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1128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5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地理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仿真考试(三模)

一、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中国华为公司是全球技术领先的通讯设备供应商。

2019年10月,华为公司在葡萄牙北部马托西纽什市建成了该国首个5G网络,并于年底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设立欧洲首个通讯优化服务中心,为欧洲多个国家提供4G和5G网络的技术支持。

下图为5G基站在马托西纽什市的位置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马托西纽什市5G基站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地势B.交通运输

C.人口密度D.科技水平

2.华为公司选择在里斯本设立首家欧洲通讯优化服务中心,主要因为其具备()

A.土地价格优势B.人才成本优势

C.完善的基础设施D.众多的通讯用户

〖答案〗1.C2.B

〖解析〗

〖1题详解〗

5G基站的布局要保证人们使用移动通信时能够接收到稳定的信号,因此,其布局的密度要考虑到人口分布,故C项正确。

而交通运输、地形地势、科学技术对基站布局密度影响都较小,且科学技术主要影响的是移动通信技术水平,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葡萄牙为发达国家,土地面积小,土地价格高,人口少,对基础设施要求不高,但是5G代表最先进的通讯技术,人才非常重要,里斯本相对欧洲其他国家,人才众多且工资较低,有人才成本优势。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下表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第五-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人口普查

第五次(2000年)

第六次(2010年)

第七次(2020年)

常住人口/万

3090.45

2884.62

3205.42

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21.93

16.98

15.91

15-64岁劳动力人口比重/%

70.17

71.46

67.01

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比重/%

7.90

11.56

17.08

3.通过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推知该省级行政区()

A.少儿抚养比快速降低B.总抚养比先降后升

C.劳动力人口数持续减少D.劳动力人口数先升后降

4.该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变化B.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C.环境人口容量变化D.基础设施的变化

〖答案〗3.B4.A

〖解析〗

〖3题详解〗

从表格中数据可知,该省级行政区的少年儿童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少儿抚养比降低,但后两次的降低速度减慢,A错误。

少年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总抚养比2000年-2010年降低,之后升高,B正确。

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数×劳动力比重,计算可知,劳动年龄人口先降后升,C、D错误。

故选B。

〖4题详解〗

该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总数先降后升,是因为当地所需劳动力数量变化所致,A正确。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不相符,B错误。

环境人口容量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变化,C错误。

基础设施的变化对人口数量影响不大,D错误。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常用来描述某个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下表为2000-2010年长沙市土地利用/覆被面积转移矩阵(单位:

公顷)。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00年

2010年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体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2000年总计

耕地

339083

7325

349

4740

20458

23

371978

林地

9228

704777

197

1993

16202

0

732337

草地

99

896

13069

17

89

0

14170

水体

3630

1992

587

17086

1443

35

24773

建设用地

5461

1839

19

372

23321

0

31212

未利用地

0

0

154

121

0

0

275

2010年总计

357501

716829

14375

24269

61513

58

117454

(数据说明:

以耕地为例,2000-2010年期间,339083公顷的耕地未发生转移,9228公顷的林地转为耕地,7325公顷的耕地转为林地。

5.2000-2010年期间,该市()

A.水体面积明显增加

B.耕地面积增长最多

C.林地面积减少,主要转化为耕地

D.草地增加的面积可能来自水体萎缩、退耕、撂荒等

6.仅考虑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长沙市2000-2010年()

A.城市热岛效应减弱B.粮食生产规模扩大

C.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D.建成区地表水下渗量减少

〖答案〗5.D6.D

〖解析〗

〖5题详解〗

由图表数据可知2000年水体面积为24773,2010年为24269,水体面积减少,A错误。

对比由中数据可知,建设用地由31212增长到61513,增长面积最大,B错误。

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面积最大,为16202公顷,C错误。

各种用地类型转化为草地的面积分别为:

耕地349,林地197,水体587,建设用地19,未利用土地154,所以D项正确。

〖6题详解〗

建设用地增加,水体和林地面积减少,热岛效应增强,A错误。

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生产规模减小,B错误。

水体面积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

建成区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D正确。

2020年12月19日正午时分,故宫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下图)被地面反射的金光“点”亮,散发出金色的光芒,吸引不少游客围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正大光明”匾依次被“点”亮的方向为()

A.自南向北B.自北向南

C.自西向东D.自东向西

8.欲观赏该景观,游客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①日期②客流量③时刻④天气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7.C8.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2020年12月19日正午时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地方时为12:

00。

故宫乾清宫在北京(40°N)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直射点一年都在故宫乾清宮以南位置,此时正午12:

00太阳在乾清官的正南方向,因此匾的朝向是正南方向。

由于地球的自转,使位于地球上的人觉得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所以乾清宫“正大光明”匾被金光自左而右、自西向东依次“点”亮,散发出金色的光芒,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由于地球的自转,使位于地球上的人觉得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所以乾清宫“正大光明”匾被金光自左而右、自西向东依次“点”亮,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因此,“正大光明”匾被照亮的景观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观賞“正大光明”匾被照亮的景观,需要选择合适的日期,还要选合适的时刻才有合适的太阳方位,还要晴天,雨天没有阳光照射,①③④正确。

客流量不会影响此景观形成,不需考虑(故宫每天客流量均很大),②错误。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新疆天山北翼中段森林面积随高程变化的累积百分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天山北翼中段森林集中分布的高程约为()

A.1300米以下B.1300-1600米

C.1600-2700米D.2700米以上

10.影响天山北翼中段森林下限、上限高度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水分、热量B.水分、坡度

C.光照、风力D.热量、土壤

〖答案〗9.C10.A

〖解析〗

〖9题详解〗

从图可知,海拔高于2700米后,森林面积累积不再增加,说明2700米为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低于1600米,森林面积累计小,说明森林面积小,从1600-2700米,森林面积累计快速上升,说明这一海拔森林集中分布。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影响森林的上限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热量不足导致在高海拔无法生长,而在低海拔地区,热量相对充足,影响森林下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A正确。

风力、光照、坡度和土壤对森林的分布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库木库勒地区(下图)在三叠纪末期上升成陆,中新世以后,形成地堑性湖盆。

随着地壳的差异性抬升,逐渐引起了湖盆内部的多处分裂,气候趋于干旱,风力增强。

区内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北部山地几乎无冰川分布。

中部山麓有一条贯穿东西的泉水出露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南部山地现代冰川较北部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B.地形

C.海陆位置D.地面物质

12.泉水出露带的地质构造可能是()

A.背斜B.向斜

C.褶皱隆起带D.断层

13.地壳差异性抬升对该区湖泊演化的影响有()

A.湖泊面积增大B.湖水盐度减小

C.湖泊深度增加D.湖泊数量增多

〖答案〗11.B12.D13.D

〖解析〗

〖11题详解〗

库尔勒盆地在每年的春末和夏季,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气流以明显的舌状深入高原腹地在翻越唐古拉山以后,借助柴达木盆地高压反气旋,将水汽向西输送,在本区形成一定的降水量,降雪较多;加上雪线以上面积较大,积雪存量较多易形成冰川,且南部高大山脉较多、海拔较高,B正确。

南部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应该不利于冰川形成,与题意不符,A错误。

南北的海陆位置相似,C错误。

地面物质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B。

〖12题详解〗

该区覆沙层广布,地表物质松散,易使冰雪融水及天然降水下渗形成地下水;在地下水运动过程中碰到断层构造,水沿断层线上涌出露形成泉,D正确。

背斜、向斜、褶皱隆起带均无法使地下水出露,A、B、C错误。

故选D。

〖13题详解〗

由于地壳抬升,库木库勒地区湖盆分裂成多个湖盆;地形对海洋气流的阻挡加强,气候变干,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湖水盐度增大,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盐湖;A、B错误,D正确。

湖泊分裂,气候变干,湖泊深度不会增加,C错误。

故选D。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主要由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层土淤积而成。

下图为淤地坝淤满后沟道纵剖面变化图(单位:

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淤地坝淤满后,坝的上游()

A.平均坡度会变大

B.平均径流长度变长

C.沟底侵蚀基准面抬高

D.沟道从原来的“U”型演变为“V”型

15.淤地坝淤满后对其下游的影响是()

A.冲刷增加B.产沙量减少

C.径流量减少D.洪峰滞时延长

〖答案〗14.C15.A

〖解析〗

〖14题详解〗

淤地坝拦截上游地区坡面上流失的水土,淤积成坝地,上游平均坡度会变小,A错误;河流平均径流长度变短,B错误;坝地使沟谷海拔抬高,沟底侵蚀面海拔也抬高,C正确;沟道泥沙淤积,从原来的V型演变成为U型,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淤地坝淤满后,相对于淤满前,拦水拦沙能力减弱,对下游冲刷增强,A正确;淤地坝淤满后,拦沙能力下降了,下游产沙量增加,B错误;淤地坝淤满后,拦水能力下降,下游径流量变大,C错误;淤地坝淤满后,滞洪能力下降,洪峰滞时缩短,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柔草地(主要为高寒草甸)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平均海拔3033m,年平均气温为0.7℃,年均降水量400mm。

