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3765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材料.docx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材料

神经病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09临床2班

名词解释集锦

1.感觉过敏:

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系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增强或感觉阈降低所致。

2.分离性感觉障碍:

在同一部位内只有某种感觉障碍(如皮肤痛温觉缺失),而其他感觉(如皮肤触觉)仍保存者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分裂性感觉障碍为只有深感觉缺失,而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仍保存者。

3.铅管样强直:

在做被动运动检查时,增强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像弯曲软铅管样的感觉,称为铅管样强直,常见于帕金森病。

4.齿轮样强直:

肌强直兼有震颤的患者,当伸屈肢体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称为齿轮样强直,常见于帕金森病。

5.静止性震颤:

常为Pakinson病的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的远端,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静止位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

6.闭锁综合征: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而出现双侧中枢性偏瘫,只能以睁闭眼或眼球的上下活动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多见于脑血管病等引起的脑桥基底部病变。

7.Weber综合征:

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病变位于大脑脚,累及锥体束与动眼神经,出现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中枢性偏瘫。

8.Broca失语:

又称运动性失语,患者主侧半球Broca区病变,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呈非流利性口语,但听理解力正常。

9.Wernicke失语:

又称感觉性失语,患者主侧半球Wernicke区病变,表现为听不懂别人讲话,不伴肢体瘫痪,但自己表达流利。

10.三偏综合征:

内囊损害时影响丘脑皮质束并累及锥体束和视觉纤维时,可出现突发的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偏盲,称为三偏综合征。

11.交叉性瘫痪:

一侧脑干病损累及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书、同侧的脑神经核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时,引起病灶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和中枢性偏瘫。

12.昏迷: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不能被言语呼唤、刺激所唤醒,随意运动丧失、许多反射活动也减退或消失。

13.三叉神经痛:

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称为三叉神经痛。

14.触发点:

三叉神经痛时,疼痛以面颊、上颌、下颌或舌部最明显,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稍加触动即可发作,称为触发点,也称扳机点。

15.痛性抽搐:

严重三叉神经痛时,疼痛引起面肌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称为痛性抽搐。

16.Bell现象:

面神经麻痹时,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眼不全,闭目时瘫痪侧眼球转向外上方,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现象。

17.Hunt综合征:

面神经损害时,患者出现病侧周围性面瘫、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及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疱疹,称为Hunt综合征。

18.格林巴利综合征:

一组呈进行性肌无力、腱反射消失、轻度感觉障碍,伴有脑脊液蛋白质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的周围神经病。

19.Miller-Fisher综合征:

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20.脊髓休克:

表现为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和尿潴留等。

21.Brown-Séquard综合征:

即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为脊髓病损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障碍,对侧痛觉、温度觉障碍,而双侧触觉保留,常见于脊髓压迫症早期。

22.Horner综合征:

C8和T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时,患者出现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和面部出汗减少,称为Horner综合征。

23.Beevor征:

T10至T11节段出现病变时,下半部腹直肌无力,而上半部肌力正常,患者仰卧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半部腹直肌牵拉而向上移动,称为Beevor征。

24.上升性脊髓炎:

当脊髓损害节段呈上升性,在起病1-2天甚至数小时内逐步上升至延髓,或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甚至延髓支配的肌群,并出现吞咽困难、构音不良、呼吸肌瘫痪而死亡,称为上升性脊髓炎。

25.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而细胞数正常。

26.Froin征:

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结,称为Froin征。

27.缺血半暗带:

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血流并非均匀一致地完全中断,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这一区域内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称为半暗带。

2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所致的局限性脑功能缺损,症状突起又迅速消失,一般持续数分钟,不超过1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9.跌倒发作:

迅速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起,系下部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

30.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

发作时突然出现短时间近事记忆丧失,患者对此有自知力,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保持,但对时间、地点定向障碍,持续数分钟至24小时不等,系大脑后动脉颞支或椎-基底动脉缺血,累及边缘系统与近事记忆或短时记忆有关的组织所致。

