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物体的平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526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和物体的平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力和物体的平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力和物体的平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力和物体的平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力和物体的平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力和物体的平衡.docx

《力和物体的平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和物体的平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力和物体的平衡.docx

力和物体的平衡

第二章力和物体的平衡

一、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基础部分

内容

学习水平

说明

形变弹力

A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关系,可通过实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在实验中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通过作图法得出。

互成角度两力的合成

B

力的分解

B

学生实验:

共点力的合成

B

共点力的平衡

C

稳度物体平衡的种类

A

拓展部分

内容

学习水平

说明

最大静摩擦力

A

平衡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滑动摩擦力

B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B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B

二、本章教材编写说明

1.前面一章讲述的是运动及其变化,这一章讲述力的概念,第三章开始将把两者结合起来,讲述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运动为什么如此千变万化?

是力作用的结果。

本章不仅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且也是以后学习气体,电场和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

但是,建立力的概念要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这一章是在初中学习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学习弹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了解力的矢量性;接着学习力的平衡作用效果即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第三章说明不平衡力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的效果;第四章说明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第五间说明曲线运动中力不仅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并把对重力的认识扩展到天体间的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第六章则介绍在变力作用下做往复运动的规律,在机械能中将学习力的空间作用效果,使物体动能变化;在拓展型课程中还将学习力的时间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

以后还要学习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

最终才能获得对力的较为完整的,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2.本章的知识结构如下:

3.本章的重点是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共点力平衡。

因为它们是嗣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重要思想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力的分解及共点力平衡的实际应用,因为这些内容都要通过分析和建立模型的方法才能真正掌握。

本章“导学”部分,从十分惊险的高空走钢丝引入,这是一种公认的有关力和物体平衡的事例。

这种表演“难在哪里”,可让学生讨论一下。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中的平衡原理,另一个是心理问题。

从平衡原理来说,如同一支铅笔要竖直立于桌上那样很不稳定。

从心理来说,就是高空中万一掉下来就有生命危险,因而有惧怕的心理。

前不久报导过一位女表演家在新疆进行高空训练时失手而摔死,表明这种项目的危险性。

“导学”中的体验实验——低空走钢丝,有条件的话尽可能让学生课外试一试,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大有好处。

只需在地面上固定一根长竹竿,人在上面走就行了。

但手中的长竿宜用较重的铁竿。

当然要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注意安全。

最后学习完“物体平衡种类”之后,可以说明,实际上阿迪力走钢丝时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平衡状态,长竿是对平衡的一种调节。

至于具体原理,比较复杂,不宜展开。

4.本章课时安排建议

本章建议安排6课时,A.形变和弹力1课时;B.力的合成1课时;C.力的分解1课时;D.物体的平衡2课时;复习1课时。

三、本章各节的教学建议

A形变和弹力

(一)本节概述

本节在复习初中重力和摩擦力的基础上建立弹力的概念。

首先要区分弹性和范性形变,然后说明存在着微小形变,接着学习弹力的作用点、方向,最后学习弹力的大小。

从课程标准中可知弹力是A级水平,因此有关弹力与形变的关系(胡克定律),不要求计算和运用,只要知道弹力与形变成正比就行了。

关于弹力大小的探究,包括示例均可作为拓展学习的内容来处理。

这样本节用1课时是能够完成的。

本节情景引入是泥潭中拉车,这种推、拉、压作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这些力属于什么力呢?

