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615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12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12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12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12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docx

《第12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2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docx

第12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授课题目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课次

第14次

授课方式

讲授

课时安排

第14教学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及分类

2.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

3.理解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分析

4.掌握治理通货膨胀的相应政策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

1.重点: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和治理措施

2.难点:

通货膨胀的成因

教学主要内容:

案例导入:

没有什么手段比破坏一个社会的通货能更隐蔽、更可靠地颠覆这个社会的基础了。

在破坏的一方,这个过程完全是由隐蔽的经济规律力量进行的,而且,这个过程以一种千百万人中没有一个人能觉察到的方式在进行。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定义和衡量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Inflation)

1.定义:

目前当代西方经济学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但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将通货膨胀定义为:

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普遍的、持续的上涨现象。

内涵:

(1)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局部性的或个别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不能被视为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反映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的变化,主要是把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作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区别“资产价格”

(3)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持续上涨”,不是偶然的价格波动,而是持续上涨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应当是明显的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根据物价水平上涨的程度,可以分为

(1)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

是指一种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通常通胀率小于10%。

(2)奔腾的通货膨胀

指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物价水平较大幅度的持续上涨。

在这种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一般达到两位数的幅度,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明显感觉到。

(3)恶性通货膨胀(超级通货膨胀)

年通货膨胀率超过100%

2.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不同分:

(1)公开型通货膨胀:

指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形式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

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过程中,物价总水平明显地、直接地上涨,通货膨胀率就等于物价上涨率。

(2)隐蔽型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的上涨并没有完全通过公开的物价指数上涨表现出来。

由于价格被政府管制而不能或不能完全、充分地上涨

3.按照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这种通货膨胀被认为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不变,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

(3)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

(4)结构型通货膨胀

AD和AS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

又分为需求结构转移、部门差异型和斯堪的纳维亚型

三、通货膨胀的衡量

一般用来度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是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在单位时间的变动率。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是:

其中π是通货膨胀率,Pt、Pt-1分别代表t期和t-1期的物价水平。

而物价水平一般用物价指数来表示,主要的物价指数有三种:

1.消费者价格指数

(ConsumerPriceIndex,CPI),又称零售价格指数,根据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费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编制,是一种用来测量各个时期内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各项目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我国的CPI构成

我国的CPI构成是8类产品:

即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在各类产品中,权数的确定主要根据居民家庭用于各种商品或服务的开支在所有商品或服务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来计算。

现行制度规定,CPI中的权数每五年调整一次。

2.生产者价格指数

(ProducerPriceIndex,PPI),又称批发物价指数,根据制成品、原材料、中间品在内的各种企业所购买的商品的批发价格的变动状况编制,它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平均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上涨1.5%;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跌5.9%,已连续44个月下降。

路透预估中值为下跌5.8%。

3.国内(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GDP/GNPDeflator),是按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基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它是衡量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产生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1.基本观点

当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达到的总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过多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2.主要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1)凯恩斯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加所造成的,而总需求的增加却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

将经济区分为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

当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总需求增加的部分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进就业增加和产出增加。

但是如果总需求增加的速度过快,超过总供给可能的增加速度,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时货币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而形成的过度需求就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2)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该理论假定生产量恒等于充分就业时的产量,货币流通速度几乎不变,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加是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唯一原因。

MV=PT或MV=kPY

强调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认为是货币过多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发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3.评价

两派学说都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需求方面,但两者关于引起需求过度的原因不同。

凯恩斯学派认为总需求的过度是因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因素的过度增加所引起的。

但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无法解释“滞胀”现象。

货币学派认为总需求的过度是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导致的。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1.基本观点

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所导致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2.主要原因

工资推动(工会组织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利润推动(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提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生产要素推进(供给冲击)

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

(1)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方面AD不足,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通货膨胀。

为什么?