3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大于24小时,经数天至3周可完全消失。

32.脑血栓形成:

在脑动脉本身病变基础上,继发血液有形成分凝集于血管腔内,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在无足够侧枝循环供血的情况下,该动脉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变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33.腔隙性脑梗死:

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半卵圆区白质及脑干的小动脉硬化及闭塞所致的微小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和软化,又称微梗死。

34.腔隙状态:

多发性腔隙累及双侧锥体束,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延髓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Parkinson病和大小便失禁等

35.脑栓塞:

来自身体各部的栓子随血流进入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阻塞脑血管,使其供血区缺血、坏死,发生脑梗死和脑功能障碍。

36.多发性硬化(MS):

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37.Lhermitte征:

被动屈颈时常出现从背部放射到足底的放射性疼痛,称为Lhermitte征。

38.Pakinson病:

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起病隐匿,缓慢进展,逐渐加剧,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

39.慌张步态:

患者行走时起步困难,但一迈步即以极小的步伐向前冲去,且越走越快,不能即时停步或转弯,常见于帕金森病。

40.“开-关”现象:

帕金森病患者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出现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动和不动交替出现的双相现象,患者可在几分钟内肢体、扣、面部等处的多动突然转变为强直性的不动状态。

41.Wilson病:

又称肝豆状核变性,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肝硬化和脑变性疾病,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困难、精神症状、肝硬化和角膜色素环。

42.癫痫(epilepsy):

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脑病疾病或综合征,以反复发生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性脑功能失常为特征。

43.痫性发作:

脑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所引起的短暂脑功能障碍,通常指一次发作过程或指每次发作及每种发作的短暂过程,患者同时可有一种或几种痫性发作。

44.Jackson运动性发作:

癫痫异常放电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称为Jackson运动性发作。

45.Todd麻痹:

癫痫严重部分运动性发作患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半小时至36小时内消除)肢体瘫痪。

46.先兆:

痫性发作出现意识丧失前的部分,患者对此保留某些记忆。

47.自动症:

癫痫在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在意识模糊状态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无意识活动,发作后不能回忆。

48.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49.难治性癫痫:

经2年以上正规抗癫痫治疗,所有抗癫痫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达到最大耐受剂量,每月仍发作大于4次。

50.偏头痛:

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51.重症肌无力:

由于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引起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

52.疲劳试验:

令受累骨骼肌持续活动后使肌无力明显加重,休息后恢复,为疲劳试验阳性。

53.肌无力危象:

由于疾病发展、抗胆碱酯酶药物用量不足或突然停药所引起,患者出现吞咽不能、呼吸困难甚至停止的严重情况。

体检可见瞳孔扩大、唾液少、出汗少、肠鸣音正常,新斯的明注射后症状改善。

54.胆碱能危象:

由于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所引起,除肌无力外,体检可见瞳孔缩小、浑身出汗、唾液多、肌肉跳动或抽动、腹痛、肠鸣音亢进,新斯的明注射后症状明显加重。

55.反拗性危象:

由感染、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所引起,对胆碱酯酶抑制剂无反应。

56.周期性瘫痪:

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对称性、迟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与钾的异常代谢有关。

57.假性球麻痹:

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病损使疑核及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失去了上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而发生中枢性瘫痪所致,临床表现为舌、软腭、咽喉、颜面和咀嚼肌的中枢性瘫痪。

58.鞍区回避:

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简答题集锦

Ø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鉴于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阻塞的外侧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分缺血性损害。

主要表现为(四同一交叉):

●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外侧核及内侧纵束损害)

●病灶同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舌咽/迷走神经疑核损害)

●病灶同侧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损害)

●病灶同侧Horner综合征(网状结构下行交感损害)

●病灶同侧面部浅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

●对侧半身浅感觉障碍(脊髓丘脑束损害)

ØMillard-Gubler综合征,又称脑桥腹下部综合征,表现为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损害)、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和损害)及对侧中枢神经偏瘫(锥体束损害),尚可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内侧丘系与脊髓丘脑束损害)。

