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课一起来养蚕教案教学设计.docx
《第05课一起来养蚕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5课一起来养蚕教案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5课一起来养蚕教案教学设计
第05课一起来养蚕教案教学设计
第5课《一起来养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5课。
本课以养蚕活动作为认识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的载体,学生通过饲养和持续的观察活动,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
从而了解到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1“观察蚕卵孵化”,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蚕卵的孵化过程,了解蚕卵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活动2“观察蚕宝宝的变化”,让学生学习饲养蚕宝宝,为了进一步巩固数据分析的能力,在学生观察了蚕幼虫阶段特点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记录这一阶段蚕生长过程的变化数据,知道蚕每次蜕皮后体长有明显的变化。
了解蚕从幼虫期化蛹的变化过程。
知道蚕的幼虫经历四次蜕皮后会吐丝结茧化成蛹。
活动3“蚕的一生”,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了解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最后再参照养蚕的方法去饲养蝴蝶,观察并记录蝴蝶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学情分析
对于没有饲养过蚕的学生来说,或许他们在各种媒体或书籍中见过白白胖胖的蚕幼虫,但是极少见过蚕卵的,当他们看到一粒粒比芝麻还小的蚕卵时,对于它们能否变成胖胖的蚕宝宝产生了疑问。
出于天性,大部分孩子都会非常喜欢养蚕,但是并没有把养蚕与科学探究联系在一起。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较好的耐心,能够坚持进行养蚕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并且蚕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探究,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因此,本课让学生通过饲养和持续的观察活动,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从而认识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
最后再参照养蚕的方法去饲养蝴蝶,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阶段。
2.初步掌握养蚕的方法。
3.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蚕的形态变化,并通过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4.培养珍爱动物的意识及责任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阶段,并能说出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蚕的形态变化,并通过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各种图片(刚产下的蚕卵、即将孵化的蚕卵、蚕蚁、蚕幼虫、蚕蜕皮后、蚕褪下的皮、蚕开始吐丝、吐丝完成一部分、已经完成吐丝的蚕茧、剪开的蚕茧、蚕蛾交配、蚕蛾产卵;大红蛱蝶的卵、幼虫、蛹和成虫),各种视频(蚕进食、蜕皮、吐丝、产卵)。
学具准备:
放大镜、直尺、不同孵化阶段的蚕卵、蚕幼虫、蚕茧、蚕蛾、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
展示本课情境图片。
妍妍和波波在校园里交流关于养蚕的事情。
妍妍手拿一纸板的蚕卵给波波看,波波仔细观察蚕卵的外形。
问题:
蚕卵会变成蚕宝宝吗?
交流: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蚕卵会变成蚕宝宝吗?
(二)活动探究1.活动1:
观察蚕卵孵化
讲述: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
任务:
用放大镜观察刚产下的蚕卵,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记录蚕卵的外部特征。
提醒:
小小的蚕卵也是一个生命,要小心呵护。
交流:
蚕卵的外部特征是怎样的?
小结:
刚出生的蚕卵是淡黄色,形状是略扁的圆形,蚕卵很细小,直径约1毫米。
任务:
持续观察蚕卵的颜色及形态变化,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
讨论:
蚕卵在孵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汇报:
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
刚出生的蚕卵是淡黄色,经1~2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3~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直至孵出小蚕。
问题:
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
交流:
各小组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
蚕卵孵化后的蚕宝宝像小蚂蚁,体小而黑,长约0.3厘米,长满细毛,会咬破卵壳钻出来,吃嫩桑叶,我们称为蚁蚕。
2.活动2:
观察蚕宝宝的变化
问题:
从蚕卵孵出来的蚁蚕,是幼虫阶段的开始。
蚕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表达: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讲述:
我们可以把蚁蚕放在纸盒里饲养,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做记录。
问题:
蚕卵孵化后,我们要怎样饲养才能保证蚕宝宝健康生长呢?
