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周练试题0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3915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周练试题0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周练试题0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周练试题0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周练试题0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周练试题0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周练试题03.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周练试题0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周练试题0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周练试题03.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周练试题03

高二语文周练03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糍粑(zì)棕榈树(lǘ)门衰祚薄(zuò)计日程功(chéng)

B.庇佑(bì)汗涔涔(cén)载歌载舞(zài)白璧微暇(xiá)

C.祈祷(qí)毡笠子(zhān)命运多舛(chuǎn)才高八斗(cái)

D.熟稔(rěn)削铅笔(xuē)盛筵难再(yán)萍水相逢(píng)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社会要进步,就要大胆改革。

不清除_________的旧观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②学习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跟大家一起进步,且不可_________,骄傲自大。

③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造成了禁锢,它的考试内容,也导致了中国文人举子们轻视自然科学

而以死背硬记式地读经、_________式地作诗文、纸上谈兵式地议论政事为务的风气。

A.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胶柱鼓瑟B.胶柱鼓瑟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C.固步自封胶柱鼓瑟抱残守缺D.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胶柱鼓瑟

3.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①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不忘却纪念

②是为了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

③是缅怀过去

④是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⑤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⑥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

A.③⑤②①④⑥B.③⑤①②⑥④C.②④⑥③①⑤D.①④⑥③⑤②

4.下列诗句与“漠漠水田飞白鹭”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艳艳红花映山前B.盈盈春风到天明

C.阴阴夏木啭黄鹂D.幽幽竹影到静斋

5.与“枯藤老树昏鸦”一句具有同样修辞特色、效果的一项是()(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C.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D.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10分)

(甲)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①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性好鹅。

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羲之书为世所重,每自称:

“我书比钟繇②,当抗行;比张芝③草,犹当雁行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④,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从子:

侄子。

②钟繇:

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是楷书的创始人。

③张芝:

东汉书法家,擅长草书。

④代述:

代行王述职权。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

都。

B.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列叙:

分别记载。

C.我书比钟矫,当抗行抗:

抵挡。

D.而羲之甚轻之轻:

轻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B.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辄洒扫而待之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为古今之冠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而羲之甚轻之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兰亭集序》由“乐”起笔,由“乐”生“痛”,以“悲”作结,对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忧患的啃叹。

B.《兰亭集序》不仅是书序,更是一篇立意深远的散文,语言清新疏朗,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

C.王羲之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他性格刚直,而因为他酷爱鹅,性格又有幽雅高洁的一面。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再去拜访,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三、默写

10.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3)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

(李密《陈情表》)

(4)策扶老以流憩,。

(陶潜《归去来兮辞》)

(5)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前赤壁赋》)

(6),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7)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8),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开头两句描写了山中景象的什么特点?

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空”字。

12.从意象入手,分析中间两联的内容和情感,并谈谈你对这两联写作技巧的理解。

13.尾联运用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青草

①青草的味道在山间弥漫,就像村里的孩子在奔跑。

②一个孩子生在山里,就是山里的一棵草。

那些青青的草,生长在山里的任何地方。

③它们长在路边,甚至还会长到路的中间,任来来往往的人踩着。

到了晚上,它们就像没被踩过一样,抖一抖身上的土,继续生长。

我猜那是它们对人的依赖,顽皮地跟在人们的脚边。

④草长在河沟里,有水的滋润,就长得异常茂盛,那是命好的草。

可是,一场雨下过,河水毫不留情地将它们冲倒,冲走。

河水退了之后,那些被冲倒的草,眨眨眼睛,又悄悄爬起来;那些被冲走的草,在水里打几个滚儿,不定被淤积到哪里,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⑤草们不仅长在路边、河沟,更多的长在田边、地头,更混进田里,与庄稼一起生长。

于是,庄稼人就只能花费一年中大量的时间在地里锄草。

可是那些草说锄就能锄尽吗?