工会要求工资↑→成本↑→P↑、AS↓→通货膨胀→实际购买力↓→工会继续要求工资↑→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2)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当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引起通货膨胀。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限制产量、提高价格→超额利润、通货膨胀

(3)生产要素推进(供给冲击)

总供给↓、通货膨胀→产出、就业↓→政府采取增加需求的政策→总需求↑、价格↑,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无穷。

4.评价

成本推动假说的前提是总需求既定,提出该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滞胀”现象。

但该理论遭到了货币学派的尖锐批评。

他们认为成本推进论将个别商品价格同一般物价水平混为一谈,把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混为一谈。

三、混合型通货膨胀

1.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

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2.当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存在时,就业的难题往往会引出政府的需求扩张政策,以期缓解矛盾。

这样,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并存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就会成为经济生活的现实。

从运动过程所表现的动态特征来看,混合型通货膨胀分为两种类型:

“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

特点:

最初起因来源于成本因素,是从生产领域开始的,随后总需求扩张支持,价格水平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实际产量不会下降。

“直线式”混合型通货膨胀

特点:

起因于需求的过度扩张,开始于流通领域,价格上升引起成本上升,价格呈现直线上升态势,实际产量不会下降。

但在现实经济运行中,这两种通货膨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经常是混合在一起。

四、结构型通货膨胀

1.基本观点

当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会引起物价持续上涨。

2.理论的核心

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需求增加部门,需求减少部门;先进部门,落后部门;开放部门,非开放部门),由于需求转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平衡或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一个部门的工资、物价相应上升,另一部门会向前者看齐,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3.主要类型

(1)需求结构转移型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需求增加了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而需求减少了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由于攀比而趋于上涨,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各部门可以分为两大类:

先进部门、落后部门。

前一类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较快,后一类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停滞甚至下降。

而各部门工人要求“公平性原则”,即要求在工资报酬方面一视同仁。

当前一类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工人的货币工资率也相应上升。

这时,后一类部门的工人,不管本部门是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是否盈利,也要求提高工资,否则以罢工相威胁。

为了避免因罢工造成更大的损失,后一类部门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没有相应提高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提高工人工资。

这样会使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而引起通货膨胀。

(3)斯堪的纳维亚型通货膨胀

挪威经济学家奥德·奥克鲁斯特将结构型通货膨胀同开放经济结合起来分析,创立了著名的“小国开放模型”。

所谓“小国”不是根据国土和人口因素而言的,而是指该国在世界市场上只是价格接受者,而不能决定商品的国际价格。

开放经济中的“小国”的经济可分为“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

当世界市场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会随之上涨,使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相应上涨,从而非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也必然向其看齐,引起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最后导致“小国”全面的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

第三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及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促进论

主要观点:

促进论者认为通货膨胀具有正的产出效应。

原因在于通货膨胀具有产出效应和强制储蓄效应,因此具有促进产出增加,实现经济增长的作用。

理由:

(1)在通货膨胀中政府作为最大的债务人可以减轻一定的债务负担。

此外,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政府也可以获得追加的财政收入。

如果政府将通过通货膨胀获得收入全部用于实际投资,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民间投资不因政府投资的增加而减少,那么这种通货膨胀性的政策就会因增加了投资而增加产出,促进经济增长。

(2)货币幻觉的正效应。

由于公众对通胀预期的调整存在时滞,因此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

而这又会刺激企业扩大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提高储蓄率。

通货膨胀通常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有利于企业主,对工人不利),而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而促进经济增长。

2.促退论

促退论与促进论恰恰观点相反。

促退论者认为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运行低效率并进而损害增长。

理由:

(1)边际储蓄倾向降低。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持有货币会遭受购买力下降的损失,为此,企业和居民都会尽力把现金转化为实物资产或增加目前的消费,致使社会储蓄率下降,从而使投资率下降和经济增长率下降。

(2)资源配置失调。

在持续性通货膨胀过程中,市场价格机制将遭受严重破坏,企业和居民面对不断变化的价格将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出现资源误配置现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3)降低借款成本,诱发过度的资金需求;

(4)企业生产性投资成本增大,风险提高;

(5)助长投机,提高交易成本

津巴布韦恶性通货膨胀

2005年津GDP负增长约3.5%。

津货币贬值到了疯狂的地步,津巴布韦年度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55.9%上升到2001年的71%,2002年达到133.2%,2004年1月份高达622%。

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曾经高达前所未见的80000000000%,成为目前全球通货膨胀率最高的国家!

