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2979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

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

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

汉字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

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全通。

”“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

”“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

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

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

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

”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

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

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

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

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

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

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

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

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

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埃及的文字是圣体字,古巴比伦的文字是楔形文字,而更多西方国家一直都是拼音文字。

B.我国的方言尽管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上自古至今都一脉相承。

C.学习拼音文字偏向于开发大脑左半球的潜力,而学习汉字,可以开发我们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

D.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汉字,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2)依据本选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是“从甲骨文算起”,文章结尾为“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由此判断此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第③段的说明对象是“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行而得其意”。

C.拼音文字认知中是利用“语音编码”方式起作用,汉字认知中是利用“多重编码”的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

D.本文的语言兼具平实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蕴含了作者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3)下列对文中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

”该句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汉字的历史悠久。

B.第②段主要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说明了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

C.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为了生动具体地说明象形字和会意字能引发想象和联想的特点。

D.第④段主要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汉字在发展大脑智力上的作用。

【答案】

(1)A

(2)D

(3)C

【解析】【分析】

(1) 不符合愿意,A古埃及的文字是圣体字,古巴比伦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但它们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 ,更多西方国家一直都是拼音文字在文中也没有依据。

 BCD符合愿意。

(2)A文章使用的不是时间顺序,而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B第③段的说明对象是“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

C 原文中的说法是:

拼音文字认知中是利用“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

D表述正确。

(3)ABD分析正确。

C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为了生动具体地说明象形字和会意字及有些形声字的声旁能引发想象和联想的特点。

故答案为:

⑴A;⑵D;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阅读说明文的多方面的能力:

分析说明对象的能力;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分析说明顺序的能力等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

①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②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③掌握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严密的特点,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赏析;④筛选与选项内容有关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比较,判断选项是否与原文相符。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

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无人驾驶塑造的未来社会

   ①无人驾驶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遥不可及的设想。

李开复在“WISE2016独角兽大会”,上说:

“人工智能市场前景最大的一个领域应该是无人驾驶。

”迄今,全球10多家汽车巨头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涌入无人驾驶领域。

据有关人士预测,2030年无人驾驶汽车的销量可达9540万辆,这意味着10多年后,75%的汽车都是无人驾驶汽车。

   ②安全性是公众能否接受无人驾驶汽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所有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团队需要攻克的难点。

XX公司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说:

“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将达到人类驾驶员的100倍。

”驾驶员从反应到制动需要1.2秒,制动距离40米,安全视距50米。

计算机从反应到制动只需0.2秒,制动距离6.7米,视距超过200米,还没有疲劳驾驶、酒后驾车等问题。

数据显示,93%的交通事故是由人为疏忽造成的,无人驾驶可减少人为失误,使因疏忽造成的事故率降低至1%。

   ③王劲认为:

“无人驾驶汽车最先进的是它的学习能力。

今天是人在教车怎么开,每一次纠偏都会上传到云端,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会进入深度学习阶段,获得的能力将会被下载到每一辆车上。

”一辆车进步,所有车都进步,久而久之,大数据会让无人驾驶汽车变得越来越聪明。

   ④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未来颠覆人们的出行方式,车子没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踏板也用不上,在出发时,只需按下启动按钮,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文/郑依妮,有改动)

(1)下列有关第②段划线部分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说明了无人驾的安全性远超人类驾驶。

B.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说明了交通事故多是由人为疏忽造成的。

C.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其体说明了无人驾驶可以减少人为失误。

D.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无人驾驶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

(2)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无人驾驶汽车是人工智能市场前景最大的一个领域。

B.10多年后,75%的家庭汽车都将成为无人驾驶汽车。

C.安全性是所有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团队需要攻克的难点。

D.无人驾驶汽车没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踏板。

【答案】

(1)B

(2)A

【解析】【分析】⑴从句中的“1.2秒”“40米”等数字可以判断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且这句话是将“无人驾驶汽车”“人类驾驶员驾驶汽车”两者之间的反应时间、制动距离以及视距进行比较,突出说明突出说明了交通事故多是由人为疏忽造成的,故选B。

⑵B项错误,原文中的表述是“10多年后,75%的汽车都是无人驾驶汽车。

”是已经都是无人驾驶汽车了,不是“将要成为”;

D项错误,通过分析原文中的句子“车子没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踏板也用不上”,原文讲的是“刹车和油门踏板也用不上”不代表没有。

C项有误,“安全性是公众能否接受无人驾驶汽车的决定性因素”,人们接受是最大的难题。

A项正确,故选A.

