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483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

①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

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②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

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征,来加以说明。

③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

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

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能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

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④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

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

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

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

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

这种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

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

⑤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

这是由阿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

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

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

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⑥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

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

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

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

⑦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

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象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

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

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⑧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民族。

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⑨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

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

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

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

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选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温良”的含义是。

(2分)

2.第②段中“或者是一个假设”是否会影响其说服力,试结合上下文作简要评析。

(3分)

3.简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⑨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②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

③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

④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慧

⑤是同情与智慧的有机结合

A.②①④⑤③B.④⑤②①③C.②③①⑤④D.④②①③⑤

5.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赢得喜欢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B.毛笔因为其柔软的特征所以体现了中国人心灵的纤细与敏感。

C.体谅、照顾他人感情的特点使中国人的礼貌出于内心与自然。

D.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明持有处于没有发展和停滞状态的偏见。

6.有人认为作者对中国人的精神持有一种偏袒态度及主观倾向,对此你如何看待。

请结合以下材料加以探究。

(4分)

①《中国人的精神》写于1915年,其时欧战正酣。

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社会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连西方人也开始自己批评起自己的文明来。

该书出版后,立即在西方、特别是在德国引起轰动效应。

②民国以来,国内形成一股竞相趋新与追求“西化”之风。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

远去的砖瓦窑

陈荣力

①江南的田野和村庄,绿树葳蕤,河湾交叉,一片鱼肥稻香里,那黑油油的土地更是插一根筷子也能吐叶发芽。

然而也因为肥沃加上人口稠密,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最珍贵的资源。

因此若非有空旷的湖泊、水塘,废弃的小丘、土包,一般的村庄难得有制砖、烧瓦的砖瓦窑,砖瓦产品的紧张也向是乡间的一大难题。

或许是凭借了勾连官河的交通便捷,或许更是倚仗了河湾处一大片水浸低洼田的天生资源,小时候与我家一河之隔的江桥村,稀罕地有一座砖瓦窑。

很少有人能说得清砖瓦窑的年岁,但砖瓦窑石砌窑身罅缝中摇曳的小树、细藤以及窑顶茂密的棘藜、野草,却无声地言说着砖瓦窑经历的风雨和沧桑。

②砖瓦窑的忙碌和热闹是从秋收以后开始的。

那时候搅拌泥坯的搅拌机终日嗡嗡地响着,村里的男劳力、女小工像辛勤的蜜蜂在窑场上进进出出,他们或拉泥或制坯或脱模,忙碌而不失秩序,疲惫中显着亢奋。

砖瓦窑真正激动人心的场景是装窑后的点火时刻。

那时候窑门已经封死,柴火全部填充,那张暗黑的八仙桌也已摆放在被里三层、外三层村民围着的窑门口。

八仙桌上点燃着大红的蜡烛、黄色清香,摆放着煮熟的猪头、鸡鸭和鱼肉,当一拜天地、二拜四方、三拜窑神的仪式一结束,随着窑头师傅“点火”一声吼,早站在窑身四周点火孔旁的男劳力,争先恐后将点燃的火炬向点火孔中掷去。

刹那间,一条灼热的火龙便在窑身里窜滚、翻卷起来。

自此,那白天洇漫成淡淡云衣的袅袅白烟和夜晚映红一角天空的灿灿火星,成为田畴和河湾边一年四季最让人憧憬的风景,在无数村民的眼中、心头飘拂、盘桓。

③作为田野和村庄里最高的建筑,不乏新奇和神秘的砖瓦窑是小时候最充满乐趣的地方。

放学后分成国、共二军爬砖瓦窑“攻守山头”,偷窑场里的泥坯搓泥蛋、掼“烂泥炮”;夏秋季节从窑场的断砖乱瓦堆中抓蟋蟀,冬天猫在暖暖的窑洞里偷偷学抽烟……如此的动作和场景,差不多是住在砖瓦窑附近孩子共同的记忆。

与这记忆相伴的还有颇为和善的邵瘸子。

邵瘸子原是江桥村的泥水匠,一次给外村人造房子时不小心跌下来落下了残疾,村里因此让他干了相对轻松的管砖瓦窑的活。

邵瘸子基本不骂去砖瓦窑玩的孩子,即使我们有时玩得出格,他也只是好言好语相劝。

④大约在邵瘸子管窑后的四五年,分田到户开始了,原是江桥村集体财产的砖瓦窑转给了邵瘸子一家承包。

也算是邵瘸子运气,分田到户后农户们渐渐富起来,造房的数量急剧增加,邵瘸子的砖瓦窑不但秋冬两季红红火火,连春夏时节都不得清闲,那些从四邻八乡赶来买砖瓦的农船,经常挤满了整个河湾。

虽然生意一直那么红火,但邵瘸子的砖瓦产品质量依然过硬,价格也不“敲竹杠”,遇到一时凑不齐砖瓦钱的造房人家,他也从不急赤白脸地去催债,不久前江桥村造水泥路,邵瘸子还捐了十几万元。