锄掉之后,没多久,它们又捉迷藏一样在庄稼的身边探出头来。

一代代农人就在庄稼地里年复一年地与草纠缠不清。

⑥这些孩子后来大多变成了锄草的农人,其实在地里锄草的每一个农人,都曾经是草一样生长过的孩子。

出生在贫穷的山里是一种不幸,这样的山里只适合草的生长。

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

孩子与草们一起生长,孩子也就像草们一样地生长。

⑦我最初接触到的自然界中的生命,或许就是青草。

在我只会爬的时候,就被带到院子里或者大门外、路边,自己爬着爬着,就爬到了那些青草的面前,我用呀呀的语声,不知所以地与它们打过招呼,就伸出了小手。

我抓住一株青草,用力拔下,嫩嫩的绿叶上有着细细的白色绒毛,被我拔断的地方渗出清亮的汁液,洁净,透明,一如我嘴边垂着的涎水。

我在草丛边爬过,随便抓着那些青草,青草的气息在我的身体里弥漫,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

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

这世界就是这样将如此相似的生命气息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

⑧童年是人的一生中与周围环境最密切的时期,孩子们一边生长,一边将身边的一切都存储在身体成长的记忆里。

从一株草、一块石头、一棵树、一道墙,到一座房子、一条路、一道河、一座山,所有的记忆都被牢牢地融进生长着的生命之中,就像一块砖、一块石头、一掀沙土被垒进墙里。

当身体停止了生长之后,身边的一切,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⑨在乡间长大的孩子,是很少有人看护的,不会爬的时候自然不用担心有什么闪失,只是记着按时喂奶喂饭就行,像家里的小猫小狗一样,给吃的就会长大。

会爬之后自然就多了许多担心,有时家里没人,又不能带到外面去,就只能用布带子栓了孩子的脚丫子,另一头拴在泛黄发黑的窗框上。

这样,孩子活动的半径就只能在炕上了,不会爬过了头掉到地上。

更多的时候,大人下地干活,也将幼小的孩子带到地里,放在路边、地头,任其像小猫小狗一样与青草为伴。

⑩你不知道那些草籽是从哪里来的,甚至在泥土里根本看不到一粒草籽,但是那些草,在一场春雨之后,就很茂盛地生长出来,比有人用心播种过都更加蓊郁。

整个夏天,虽然常常被割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草们总是生生不息,绿意犹存,直到长出狗尾巴一样轻盈透亮的穗子。

这些长了狗尾巴的草,常常连成一片,在斜阳的映照下,草地上浮起一片朦胧的淡白。

⑾大人忙着地里的农活,几乎忘记了孩子的存在。

等到从草丛里再把孩子找回来,手里、嘴里、头上、身上,已经到处都是青草了,说不定肚子里也吃进了许多葱翠的青草。

(选自《散文》2015年第4期)

1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4分)

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

15.结合上下文,谈谈下列句子的含意。

(6分)

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

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

16.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两次将孩子比作“小猫小狗”?

请简要分析。

(4分)

17.结合全文,探究“青草”蕴涵的深意。

(6分)

周测三文科附加题

注意:

本部分为选考历史科目学生加试内容。

总分40分。

考试时间3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

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

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

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

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

(节选自陈师锡《五代史记序》)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

21.后世有三部注释《春秋》的书,合称“春秋三传”。

请写出书名。

(3分)

22.作者对欧阳修编撰的《五代史》有什么评价?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呐喊》中的孔乙己和陈士成,命运相似。

前者为了科举奋斗半生,“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被打断腿后最终消失在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中;后者连考十多次,次次落榜,最后精神错乱中去掘藏宝而失足淹死。

B.《三国演义》中,曹操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

未曾想,一笑笑出张翼德,二笑笑出赵子龙,三笑笑出了关云长;幸亏关羽念旧,使曹操得以狼狈地回到江陵。

C.《边城》中,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翠翠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住进船总家,依然守着渡船,苦等傩送归来,表现了她性格坚强的一面,体现她柔中有刚的美。

D.《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唆使雷欧提斯,用一把涂了致命毒药的剑向哈姆莱特挑战。

王后乔特鲁德忘记了国王事先对她的关照,误喝下那杯准备给哈姆莱特庆祝胜利的毒酒而倒地身亡。

E.《老人与海》通过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记录了他在海上的心态与感受,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坚毅的品格、乐观的精神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

24.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离去时与贾母告别,“只见一个小丫头拿着个成窑盅子来递给刘姥姥,说:

‘这是宝二爷给你的。

’刘姥姥道:

‘这是哪里说起?