Ø闭锁综合征:

又称去传出状态,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与周围建立联系。

由脑血管病、肿瘤、感染、脱髓鞘病等引起。

Ø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病变位于大脑脚,累及锥体束与动眼神经,出现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中枢性偏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

1.简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弛缓性瘫痪)的鉴别。

临床特点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中枢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周围性瘫痪

病损部位

脑、脊髓

前角、前根、神经丛、神经干

瘫痪分布范围

较广,偏瘫、单瘫、截瘫和四肢瘫

多局限,个别几个肌群受累

肌张力

增高,呈痉挛性瘫痪

减低,呈弛缓性瘫痪

肌萎缩

无,可见轻度废用性萎缩

显著,早期出现

肌束震颤

可有

反射

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

阳性

阴性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减低,有失神经电位

肌肉活检

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肌萎缩

失神经性改变

皮肤营养障碍

多无

常有

2.简述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分型。

①华勒变性:

任何外伤使轴突断裂后,断端远侧轴突自近向远发生变化和解体,断端近侧的轴突和髓鞘一般只累及一两个郎飞结,接近细胞体的轴突断伤则可使细胞体坏死。

②轴突变性:

中毒、代谢营养障碍以及免疫介导性炎症等引起的轴突变性、破坏和脱失,病变通常从轴突的远端向近端发展。

③神经元变性:

神经元胞体变性坏死而无法正常工作,影响远端轴突使其溶解变性。

④节段性脱髓鞘:

神经纤维有长短不等的节段性髓鞘破坏,施万细胞增殖,使神经传导减慢,但轴突完整。

3.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多见于女性,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突发的电击样针刺、刀割、撕裂或烧灼样的剧痛为主要特征,以第2、3支发生率最高,多为单侧。

●疼痛以面颊、上颌、下颌或舌部最明显,尤以上唇外侧、鼻翼、颊部、口角、舌等处最敏感,稍加触动即可发作,为“触发点”或“扳机点”。

●疼痛引起反射性的面肌抽搐,患者口角牵到患侧,为痛性抽搐,可伴面部皮肤发红、流泪、流涎。

●发作前无先兆,呈闪电式,发作间隙期完全正常。

睡眠时疼痛发作可减少甚至消失,病程呈慢性间歇性经过。

初期疼痛数周或数月可有缓解期,以后发作加频,缓解期缩短。

●神经系统检查并无明显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牙痛:

容易误诊,呈持续性钝痛,进冷热食物时疼痛加剧。

●鼻窦炎:

呈持续性钝痛,压痛,有炎症改变,摄片可确诊。

●颞下颌关节综合征:

咀嚼疼痛,关节部位有压痛。

●舌咽神经痛:

吞咽疼痛,疼痛位于舌咽神经分布区。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疼痛为持续性伴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常合并其他颅神经麻痹,多见于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等。

(治疗首选卡马西平)

4.简述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临床表现:

●由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男性多见,与季节无关,多为单侧。

●急性起病,数小时至数日内达高峰。

●Bell现象(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不全,闭目时瘫痪侧眼球转向外上方,露出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偏向健侧;病侧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吹哨等动作不能。

●因损害部位不同可分为:

①茎乳孔附近病变:

单侧周围性面瘫。

②鼓索神经近端病变:

舌前2/3味觉障碍和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

③镫骨肌分支受累:

听觉过敏和过度回响。

④膝状神经节部受累:

Hunt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疱疹)。

●患者于1-2周开始恢复,80%恢复正常。

少数可遗留后遗症。

治疗:

改善局部炎症,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皮质类固醇:

急性期尽早使用

神经营养剂:

维生素B1、B12,促进神经髓鞘恢复

抗病毒药:

用于带状疱疹感染者

康复治疗:

尽早面部功能训练,辅以面肌按摩

手术治疗:

2年后可行面神经减压术或整容术

预防眼部合并症:

眼罩防护,使用眼药水或眼膏

5.如何鉴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损害部位

面神经核以上

面神经核、面神经

临床表现

眼裂以下表情肌瘫痪

眼裂上下表情肌瘫痪

味觉

正常

可有障碍

伴随症状

舌下神经瘫、肢体瘫

核性伴有瘫痪

常见疾病

脑血管病

面神经炎、脑干肿瘤

6.简述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特征为进行性无反射性肌无力和轻度感觉障碍,伴有脑脊液蛋白质增高而细胞数正常。

临床表现:

①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起病前1-4周常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

②首发症状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

近端重于远端,并可波及躯干和脑神经,累及肋间肌和膈肌致呼吸麻痹,瘫痪呈下运动神经元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阴性,肌肉萎缩。

③感觉障碍轻或无,可有手套-袜子型感觉减退。

④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表现为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但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⑤致命并发症为呼吸肌麻痹,次为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

诊断:

●病前1-4周有感染史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伴有脑神经损害

●感觉症状较轻

●脑脊液蛋白质增高,细胞数正常

●电生理检查异常

鉴别诊断:

①急性脊髓灰质炎:

起病时多有发热,单肢瘫,无感觉障碍和脑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质和细胞均增多。

肌电图可有失神经电位。

②周期性麻痹:

反复发作史,无感觉障碍和脑神经损害,脑脊液正常,发作时有血钾降低和低钾心电图改变,补钾治疗有效。

③全身型重症肌无力:

起病较慢,骨骼肌病态疲劳,症状呈晨轻暮重,无感觉障碍,疲劳试验及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④急性脊髓炎:

脊髓休克期可呈弛缓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呈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脑神经不受累,脑脊液蛋白质和细胞增多,严重者MRI可见病变部位脊髓增粗。

⑤癔症性瘫痪:

常有精神因素,发病迅速,可反复发作,神经体征不固定,腱反射活跃。

一线治疗:

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7.如何鉴别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与周期性瘫痪?

GBS

周期性瘫痪

病因

多有病前感染史和自身免疫反应

低血钾、甲亢

病程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进展不超过4w

起病快,恢复快

肢体瘫痪

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自双下肢开始,近端较明显

四肢弛缓性瘫痪

呼吸肌麻痹

可有

脑神经损伤

可有

感觉障碍

可有及疼痛

无感觉障碍及神经根刺激症

脑脊液

蛋白细胞分离

正常

电生理检查

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运动NCV减慢

EMC电位幅度降低,电刺激可无反应

血钾

正常

低,补钾有效

既往发作史

常有反复发作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周期性、反复发病史,少数人有肌痛,无感觉障碍,无颅神经损伤,CSF正常,发作期血钾降低,ECG呈低钾表现,补钾有效。

8.简述急性脊髓炎与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鉴别。

急性脊髓炎

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起病形式

急性喉亚急性

急性起病

病史

上呼吸道感染,疫苗接种史

病前有感染史

全身反应

无,脊柱畸形,压痛

轻,可有低热

神经根痛

可有

轻或无

运动症状

硬瘫

四肢或两下肢弛缓性瘫痪

感觉症状

传导束性

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末梢型

括约肌障碍

晚期出现

不伴持续性排尿障碍

脑脊液

椎管阻塞,蛋白升高

无椎管阻塞,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其他

X线损害

颅神经损害

9.简述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青壮年多见,无明显差别,起病较急,有前驱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劳累、受凉、负重扭伤等可诱发。

●首发症状胸段神经根痛或局限性背痛,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损害平面以下肌无力、感觉缺失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典型者为脊髓横贯性损害。

◆运动障碍:

早期表现为脊髓休克,病变水平以下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一般持续3-4周;恢复期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肌力自远端开始恢复。

◆感觉障碍:

病变节段以下所有的感觉丧失,感觉消失平面上缘可有一感觉过敏区或呈束带感,感觉恢复较运动恢复慢。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早期表现为大小便潴留,后逐渐恢复,出现尿失禁,另可出现皮肤干燥、少汗或无汗、脱屑等。

●急性上升性脊髓炎:

脊髓损害节段呈上升性,在起病1-2天甚至数小时内逐步上升至延髓,或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甚至延髓支配的肌群,并出现吞咽困难、构音不良、呼吸肌瘫痪而死亡。

10.如何鉴别髓内、髓外硬膜内和硬膜外病变?