故答案为:

⑴B;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判断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

回答是肯定的。

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①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②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亮深处。

③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④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

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的。

B.在高温状态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沙子。

C.巨大的撞击可能产生斯石英。

D.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2)选文第⑦段各句的顺序已经打乱,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3)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列数字)

B.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做诠释)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列数字)

D.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

(举例子)

(4)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语言准确,思维活跃

C.说明透彻,通俗易懂

D.热情洋溢,风趣幽默

【答案】

(1)D

(2)B

(3)A

(4)D

【解析】【分析】⑴D项有误,根据第五段中的“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

回答是肯定的。

”可知。

故选:

D

⑵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细读这四句话可知,第一句话中的“这种情况下”紧承第二句中的“压力极高”,第四句中的“然而”又与第一句话中的“火山喷发”紧密联系,所以正确顺序应是:

②①④③。

故选:

B

⑶A.有误,这句话把“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与“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B”作了对比,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不是列数字。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接着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前三项都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而第四项“热情洋溢,风趣幽默”则是演讲稿的语言特点。

故选:

D

故答案为:

⑴D;⑵B;⑶A;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

答题时应注意,先考虑一下几个句子重点写了什么事,有哪些步骤等,只有这样仔细阅读才可以找到句子排列的顺序。

找到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句子的排列顺序。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表现说明文行文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思路、结构特点几方面分析判断。

辨析正误。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严密监视海岸线的“千里眼”

   ①目前,来自海上的恐怖袭击、海盗、走私以及非法移民等犯罪活动越来越猫獗。

因此,对于濒海国家来说,完善的海岸监视和防御系统成为海岸线上不可缺少的“眼睛”和“耳朵”。

高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海岸监视手段已不再是传统的观测塔,而是向着高技术、多平台、多手段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出现了陆、海、空等多种海岸监视系统。

   ②海岸监视雷达是海岸监视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

它采用了短脉冲的窄波束,配备高增益天线,以提高系统的远距离监视灵敏度和分辨率。

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的天线孔径达5.5米—7.5米,能承受速度高达每秒78米的狂风,可安装在高塔上进行远距离、超远距离监测。

海岸监视系统不仅需要能够发现目标的雷达,还需要能从多个船只中识别出真正有用目标的自动识别系统。

自动识别系统每分钟可处理2000条信息,每2秒钟更新一次数据。

另外,自动识别系统提供的信息很容易添加到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雷达图片上,有效弥补雷达盲区和因干扰或天气等原因造成的信息缺失,扩展系统的实际覆盖范围。

为了使犯罪分子防不胜防,布置在海边的监视系统必须要有很强的机动能力。

为此,各国都在积极研制方便快捷的机动海岸监视系统。

   ③海岸监视系统还需要借助水下传感器。

它可以将水下需要探测的目标与海洋生物或海面反射等干扰物区分开。

操作人员综合主动成像声呐和被动声呐提供的信息,确定探测目标的性质。

   ④在所有的海岸线海空监视系统中,最有名的是美国的海军空间监视系统。

该系统是美海军航天司令部空间监视中心负责操纵的,由3座大功率发射站和6座接收站组成。

整个系统可监视4800公里海岸线,监视范围从海岸线向外延伸达1600公里。

   ⑤卫星定位系统也是监测海岸线的一个重要手段。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导航定位与数字通信基本功能可以有机结合,通过装配在舰船上的用户终端为舰船导航。

同时利用系统特殊的定位体制将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传送至指挥所。

通过完成移动目标的动态可视化显示以及指挥指令的发送,实现海岸移动目标的指挥监控,达到有效地确定非法目标位置的目的。

(1)文章以“严密监视海岸线的‘千里眼’”为题有什么好处?

(2)通读全文,看看第②段与第③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3)陆地海岸监视系统包括哪些?