学生在讨论中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不要过多去讨论、辩析,只是一个引子而已。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形变有弹性与范性之分,知道微小形变的存在。

2.知道弹力的初步概念。

知道弹力的作用点,会画弹力的方向。

3.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成正比。

(三)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弹力的初步概念。

难点是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的确定。

(四)教学建议

1.本节首先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重点强调有受力物体必定有施力物体;“作用”可以是接触的,也可以是不相接触的,如磁体间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从形变或运动状态变化来判断。

2.常见力的分类应复习一下重力和摩擦力。

“重力”中应说明G=mg(g=9.8N/kg)。

“摩擦力”中也应说明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也存在摩擦力,叫静摩擦力,初中也涉及过。

3.弹性与范性形变,可以做一个实验,但不要把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绝对化,弹簧拉伸时,超过其弹性限度后也成为范性形变;有些范性物体也或多或少有些弹性,如面粉团。

有一类物质称为粘弹体,如鸡蛋清,它有范性形变的特点,但最后一滴蛋清会向上收缩,表明它有一定的弹性(如图)。

4.“拓展联想”中“形变的形式”,可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学。

图2-6中,顶部横梁属弯曲形变,中部自左至右分别是:

剪切形变、拉伸形变、压缩形变,最底下是扭转形变。

5.“探索研究”中桌面形变实验。

为了节省时间,调试方便,建议做成一套连体装置,直接搬到讲台上演示(如图)。

平面镜B应很薄,且将它粘着在形变的平面上,平面镜C可与水平面成45放置,将激光点打到墙壁上,这样做虽然少一次反射,光程较短,但只要镜子与墙壁的距离较远,效果仍然是明显的,为什么这样做有放大作用可与学生讨论。

其他放大形变的方法也可与学生讨论(见参考资料)。

6.弹力的作用点与方向的确定。

要强调是什么物体发生了形变?

它恢复原状时对什么物体产生弹力?

然后确定作用点和方向。

弹力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应让学生学会分析这个过程。

弹力是一种能随外界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力。

如外界对弹簧的拉力越大,弹簧形变越厉害,产生的弹力也就越大。

如图,一个球放到桌面上的过程中,首先应指出重力对球的作用使球有下落的趋势(图甲),与桌面相互挤压作用后逐步形变产生弹力(图乙),对球来说它的底部发生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压力F1,方向垂直桌面向下,对桌面来说,它的表面发生了形变,要恢复原状,对球产生压力F2(通常称为支持力),作用在球上,方向垂直桌面向上。

对有悬绳的物体的弹力分析,也应该如此进行。

此外还应说明一个问题,两物体相互接触不一定有弹力(如图甲),只有相互有挤压时才会产生弹力(如图乙中两球在弧形槽中)。

7.自主活动中的几个问题的参考解答。

(a)弹力作用在人的脚上,方向垂直跳板向上,是跳板形变后产生的。

(b)弹力作用在人体上,方向垂直沙发表面向上,是沙发形变后产生的。

(c)弹力作用在球A上,方向垂直墙壁指向球心,是墙壁形变后产生的。

(d)弹力作用在箭尾上,方向沿箭身向右,是弓和弦形变后产生的。

8.关于弹力大小和探究

两组数据分别是重物的重力G和弹簧的伸长量x(注意,不是弹簧的长度)。

然后得到G与x的关系,即F与x的关系。

示例要用到初中两力平衡的知识,讲述中可以复习一下相关知识。

(五)作业说明

本切作业有6题,其中1、2、3、5是重点训练题,第4题可以作为选做题,第6题前半题是联系实际的问题,后半题可作为选做题。

第1题和第2题的解答如右图甲、乙所示。

图甲中,F1是手形变产生的,F2是球形变产生的。

图乙中,F1沿半径指向球心,F2过接触点与斜面垂直。

第3题:

网球受到的弹力是网形变产生的,网面也受到弹力,它是网球形变产生的。

第4题:

先求k=

N/m=60N/m,人抵达最低位置时形变量为x’=(34-10)m=24m,于是F’=kx’=1440N。

第5题:

从右图伞的两种状态可以看出,图甲伞张开时,CMN中夹角比较大,图乙伞收拢时C’M’N’中夹角比较小,而CM=C’M’,CN=C’N’,则MN>M’N’,也就是说,伞收拢时弹簧被压缩了,压缩的弹簧会产生弹力使伞自动张开。

第6题:

弹簧的缓冲作用。

本题的解释只要简单地说明,由于金属杆的劲度系数看作比弹簧的劲度系数大得多,根据F=kx,产生同样的形变,金属杆的弹力大得多。

弹簧则有减小冲击力的作用,通常叫做缓冲。

(本问题也可以用冲量来解释,但此处不宜)

后半题,是做试验。

由几位同学一起坐进汽车(坐得比较均衡些),这时量出汽车车身下降的高度x,将每位同学的重力相加得到总重力G,然后用k=

,便能求出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

(六)参考资料

关于微小形变的测量还可以有如下两种简易方法

1.液柱变化方法:

如图甲,在一个啤酒瓶中盛满水盖上橡皮塞,塞中插入一根很细的玻璃管,当手压瓶壁使瓶产生微小体积变化,由于液体具有不可压缩性,当瓶的容积变化时,原先瓶中的部分液体就在截面很小的玻璃管中上升很大的高度,从而将瓶的微小形变显示出来了。

2.悬挂金属丝的微小形变观察法:

如图乙所示,取一根长约1m的铜丝,上端固定在支架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砝码,在铜丝下端偏上位置,用金属胶粘上一块小齿条c(齿条可以用铜块锉出齿痕),再找一个小齿轮b(也可以用塑料加工而成),齿轮用轴固定在支架上,在齿轮上粘上一个纸做的指示方向的箭头d,然后将铜丝与齿轮啮合,让齿条与齿轮靠紧,这样齿条上下运动时便会带动齿轮转动,指针便会有明显转动。

当铜丝下的悬挂物增加时,铜丝有微小的伸长,这时指针会逆时针转过一个较大的角度。

从而显示微小形变。

在技术中通常也是通过测量微小形变来检测力。

一般叫做实验应力分析法。

常用的有电学方法、光学方法可是声学方法等。

电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电阻应变计。

形变量跟原长的比值叫做应变。

这了测出应变大小可以将应变转换成电阻的变化,测出电阻的变化就知道应变的大小。

这种测量的方法起源于19世纪,当时W汤姆生对金属丝进行拉伸试验时,发现金属丝的应变和电阻变化有一定的函数关系,从而启发人们创造了电阻应变仪。

如图丙所示是一种箔式应变计。

将铜镍合金或镍铬合金的薄片刻蚀成曲折形,装上两根引出线,将它用粘结剂粘在待测构件上,并加热固化,这时应变计将随构件形变而发生形变,形变时长度发生变化,导致电阻发生变化,从而使电流变化,这个电流经应变仪放大,在记录器上加以记录,从而测得应变的大小,电阻应变仪有各种形式,在机械、化工、土建、航空等结构试验中应用广泛。

除了电阻之外,还有电容、电感等传感器组成的测试仪。

DIS实验中的测力探头,就是一种用电学方法测应力的传感器。

光学方法通常叫做光弹性法。

有时将一种光弹性塑料薄片粘贴在被测物体表面,置于偏振光的光场中,当贴片随待测物构件形变而形变时,产生的干涉条纹的级数将发生变化,从而可求得表面应力的分布。

图丁是一个吊钩模型受拉力时,干涉条纹的情况。

可以看出钩子的左边部分是没有应力的。

钩子的右边各部分所受应力也不尽相同。

B力的合成

(一)本节概述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是B级,除了要对合力和力的合成成概念有充分的认识之外,还要感悟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并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用一堂课完成时间是比较紧的。

本节从汉代画像砖引入,可以增加趣味性,通过斜拉桥实例把所谓合力、分力、合成、分解的概念在同一实例中全部交代清楚,意图是简单化问题,探究之后又配置了典型有示例,要求将作图和计算都能落实。

在训练和应用中又回到拔鼎问题,使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得到解释。

(二)教学要求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学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法求合力和用直角三角形方法计算合力。

知道矢量求和与标量求和有不同的运算方法。

3.感悟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替代方法,认识什么是“等效”与“替代”。

4.在学科渗透方面,能用数学知识中矢量求和的方法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也要与语文学习中的古文学习结合起来。

