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医学论文范文在线阅读.docx
《普通外科医学论文范文在线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外科医学论文范文在线阅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外科医学论文范文在线阅读
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手术讨论
信息来源:
医学论文发表——创新医学网
作者:
秦伟,崔孝生作者单位:
1.抚顺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辽宁抚顺113008;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手术讨论
结肠癌并发梗阻是临床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约占结肠急症手术的85%。
对于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由于其临床特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临床处理的分歧较多,尤其是手术方式的选择。
我院自2001至2007年共收治梗阻性左半结肠癌62例,现将其外科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病例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26~81岁,其中60岁以上42例,占全组的67.7%。
其中56例患者有便血及粘液便史(90.3%),27例患者体重明显减轻、消瘦(43.5%)。
19例在3个月内有误诊为痔疮的病史(30.6%),17例发生急性梗阻前有口服泻药病史(30.7%)。
1.2肿瘤部位及临床分期
结肠脾曲11例(17.7%),降结肠29例(46.7%),乙状结肠22例(35.4%)。
按lukes分期:
B期12例(19.3%),C期34例(54.8%),D期16例(25.8%)。
1.3手术方法
肿瘤切除+近端结肠造瘘,Ⅱ期消化道重建术16例(25.8%);肿瘤切除+乙状结肠吻合+吻合口近端结肠造瘘10例(16.1%);单纯结肠造瘘,Ⅱ期肿瘤切除术9例(14.5%);单纯结肠造瘘7例(11.2%);术中结肠灌洗+肿瘤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端吻合术20例(32.2%)。
2结果
本组3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19例患者二次手术时发现肿瘤已发生扩散,无法行根治切除术;1例发生吻合口瘘;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中中毒性休克1例,呼吸衰竭l例,切口甲级愈合率达92.0%,切口感染率为5.0%。
平均住院日13d随访34例,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6.0%、72.0%、35.0%。
3讨论
结肠癌在我国肿瘤发病率中占第二位,是危及人类的严重疾病之一。
而左半结肠癌约占大肠癌发病率的54%左右[1]。
结肠癌并发完全性肠梗阻时,患者往往一般情况较差,常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贫血及低蛋白症。
同时由于癌肿与回盲瓣的病理解剖关系,多形成闭袢型肠梗阻,加之左半结肠血供差,久之极易导致结肠坏死、穿孔,严重者,甚至全身感染中毒、休克致死亡。
我们认为,对于这类病人你要早期手术,力争在24~48h内完成。
结肠癌发生梗阻时有两种病变需要解决:
一是解除梗阻,二是切除肿瘤。
但不同性质的病变,要求同时取得满意的效果,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梗阻性右半结肠癌的手术方法,意见趋于一致,即有可能切除肿瘤时,行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及回肠横结肠吻合术。
左半结肠腔较细,肿瘤性质多是浸润型,容易在肠腔内形成环形狭窄,且大便经过左半结肠时多已成型,不易排出,故临床中15%的左半结肠癌患者因为急性肠道梗阻而入院治疗。
根据患者来院时不同的情况及肿瘤病情的不同,我们采取了如下几种治疗方案。
由于左半结肠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发生并发症时可导致严重后果,结肠癌伴梗阻。
(1)采用结肠造痿,Ⅱ期消化道重建术,肿瘤切除+乙状结肠吻合+吻合近端结肠造瘘;单纯结肠造瘘,Ⅱ期肿瘤切除术等。
手术适应证为:
梗阻严重,肠管高度扩张,肠壁高度水肿,年老体弱,并发病多以梗阻肠段内较多固态大便,无法较好净除者。
但分期手术的显著缺点是患者需承受多次手术痛苦,一些年老体弱者,甚至不能承受再次手术而失去治愈机会,也有些患者于二次手术时发现肿瘤已发生扩散,无法行根治切除术。
并且分期手术的5年生存率并不比I期手术高,同时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基于上述Ⅱ期手术方式的缺点,随着术中胃肠道灌洗技术的应用,手术技术的改进,抗生素的正确应用,营养支持措施的加强,近年来左半结肠癌并发梗阻行I期切除吻合术在临床工作中被愈来愈多的应用。
(2)术中结肠灌洗+肿瘤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直肠上段端吻合术[2]。
我们自1996年起开展,其手术的适应证为:
患者年龄较轻,无严重并发病,能耐受较长的手术时间;梗阻时间较短,肠壁水肿较轻,色泽及血供良好,术中肠道灌洗能除去固体粪便,细菌清除较彻底者;腹腔内渗液少,无严重污染者。
抗生素应用及营养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这是一种污染较重的手术方式,因而术前、术中、术后使用足量高效的抗生素,对患者术后腹腔感染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常联合运用头孢类抗生素+庆大霉素+替硝唑/甲哨唑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此类患者老年人较多见,部分属肿瘤晚期,且由于梗阻感染等消耗,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低蛋白血症,肠壁水肿严重,组织愈合能力差,如发生吻合口瘘,死亡率高达25%-45%。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时合理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从而部分降低了患者如切口裂开、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3]。
因此,为了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尤其用于结肠灌洗的冲洗液中应加灌甲硝唑和卡那霉素,要冲洗充分,使肠道内的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数量减少。
如对吻合口吻合状况不满意时,可于吻合口近端肠腔内放置肛管减压或阑尾切除盲肠造瘘减压。
吻合口要无张力,吻合要轻柔。
周围应放置腹腔引流管,目的是引流腹腔渗透液,减少腹腔内感染的几率,强调引流管时间要放足,度过危险期。
术中、术后积极扩肛,以促进肠蠕动,利于排便。
由于合理运用上述方法,本组l9例患者除1例发生吻合口瘘,术后1个月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围手术期内无患者死亡。
【参考文献】
[1]汪建平,唐远志,董文广.结直肠癌并急性结肠梗阻的外科处理[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1999,2
(2):
79-81.
