钙元素B.钙原子C.钙单质D.钙离子

3.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

A.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先把胶头滴管伸入试剂瓶中,后用手指捏紧胶帽,赶出滴管中的空气

B.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C.将玻璃管与橡胶管连接时,先用水将玻璃管润湿,后将玻璃管旋转伸入橡胶管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

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是造成雾霾现象的罪魁祸首。

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减少PM2.5排放的是

A.减少燃煤量,使用清洁能源B.控制机动车污染的排放,提升燃油品质

C.多部门齐抓共管,减少扬尘污染D.建立区域联合机制,发布大气雾霾预警信号

5.下图是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

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金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一个金原子的中子数为197

C.一个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8

D.一个金原子中粒子总数为276

6.过氧化钠(Na2O2)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放出氧气,常用在缺乏氧气的场合,如潜水、宇宙飞船等方面。

通常钠没有可变化合价,则其中氧元素化合价为

A.0价B.-1价C.-2价D.+2价

7.下列各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8.下图是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9.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10.维生素C的化学式是C6H8O6。

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

B.相对分子质量为176g

C.由三种元素组成

D.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

4:

3

二、填空题

11.写出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

①H2O中的“2”表示_____;②

中的“+2”表示_____。

12.请用化学用语表示:

(1)5个钾原子_____;

(2)4个铵根离子_____.

13.用原子、分子(微观)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2)过氧化氢在分解成氧气和水的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_____.

(4)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_____.

14.

(1)硫元素的质子数是_____,它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填序号);

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_____.

(4)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

从左到右由_____元素过渡到_____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5)纵列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共同之处是_____.

(6)研究表明,第二周期从3号-9号元素的原子随着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因此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从而可以推断出第三周期11号-17号元素的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_____.

15.火柴头上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黄、玻璃粉;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的。

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

①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磷燃烧;②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③氯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与硫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着火。

请写出以上:

①反应的表达式(符号表达式)_____。

反应类型:

_____

②中的反应表达式_____。

反应类型:

_____

③中的反应表达式_____。

三、实验题

1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

_____;

(2)小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填“a”、“b”或“c”)处最先碳化变黑.结论:

蜡烛火焰的_____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现象是_____,将烧杯倒转,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现象是_____.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

(4)在吹灭蜡烛后的瞬间看到了_____,主要成分是_____,用燃着的火柴接触它,看到_____.

17.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图所示。

(1)写出仪器名称:

a_____,b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_____。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序号,下同),实验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目的是_____,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_____,若要收集到干燥的氧气,收集装置是_____,其验满方法为_____。

(3)用装置E收集氧气时,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加热前,将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加热后,观察到水中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时,立即收集气体

c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

d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

(4)实验室中可以用大理石固体和稀盐酸在常温下混合制得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

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_____和_____。

18.对比学习有利于发现事物的共性与个性。

为探究酸的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A试管内_____,B试管中镁带表面冒气泡。

酸的很多反应通常在水溶液中才能完成。

_____(填“浓”或“稀”)盐酸瓶口的蓝色石蕊试纸很快变红。

即使是同种酸,由于_____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两试管中均产生_____

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质,这是因为酸的组成中都含有_____(填元素符号).

E试管中产生_____,F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不同的酸根会导致酸的“个性”差异。

因此,可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盐酸和硫酸。

清洗试管时,小乔同学将C、F两试管中的无色液体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废液缸中立刻冒气泡并出现白色沉淀。

请分析上述现象并回答:

Ⅰ.废液缸中产生气体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Ⅱ.废液缸里最终产生的白色沉淀中一定有硫酸钡,可能有_____(填化学式)。

四、推断题

19.A-H是八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有如图所示关系:

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H是黑色固体,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E、F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

(1)写出反应①的文字表达式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

(3)写出③的反应现象_____

(4)E、F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_____。

五、计算题

20.儿童缺锌会引起发育不良等症状。

如图为某补锌口服液的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葡糖酸锌由_____种元素组成。

(2)葡萄糖酸锌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干冰升华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牛奶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氧气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炸药开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睛】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A

【详解】

解:

高钙牛奶中的“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

A.

3.A

【详解】

A、使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将胶头滴管伸入液体中,后挤压胶头吸入液体,会导致滴管内空气被挤入瓶内液体中,可能造成药品变质,故A错误;

B、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故B正确;

C、将玻璃管与橡胶管连接时,应先用水将玻璃管润湿,后将玻璃管旋转伸入橡胶管,故C正确;

D、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添加砝码时,从估计称量物的最大值加起,逐步减小,故D正确。

故选A。

4.D

【详解】

A、减少燃煤量,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有害气体与烟尘的排放,能有效减少PM2.5排放,选项错误;

B、控制机动车污染的排放,提升燃油品质,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能有效减少PM2.5排放,选项错误;

C、多部门齐抓共管,减少扬尘污染,能有效减少PM2.5排放,选项错误;

D、建立区域联合机制,发布大气雾霾预警信号,不能有效减少PM2.5排放,选项正确,故选D。

5.D

【解析】

试题分析:

A、金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错误;B、由信息示意图可知,197为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错误;C、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错误;D、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则一个金原子中粒子总数=197+79=276,正确。

故选D

考点:

元素周期表。

6.B

【解析】

试题分析:

设过氧化钠(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

(+1)×2+2x=0,求得x=-1,故选B.