阿柔草地夏季长势良好,10月底至第二年3月底,是高寒草甸的非生长季。

阿柔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很强。

下图为2008年7月到2009年12月的阿柔高寒草甸生态系统NEE月总量(单位:

mgC/m2/月)的季节变化图。

陆地与大气系统间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Ra+RMICROBE-PG;Ra为植物的呼吸释放碳通量,RMICROBE为土壤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质的呼吸释放碳通量,PG为光合作用碳固定的碳通量;NEE正值表示碳排放,负值表示碳吸收。

(1)相对世界上其他草地生态系统而言,分析阿柔高寒草甸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的主要原因

(2)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分别出现碳排放峰值,试分析其共同原因。

(3)Q10表示温度每升高10℃,土壤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数,反映了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程度。

阿柔草地2008-2009年的Q10平均值为3.28,趋向于生态系统Q10的平均幅度范围的上限。

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阿柔草地碳吸收能力的影响。

〖答案〗

(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生长季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生长旺盛,有利于固定CO2;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生长季夜间的低温和非生长季的低温抑制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少。

(2)此时是高寒草甸的生长季前期和末期,光合作用弱,固定的CO2少;温度较高,土壤和植被的呼吸作用较强,释放的CO2多;释放的CO2多于固定的CO2。

(3)由于阿柔草地地区的年均温较低,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敏感、响应迅速;全球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加速作用明显,土壤呼吸释放大量CO2,可能减弱阿柔草地的碳吸收能力。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阿柔草地碳吸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

〖详解〗

(1)由材料可知,"陆地与大气系统间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Ra+RMICROBE-PG;Ra为植物的呼吸释放碳通量,RMICROBE为土壤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质的呼吸释放碳通量,PG为光合作用碳固定的碳通量;NEE正值表示碳排放,负值表示碳吸收"。

阿柔高寒草甸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可以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生长季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生长旺盛,有利于固定CO2;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利于固定CO2,夜晚气温低,抑制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因此释放的CO2少。

故阿柔高寒草甸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

(2)由图可知,春季(4月)和秋季(10月)的NEE为正值,碳排放量大于碳吸收量。

此时是高寒草甸的生长季的起始和末尾,植被覆盖率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弱,固定的CO2少;气温仍较高,土壤和植被的呼吸作用较强,释放的CO2多;释放的CO2多于固定的CO2,从而使碳排放出现峰值。

(3)由材料可知,阿柔草地2008-2009年的Q10平均值为3.28,趋向于生态系统Q10的平均幅度范围的上限。

说明阿柔草地碳吸收能力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明显。

由于阿柔草地地区的年均温较低,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敏感、响应迅速,土壤呼吸所释放的CO2迅速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加速作用明显,全球变暖时土壤呼吸释放大量CO2;该地年均降水量400mm,气温升高使蒸发增强,土壤水分条件变差,草地长势可能变差,从而减弱阿柔草地的碳吸收能力。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高加索山脉地势高峻,其形成对区域气候影响显著。

下图为大高加索山脉及周边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米)。

索契是图示区域的大城市,冬季温和,夏季凉爽,临近的东北部山区还建有大型滑雪场,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大高加索山脉形成的过程。

(2)说明索契冬季温和的原因。

(3)分析索契东北部山区建设滑雪场的优越条件。

〖答案〗

(1)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在板块挤压作用下,地壳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

(2)临近海洋,受海洋影响大;北面高大的大高加索山脉,阻挡了北方的寒冷气流。

(3)海拔较高(或西风迎风坡),降雪量大(或常年有积雪);地形坡度大,利于建设滑雪坡道;靠近城市,物资等条件保障较好。

〖解析〗

〖分析〗本题以索契滑雪场修建为背景考查板块运动与地貌、气候特征成因、滑雪场区位条件分析等问题,综合性较强,难度一般。

〖详解〗

(1)从板块运动角度看,大高加索山脉位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南侧的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北部板块,使地壳隆起抬升形成山脉。

(2)材料中提到:

“大高加索山脉地势高峻,其形成对区域气候影响显著。

”结合该地位置,索契位于大高加索山的南侧,冬季高大的山脉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使索契降温幅度小;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索契位于沿海城市,冬季海洋对索契的温度具有调节作用,导致索契冬季温和。