2000年,1美元=38津元,2003年,1美元=728津元,2005年初,1美元=5000津元,2005年8月,1美元=17500津元,而12月底1美元=82902津元!

津邮资也不断上调,一封从津巴布韦寄往欧洲的航空邮件(10克以内)的邮资2003年6月为550津元,2005年2月达到40000津元,2005年11月为95000津元,而到了2006年初己涨到250000津元。

3.中性论

中性论者认为,由于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人们估计到货币供给增加后,可能发生的实际后果,事先采取预防措施,如预先要求涨工资和利息等。

所以长期内,货币因素只影响价格变化不会影响实际经济运行。

实际经济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实际因素引起的,而不是货币因素引起的。

(二)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1.在固定货币收入者与浮动收入者之间,将有利于浮动收入者而不利于固定收入者

2.对实际财富持有者有利,对货币财富持有者不利

3.对债务人有利,对债权人不利(财富再分配效应)

4.对政府有利,对公众不利

(三)强制储蓄效应

所谓强制储蓄,是指政府以铸币税的形式得取的一笔本应属于公众的消费资金。

强制储蓄有两层含义:

①强制储蓄是由消费的非自愿减少或强制性减少造成

②强制储蓄的形成伴随收入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

有害论:

物价水平的上涨和实际利率的下降,结果会导致民间消费和储蓄的实际额减少,资本积累速度下降。

有益论:

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存在大量闲置资源的情况下,政府(央行)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现强制储蓄和通货膨胀的同时,可以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

1.宏观紧缩政策

(1)紧缩性货币政策

又称为抽紧银根,即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具体政策工具和措施包括:

①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②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或政府直接提高利率;③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2)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

削减财政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生产性支出主要是国家基本建设和投资支出。

非生产性支出主要是政府各部门的经费支出、国防支出、债息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等。

增加税收包括提高个人的所得税或增开其他税种,可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降低个人消费水平;而提高企业的所得税和其他税率则可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抑制投资支出。

 

2.收入紧缩政策 

收入紧缩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限制工资的提高和垄断利润的获取,抑制成本推进的冲击,从而控制一般物价上升幅度。

(1)工资管制

政府以法令或政策形式对社会各部门和企业工资的上涨采取强制性的限制措施。

办法包括:

①道义规劝和指导

②协商解决

③冻结工资

④开征工资税

(2)利润管制

政府以强制手段对可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率或利润额实行限制措施,防止大企业或垄断性企业任意抬高产品价格,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办法主要包括:

①管制利润率;②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

一些国家还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垄断高价,并对公用事业和国营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实行直接价格管制。

3.收入指数化政策 

又称指数连动政策,是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货币收入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

其作用主要有四方面:

(1)能借此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收益,杜绝其制造通货膨胀的动机;

(2)可以消除物价上涨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

(3)可稳定通货膨胀环境下微观主体的消费行为,避免出现抢购囤积商品、贮物保值等加剧通货膨胀的行为;

(4)可割断通货膨胀与实际工资、收入的互动关系,稳定或降低通货膨胀预期,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4.单一规则──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

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必须首先停止扩张性的总体经济政策,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最适当的增长率上,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规则政策,以避免货币供给的波动对经济和预期的干扰。

货币主义学派强调,在已发生滞胀的情况下,只有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才能使物价稳定,总体经济和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尽管货币供应量的降低在短期内会引起失业增加、经济衰退加重,但付出这一代价将换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下降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回落,并最终根除滞胀。

5.增加供给──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的政策

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都认为,总供给减少是导致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

凯恩斯学派认为,总供给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影响供给的一些重要因素发生了变化,因此,治理经济滞胀必须从增加供给着手,对策主要包括:

政府减少失业津贴的支付、改善劳动条件、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改进就业信息服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税收结构等。

供给学派则认为,政府税率偏高是总供给减少的主要原因。

因此,治理滞胀必须首先降低税率。

结论:

总之,治理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其治理的过程也必然会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各个产业部门、各个企业、社会各阶层和个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治理对策。

各国必须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从宏观经济大局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治理,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教法提示: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

讲授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