考点:

化合价的计算

7.B

【详解】

纯净物是指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所含微粒

微粒种类

物质种类

纯净物或混合物

A

1

1

纯净物

B

3

3

混合物

C

1

1

纯净物

D

1

1

纯净物

点评: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根据微粒的种类可判断物质的种类。

8.D

【详解】

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多种物质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A、示意图中的微粒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示意图中的微粒都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

C、示意图中的微粒都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

D、示意图中的微粒是由两种分子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9.A

【详解】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引起的,选项错误;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选项正确;

C、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24m3的钢瓶中,是因为石油气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石油气分子间隔变小,选项正确;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

原子的基本属性中的原子间隔与运动速率随温度、压强等外界因素改变而改变,原子本身的大小则不变。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维生素C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

8:

96,3:

4:

3[是维生素C分子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故选C。

考点:

化学式的意义

11.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详解】

解:

①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H2O中的“2”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②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中的“+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12.5K4NH4+

【详解】

解:

(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5个钾原子表示为:

5K.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4个铵根离子可表示为:

4NH4+.

故答案为:

(1)5K;

(2)4NH4+.

13.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分子不断运动温度降低,分子间间隔变小

【详解】

解: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2)过氧化氢在分解成氧气和水的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氧原子.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水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空气中.

(4)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温度降低,分子间间隔变小.

故答为:

(1)水分子;

(2)氢原子,氧原子;(3)(水)分子不断运动;(4)温度降低,分子间间隔变小.

14.16非金属得到A核外电子层数都是3从左至右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等金属非金属电子层数依次增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所以其原子半径也是逐渐减小

【详解】

解:

(1)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元素的质子数是16,在化学反应中其原子比较容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16号元素是硫,属于非金属元素;

(2)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选A。

(3)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核外电子层数都是3;从左至右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等.

(4)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

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过渡到非金属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5)纵列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共同之处是电子层数依次增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6)第二周期中原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可推知第三周期从11号~17号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是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所以其原子半径也是逐渐减小;故填:

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所以其原子半径也是逐渐减小.

【点睛】

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

15.P+O2

P2O5化合反应KClO3

KCl+O2分解反应S+O2

SO2

【详解】

①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P+O2

P2O5;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②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KClO3

KCl+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③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S+O2

SO2。

16.石蜡的硬度较小,石蜡的密度比水小a外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一缕白烟石蜡的固体小颗粒蜡烛重新被点燃

【详解】

解: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小;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水生成;将烧杯倒转,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4)在吹灭蜡烛后的瞬间看到一缕白烟,经检验白烟可以燃烧,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用燃着的火柴接触它,看到蜡烛重新被点燃.

17.酒精灯集气瓶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KMnO4

K2MnO4+MnO2+O2↑)B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冲出导管,进入水槽过氧化氢

水+氧气(或H2O2

H2O+O2↑)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a、cAD

【详解】

解:

(1)仪器a是酒精灯、b是集气瓶;故填:

酒精灯;集气瓶;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选择装置B来制取氧气,实验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冲出导管,进入水槽;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较为干燥的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3)a.加热前,将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正确;

b.加热后,观察到水中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时,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应等到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错误;

c.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正确;

d.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将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然后再熄灭酒精灯,以防冷水倒吸、炸裂试管,错误。

故填:

a、c;

(4)实验室中可以用大理石固体和稀盐酸在常温下混合制得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选择装置A来制取。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密度大于空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故填:

A;D。

18.无明显现象浓溶质质量分数气泡H+白色沉淀Na2CO3+2HCl=2NaCl+H2O+CO2↑BaCO3

【详解】

解:

由实验结论可知,酸的很多反应通常在水溶液中才能完成,因此A试管内无明显现象,B试管中镁带表面冒气泡;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瓶口的蓝色石蕊试纸很快变红,说明即使是同种酸,由于溶质质量分数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说明不同的酸因为组成中都含有氢离子而具有相似的性质;故填H+

E试管中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F试管中盐酸和氯化钡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同的酸根会导致酸的“个性”差异;

Ⅰ、废液缸中立刻冒气泡,说明C中碳酸钠过量,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CF试管中的液体混合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Ⅱ、C试管中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废液缸里除了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外,若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后还有剩余,那么碳酸钠还会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

故答案为:

BaCO3。

19.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分解反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分子构成不同

【详解】

解:

(1)A-H八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加热能生成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D,所以D是氧气,A是高锰酸钾,B与无色液体混合能产生氧气,所以B是二氧化锰,E是过氧化氢,生成的F是水,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C是锰酸钾,氧气和G点燃生成黑色固体H,G是铁,H是四氧化三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反应①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反应②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基本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3)反应③是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现象为: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4)E、F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构成不同。

20.

(1)4;

(2)72:

11

【详解】

解:

(1)由化学式可知,葡糖酸锌由碳、氢、氧、锌四种元素组成;故填:

4;

(2)葡萄糖酸锌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

(1×22)=72:

11.故填:

72: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