我哪一世修来的,今儿这样!

’说着,便接过来。

这个“成窑盅子”原本是谁的?

宝玉为什么要把它送给刘姥姥?

(5分)

(2)读下面《茶馆》中人物的台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

①“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这是哪个人物的台词?

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3分)

②“他是越来越有钱了!

可是他那点事业,哼,洋人只要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

”这是哪个人物的台词?

他挖苦的是谁?

(2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中国古人读书著书重实,这已成为常识。

还应当说,不仅是虚中有实,而且是实中有虚。

前者不必说;后者可以说是以实事表达思想,以语言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语言之外”的意思。

这就是所谓“寓言十九”。

以虚表虚的比较少,如《老子》之类。

这些书里也有实。

不过可能是口传,而记下来的就有骨无肉了。

流传广远而悠久的都是有实事或有故事的书,《列子》就是如此。

《列子》是道教的三大“真经”之一,仅次于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经》。

可是久矣夫比不上老、庄,而到现代更受冷落。

原因大概是这书被证明为后来的“伪作”,不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原本,更不是《庄子》里说的那位“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御寇所作。

编订作注的张湛是晋人,所以有人以为可能是注者所作或编纂。

《列子》不属于“先秦诸子”,于是地位大降。

其实这部书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思想的来龙去脉比书的流传更为广远。

特色之一便是书中的寓言故事多,也就是以实说虚的多。

不仅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而且有明显的民间色彩。

因为可能书出于魏晋,内有佛经故事被“取为我用”,所以书又降低一格。

实际上引用故事主要是继承战国诸子以来传统,而且和印度佛经有一点大不相同。

佛经故事总是以故事来证明一条已说的道理,中国的,例如《列子》,却常用故事来说明一条未说的道理。

道理讲不清楚,就来一段故事。

认为《列子》是思想和故事的杂烩也罢,较秦、汉书为晚出也罢,不应当抹杀这书表达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意义。

它不仅发挥了秦、汉以来以至魏、晋的社会思想,而且延续到以后,特别是在民间,并未断绝,不仅是神仙理想。

(节选自金克木《“道、理”〈列子〉》,有删改)

25.请具体解释“以实说虚”在文中的意思。

(3分)

26.作者对《列子》这部书,肯定了哪些方面?

(6分)

27.材料中有哪些信息可以证明《列子》“可能书出于魏晋”?

请分点加以概括。

(6分)

参考答案

1.C2.D3.B4.C5.B6.C7.C8.D

9.

(1)过去感到欢欣的事,顷刻间变为往事,对此不能不深有感触。

(2分,大意对即可)

(2)王羲之前去观赏,非常高兴,坚决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

(2分,大意对即可)

10.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⑵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⑶不矜名节⑷时矫首而遐观

⑸渺沧海之一粟⑹落霞与孤鹜齐飞

⑺奈何取之尽锱铢⑻仰观宇宙之大

11.

开头两句描写了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山中景象幽清、明净、寂静的特点。

为全诗定下了空灵、幽静的基调。

以“空”字开头来形容“山”,突出了山中环境的寂静。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另外,以“空”字开篇,也给诗歌蒙上了一层禅味,表现了诗人对山中景象的独特感受。

12.