任务:
在纸盒中饲养蚕宝宝。
养蚕要点:
(1)桑叶要新鲜、干净,清洗后的桑叶要晾干。
如附近没有桑树,可每次多采摘一些,把桑叶洗净,晾干表面水分,用湿毛巾包好后装入塑料袋内密封。
或者把桑叶放置于冰箱冷藏室内(5℃),可保鲜一段时间。
(2)蚁蚕要用切碎的桑叶喂养,待其外表颜色转为白色后可以喂养整片叶子。
(3)每天清洁养蚕的纸盒,及时清除盒内的蚕粪及不新鲜的桑叶。
建议学生用透气较好的纸盒饲养,如果用塑料盒饲养,可先在底部垫一张纸板,以便于清理。
(4)发现病蚕要及时隔离。
受天气等环境因素影响,饲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蚕,要提醒学生将病蚕及时隔离出来,转移到独立的盒子里,但不要随便丢弃。
(5)用带有小孔的透明盖子完全覆盖在纸盒上,以防止老鼠、蚂蚁、蟑螂等动物伤害蚕。
问题:
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活动:
观察蚕在幼虫阶段身体生长变化的情况,并记录体长、外形和蜕皮情况。
交流:
蚕在幼虫阶段一共要蜕皮几次?
蚕是怎样蜕皮的?
蜕皮前后有什么变化?
分享:
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
蚕在幼虫阶段一共发生四次蜕皮。
蚕蜕皮前开始不吃也不动,称为“眠”。
蚕蜕皮从头开始慢慢向后脱落,乍看之下,好像两条蚕接在一起。
蚕在第一次蜕皮后,每隔六七天“眠”一次,每蜕皮一次,食量就会逐渐增加,身体也会变大,蚕在幼虫期需要“眠”四次。
交流:
蚕在幼虫阶段体长和外形会发生什么变化?
分享:
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
蚕在幼虫阶段体长明显增长,身体长胖变粗;颜色逐渐变淡,从黑色变成白色。
活动:
观察并记录蚕在吐丝结茧过程中的变化。
交流:
蚕在吐丝结茧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分享:
各小组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
蚕在吐丝前不再吃东西,身体也会变短些。
蚕喜欢在小格子或角落里吐丝。
蚕吐丝将自己包裹在椭圆形的小空间里,这个由蚕吐丝形成的小空间称为“茧”。
问题:
蚕为什么要吐丝结茧,从而把自己严严地包起来呢?
茧里面的蚕变成了什么样子?
活动:
剪开蚕茧,小心地取出蛹,仔细观察。
交流:
茧里面的蚕变成了什么样子?
分享:
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
蚕吐丝完成后在茧里做最后一次蜕皮,就变成蛹。
蛹呈浅棕色,且颜色会逐渐加深。
3.活动3:
蚕的一生
问题:
蚕茧还会发生变化吗?
蛹变成了什么?
分享:
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
茧里的蛹羽化成蛾,蛾会排泄碱性的液体溶解蚕丝,然后从湿润的一端钻出来。
活动:
观察蚕蛾,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记录它的外形特点。
交流和分享:
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
蚕蛾是白色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羽毛状的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腹部比较大。
问题:
回顾蜻蜓的外形,并与蚕蛾进行比较,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交流:
学生回顾旧知识,分享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
蚕蛾与蜻蜓一样,具有三对足,有两对翅膀,它们都属于昆虫。
讲述:
蚕蛾破茧而出后,雌蛾与雄蛾交配,然后产下蚕卵。
雄蛾在与雌蛾交配后不久便死亡,雌蛾则在产卵后死亡。
讨论:
蚕的一生有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汇报: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指导和整理。
小结: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阶段。
阶段
外形特征
行动
食物
卵
圆形,黑紫色,像米粒大小
不会动
不吃食物
幼虫
圆筒形、身体有环节,从黑褐色逐渐变成白色,从约3毫米长到8厘米左右
爬行
吃桑叶,随着身体不断长大,食量也逐渐增大
蛹
椭圆形,棕色
一般不动,受到刺激会动
不吃食物
成虫
白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长出翅
不会飞,能振动双翅,会爬行
不吃食物
4.实践:
养蝴蝶
任务:
参照养蚕的方法饲养蝴蝶,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发育过程。
交流:
观察大红蛱蝶的发育过程,交流蝴蝶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
小结:
蝴蝶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蝶四个不同的变化阶段。
七、板书设计
第5课一起来养蚕
蚕的一生:
卵→幼虫→蛹→成虫
第02课开花和结果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命的延续
第2课开花和结果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植物的生长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2、能持续观察并记录植物开花、结果及果实成熟的过程。
3、养成持续观察和记录植物变化的习惯。
二、重点
知道植物的生长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三、难点
养成持续观察和记录植物变化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花的图片
2、出示生活情境图:
课本P4页图片,这是番茄花蕊吗?
