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docx
《细节描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节描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摘要】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好的细节描写不但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还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本文通过对经典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分析,总结出在细节描写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细节描写要服从中心的需要,细节描写应具体、生动,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细节描写的语言要精炼。
【关键词】真实形象记叙文细节描写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一定要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血肉。
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形象鲜明、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文章的高度,细节决定文章的深度。
因此在记叙文中有意识地精心编写几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
作家韩映山把细节比作“生活的浪花”,非常恰当。
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使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使读者得到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
二、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
1.肖像细节描写
对人物富有特征的外貌(包括容貌、身材、姿态、服饰)的描写。
如:
《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鲁迅先生重点写了祥林嫂眼睛的变化,其中“……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在体态语中,眼神是最重要的。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
“人之精神,归于二目”,眼睛能够传达出最细微的情绪波动。
这一肖像描写,把祥林嫂丧夫失子及受鲁四老爷等人的严重打击后,精神完全麻木的形象凸现了出来。
2.语言细节描写
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
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在鲁达打死镇关西之后说他“诈死”,就是一个语言细节描写,说明鲁达粗中有细、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再如《阿Q正传》“阿弥陀佛,阿Q,你怎么跳进园里来偷萝卜!
……啊呀,罪过啊,阿吁,阿弥陀佛!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
”阿Q且看且走地说。
“现在……这不是?
”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
“这是你的?
你能叫得他答应你吗?
你……”阿Q没有说完话,拔腿便跑……这段话活画了阿Q的无赖嘴脸。
3.行动细节描写
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
比如《药》(鲁迅)中“……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
”作者对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描写,用了“抓”“捏”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康大叔凶狠、贪婪、惯于敲诈的丑恶嘴脸。
4.服饰细节描写
对人物的衣着进行仔细的描写。
要通过服饰描写看得出来这个人的职业特点,同时,也看得出来在职业特点之外的个性特征,这才是好的关于服饰的细节描写。
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5.动作细节描写
对人物的具体行动过程的描写,展现人物形象。
如:
《守财奴》中巴尔扎克对葛朗台老头生动精确的描写:
当他看到女儿的金梳妆匣时,“老头儿身子一纵,扑向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
这里的“一纵”、“一扑”以及当他在弥留之际,“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的“一抓”等动作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出葛朗台守至死都不改的守财奴本性。
6.心理活动细节描写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如:
《荷花淀》中孙犁写水生嫂听说水生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时的心理反应,“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作者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去的消息之后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关心丈夫,体贴丈夫,但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这一细节,就把水生嫂听到丈夫参军时的复杂心情及急于掩饰的心理展现在读者面前。
7.事情细节描写
对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
比如,《阿Q正传》中“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
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
”这个行为动作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
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劣根性。
8.场面细节描写
《药》中的一段描写: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段文字写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情景,而那些无聊的人们都伸长了颈项在欣赏着,就像一群“鸭”,生动形象,将国民的麻木、不觉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写好细节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
力求使细节具有典型性、深刻意义。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
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为表现中心服务。
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已第一次出场,在买酒时他“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典型细节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穷酸迂腐的个性,揭示了封建制度对文人的迫害。
2.细节描写应具体、生动
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
记叙文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最主要的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而一个人物形象是需要由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来完成的。
人物形象的千差万别,往往就体现在不同的细节特征上,因而细节的特征往往体现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性格就会越丰满、鲜明。
比如,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一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
3.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
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
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
首先,所选事物要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既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又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动不已。
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地表达。
4.细节描写的语言要精炼
再如《祝福》中:
祥林嫂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当过了二年,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再嫁、再寡、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然而,灾难仍向她袭来。
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及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不难发现,是吃人的宗教制度和封建社会,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总之,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
一个好的细节,往往会使作品生辉,读后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
细节,在社会生活中,到处都有,俯拾即是。
写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选择那些生动精彩的细节,就能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
教学目的:
1、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2、“人生感悟”类记叙文的写作训练
教学设想:
三课时
教师指导和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审题一课时;学生构思、写作一课时;今后的作文也是基本这样安排。
教学内容:
一、经典回顾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二、何谓细节描写
细节,是泛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事件过程以及人物外貌、语言、神态、行为举止中看似无关紧要,不为人们注意,却很有描写价值的细微环节。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
三、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凸显人物个性
细节描写往往对人物形象的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角落”作特写式的描写,以期从一个“出彩”的角度适度放大并突出人物个性。
例如,孔乙己“之乎者也”的语言细节描写,就凸显了他处处以读书人自居,以自己是读书人而自命清高的个性特征,却也让人感到了他的迂腐不堪和可悲。
再如,“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外套,寒颤颤的。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鲁迅《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极富个性的服饰细节描写,反映了他不修边幅,只顾做学问的性格。
又如,“……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哦!