脊髓压迫症的诊断:

判断脊髓损害是否为压迫性;判断受压的节段以及病灶在髓内或髓外、硬膜内或硬膜外;判断脊髓受压的病因或病变性质。

鉴别要点

硬膜内

硬膜外

髓内

髓外

起病与病程

较慢、病程长

缓慢,病程长

较慢,病程较长

疼痛

可有自发性疼痛,部位不定

早期常由根痛

可有神经根痛

感觉减失与运动障碍

自病灶开始,向下发展,可有分离性感觉障碍

多由肢体下部开始,向上发展,常由脊髓半切表现,无分离性感觉障碍

多自肢体下部开始,向心发展,脊髓常为两侧对称受压,无分离性感觉障碍

受压节段的肌肉萎缩

多见,且明显

少见,不甚明显

少见,不甚明显

括约肌功能障碍

早期出现

较晚出现

较晚出现

椎管腔阻塞

较晚出现,程度较轻

较早出现

较早出现

脑脊液蛋白增高

较轻

可较明显

较不明显

X线

少见

较多见

多见

脊髓碘剂造影

脊髓呈梭形膨大,阻塞不完全

阻塞面光滑,常呈深杯口状,脊髓明显移位

阻塞面呈锯齿状,多为不完全阻塞,脊髓轻度移位

MRI

脊髓呈梭形膨大

髓外肿块,脊髓移位

髓外肿块,脊髓移位

11.简述TIA和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

一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感觉障碍多为部分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特征性症状:

患侧单眼一过性黑朦或失明,以及对侧偏瘫和感觉障碍。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

眩晕、平衡失调,伴发视野缺损和复视。

特征性症状:

一过性脑神经麻痹伴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

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

一侧大脑半球受累,出现对侧中枢性偏瘫、面瘫、舌瘫和对侧感觉减退。

若优势半球损害,可出现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血栓:

脑干和小脑受累,出现交叉性瘫痪、脑神经麻痹、交叉性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症状。

12.简述脑血栓形成溶栓的适应证。

●年龄<75岁

●无意识障碍,但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者,即使昏迷较深仍可考虑。

●发病后4.5小时内。

●治疗前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若高于此水平,应降至此水平后再溶栓。

●CT排除颅内出血,且尚未出现本次病变的梗死灶

●排除TIA(瘫痪持续超过1小时,严重程度肌力3级以下NIHSS评分>4分)

●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

●患者或家属同意。

13.简述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

●一般性治疗:

◆血压管理:

一般不主张使用降压药,Bp>220/120mmHg者宜给予降压药治疗

◆血糖管理:

纠正高血糖,注意低血糖,不宜输入葡萄糖液

◆心脏疾病防治

◆保证营养与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防治感染

◆加强护理

●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扩容治疗、脑保护治疗、控制脑水肿

●外科治疗

●康复治疗

14.简述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点。

脑梗死

脑出血

发病年龄

多在60岁以上

多在60岁以下

起病状态

安静或睡眠中

活动中

起病速度

数小时或1-2天症状达高峰

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症状达高峰

高血压史

多无

多有

全脑症状

轻或无

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颅高压

意识障碍

轻或无

较重

神经体征

多为非均等性偏瘫

多为均等性偏瘫

CT检查

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

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脑脊液

无色透明

血样

15.简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的治疗及内科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

●中青年发病居多,起病急骤,起病前多有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诱因。

●突然异常剧烈头痛,伴一过性意识障碍和恶心、呕吐。

●患者出现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两侧锥体束病理征阳性或阴性。

●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视乳头水肿。

●患者出现谵妄、定向力障碍、虚构和幻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