(3)由图中看以看出,索契东北部位于山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受来自黑海的暖湿气流抬升影响降雪较多,且存续时间较长。

由等高线分布可知,索契东北部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适宜滑雪道的修建。

索契市旅游城市,游客较多,滑雪场的市场需求量较大;在东北部建设滑雪场离城市较近,可满足建设物资的需求。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马达加斯加岛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种植时间较长,面积较广,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平原和西北部平原,但单产较低。

中国专家在马达加斯加岛经过十年的研究和试种,为其培育出了多个优良稻种,使其水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下图为马达加斯加简图。

(1)说明马达加斯加需要我国帮助培育多个稻米优良品种的原因。

(2)与中部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平原相比较,分析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部水稻种植面积较少的自然原因。

(3)请你为马达加斯加进一步提高稻米单产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生产技术落后,缺少良种;马达加斯加面积广大、区域差异显著,需要不同的品种适应多样的环境。

(2)该区域盛行东南信风(或偏东风),西南部位于高原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

(3)加强水稻种植技术的培训(或学习);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

〖解析〗

〖分析〗本题以马达加斯加岛的水稻种植为案例,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析时可将水稻种植业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回答,难度一般。

〖详解〗

(1)结合材料中信息:

“马达加斯加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种植时间较长,面积较广,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平原和西北部平原,但单产较低”,可知马达加斯加岛种植水稻的环境复杂,需求的水稻品种不同;该国经济技术水平较低,粮食品种少且质量低,无法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因此需要中国帮助培育多个稻米优良品种。

(2)水稻喜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马达加斯加岛的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南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种植水稻的水分条件不利,因此种植面积较少。

(3)该国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较低,可加强培训,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水稻的需水量较大,可修建农田水利设施保障水稻生长的水分需求;改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化肥、农药、机械等生产资料的投入提高单产。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穿越沙漠冻土的高原铁路,是连接高原与内地的交通大动脉。

然而铁路建成后,高原地区风沙问题成为铁路安全运营的重大隐患,沿线有269.7km的路段(计总路段长的2.62)遭受不同程度的风沙灾害威胁,其中沱沱河铁路段(图1)是风沙危害最严重的路段之一。

青藏高原赋存大量粗碎屑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广布的沙粒。

由于该区域风向单一,所以阻沙栅栏、砾石方格等防风沙工程重点设置在了铁路的某一侧,沿路基狭长分布。

图2为该路段全年降雨量和风速分布图,图3为该路段起沙风风频图。

(1)指出导致青藏高原粗碎屑物形成沙粒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图示区域风沙活动的主要沙源。

(2)从气候角度指出该区域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在图中用表示该路段的阻沙栅栏等防风沙工程的主要分布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冻融、风蚀河床(或河谷)、沙化草地

(2)冬春(或春季);降水少,无积雪,地表裸露、干燥;多大风,风力强劲。

(3)

说明:

只需要把图例划在靠近铁路线的西侧即可,长短、南北位置不影响得分。

起沙风为偏西风,风沙危害多来自铁路西侧。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藏铁路风沙问题为背景,考查风沙活动的物质来源、动力条件,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季节及原因,防风沙工程的分布位置等知识点。

〖详解〗

(1)材料“藏铁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穿越沙漠冻土的高原铁路”,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多冻土,地表冻融侵蚀严重,粗碎屑物反复冻融,极易破碎形成颗粒较小的沙粒;图三显示区域盛行西北、偏西风,风力强劲,风力侵蚀作用将裸露河床的碎屑物质搬运沉积,形成厚厚的沙粒。

因此图示区域风沙活动的主要沙源包括风蚀河床(或河谷),以及图1显示的沙化草地。

(2)根据图2该路段全年降雨量和风速分布图可知,12月-次年4月,该区域降水少,地表无积雪,地表裸露、干燥,多疏松物质,为风沙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且多大风,风力强劲,地表极易起沙,故为冬春季或春季风沙危害最严重。

(3)材料“由于该区域风向单一,所以阻沙栅栏、砾石方格等防风沙工程重点设置在了铁路的某一侧,沿路基狭长分布”,再结合图3该路段起沙风风频图,可知该区域以偏西风为主,故风沙危害多来自铁路西侧,因此阻沙栅栏等防风沙工程应建在铁路线西侧。

结合图1中的指向标,画图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