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番茄植株,感受开花和结
果的魅力吧!
4、板书课题:
“2、开花和结果”
(二)讲授新课
1、活动1:
开花了
(1)图片出示-幅番茄图片呈现开花过程中的三种不同状态:
刚形成的绿色花蕾、萼片已展开的黄色花苞、盛开并露出花蕊的花朵。
(2)任务:
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
观察番茄等植物的开花过程,描述花的各组成部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大小、颜色、形态等方面的变化)。
(3)植物的花一-般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
其中,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
(4)用镊子轻轻掰开番茄花或其他植物花雄蕊,露出雌蕊部分。
分别用棉签轻轻触碰雄蕊和雌蕊的顶端,记录你的发现。
发现:
柱头上有黏液、花药上有花粉。
2、活动2结果了
(1)植物开花后,雄蕊的花药裂开,成熟的花粉通过传粉过程传到雌蕊的柱头上,当花粉落在柱头上,受到柱头分泌物质的刺激后,花粉粒就萌发出花粉管。
花粉管迅速伸长,沿着中空的花柱进入子房并到达胚珠。
在胚珠逐渐发育成种子的同时,子房壁逐渐发育成果皮,果皮包裹着种子,形成果实。
(2)植物结果的共同特点:
果实在雌蕊部分形成、果实逐渐膨大、果皮颜色或形态会发生变化。
3、科学阅读:
谁帮花儿来传粉
一朵完全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
当雄蕊花药中的花粉成熟后传到雌蕊的柱头.上,植物就完成了传粉过程。
只有经过传粉后,雌蕊的子房才会发育成果实。
4、课堂小结
植物的生命周期大致经历了种子萌发成幼苗、植株生长和发育、开花、结果(形成种子)、死亡等过程。
5、板书:
2、开花和结果
开花了(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传粉
结果了(成熟的过程)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二单元第12课《探究技能分类》教案
粤教粤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探究技能分类》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类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2、知道制订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3、能在观察物体特征的基础上制订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4、能在生活中运用分类的方法,对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习得分类的探究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分类的方法,并能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中。
重点
根据岩石的表面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并进行分类。
难点
在分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同一个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
在家长的陪同下,波波和妍妍周末来到河岸边收集岩石。
这里的岩石真多呀,他们很快就收集了许多岩石。
看着这些岩石,波波突然产生了探究问题。
问题:
这些岩石的大小和形状都不一样,是同一种岩石吗?
2、交流: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我们该怎样给岩石分类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4、板书课题:
探究技能:
分类
走入情境
交流
齐读课题
本课情境图展现了一堆形状、颜色不同的岩石,配以卡通人物的问题“这些岩石的颜色和形状都不同,是同一种岩石吗?
”,引发学生对岩石的分类进行思考。
讲授新课
一、方法学习
1、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放在一起,使事物有序化,这种方法就是分类。
2、任务:
我们以岩石分类为例,学习分类的方法。
3、给岩石分类,我们先观察岩石的特征,然后以岩石的某一特征为分类标准,再根据这个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
简单地说,就是先观察特征,再制订分类标准,最后进行分类。
(一)观察特征
1、我们要给岩石分类,先要对岩石进行观察,了解岩石有哪些特征。
任务:
观察收集到的岩石有哪些明显特征。
2、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岩石的特征呢?