[2]夏穗生.论低位结肠梗阻与急诊一期切除术[J].实用外科杂志,1988,8
(1):
19.
[3]彭淑牖,陈依青,牟一平,等.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安全保证[J].实用外科杂志,1998,18(11):
41.
经骶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肿物(附12例报告)
医学论文发表——创新医学网
作者:
胡勇作者单位:
盘锦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辽宁盘锦124001
【关键词】经骶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肿物
2002年至2005年,我院行经骶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肿物12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2例病人的一般资料见表1。
其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63.8岁,平均随访17.8个月。
肿瘤下缘距齿状线3~7cm(平均5.1cm)。
5例直肠癌浸润深度均为浅肌层(T2期),2例直肠类癌和1例直肠绒毛状腺瘤恶变均未累及肌层(T1期)。
表1病人一般资料病变类型例数距离(距齿状线)(略)
1.2手术方法
麻醉方法为硬膜外麻醉。
病人取俯卧位,以尾骨为中心做一长约10cm切口(可以是直切口,也可以是稍凸向一侧的弧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或部分臀部肌肉),直达尾骨,切除部分或全部尾骨后,暴露直肠固有筋膜,切口直肠后壁,显露肿物,距肿物0.5~2cm完整切除肿物及部分肌层组织,横行缝合。
恶性者行术中冰冻切片以确保切缘干净。
1.3术后放疗
5例恶性病人术后均行盆腔外照射治疗。
1.4术后化疗
2例恶性病人行化疗,方案为FA:
替加氟1.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FA20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4w重复1次为1个疗程,3~6个疗程结束。
2讨论
直肠肿物经骶局部切除术的方法在相关文献[1]中已有介绍,但未在临床广泛应用。
我院从2002年开始开展这一手术,具体体会如下:
(1)严格掌握适应症:
①病变下缘距齿状线5~10cm,小于5cm可经肛门切除,大于10cm需经腹切除;②良性病变应为宽基,基底部直径大于1cm,无法经纤维结肠镜切除者,而恶性病变直径应小于3cm;③恶性病变者,肿物浸润深度应为粘膜下层或浅肌层,即T2期以内,浸润深度我们术前通过直肠腔内超声加以明确,组织病理学为高中分化;④对于高龄或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根治手术者,适应症可适当放宽。
(2)手术方法:
①切口最好是选择稍凸向一侧的弧形切口,因为如果选用经臀沟的直切口,缝合皮肤、皮下组织时,无法紧密靠拢,容易出现术后液化、感染。
我们前2例病人为直切口,均出现切口液化,后10例病人改为弧形切口后,除1例因尾骨残腔积脓破溃外,其余均愈合良好;②12例病人均切除尾骨,其中3例病人切除部分第5骶骨,均取得了良好的暴露效果。
当肿物位于直肠前壁时,暴露比较麻烦,如果切除肿物时止血不彻底,则失血较多,尤其是肥胖病人。
预防措施是在切除肿物前,用大圆针4号线距肿物0.5~2cm从其基底部的肌层穿过,作U字型缝合,将线结打在一侧,然后再将肿物切除;③尾骨缺损处势必形成残腔,故应该于该处留置一枚乳胶管引流,术后要保证引流通畅,拔除时间不宜过早,平均拔除时间是10d,且应为分段拔除。
开始有1例病人因晚间翻身将引流管带出,后无法重新送入,当时无明显异常,于术后28d出现残腔积脓、皮肤破溃,后经换药痊愈;④对于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慢性炎症的病人,应该常规经肛门给予保护肠粘膜及促进肠壁愈合的药物,防止瘘及出血。
本组1例病人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炎症,术后11d出现便血,量较大,后经纤维结肠镜证实为粘膜溃疡伴糜烂出血,经肛门给予正肾盐水和促进肠壁愈合的药物后痊愈;⑤恶性病人术后必须行辅助性放疗和(或)化疗[2]。
结论:
(1)经骶局部切除术是治疗直肠良恶性肿物的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2)对于恶性病人来说,应该严格掌握适应症,TNM分期应为T2期以内[3]。
【参考文献】
[1]SpencerMP.TransanalexcisionforT1andT2rectalcancer-efficacyoflocalresectionvs.adjuvanttherapy.[J].SwissSurg,2001,7(6):
275-277.