听了这样的评说,遥望河对岸空旷的田畴河湾边,那白天袅袅白烟依然洇漫成淡淡云衣、夜晚灿灿火星继续映红一角天空的砖瓦窑,我总有一丝莫名的感动。

⑤再次关注邵瘸子是两年前的事,缘于媒体上一条触目惊心的新闻,报道了邵瘸子一家三口驾车撞树自杀的消息。

原来,因损坏耕地和污染环境,邵瘸子的砖瓦窑早在十余年前就被拆除了,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邵瘸子先后到外乡投资办过轮窑厂、轧石场等企业。

不知是办厂的失利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前几年他竟悄悄干上了高息集资的营生。

最终同所有高息集资者的归宿如出一辙,当脆弱的资金链断裂之后,面对几千万的欠债,邵瘸子和老婆女儿一起走上了绝路。

⑥大约在那场车祸过去的半年后,我又去了一趟已十几年没回去的江桥村一带。

江桥村及附近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昔日江桥村村口那空旷的田畴和河湾更被众多高低参差、样式不一的房屋、厂房所取代。

⑦回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我的眼前老浮现从前熟悉的砖瓦窑的画面,想到了邵瘸子和那些乡民们。

很难知晓众多笃信靠双手吃饭、凭勤劳致富的人们,是如何受虚幻利益的诱惑纷纷不计后果对邵瘸子的集资活动趋之若鹜的。

每个人的情形不同,原因或许多种多样,但我想土地的渐渐远离或失去,也是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砖瓦窑为印记的那个时代为我们所熟稔、感觉踏实的话,那么已悄然转型的这个没有了砖瓦窑、渐渐远离土地的时代,无疑有很多东西让我们陌生和恓惶。

啊,远去的砖瓦窑……

(选自2014-09-23《文汇报》有删改)

7.请赏析第①节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8.第②和④中的划线句都写到了白天的袅袅炊烟和夜晚的灿灿星火,作用分别是什么?

(4分)

9.下列对题目“远去的砖瓦窑”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远去的砖瓦窑”中寄托有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B.“远去”的含义是我渐渐远离家乡,远离家乡的砖瓦窑。

C.“砖瓦窑”是行文的线索,串起我对家乡人、事的思考。

D.“远去的砖瓦窑”给人以时间推移感,留下思维的空间。

10.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第⑦段中双横线“很多东西”的内涵。

(3分)

11.请搜集文中信息,介绍“邵瘸子”其人。

(3分)

12.联系全文,请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对结尾进行赏析。

(4分)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是处红衰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

(2),凝绝不通声渐歇。

(白居易《琵琶行》)

(3),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4)君子固穷,。

(《论语》)

(5)借书满架,。

(归有光《项脊轩志》)

(6),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7)水至清则无鱼,。

(班固《汉书》)

(8)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孟子《鱼我所欲也》)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方。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①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自东汉末年文人之手。

14.本诗前两句采用了《诗经》中的手法。

(1分)

15.下列各项对诗歌划线句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以乐景衬托哀情。

B.第三、四句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

C.第四、五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D.最后两句中“离居”点明“同心者”处境,含蓄写出离居之因。

16.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

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于鱼涪津,遂围武阳。

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

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公孙述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

(汉武)帝必欲降之,又下诏谕述。

述终无降意。

帝戒吴汉曰:

“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

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

帝闻之大惊,让汉曰: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

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

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

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

“吾与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诸将皆曰:

“诺。

”于是飨士秣马,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

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

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

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

帝报曰:

“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

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

”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必欲降之(   )

(2)贼若出兵缀公(   )

(3)于是飨士秣马(   )(4)遂军于其郭中(   )

18.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公转营迫之②丰因围之③以大众攻尚④具以状上

A.①②用法相同,意义不同;③④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B.①②用法不同,意义不同;③④用法相同,意义相同。

C.①②用法相同,意义相同;③④用法不同,意义相同。

D.①②用法不同,意义相同;③④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20.请概括刘尚被困之因。

(2分)

21.联系全文,按照提示完成下表。

(4分)

汉武帝对吴汉态度

具体内容

如何评价汉武帝

戒吴汉

莫轻敌,据广都

(3)

责吴汉

(1)

(2)

还广都,得其宜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原才

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

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

“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

“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

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非所逆睹已。

【注】①戢戢:

聚集、众多貌。

②蒸:

兴起,含渐成之意。

③雠:

应答,响应。

④尸:

主持,居于。

⑤一命:

命,官阶。

周代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级别。

后泛指官职低微。

 ⑥逆睹:

预见。

22.下列填入第①段方框中最恰当的虚词是(   )(1分)

A.矣B.乎C.兮D.耳

23.第①段中引用“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有何作用?