回顾并汇报观察岩石表面特征的方法。
3、我们可以通过感官和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岩石表面的特征。
(1)用感官观察
眼看:
形状、颜色、纹理等
耳听:
岩石碰撞的声音
手摸:
岩石表面的粗糙、掂一掂岩石的轻重
鼻闻:
岩石的气味
(2)用简单的工具
放大镜:
观察颗粒的组成
铜钥匙:
测一测岩石的硬度
4、活动:
观察我们带来的岩石,了解各种岩石的表面特征。
5、步骤:
(1)给每块岩石编号,并贴上标签;
(2)运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观察每块岩石的特征;
(3)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填写观察记录表。
岩石编号
颜色
硬度
大小
颗粒大小
光泽
透明度
1
白色
较软
较大
由颗粒组成
2
黑色
硬
小
由细小颗粒组成
3
6、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给岩石编号,同时贴上标签,并引导学生记录每块岩石的特征。
(二)制订标准
1、我们对带来的岩石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我们选择其中一种特征作为岩石的分类标准。
2、可以根据岩石的颜色进行分类。
也可以根据岩石的形状进行分类。
3、还可以以岩石的哪些特征作为分类标准?
小组讨论和交流分类标准。
4、我确定的标准:
硬度
我的理由:
我们收集的岩石有些软、有些硬,因此我们可以分为软硬不同的类别。
5、还能以颗粒大小、纹理、气味、敲击声、坚固程度等多种特征作为岩石的分类标准。
(三)进行分类
1、任务:
选择岩石的一个特征作为分类的标准,将岩石分为两类。
2、尝试用岩石的另一个特征作为新的分类标准,再次进行分类。
3、比较两次分类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4、对同一堆岩石进行分类可以制定不同的分类标准;制定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的结果不同。
5、思考:
分类前后,我们桌面上的这堆岩石有什么不同?
分类可以使杂乱的岩石堆变得整齐,方便我们更好地认识它们。
二、技能训练
1、任务:
利用学会的分类方法。
给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2、怎样给书包里的物品进行分类?
3、活动:
每个同学根据书包物品的特征,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
颜色、长度、形状、材料、大小
4、展示自己的分类结果。
5、思考:
分类活动有什么特点?
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事物有序化,这就是分类。
6、分类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什么好处?
分类可以使我们的物品摆放更加整齐,有条理,方便我们寻找和取放物品。
让我们把分类的方法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更便利地生活。
三、拓展提高
1、在地质学中,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出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图片
3、介绍三种岩石
岩石
成因
特点
常见岩石
岩浆岩
岩浆在内压力的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侵入岩
喷出岩
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
由泥、沙、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生物遗体或遗迹堆积而成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地球表面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
片理结构
大理岩、板岩
指名读
明确任务
交流理解
指名读
明确任务
思考
交流
交流
交流
活动
学习步骤
观察并记录
学生活动
指名读
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交流展示
交流
明确任务
分类
比较
交流自己的发现
思考交流
明确任务
思考交流
活动
明确分类标准
展示
思考交流
讨论交流
了解岩石的分类
观察图片了解
了解
“观察特征”“制订标准”“进行分类”等教学环节则引导学生在经历岩石的分类活动中掌握分类技能。
本课引导学生在分类前对岩石的特征进行观察,然后再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将岩石分类。
教材还在学生掌握了分类技能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制订不同的分类标准,并据此对岩石再次进行分类,使学生体会到对同一堆岩石可以制订不同的分类标准,而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最后的教学环节“技能训练”则引导学生迁移岩石的分类技能,对自己书包里的物品进行分类,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分类技能应用于生活中。
拓展提高环节对岩石的三大类岩石进行了解,拓宽学生的认知。
作业布置
用学过的分类方法,给家里的生活用品进行分类。
课堂小结
我们先观察岩石的特征,然后选定某一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再对岩石进行分类。
在分类过程中,每次分类要严格遵守同一个分类标准。
制订的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
板书
探究技能:
分类
观察特征制订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使事物更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