……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契诃夫《变色龙》)中“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是奥楚蔑洛夫身分的象征,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脱”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浑身冒汗的胆怯心理。
“穿”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冷,而是遮掩刚才辱骂将军的心冷胆寒的心理。
一“脱”一“穿”的细节,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态。
二、触动读者心弦
细节描写中的“细节”大多关注现实生活的焦点、热点,或者贴近人类永恒的情感,以期与读者形成更多的共鸣点;或运用铺张渲染法,抓住要点,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全面展示事物的特点,就像绘画中在简笔勾勒的基础上敷以浓墨重彩一样,使形象更加绚烂艳丽,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扣动读者的心弦。
例如,“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都德《最后一课》)”中,当小弗郎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触动并激发了读者对德国侵略者的厌恶、反感甚至仇恨之情。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重点写了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面,运用细节描写,对这三拳进行了充分的铺张渲染:
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个油酱铺:
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
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
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从味觉、视觉、听觉作了一大串形容,充分渲染了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读者的“惩恶扬善”阅读快感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三、展示故事情节
话剧《陈毅市长》中,一开始介绍齐仰之的家时,特别提到了墙上那醒目的字条:
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本室主人敬白。
这个细节的出现为下文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开始陈毅市长好不容易“破门”,又受到“三分钟”的限制,而后陈毅市长采用激将法迫使齐仰之“破例”,有“三分钟”而到后来的“秉烛夜谈,三天三夜”。
正是这个小小的字条而使剧情波澜起伏,故事情节也围绕这小小的字条而得到展示。
人物性格也在矛盾中得到了展示。
四、一叶落而知秋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细节描写中“细节”的选取是颇有讲究的。
它要求达到“以一当十”“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落而知秋”“一叶一枝一世界”的效果,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例如,《孔乙己》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真所谓“一衫破而知穷”,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就活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由孔乙己的破长衫而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真可谓一叶一枝一世界!
细节是美的源泉,让一木一石现出光彩;细节是生活的放大镜,透过一叶一枝见世界本色。
朋友们,让我们抓住人生的每个细节,使你的作文呈现出更靓的世界!
当然,选择进行细节描写的事物应具备一定条件。
首先,所选事物要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如《药》中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
坟上草根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黄土,煞是难看。
“镜头上摇”,在那尖圆的坟顶,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
这使人联想到,夏瑜作为一个革命者并不孤寂,他还有生前志同道合的朋友,冒着生命危险,前来为他送花。
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革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
又如岑参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也是描写景物的一个“特写镜头”。
雪地上曲曲折折的马蹄印,使读者想到客人分别时一步三停,左右徘徊,久久不愿离去的凄凉场面。
还可以想象到作者因为思念朋友而呆呆地伫立于风雪之中,凝望着雪地上朋友走后留下的串串马蹄印的情形。
其次,所选事物要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
因为无声是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到极点的表现,此时的细节描写最能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同时也能让读者安下心来,沉醉其中,产生共鸣,为想象留下纵横驰骋的广阔时空。
《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组细节描写:
刘和珍君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此处,作者只描写了子弹的出入部位和一只手枪,却表现了反动政府的官兵们穷凶极恶,不择手段地枪杀青年学生的场景。
这样写,比正面描述喊杀震天的全景更令人回味。
还有《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生动表现,这远比描写一声声地唉声叹气,断肠哭诉更具表达效果。
巴尔扎克说:
“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当然方法很多,但我觉得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
因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
《棋王》中的细节描写:
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
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
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
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
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四、细节描写常见方法
1.动态造型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 ”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作者用“放” 、“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
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 ”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
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
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在鲁迅的作品中到处可见这样的细节描写,下面举两例略加分析。
在鲁迅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中,作者都写过主人公买酒的情形,但怎样买酒,却又截然不同,由此可见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神奇力量。
先看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
“喝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阿Q就不同了。
“中兴”之后,阿Q从城里回到了未庄:
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口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
“现钱,打酒来!