[2]HildebrandtB,RauB,LoffelJ,etal.Adjuvantchemotherapywithfolinicacidand5-fluorouracilinpatientswithlocallyadvancedrectalcancerpreviouslytreatedbypreoperativeradiochemotherapyandcurativetumorresection[J].IntJColorectalDis,2006,21(6):
582-589.
[3]BeralDL,MonsonJR.IslocalexcisionofT2/T3rectalcancersadequate?
[J].RecentResultsCancerRes,2005,
(1):
165:
120-135.
胃肠道间质瘤48例临床分析
医学论文发表——创新医学网
作者:
吴英光作者单位:
海南省昌江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海南昌江572700
【摘要】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确诊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48例均行手术治疗,37例位于胃部肿瘤行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1例位于小肠肿瘤行相应的系膜及肠管部位切除,并检测免疫组化指标CD117、CD34、SMA、S100。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切除率达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为94.4%,CD34阳性率为70.8%。
48例患者中40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3.3%,8例死亡。
结论:
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螺旋CT有助于手术前诊断;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外科手术
Analysisof48caseswith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WUYingguang
[ABSTRACT]Objective:
Toexploretheclinicfeature,treatmentandprognosis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Methods:
Clinicdataof48GISTcasesadmittedfromJan1998toDec2008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llcasesreceivedsurgery,including37caseswithstomachtumortreatedbyproximalordistalsubtotalgastroectomy;while11caseswithsmallintestinaltumortreatedbycorrespondingmesenteriumandintestinalcanalresectionandassayofCD117,CD34,SMA,S100.Results:
Theresectionratewas100%,andnoseriouscomplicationoccurred.ImmunohistochemicalassayshowedpositiveratesofCD117andCD34were94.4%and70.8%,respectively.Thefollowupwascarriedoutto40cases(83.3%),and8casesdied.Conclusions:
CD117andCD34aremostvaluableserologicalindexes.ThedignosisofGISTindependentonpathologicaltest,andassisstedbyspiralCT.Resectionsurgeryisthemainoption.
[KEYWORDS]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Dignosis;Surgery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不同于胃肠道其他常见肿瘤。
本文对我院自1998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8例外科手术GIST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GIST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加强对GIST临床的认识。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998年1月~2008年12月经病理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8例。
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男女之比为1∶1.25,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4岁,病史15d~2年。
肿瘤部位:
胃部37例(77.1%),小肠11例(22.9%)。
症状:
腹部不适32例,(66.7%),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28例(58.3%),腹部包块20例(41.7%)。
辅助检查:
42例(87.5%)腹部彩超或腹部CT检查阳性,胃镜检查阳性34例(70.8%),消化道造影阳性21例(43.8%)。
1.2方法
本组48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37例位于胃部的肿瘤行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手术,11例位于空回肠的肿瘤行相应的系膜及肠管部位切除,48例手术术中切除缘0.5~4.0cm。
本组48例手术标本均进行了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检测指标CD117、CD34、SMA、S100。
2结果
2.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8例间质瘤患者CD117阳性45例(94.4%),CD34阳性34例(70.8%),SMA阳性8例(16.7%),S100阳性5例(10.4%)。
2.2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顽固性腹泻4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胃排空障碍2例,为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上消化道排空X线造影检查提示胃空肠吻合口狭窄,胃镜提示吻合口水肿,经禁食胃肠减压加生长抑素治疗4周后痊愈。
2.3肿瘤大小
本组病例中肿瘤最大径2.0~18cm,其中肿瘤最大径<5cm者10例(55.6%),5~10cm者6例(33.3%),>10cm者2例(11.1%),中位肿瘤最大径为4.5cm。
2.4预后
