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54讲 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课后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0948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54讲 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课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54讲 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课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54讲 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课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54讲 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课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54讲 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课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54讲 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课后练习.docx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54讲 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课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54讲 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课后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54讲 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课后练习.docx

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第54讲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课后练习

第五十四讲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

题一: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不能实现的探究目的是(  )

A.甲图中①②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植物油是否有关

B.甲图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水是否有关

C.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D.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题二:

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

他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三:

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某同学根据日常经验推测,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和温度有关,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⑴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________和实验________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

⑶实验________和实验________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

⑷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爆炸是煤矿安全事故的一种。

为了生产安全,要求井下通风状况良好,控制天然气浓度在1%以下,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挖掘时防止和减少摩擦火花的产生。

上述措施可以防止爆炸是因为破坏了燃烧的某些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四:

“纸火锅”(如图所示)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

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C.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题五: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硫在氧气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这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不同

B.烧木柴时将木柴架空,则燃烧会更旺,这是因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蜡烛火一吹就灭,是因为空气的流动而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D.划火柴时火柴梗向上,则火焰会熄灭,这是因为它接触不到氧气

题六:

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做法错误的是()

A.拨打119火警电话

B.室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用水灭火

C.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救援

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题七: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

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误的是()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D.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题八:

科学家发现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

甲烷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但目前在开采技术上还存在困难。

开采中甲烷气体一旦泄露可能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

题九:

如图所示为一种“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

乙醇属于________________(选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它是一种________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汽油中添加适量乙醇,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题一十:

今年7月底之前,七里河餐饮业所有使用高污染燃料的炉灶将全部改用清洁能源。

下列不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A.太阳能B.潮汐能

C.风能D.含硫煤

题一十一:

下列有关资源、能源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B.太阳能、核能、氢能等属于新能源

C.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

D.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题一十二:

图中提到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列做法

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A.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

B.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

C.大量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D.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题一十三: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使用含铅汽油,最主要是为了()

A.降低汽油成本

B.减少铅资源消耗

C.提高汽油燃烧效率

D.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题一十四:

“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人类普遍的饮食追求。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正常人每天都应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

B.油脂会使人发胖,故禁食油脂

C.多吃水果、蔬菜可以补充维生素

D.摄入过多的微量元素也不利于健康

题一十五:

青少年健康发育需要摄入多种营养。

⑴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除了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油脂、无机盐外,还有________,其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有________和________。

⑵“学做营养师,我来配食谱”,以下是小明家午餐的食谱单:

米饭、烧鱼块、红烧排骨、紫菜鸡蛋汤。

你认为该食谱中还必须添加________,这样会使食谱更合理。

⑶食物中的糖类给人体提供热量,某糖X在人体内发生的反应是

,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题一十六:

纯净水不宜长期饮用。

因为天然水中含有的硒等元素很难从食物中摄取,而在制取纯净水时,硒等元素也被除去。

硒是人体必需的()

A.蛋白质B.微量元素

C.稀有气体元素D.维生素

题一十七:

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健康,缺乏下列哪种元素易导致贫血症()

A.钙B.碘C.锌D.铁

题一十八: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

A.二氧化碳B.甲烷

C.乙醇D.葡萄糖

题一十九:

我国科学家用滤纸和二氧化钛(TiO2)薄膜制作出一种新型“纳米纸”,又在纳米纸上“铺”一层“萘胺”(C10H9N)染料,制成一种试纸,用于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浓度的高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钛中Ti的化合价为+2

B.萘胺中C、H、N的原子个数比为10:

9:

1

C.二氧化钛和萘胺都是有机物

D.这种试纸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题二十:

下列物品使用的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铝合金门窗B.玻璃杯子

C.塑料薄膜D.羊毛围巾

题二十一:

下列生活用品中,不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塑料水盆B.橡胶手套

C.涤纶内衣D.纯棉毛巾

题二十二:

“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题二十三:

化学在防治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1)为从源头消除污染,生产生活中要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燃料。

已知充分燃烧1k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下图所示,则________燃烧产生的气体更容易导致酸雨。

(2)某火力发电厂为了防止环境污染,需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处理。

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CaCO3+2SO2+O2==2CaSO4+2CO2。

若100g废气中含有1.6g二氧化硫,则处理1000g这种废气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___________g。

(3)某工厂以流量10L/s(升/秒)排出含硫酸9.8%的工业废水,现将该废水中排入含有氢氧化钠2%的工业废水,与硫酸反应后再排出。

要使处理后的废水呈中性,则含氢氧化钠2%的工业废水流量应为__________L/s(上述含酸废水和含碱废水密度均近似为1g/cm3)

题二十四:

从xx年开始,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增PM2.5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颗粒物,为降低PM2.5的含量,下列做法不应提倡的是()

A.大量植树造林

B.直接燃烧煤炭

C.充分利用太阳能

D.多骑自行车,少开汽车

题二十五:

下列做法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是()

A.到昆明西山旅游时随意乱丢垃圾

B.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

C.拆除建筑物时喷洒水雾

D.向滇池中大量排放生产和生活污水

化学与社会发展经典精讲

题一:

A

解析:

A选项中甲中①②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氧气有关,植物油起密封作用,与铁锈蚀无关;B选项中甲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水有关,①中有水,③中没有水;C选项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可以探究温度的影响;D选项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可以探究氧气的影响。

故选A。

题二:

(1)4P+5O2点燃2P2O5

(2)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关闭燃气灶阀门,火焰熄灭(或打火机没燃料后打不着火;或木柴能燃烧而石块不能燃烧等)(4)白磷燃烧没有在密闭装置中进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