(三)重点和难点

本节中“平行四边形定则”是重点,探究实验中对实验步骤的设计是难点。

(四)教学建议

1.本节的“引入”部分“泗水拔鼎”这篇古文可先让学生阅读一下。

在分析当时拔鼎情景时,可以想象,系住鼎的绳索可能是斜向的,向四周的,而不是竖直向上的。

拉的效果呈相互抵消状态,学生可能会说出:

“不能形成合力”等话语。

当然更符合本节的要求。

另一方面学生可能会考虑到陷于沙泥中的鼎,底部排除水后,大气压力紧紧将它压在河底,如同一个马德堡半球。

若鼎的横截面积以0.5m2计算,大气压力可达5104N(相当于5t)。

这也是难以拔起的原因之一。

2.杨浦大桥的案例将合力、分力、合成与分解一起讲述,便于比较区别,突出等效思想,但要注意,“等效”不等于“等同”。

“等效”只是某一方面的效果相同。

它不代表所有情况下都相同。

如右图重物用AB两根绳子系住,可以用一根绳子C替代两根绳子将它系住。

这只是在竖直方向上是等效的。

当有水平力作用于物体时,这两种情况是不等效的。

图甲比较稳定,图乙是不稳定的。

3.“点击”中是将共点力的概念适当扩展,这对解决实际问题相当有用,可以让学生自学,不必化过多时间展开。

4.“探索研究”之前先复习初中同一直线上两力合成知识。

再提出,不在一直线上的两个共点力怎样合成呢?

要求学生先猜想。

如果学生猜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那么实验变成验证,这也是一种探究,关键是怎样用等效替代方法来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步骤一定要学生自己通过讨论确定,然后进行操作。

一般地说:

步骤

(1),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紧绳套,使橡皮筋伸长到一定位置,记下这个位置,画出弹簧秤拉力方向,记录读数F1和F2。

步骤

(2),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原来两个弹簧秤将橡皮筋拉伸到原来位置,记下读数F和方向。

步骤(3),用画力的图示方法,取单位线段,画出F1和F2及F。

将F1和F2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得到其对角线F’。

看看F与F’是否完全重合?

改变两力的夹角再做一次实验,并得出结论。

最后才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5.“自主活动”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支架,可以发给材料,当场组装,若时间紧,可作为课外作业,自找材料(纸板即可)完成。

这里主要应强调矢量加法与标量加法是不同的。

6.用直角三角形方法计算合力,要化一定的时间来讨论,并将示例改成课堂练习后再讲述。

7.最后的点击应当作为选学内容,不必作为基本要求,可让学有兴趣的学生自学。

(五)作业说明

“训练与应用”中共有6道题,其中第1、2、3题是基本训练题,第4、5两题具有应用性,能力要求较高,第5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第6题是选做题。

第1题:

F合=0.45N,tan=0.5,=26.6(可从学生用计算器上求得)。

第2题:

两支座对锅炉作用力的合力为3300N(可以在课本上作图求得,但图要画得规范)。

第3题:

合力为零(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加以说明,即两个互成120角,大小为F的力的合力仍为F,且方向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最终合力为零)。

第4题:

本题既有实际意义,又不是能直接得到结果,有一定难度。

首先要分析出OC绳的拉力F’可看成OA与OB绳拉力的合力(从图上看出OA与OB关于OC是对称的,即OA与OB拉力大小相等)。

从图上可以看出F’=

F,所以绳的横截面积之比为

,直径之比为

=1.2倍。

第5题:

可以用滑轮组的方法将鼎提出水面,如图,用杠杆方法或是多种简单机械组合。

第6题:

可以采用两两合成的办法求出合力,但可以采用巧妙的方法来解。

如4N与3N两个力的夹角为90,所以可求出它们的合力为5N,跟原来5N(绿色)方向相同,两者的合力变为10N,这时10N与最上方的5N(紫色)又成90角,可以算出其合力为11.2N,方向tan=2,=63.4,即合力方向与紫色5N力的夹角为63.4。

