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2474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docx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docx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

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职业高中语文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议论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现象。

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背景

贾谊:

(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的文学家。

年少时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器重。

后遭权贵嫉妒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为梁怀王太傅。

终因怀才不遇,年仅33岁就抑郁而死,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

背景:

1、战国末期与社会历史概况: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先后进行改革。

魏,李悝的变法;楚,吴起的变法;韩,申不害的变法;秦,商鞅变法。

秦过逐渐强大,于前221年灭齐,统一天下。

施用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2、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二、破题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三、分析课文的一、二段

第一段:

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

对内:

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

对外:

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第二段:

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

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

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第三层:

九国兵败,臣服于秦。

运用对比,反寸秦国的强大。

第四层:

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小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1、请同学朗读第三段:

第三段:

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

写秦始皇的“攻势”。

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__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

写秦始皇的“守势”。

实行愚民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第四段:

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平凡之极。

“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

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

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

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

提倡仁政,反对__。

第三层:

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三、归纳

1、对比手法的运用:

⑴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

⑵秦国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⑶陈涉与九国的实力的对比;

⑷陈涉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

2、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3、语言生动形象:

⑴华丽的词藻;

⑵铺排的气势;

⑶排比的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课课练》。

职业高中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

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

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

(板书课题)

2、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大家可能知道李白有一句诗:

“大鹏一日腾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__主席有两句诗词: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都是化用了古代一位名人的文句。

这位名人是谁,能有这样大的魅力,竟使诗仙李白、一代伟大领袖__都借鉴他?

使历代文人如陶渊明、苏轼模仿他,连鲁迅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这人是谁?

他就是庄子!

前几句诗词就是化用了他《逍遥游》中的文句。

《逍遥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逍遥游》。

这一课是本单元最难的一课,希望同学们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一点。

那么,我们从《逍遥游》中学习什么呢?

二、解题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

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

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2.背景材料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

孟子所说:

“争地以战,__盈野;争城以战,__盈城。

”(《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__;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3.《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南华真经》)一书,计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在战国时代的丰富和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给了后世以深刻、巨大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他关于道的理论,为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他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是对世俗观念、日常意识的重大超越;他关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为后世中国无神论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具有反抗__制度和等级压迫的进步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纠正自身的文化偏向,也具有很大价值。

从文学价值方面来讲,《庄子》一书展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

“其为文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这是很精当的评论。

至于书中主观、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1.投影展示庄子画像,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疑难字的读音以及断句和语气。

2.再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

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古代散文的韵味来。

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3.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参照注解自己翻译,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北冥mínɡ鲲kūn抟扶摇而上tuán坳堂āo

蜩tiáo莫之夭阏yāo枪榆枋fānɡ夜舂米chōnɡ

(2)注意下列加粗词以及语句的意义

①怒而飞:

振翅而奋飞。

怒,通“努”,振奋的意思。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动风起,这大鹏鸟就借风力迁往南海。

海运,指海的运动,海动必然风起涛涌。

③《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事情的。

《齐谐》,书名。

志,记载。

“……者……也”,表示判断的句式。

④“谐之言曰”五句:

《齐谐》书上说:

大鹏迁往南海时,初飞时以翅膀击起水花而上,高达三千里,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九万里。

它是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的。

⑤“天之苍苍”三句:

天色深青,难道是它的本色吗?

它是高远而没有什么边际的吗?

其,通“岂”。

至极,穷尽。

⑥“且夫风之积也不厚”两句:

水的聚积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且夫,承接连词,表示进一层议论。

⑦莫之夭阏:

即莫夭阏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夭阏:

阻挡。

⑧奚以……为:

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为,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呢。

⑨三餐而反:

反,通“返”。

⑩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之,此,这。

何知,即知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四、研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1.指定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生思考:

问题①:

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问题②:

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问题③:

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解说:

这三个问题较为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价,明确答案:

问题①:

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问题②:

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问题③:

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3.理清第一段思路

①学生齐读第一段。

②学生自己理思路,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③教师点评本段思路: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如垂天之云”。

这只鸟不止于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

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怜和可笑。

④师生共同归纳思路(板书)。

4.根据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5.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是第一段,而万物“有所待”是更好理解“逍遥”的基础,必须抓住意象特征,通彻理解。

理清思路,是背诵课文的途径。

六、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自然段。

2.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

2.研习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情况

1.学生分小组背诵,由另外小组订正。

2.学生齐背第一段。

3.学生听写疑难词语。

二、学生自读、自译二、三自然段

1.听读。

听录音带,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朗读过程中的断句以及语气。

2.跟读。

(要求:

声音低点,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语气来)

3.默读。

参照注解自译二、三自然段,有疑难之处,随时质疑,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投影:

(一)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小知不及大知zhì朝菌zhāo蟪蛄huì穷发之北fà斥yàn

沮jǔ数数然shuó泠然línɡ恶乎待哉wū

(二)注意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意思。

①小知不及大知:

见识短浅的小智比不上见识深远的大智。

知,即“智”,指智慧才能。

②奚以知其然:

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奚以,即“以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然,代词,这样。

③穷发之北:

草木不生的北极荒远之地。

④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到哪里去?

“奚适”,即“适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⑤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辩,通“辨”,区别。

⑥而征一国:

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而”,通“耐”,能。

⑦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世人都非议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非,非议。

⑧犹有未树也:

树,名词用作动词,树立。

⑨旬有五日:

“有”通“又”。

⑩恶乎待哉:

凭借什么呢?

恶,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研习二、三自然段

(一)研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思考: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

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

“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

汤之问棘,点明了“小大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2)问:

“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对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质疑,也可予以反驳。

教师点拨: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

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明确: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二)研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解说: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复述范例: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

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何谓“逍遥”呢?

庄子告诉我们: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

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3.问:

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

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如下: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

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四、探究式阅读

关于“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

课文补遗

“至人”“神人”“圣人”说法种种。

说法之一:

“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

《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对此句的注释是:

“至人无己:

修养的人忘掉自我。

神人无功:

修养较高的人无意追求功业。

圣人无名:

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

”《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释为:

“无己,无我。

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

庄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逍遥游。

无功,不追求功。

无名,不追求名。

庄子认为‘至人’比‘神人’‘圣人’为高。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0年)在注释《逍遥游》时也说:

“第一句,‘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的人,能达到任天顺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己’)的境界。

第二句‘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

……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养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为第三等。

说法之二:

“至人”“神人”“圣人”属同一境界。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见《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见《新讲台:

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异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用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

”(见《寓言重言卮言》,《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六期)

说法之三:

含糊其辞,闪烁不定。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课《逍遥游》的课__解是:

“至人,庄子认为修养的人。

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

无己,无我,即忘掉一切。

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

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

无名,不求声名。

”“至人”“神人”“圣人”义相近,仿佛是说三者属同一境界。

“无己”,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那么,“无功”呢?

“无名”呢?

它们算不算逍遥游?

“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些都不得而知。

说法之四:

如果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话看做是运用了“互文”辞格,互文见义,参互理解,情形当会明朗得多。

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样,都“无己”“无功”“无名”。

或曰,只要“无己”“无功”“无名”,就可以称作“至人”,也可以称作“神人”或者“圣人”。

也就是说,无己、无功、无名,共同构成了庄子心目中最为理想的人格特征。

庄子认为,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便进入了“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国,即“逍遥游”。

或曰,能够进入“逍遥游”,便会“无己”“无功”“无名”。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研习二、三自然段,把握作者由对“有所待”的否定提出“无所待”的主张,进而通过浅显短文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难怪鲁迅先生会说: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

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2.浅析《庄周家贫》在写作方法上有何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2.初探对“逍遥之游”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第1题,学生自由口述,作一般检查。

第2题,抽一至两名同学简析,然后教师评价、归纳、明确:

《庄周家贫》是一则寓言,既体现了《庄子》以寓言见长的特点,又体现了庄子散文的又一特色:

写得幽默、辛辣,表现了很高的讽刺艺术手腕。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根据自己找出的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简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解说:

可以给学生作一些提示,如从比喻时选材的特点、夸张、拟人达到的效果等方面去分析,以避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交流看法,统一意见,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分析情况。

3.教师点拨

①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

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

蜩与学鸠、斥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方面说明小虫小鸟局限于自己促狭的活动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和大鹏一样,也是自得其乐适性逍遥的。

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②探大胆的构思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11千岁为春,11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

在庄子的笔下,鱼可以化而为鸟,冲天飞起;鸟可以自视甚高,互相嘲笑;人可以有俗人、至人、神人、圣人之分,他所想象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又有谁能创造得出呢?

那种境界的人格化、具体化,使人明知其假,宁信其真。

庄子随心所欲想象出的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诳人,而是其构思匠心的必然体现。

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

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

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③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

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

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

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可见,这个一心要飞离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

4.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生动透彻。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

“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②想象奇特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