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3731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 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

(1)阴阴;又

(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

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

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阴阴;又;

⑵“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

(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随意

(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⑴随意;

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故答案为:

(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4.《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

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2)【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答案】

(1)【名词之美】“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以秋景萧条的寂寥之感。

(2)【色彩之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让人联想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这些明丽清新的色彩,为这萧瑟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解析】【分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

(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解析】【分析】

(1)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和提取。

“不系船”侧面写流动的溪水。

“春风吹入钓鱼湾”写轻柔的春风。

(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要联系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

(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

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1) 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答案】

(1)重阳节

(2)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

(1)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从“登高”“菊”等词可以看出是重阳节。

(2)①同: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作者以菊花代长安,由长安想到“战场”战火纷飞,血染天街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恨。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意思是本来因为战乱的缘故,兄弟之间赖以联系的惟一方式就受到了阻隔,偏又遇上这令人伤感的萧萧落叶!

同样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

②不同:

第一首诗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一句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第二首诗“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意思是自己早已不堪忍受仕途的寂寞和不自由,兄弟都是为战乱所阻啊!

则主要突出的是自己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

⑴重阳节

⑵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节气的理解,考生在平时注意对24节气稍加感知,即可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的是作者心情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抒情的语句,结合诗人的处境,仔细体会作者的心情。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________》的第一章,诗中“________”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步出夏门行;观

(2)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解析】【分析】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诗文所描绘的景色都是登山观望的所见所想,所以全诗用“观”字来统领全诗。

据此理解作答。

(2)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此时正值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师之时,看到这景象,以大海自比,以景托志,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步出夏门行;观

⑵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基本常识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理解。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⑴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⑵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

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

“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

⑴梅子,芭蕉,柳花。

⑵“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9.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

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也用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

(1)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

雄奇豪迈。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2)C

【解析】【分析】

(1)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写出了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故此不是“慷慨悲壮”,风格为:

雄奇豪迈。

(2)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大风大浪的景象。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算不上“慷慨悲壮”(“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可概括为:

雄奇豪迈。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⑵ C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风格、情感的鉴赏。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

⑵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0.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

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解析】【分析】

(1)“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排”字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

身处贬官遭遇中的诗人,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因此诗人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

⑴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点评】⑴本题属于古诗中“炼字”问题。

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

⑵抓住“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理解诗人与古人对比,表达自己对秋的不同的感受,即可体会到诗人乐观的精神。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

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

(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萧瑟(萧索)、荒凉;②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

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解析】【分析】

(1)一问,考查对这首曲子所描绘的图景的概括能力。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由此这幅深秋晚景图的意境特点可概括为萧瑟、荒凉。

二问,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

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

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同时“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苦凄凉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2)夕阳西下:

一层指的是当天的时间已近黄昏,另一层意思指的是年纪垂暮。

断肠人在天涯:

漂泊在外的游子,已然垂垂老矣,觉得心凄肠断。

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

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时日无多。

断肠人写出一生之伤悲。

天涯,离家之远,思落叶归根,却是路之不可得。

它不仅在一种萧瑟中与前面的诗句发生着共振,而且还将迷离的夕晖洒上了那些似乎孤立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感叹年华逝去,游子思乡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①萧瑟(萧索)、荒凉;②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

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⑵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2.古诗阅读。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簟(diàn):

竹席

(1)这首诗写了初夏之景,主要描写院深席清、________、________、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石榴开遍;树阴满地

(2)表达了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

【解析】【分析】 

(1)画面都是由景物构成的,因此概括画面首先要结合诗句分析画面的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然后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这首诗第二句写的景物是石榴,特点是“开遍”,因此这句话描述的画面可以用“石榴开遍”进行概括;第三句写的景物是树阴,特点是满地,因此这句话描述的画面可以概括为:

树阴满地。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此诗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

《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

这首诗描写了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⑵表达了诗人欣赏夏日美景的喜悦以及悠闲自在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描述画面的能力。

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⑵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