”
孔乙己买酒,作者用了一个“排”字。
这个细节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孔乙己把钱一文一文往柜上排成一排的样子,他是那么细心,那么谨慎,那么认真,生怕多给别人一文,所以要一文一文地数,以便看得清楚,数得准确。
这个细节描写,不但极为符合孔乙己寒酸、贫苦的生活处境,也刻化出了孔乙己这个旧知识分子斯文、纤弱的生动形象。
阿Q买酒付钱,作者用了一个“扔”字,这个细节描写不但写出了阿Q的神气,他是那样豪爽,那样大度,而且很好地折射出了阿Q当时的心理——今天我比你们阔多了。
鲁迅在《药》中对康大叔递给华老栓人血馒头时的那段描写: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就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一系列准确的动词(“抢”、“扯”、“裹”、“塞”、“抓”、“捏”)极其深刻地显示了康大叔这个人物凶残、贪婪的本性。
这些传神的动词把一个刽子手的形象凸现得如此圆满,给人一种如在眼前的感觉。
2.简笔勾勒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
‘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
‘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
’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
”
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 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3.前呼后应
《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
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 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第二次 ,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第三次,包扎所里,“ 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三次描写,其效果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
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4.详略有致
细节,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生活的真实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时可以写得详细,有时可以写得简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偷听”的细节有两处:
一为店小二妻子奉命在小酒店有心偷听,二为林冲在山神庙无意偷听,谈话者同是陆谦、富安、管营、差拨等人。
但前者写得简略,惜墨如金;后者写得详细,泼墨如云。
从 “偷听”者角度讲,店小二妻虽在门外,但心里紧张,既要偷听,又要防止被人发现;而后者林冲,身在暗处 ,无须防备,尽管细听。
从谈话者角度讲,前者心怀鬼胎,怕人听到,密谋声低;而后者自以为阴谋得逞,免不了得意忘形,毫无顾忌。
因此,店小二妻子只能听得藏头落尾,似是而非,而林冲当然听得真真切切。
正是作者这样详略有致的细节安排,才使故事悬念迭生,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生动。
5.对比展示
鲁迅的小说《祝福》有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多处描写祥林嫂眼神的细节。
从祥林嫂眼神前后不同的变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的经过。
她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当过了二年,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然而,灾难仍向她袭来。
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 “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不 难发现,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宗教制度,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细节的对比描写,还可以用来展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鸿门宴》刘邦献礼情节,项羽与范增两人态度各异,一个安然收下“置之坐上”,一个则“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显示出前者幼稚,轻信,缺乏心计又自视不凡,后者则显得独具见识又急躁易怒。
6.运用修辞
运用修辞手段,也是细节描写的一种方法。
鲁迅的《药》有这样一段描写: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
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
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
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
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7.运用反复
读过契诃夫小说《变色龙》的读者,一定会记得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因为小说反复四次描写那件大衣,这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精心设计的“道具”。
小说开头与“巡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显示出他一副威严的神态。
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混蛋”时,听人 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于是马上来了个大转变:
“席加洛夫将军?
哦!
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下来。
”后来,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主人时,忽又听得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
“哦!
……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风了……”
这里大衣一“脱”一“穿”,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 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
最后一次写大衣在小说结尾,当他确切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并向首饰匠训斥一通之后,“紧裹大衣,接着穿过市场广场,径自走了”。
这条变色龙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