(六)参考资料

关于力的合成的多边形方法

矢量加减法的几何运算,除平行四边形定则之外,还可以用与它等价的三角形法,图甲是用平行四边形方法求合力,可以看出其中阴影部分就是一个三角形,图乙就是用三角形法求合力,在F1的头部接一个F2(F2的方向必须与原F2的方向一致),则F1的尾部和F2的头部的连线即为合力。

这种方法对两个以上力的合成特别方便,如图丙所示,点P受到F1、F2、F3和F4四个共点力的作用,求它们的合力。

则可以采用将力一个接一个平移并头尾相接的办法,画出矢量多边形,最后将第一个力的尾和最后一个力的头相连接,这就是这些力的合力了,它的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的大小可用尺量出,这就是矢量求和的多边形方法。

C力的分解

(一)本节概述

本节主要学习力的分解方法,教材从“劈”引入中因为它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典型的力的分解的案例。

在本节教材中安排了一个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供教学参考。

先是提出一个力可以有多少个分力?

再提出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有多少种解?

继而又提出根据什么来分解力?

最后引导学生能按实际“需要”通过建模,来分解力。

还将这种分解的结果,用实验来验证。

直到“训练与应用”中还在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教学中要注意这种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教学要求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能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感悟力的分解是一种等效替代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力的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算。

难点是按实际情况找出分力的方向进行力的分解。

(四)教学建议

1.关于用成语引入,一般情况学生都比较容易理解。

“迎刃而解”这个成语,在历史上有一出处是《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势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

这表明,刃部能对竹子有一个侧向的压力,使两爿竹片自动地分裂开来。

通过”大家谈“来说说为什么锋利的刀能劈开物体,有的学生可能会从初中学习的压强来说明,也有一定的道理。

实际上刀劈物体过程比较复杂,还与摩擦有关,这里不要深究,只是引入而已。

2.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过程,这个结论较容易理解。

然后讨论一下力可以有无穷多个分力问题(斜拉桥可以有几十个分力)。

进而说明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也有无数组分法。

重点是讨论如何分解,怎样画分力的方向问题。

3.按实际情况分解力,就是要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弹力的方向”问题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学会对实际问题建立物理图景。

可以补充一些实例让学生练习一下。

如图所示三种情况画出重力的两个分力。

4.重点要讲好“劈”和“斜面”两个典型的示例,其中点击可以作用自学内容,示例2的DIS实验可改为演示实验,不要占据过多的时间。

5.自主活动顶在墙上的手推车,主要说明斜面上物体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如图),不能总是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分力和垂直于斜面分力。

6.关于一个力分解成二个分力有哪些类型问题。

如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等。

这可由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不要由教师面面俱到总结好灌输给学生。

(五)作业说明

本李作业是课内学习的延续和深化。

第1、2两题是基本训练题,第3题中的三个小题都要求通过实验感受之后再求解,应作适当的提示和启发,最后一小题是选做题,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

如果学生水平不够,学有困难,则可改换成右图所示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各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第1题:

用1cm长度相当于5N,作为线段单位。

在本书原图上作力的图示,得到另一个分力约为11N。

第2题:

水平拉力为6

N=10.4N,竖直拉力为6N。

第3题:

(1)①画出两个分力如右图所示,由于底角很小,所以两个分力比人对板的压力大得多,因而能推动大橱。

②跟学过的“劈”相类似。

③可以不断更换长板,或在墙脚边加入砖块(如图)。

(2)提示:

实验用的细线不能太牢固,用纸条来做实验效果更明显。

要求记下数据,求出线受到的最大拉力。

(3)①分力如图所示,②大小为F1=G/tan,F2=G/sin。

(六)参考资料

1.已知一个力及其一个分力,求另一个分力的方法

如图2-28(a)所示,已知力F的一个分力F1,求另一个分力F2。

假设力F1与F之间的夹角为。

解:

作图法连接AB,过O点作AB的平行线,再过A点作OB的平行线,两线相交于C点,则OC就是要求的另一个分力F2。

计算法在OAB中,AB=F2,根据余弦定理可以得出F2=

又因为F2与合力F的夹角=OAB,在OAB中根据正弦定理可以得出

F1/sin=F2/sin,所以sin=F1sin/F2。

2.力的正交分解法:

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的方法叫做力的正交分解法。

设已知力为F,现在要把它分解成两个分别沿x轴和y轴的分力。

(1)如果已知力F与x轴所成的角为锐角,如图甲所示,当为锐角时,它的两个分力分别为:

Fx=Fcos,Fy=Fsin,

(2)如果已知力F与x轴所成的角为钝角,如图3乙所示,它的两个分力分别为:

Fx=—Fcos(180—)=Fcos,Fy=Fsin,

由此可知,无论已知力F与x轴所成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其沿x轴和y轴的分力:

Fx=Fcos,Fy=Fsin。

这个正交分力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正交分速度和正交分位移。

[例题]在同一平面上的四个共点力F1=60N、F2=40N、F3=30N、F4=25N的量值依次为60、40、30、25N,方向如图所示,试求其合力。

解:

对于同一平面上的两个以上的共点力的合成,利用多边形合成的作图法把合力作出来是方便的,但容易引起较大的误差。

如果要按多边形合成的计算法把合力算出来,又显得很烦琐。

如果用正交分解法先分解后合成,计算过程就简便得多。

在图甲中先求每个力在x轴和y轴上的分力,然后算出x轴和y轴方向的合力:

Fx=F1x+F2x+F3x+F4x=F1+F2cos45+F3cos150=(60+40

/2-30

/2)N=62.3N,

Fy=F1y+F2y+F3y+F4y=F2sin45+F3sin150-F4=(40

/2+30/2-25)N=18.3N,

于是合力为F=

=65N,tan=Fy/Fx=0.294,=16.4。

3.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

(1)如图甲所示,门锁为什么在关上后不能推开?

参考解答:

在图甲(关门状态)中,锁壳对锁舌有一个垂直于斜面的作用力(摩擦较小,略去不计),从图丙上可知,这个力F可分解为平行于门和垂直于门的两个分力F1和F2,使锁舌向右运动,适当减缓了门的运动。

最终门被关上,弹簧将锁舌弹入锁壳中,如图丁所示,这时门再也推不开。

因为锁壳对锁舌的作用力F’不在斜面上,没有向右的分力。

这时要开门必须用钥匙或直接转动把手(这些机械图上未画出)。

(2)如图甲是一种普通的拉链,无数个搭扣B固定在两边布条上,B的端部上面凸起,下面凹陷,每个搭扣恰能交错结合,互相卡住。

A是一段很短的导轨(尖劈C是A的一部分,图中黑色部分是导轨的剖面),向上拉动导轨,拉链就闭合,向下拉动导轨,拉链就分开(分析重点是A、C)。

拉链的分、合原理:

图甲中导轨上斜劈C和A的侧壁都是斜面,导轨向下运动时,斜劈C对两侧搭扣有两个分力F’,如图乙所示,使进入导轨上部的搭扣向左、右大幅度分离。

在布条带动下,中部搭扣也发生分离,随斜面下移,分离作用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全部分开。

反向拉动导轨时,A的两个侧壁使搭扣受到向中央的挤压力,如图丙所示,在每一组搭扣转为水平过程中,凸凹部分互相啮合,从而逐一锁定,拉链就完全闭合了。

C物体的平衡

(一)本节概述

本节内容包括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以及物体平衡的种类两部分,由于共点力平衡是课程标准中属于学习水平C级的要求,在学习之前还要复习有关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识,因此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

前一课时讲共点力的平衡,后一课时巩固一下共点力平衡的知识后再学平衡的种类。

本节从一幅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