本组40例(83.3%)随访3~12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8例死亡,其中4例1年内死亡,2例1~2年死亡,2例5年时死亡。
3讨论
GIST是一类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性,是起源于消化道或腹部的富于棱形、上皮形或多形性细胞的良恶交界性肿瘤[1]。
20世纪90年代以前所报道的所谓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瘤经再次免疫组化证实85%以上为间质瘤[2]。
胃是GIST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约占全部GIST的78%,最易发生于胃体和胃窦部(85.7%)。
国外报道GIST最常见于胃(60%~70%),其次是小肠(20%~30%)[3]。
本组48例患者中有37例(77.1%)为胃间质瘤,其中发生在胃体和胃窦部的为31例。
小肠11例(20.8%)与文献报道一致。
CD117的表达是GIST的特征,其阳性率不低于85%。
但除了CD117外,其余3种指标的表达与GIST发生部位有关,例如CD34在小肠GIST表达率最低,另2种指标在小肠表达率最高[4],LI等[5]报道CD117阳性率达89%,CD34阳性率达32%,SMA阳性率达25%,S100阳性率达14%。
本组病例中CD117阳性45例(94.4%),CD34阳性35例(72.9%)。
表明CD117阳性是间质瘤特征的标志,CD34阳性可作为诊断间质瘤的辅助指标。
GIST由于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症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本组资料显示:
综合利用腹部彩超、胃肠钡餐造影、CT增强扫描和纤维胃镜等检查,大部分GIST患者均可在术前诊断。
其中胃肠道钡剂造影是诊断GIST重要检查方法,其X线表现视肿瘤大小和生长方式而异,另CT增强扫描不仅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外形、质地、瘤体内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和溃疡等,而且还有助于与消化道腺恶性肿瘤及淋巴瘤等其他肿瘤相鉴别[6,7]。
目前,手术仍然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法,彻底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瘤的唯一途径[8]。
GIST较少出现淋巴结和腹腔外转移,其转移主要通过血行到肝脏或腹腔种植播散。
所以,对于未出现转移的患者,彻底切除原发肿瘤病灶,保证切缘阴性和肿瘤包膜完整,即已达到GIST的根治要求,许多学者认为无需作扩大切除或作广泛的淋巴结清扫[911]。
本组资料手术方式及体会如下:
胃部GIST直径<5cm,肿瘤应根据所在部位棱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直径>5cm者均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
小肠GIST的手术应从距肿瘤10~15cm处的肠系膜开始,从外周向肿瘤进行分离。
切除过程中尽量先切断静脉回流,或结扎两端系膜,预防肝转移及血行播散。
小肠GIST的预后较胃GIST为差。
故小肠GIST的切缘应>10cm,而胃GIST的切缘距肿瘤达到5cm即可。
GIST术后复发主要是瘤床和腹腔内肿瘤种植,术前或术中肿瘤破裂是导致术后腹腔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组资料表明,术前应尽量避免腹部体检时对肿瘤的挤压,术中应严格遵循无瘤操作和整块切除的原则,避免触摸瘤体,当肿瘤与周围脏器有粘连或浸润时,不可勉强分离,而应包括周围脏器在内的整块切除。
总之,GIST的局部侵袭性虽然不如消化道恶性肿瘤,且淋巴结转移少见,但GIST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恶性肿瘤,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手术后应进行严密随访。
【参考文献】
1FletcherCD,BermanJJ,CorlessC.Diagnosis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aconsensusapproach[J].HumPathol,2002,33(5):
459465.
2ScottonC,MillikenD,WikomJ,etal.AnalyaisofCCchemokineandchemokinereccptorexpressioninsolidovevionlumours[J].BrCancer,2001,85(6):
891897.
3 LeungS,YuenS,ChuK,etal.Expressionprofilingjilenlifieschemokine(CCmotif)ligund18usanjndependentprognostincindicatoringastriccancer[J].Gnatmenterlogy,2004,12(7):
457469.
4 HouYY,YangXH,TangYS,etal.ImmunohistochemicalprofilesofGISTsatdifferentsites[J].ChineseJournal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Pathology,2005,21
(2):
142146.
5LiL,XuQZ,WangXM,etal.Analysisofclinicopath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treatment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J].ChinaJournalofModernMedicine,2008,18(5):
642646.
6 AnoabcllcC,ErinH,RugmondY.DefectiveCCR7functioninaging,implicationsfordeadriticcellmigration[J].Immunol,2007,178(3):
3253.
7吴志娟,黄建康,朱玉春,等.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
(2):
8283.
8PierieJP,ChoudryU,MuzikanskyA,etal.Theeffectofsurgeryandgradeonoutcomeof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J].ArchSurg,2001,136(4):
383389.
9张宏,刘晓伟.胃肠道间质瘤32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9):
4639.
10孙喜元.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附36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3):
68.
11李锦成,李世正.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4):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