诗人在中间两联通过“明月”“清泉”“松”“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的描绘,写出了山景的自然美和山民的生活美,建构出了诗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这两联在写作技巧方面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运用了高低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有声和无声相结合以及色彩的对比映衬等方面,而且融情入景,描绘了一幅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山居秋景图。

13.尾联运用《楚辞招隐士》中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作者对山中景象的热爱和乐于归隐的情怀。

14.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以路边或河沟喻指山里孩子恶劣的生长环境(1分),以草喻指山里孩子的平凡、卑微(1分),形象地描绘出山里孩子在恶劣环境中自在地、顽强地生长的生命状态(1分,意思相近即可)。

15.⑴草虽然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存环境(1分),被恶劣的环境弄得晕头转向、鼻青脸肿(1分),但依旧尽己之力,顽强地生长(1分)。

⑵与青草一起长大的孩子,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青草的坚韧、顽强等美德的熏陶(2分)。

他们的生命中,也就具备了这样的美德(1分)。

16.⑴第一次比作小猫小狗,强调不会爬时的孩子的好喂养(1分);第二次比作小猫小狗,强调能够自由行动的孩子的好看管(1分)。

⑵这样写,能够更好地体现山里孩子不被溺爱、随意生长的成长特性。

(2分,意思相近即可。

)17.⑴青草不择环境、顽强生长的特性,象征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量。

⑵青草的普通甚至卑贱,象征着山里孩子生命的平凡卑微。

⑶青草的生生不息、绿意犹存以及连绵成片,象征着平凡普通的山里孩子生命的成长、成熟与绽放。

⑷青草以及山里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生命成长过程,隐喻了一种应有的童年期教育观。

(每点2分,只需答出任意三点,意义相近即可。

参考答案中未列举的,如果解析确有道理,亦可酌情给分。

 

附加题参考答案

20.【答案】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

【考查方向】此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对文言文进行断句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断句题要结合文具内容、首尾标志性词语、句式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比如“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即利用句式特征判断。

21.【答案】《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把握,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解析】注意日常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写成《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也可。

22.【答案】①记事详细;②褒贬有宗(记事有褒贬,褒贬的标准是从《春秋》而来)。

【考查方向】本题重在考察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抓住文中“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即可。

23.【答案】BD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了解阅读,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B项,一笑——赵子龙,二笑——张翼德;D项国王事先没有关照王后乔特鲁德那是毒酒。

24.【答案】妙玉(1分);因为刘姥姥用过这个茶盅,妙玉嫌脏,要扔掉;(2分)宝玉觉得不如送给刘姥姥,就向妙玉讨了来。

(2分)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内容的识记把握与分析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和C级(分析综合)。

【解析】这属于对文学作品经典人物和情节的理解把握,需要考生课下多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注重对经典人物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的把握。

【答案】①松二爷(1分),善良软弱、胆小怕事(2分);

②崔久峰、秦二爷(秦仲义)(各1分)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识记把握和分析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和D级(鉴赏评价)。

【解析】这属于对文学作品经典人物和情节的理解把握,需要考生课下多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注重对经典人物性格特点及故事情节的把握。

25.【答案】以实事或故事来说明难以讲清楚的道理。

(如写“以实事或故事讲道理”,得2分。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点词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解析】“后者可以说是以实事表达思想,以语言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语言之外’的意思。

”“中国的,例如《列子》,却常用故事来说明一条未说的道理。

道理讲不清楚,就来一段故事。

”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做出解答。

26.【答案】①有浓厚的文学意味,②有明显的民间色彩,③表达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意义。

(6分,每点2分)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选和对文章观点态度的分析把握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找到“不仅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而且有明显的民间色彩。

”“认为《列子》是思想和故事的杂烩也罢,较秦、汉书为晚出也罢,不应当抹杀这书表达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意义。

”便能解答完整。

27.【答案】①《列子》中有佛经故事,公元前后佛教始传入中国,所以列子的成书时间应该在汉代以后;②现存《列子》的最早版本是由晋人张湛编订作注;③《列子》不属于“先秦诸子”。

(6分,每点2分)

【考查方向】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对内容要点进行归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确定答题区域。

解答时要注意如下句子:

“编订作注的张湛是晋人,所以有人以为可能是注者所作或编纂。

”“《列子》不属于“先秦诸子”,于是地位大降。

”“因为可能书出于魏晋,内有佛经故事被“取为我用”,所以书又降低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