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的天线孔径达5.5米—7.5米,能承受速度高达每秒78米的狂风,可安装在高塔上进行远距离、超远距离监测。

(5)高科技的发展在服务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少于两个)。

【答案】

(1)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岸监视系统比作“千里眼”,形象生动;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不能。

因为②段到③段采用的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3)①海岸监视雷达,提高系统的远距离监视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发现目标。

②自动识别系统,识别出真正有用目标,有效弥补雷达盲区和因干扰或天气等原因造成的信息缺失,扩展系统的实际覆盖范围。

③机动海岸监视系统,有很强的机动能力,使犯罪分子防不胜防。

(4)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海岸监视雷达远距离监视的特点。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5)略

【解析】【分析】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海岸监视系统,题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岸监视系统比作“千里眼”,形象生动;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据此答题即可。

(2)结合这两段的说明内容分析,第②段说明的是海岸监视雷达、自动识别系统以及机动海岸监视系统,第③段说明的是水下传感器,这两段的说明顺序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因此不能颠倒。

(3)从第②段中提取出海岸监视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自的作用即可。

第②段说明的是海岸监视雷达、自动识别系统以及机动海岸监视系统,海岸监视雷达是海岸监视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自动识别系统能有效弥补雷达盲区和因干扰或天气等原因造成的信息缺失,扩展系统的实际覆盖范围。

机动海岸监视系统,有很强的机动能力,使犯罪分子防不胜防。

(4) 结合语境分析,第②段在说明海岸监视雷达的工作原理以及作用后,举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进行说明,然后通过数字准确、具体说明这种雷达的天线孔径以及能承受的风速。

这样使说明更准确、有说服力。

(5)此题联系实际生活举两个高科技的发展在服务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事例即可。

如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汽车等都解放了人类的双手,服务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故答案为:

⑴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岸监视系统比作“千里眼”,形象生动;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⑵不能。

因为②段到③段采用的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⑶①海岸监视雷达,提高系统的远距离监视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发现目标。

②自动识别系统,识别出真正有用目标,有效弥补雷达盲区和因干扰或天气等原因造成的信息缺失,扩展系统的实际覆盖范围。

③机动海岸监视系统,有很强的机动能力,使犯罪分子防不胜防。

⑷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海岸监视雷达远距离监视的特点。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⑸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标题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有说明文标题作用的知识储备,说明文标题作用有:

①表明说明对象或是说明内容;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标题如若是设问句,还有启迪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探究兴趣的作用。

答题时要结合标题和全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顺序的能力。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明确之后,能不能换就一目了然了。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

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⑷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

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⑸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语文学习一定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答这样的题关键是平时要关注生活,关注高新科技的发展。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道情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

南宋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乐器,所以也叫“渔鼓”。

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

   ②明代,道情开始在泰州地区流行。

至清代,用当地方言说唱,并吸收了本地民歌的许多曲调,成为泰州地方曲种之一,流传更为广泛。

清道光时期,泰州一带有三位杨姓道情艺人,名噪一时,有“三阳(杨)开泰”之誉。

后来逐步以泰州为中心,在江淮地区和沿江农村传布,称为“泰州道情”。

新中国成立后,泰州成立了道情协会,有会员300余人。

   ③泰州道情唱词雅俗共賞,文人唱此显示高雅,劳动者唱此消愁解闷。

曲调易学易记,爱唱者甚多,随着听众增多,出现了大批以此卖艺糊口的职业艺人。

表演形式古老简朴,演唱时,渔鼓抓于左手弯内,右手击打鼓面,左手击打简板,打击一阵后便开始演唱,有时夹有道白,有时全是唱歌,无论走街或登台,马上便会引来男女老少驻足细听。

(节选自《泰州曲艺艺术》,有删改)

(1)结合选文内容完成填空。

“泰州道情”是泰州地方曲种之,源于唐代的道曲,吸收了________的许多曲调,用________来说唱,以________为伴奏乐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划线的“同源异流”,形象地说清了全国各地的道情之间的联系。

B.第②段中划线的“之一”和“余”,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②段划线句,列举三位杨姓道情艺人名噪一时的例子,说明当时道情在泰州广泛流传。

D.第①段按时间顺序说明,第②段主要按空间顺序说明。

(3)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泰州道情广为流传的原因。

【答案】

(1)本地民歌;当地方言;渔鼓、简板

(2)D

(3)泰州道情唱词雅俗共賞、曲调易学易记、表演形式古老简朴。

【解析】【分析】⑴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词句作答。

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

本题可结合文章中“用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乐器”“用当地方言说唱,并吸收了本地民歌的许多曲调”的语句概括填写作答。

⑵考查对文章说明顺序的理解。

根据“明代”-“至清代”-“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词语表明文章第第②段主要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据此,D项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⑶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本题阅读文章的第③段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泰州道情广为流传是因为“泰州道情唱词雅俗共賞”“曲调易学易记,爱唱者甚多”“表演形式古老简朴”这几个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