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2134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版.docx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版.docx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版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标准〔卫生部2021年版〕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开展早期诊断和早

期干预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听力障碍对语言发育和其他神经精神发育

的影响,促进儿童XX开展的有力保障。

一、根本要求

〔一〕、机构设置。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

本行政区域规划的实际情况,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治疗工作,

指定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或具有能力的医疗机构承当听力障碍诊治

工作。

1、筛查机构应当设在有限产科和儿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中,配

有专职人员及相应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

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2、诊治机构应当设在具有较强耳鼻咽喉科学和听力学技术水平的

医疗机构中,至少配备一名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高级技术职称医师和

二名听力检测人员,并配置相应的设备和设施,由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后指定。

〔二〕人员要求

1、筛查人员

〔1〕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历

〔2〕承受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相

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书。

2、诊治人员

〔1〕从事听力障碍诊治的人员必须取得职业医师资格,并具有

中级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专业技术职称。

〔2〕从事听力检测的人员应当具有与医学相关的中专以上学

历,通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技术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

合格证书。

3、文案人员

熟练掌握计算操作技术且有档案管理工作经历的人员。

〔三〕房屋与设备要求

1、房屋

筛查机构:

设置1间通风良好、环境噪声≤45Db〔A〕的专用房间,

并配备诊察床。

诊治机构:

至少设置2间隔音室〔含屏蔽室1间〕,符合国家标准

〔GB/T16403、GB/T16296〕,设置诊室和和综合用房各1间。

2、设备

〔1〕筛查机构

设备用途

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和/或自动听

新生儿听力筛查

性脑干反响仪

计算机并接驳网络数据录入、上传及分析

〔2〕诊治机构

设备用途

诊断型听觉诱发电位仪

诊断耳声发射仪

诊断型声导抗议〔含226Hz和

1000Hz探测音〕

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性质及诊断型听力计,声场测试系统〔用

听力康复效果于行为观察测听、视觉强化测听、

游戏测听和言语测听〕

计算机并接驳网络数据管理〔保存结果原始数据〕

二、机构职责

〔一〕筛查机构

1、严格按照卫生部?

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方法?

相关条款执行。

2、建立各种筛查规章制度,遵守技术操作常规。

3、做好筛查前的宣传教育,遵循知情同意原那么,尊重监护人个人

意愿选择。

4、对进入筛查程序者,应当向其监护人出具筛查报告单并解释筛

查结果,负责复筛、转诊及追访。

5、进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根本信息登记、统计、上报。

〔二〕诊治机构

1、严格按照卫生部?

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方法?

,认证做好新生

儿听力障碍的诊断、治疗、追访及咨询等工作。

2、建立各种诊断和治疗的规章制度,遵循技术操作常规。

3、承受转诊,负责对筛查未通过儿童进展听力学和相应医学诊断,

出具?

听力诊断报告单?

,告知监护人并解释诊断结果。

4、为确诊患儿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施或提出可行指导建议。

5、资料登记和保存,统计归档并上报相关信息。

三、技术流程

〔一〕筛查

1、正常出生新生儿实行两阶段筛查:

出生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

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当进展双耳复筛。

复筛仍未

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

力障碍诊治机构承受进一步诊断。

2、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婴儿出院前进展自动听性脑干反

应〔AABR〕筛查,未通过者直接转诊至听力障碍诊治机构。

3、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听力筛查仍应当在

3年内每年至少随访1次,在随访过程中疑心有听力损失时,应当及

时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就诊。

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

〔1〕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超过5天;

〔2〕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

〔3〕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毒浆体原虫〔弓

形体〕病等引起的宫内感染;

〔4〕颅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

〔5〕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

〔6〕高胆红素血症到达换血要求;

〔7〕病毒性或细菌性脑膜炎;

〔8〕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1分钟0-4分或5分钟0-6分〕;

〔9〕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

〔10〕体外膜氧;

〔11〕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

〔12〕母亲孕期曾试用过耳毒性药物或袢利尿剂、或滥用药物和

酒精;

〔13〕临床上存在或疑心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征或遗传病。

4、在尚不具备条件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医疗机构,应当告知新

生儿监护人在3个月龄内将新生儿转诊到有条件的筛查机构完成听

力筛查。

5、操作步骤

〔1〕清洁外耳道;

〔2〕受检儿处于安静状态;

〔3〕严格按技术操作要求,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或自动听性脑干

反响仪进展测试。

〔二〕诊断

1、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应当在出生3个月内进展诊断。

2、筛查未通过的NICU患儿应当直接转诊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进

行确诊和随访。

3.听力诊断应当根据测试结果进展穿插印证,确定听力障碍的程

度和性质。

疑有其他缺陷或全身疾病患儿,指导其到相关科室就诊;

疑有遗传因素致听力障碍,到具备条件的医疗保障机构进展遗传学咨

询。

4.诊断流程

〔1〕病史采集

〔2〕耳鼻喉科检查

〔3〕听力测试,应当包括电生理和行为听力测试内容,主要有:

声导抗〔含1000HZ探测音〕.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响〔ABR〕

和行为测听等根本测试;

〔4〕辅助检查,必要时进展相关影像学和试验室辅助检查。

〔三〕干预。

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展相

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

〔四〕随访。

1.筛查机构负责初筛未通过者的随访和复筛。

复筛仍未通过者要

及时转诊至诊治机构。

2.诊治机构应当负责可疑患儿的追访,对确诊为听力障碍的患儿

每半年至少复诊1次。

3.各地应当制定追踪随访工作要求和流程,并纳入妇幼保健工作

常规。

妇幼保健机构应当协助诊治机构共同完成对确诊患儿的随访,

并做好各项资料登记保存,指导社区卫生效劳中心做好辖区内儿童的

听力监测及保健。

〔五〕康复

1.对使用人工听觉装置的儿童,应当进展专业的听觉及言语康复

训练。

定期复查并调试。

2.指导听力障碍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到居民所在地有关部门和

残联备案,以承受家庭康复指导效劳。

四、质量控制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考核评估方案,定期对筛查机构、听力障

碍诊治机构进展监视检查,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各环节进展质量控

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改良措施。

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或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承当听力障碍诊治工

作的医疗机构要建立并维护新生儿听力筛查数据库,做好新生儿听力

筛查的信息管理工作。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控制制度

1.严格做好听力筛查质控,以保证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并认

真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和登记工作。

2.通知转诊初、复筛查新生儿42天-3个月内进展听力筛查出听

力筛查报告。

3.定期参加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班培

训,保持听力筛查技术领先。

4.每月须对听力筛查质控结果进展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及时问题

并及时进展质量改良。

5.听力筛查检测信息资料记录完整,录入数据库,至少存档10年。

新生儿听力筛查寻访制度

1.新生儿听力初筛未通过时,立即或书面等方式通知新生儿

监护人进展复查,并提供XX教育;

2.敦促听力复筛未通过的患儿在规定时间内至省级卫生行政主

管部门指定的机构就诊,尽早给予治疗及干预;做好转诊记录。

3.因地址不详或拒绝随访等原因而失访者,须注明原因及备案;

4.每次通知或访视均须记录,相关资料保存10年;

新生儿听力筛查信息反响制度

1.对于初筛听力没有通过新生儿,必须立即告知其监护人42天内进

行复筛。

如联系不倒监护人,应做好详细记录。

2.对2次听力筛查没有通过新生儿,应告知监护人在3月龄内转诊至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承受进一步诊断,并

做好转诊记录。

3.及时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数、复筛数、转诊数等反响给相关的医疗卫

生行政管理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