(2分)

24.请从对比映衬角度赏析第②段文字。

(3分)

25.下列各项根据第⑤段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定有君主会推行“吾说”并获得成效。

B.最大期待是有国家者、士大夫移风易俗。

C.作者对自己的观点自视甚高,充满自信。

D.能够预见的是循法而做之后人才得其所。

26.本文题为“原才”,试结合题意简要评析本文论证思路。

(4分)

二、写 作(70分)

27.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方孝孺: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培根:

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

那么回答则是:

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参考答案:

1.源于同情心(1分)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品质(特征等)(1分)。

2.“或者是一个假设”是对“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的补充说明,似乎会因此影响其说服力;实际上,这是一种有意的让步,为下文充分论证铺垫,给读者科学严谨、不武断的印象;同时,下文作者从实际生活的一般特征角度为这一假设做了充分证明,让读者很清晰地看到所谓的“假设”是完全成立的;可见,并不因此影响说服力,反而体现了作者行文的曲折之妙。

(任答3点即给3分)。

3.第⑦段通过与“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等进行对比,突出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在于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心灵的生活(1分)。

是对中国人过着心灵的生活做进一步论述,是对中心观点的推进论证和补充完善(1分),从而使得论述更加全面严谨深刻(1分)。

4.A5.C

6.(给分提示:

明确看法,既可以肯定、否定,也可以辩证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1分;阐述原因,2分;语言表达,1分。

附:

“阐述原因”角度

文本的特定时代性分析:

针对国外对自我文化的反思亟需汲取他国文化以自救,国内的“西化“之风;

主观、偏袒之处分析:

中国人的礼貌本身也具有繁杂特点;“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过着孩子般的生活”的观点,缺乏严谨的论证等;

本文理性客观之处分析:

从国人的“温良”入手探究,逐步探究根源中国人过着“心灵的生活”,并且为此逐一寻找依据,论证完整而严谨、对国人“缺乏卫生习惯”、“缺乏精确的习惯”、“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等方面都做了客观的论述等。

7.运用夸张的手法(1分),强调突出了江南一带的土地异常肥沃珍贵(1分),又为下文砖瓦窑的繁荣和百姓依赖砖瓦窑生存作铺垫(1分)。

8.第二段以袅袅白烟和灿灿星火渲染了砖瓦窑的忙碌和热闹气氛(1分),同时象征着砖瓦窑的生意红火,乡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充满希望(1分)。

第四段借袅袅白烟和灿灿星火形象生动、极富画面感地为肯定邵瘸子货真价实的经营(1分)和助人为乐的行为营造了氛围(1分)。

9.B

10.对物质金钱的渴望;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手段;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虚假的泛滥等等。

(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

11.邵瘸子原是江桥村的泥水匠;因给人造房不小心跌落落下残疾,获得管砖窑的工作,在分田到户的年代里他幸运地承包了砖瓦窑;为人和善,做事有良心;邵瘸子高息集资,先后到外乡投资办过轮窑厂、轧石场等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邵瘸子和老婆女儿一起走上了绝路。

(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

12.形式上:

点题,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为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任答2点即可)。

内容上:

仅一句话又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感叹砖瓦窑的远去也带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也表达了对让人感觉踏实的那个时代的不舍;曾经熟悉的砖瓦窑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依赖砖瓦窑为生的乡民变得有点陌生,让人恓惶。

(任答2点即可)

13.

(1)苒苒物华休

(2)冰泉冷涩弦凝绝

(3)何时倚虚幌(4)小人穷斯滥矣

(5)偃仰啸歌(6)一水护田将绿绕

(7)人至察则无徒(8)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14.起兴(兴)15.D

16.诗歌写思妇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游子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1分),“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1分),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1分),同时也表现了他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1分)。

17.

(1)使……投降;招降

(2)牵制;(3)喂饱;(4)驻扎。

18.现在我们(军)和刘尚两处都受到围困,两边的兵力已经不能会合,这其中的祸患是难以预料的。

我准备悄悄率军到大江南岸和刘尚会师,合力抵抗敌人。

(评分说明:

采用扣分制,每分句至多扣1分,扣分点:

省略;既、接;量;潜师、省略、就;并兵。

19.A

20.主观原因,吴汉不听从武帝告诫轻视敌人,贸然深入并和刘尚分别扎营,危急之时不能相援。

客观原因:

公孙述抓住战机,分兵攻打。

(主观原因1分,客观原因1分)

21.

(1)临事乱,轻敌深入

(2)赞(慰)吴汉(3)有远见、有智谋;待臣下宽容,善鼓励。

22.B

23.把社会风尚对人心的影响与风对万物的影响形成类比(1分),从而论证了社会风尚对人心的影响起初很微弱,但是最后却不可抗拒的观点(1分)。

24.本段把先王之治天下,贤才当路,天下为之一新的情形与世道教化衰微,人才不得其用以致形成影响的情形进行对比(1分),突出了人才任用的重要性(1分)。

同时,又以在野之人才“倡仁义”与“倡功利”相互映衬,点明社会风尚会因之而大受影响的结果(1分)。

从而进一步凸显人才选用的重要性(1分)。

25.C

26.本文探究人才问题,开篇开宗明义揭示论点,以社会风尚决定于人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对比“治世”、“衰世”的不同影响,突出人才任用之法;之后反驳在势君子“无才”的谬说,从而提出陶铸人才即使官小职微也责无旁贷;最后以陶铸人才的成效收束,提出倡议;(以上各点答到3点即给3分)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1分)

27.(70分)参照xx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