解析:

所处环境条件(温度为80℃)相同的试管中的白磷和红磷,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烧杯中水下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与氧气相接触;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而小军设计的装置没有让白磷在密闭装置中进行燃烧,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

题三:

A

解析:

油能够燃烧,属于易燃物,“火上浇油”是指增加更易燃烧的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本题应选A。

题四:

⑴4P+5O2点燃2P2O5⑵②;④⑶③;④⑷移除了可燃物、控制温度在瓦斯的着火点以下

解析:

解答本题需明确燃烧的三个条件:

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因为白磷的着火点40℃,比较低,燃烧时条件一般写点燃,根据反应事实,此反应可写作加热;对此燃烧条件的探究须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②和④其他条件相同,白磷在通入氧气的条件下燃烧,而没有通入氧气却不会燃烧,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③和④都是白磷且通入了氧气,白磷在热水中燃烧,而在冷水中却不燃烧,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温度;通风状况良好,控制天然气浓度在1%以下是移除了可燃物;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挖掘时防止和减少摩擦火花的产生是为了控制温度在瓦斯的着火点以下。

题五:

C

解析:

空气中的纸张在点燃的条件下能够燃烧,说明纸张是可燃物,A项错误;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B项错误;“纸火锅”放置于空气中,与充足的氧气接触会燃烧,D项错误;水蒸发时吸热,使温度降低,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因而“纸火锅”在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C项正确。

题六:

D

解析:

划火柴时,火柴梗向上,则火焰就会熄灭,火柴梗始终处于空气中,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火焰熄灭的原因是下方的火柴梗得不到火焰的加热,其温度低于着火点的缘故。

故D项中的说法错误;A、B、C项中的说法均正确。

题七:

B

解析:

天然水能够导电,因此应明确家用电器着火,一定要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用水灭火,不能因灭火引发触电等其他安全事故。

本题应选B。

题八:

D

解析:

火灾时,高层建筑的普通电梯不可能正常供电,如果用电梯逃生,极易被困在电梯中,另外,烟雾进入电梯间和井道,也会危及人的安全,因此发生火灾时使用电梯撤退是错误的,其他选项的方法均正确。

题九:

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

1(或C:

H=3:

1);CH4+2O2

CO2+2H2O;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更严重

解析:

甲烷的化学式为CH4,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4=3:

1,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甲烷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一旦甲烷泄露,会引起更严重的温室效应。

题一十:

有机化合物;可再生;C2H5OH+3O2

2CO2+3H2O

解析: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化合物;乙醇可通过粮食发酵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乙醇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题一十一:

D

解析:

清洁能源是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无污染。

太阳能、潮汐能、风能都属于清洁能源,含硫煤燃烧会产生大量危害空气并能导致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气体,不属于清洁能源。

本题应选D。

题一十二:

B

解析:

空气含量最多的是氮气,A项错误;太阳能、核能、氢能等都是有待于大规模利用的新能源,B项正确;保护金属资源除了防止金属腐蚀外还有金属的回收利用等多种途径,C项错误;地球上的水资源虽非常丰富,但能被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稀少,D项错误。

题一十三:

A

解析:

B、C、D项中的做法均能起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属于“低碳生活”方式;A项中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会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特别会增加对木材的砍伐,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不属于

“低碳生活”方式。

题一十四:

D

解析:

从石油中提取的汽油就含有重金属铅,含铅汽油燃烧会产生含铅颗粒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本题应选D。

题一十五:

B

解析:

油脂也是人类必需的供能物质,为做到营养均衡,应合理摄入,而不应该是禁食。

本题只有B项中的说法不正确。

题一十六:

⑴水;水;无机盐⑵维生素⑶C6H12O6

解析:

⑴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油脂、水和无机盐是人类食物中含有的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油脂都属于有机物;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⑵米饭含有糖类,烧鱼块、红烧排骨含有蛋白质和油脂、紫菜鸡蛋汤含有蛋白质和水,除米饭外,其余食物中还各含一定量的无机盐;以上食谱中还缺少维生素,为均衡营养,还应添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⑶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以推断出X的化学式为C6H12O6。

题一十七:

B

解析:

天然水中含有的硒指的是硒元素,且硒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蛋白质和维生素属于营养素,硒不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题一十八:

D

解析:

人体缺钙容易造成骨质疏松,缺碘容易造成甲状腺肿大;缺锌易导致智力低下;缺铁易患贫血。

题一十九:

A

解析: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盐除外。

本题应选A。

题二十:

B

解析:

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以求出TiO2中Ti的化合价为+4价,A项错误;萘胺中C、H、N的原子个数比为10:

9:

1,B项正确;二氧化钛中不含碳元素,不属于有机物,C项错误;这种试纸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D项错误。

题二十一:

C

解析:

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塑料属于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羊毛属天然有机材料。

本题应选C。

题二十二:

D

解析:

纯棉毛巾是由棉线制成的,棉线属于天然纤维,不是有机合成材料。

题二十三:

C

解析:

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是SO2、NO2等,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A项不正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预防一氧化碳中毒,B项不正确;金刚石、石墨和C60中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D项不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化石燃料的燃烧则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C项正确。

题二十四:

(1)煤

(2)31.25(3)40

解析:

通过图示信息不难看出,燃煤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1000g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的质量是:

,设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2CaCO3+2SO2+O2=2CaSO4+2CO2

200128

80%x16g

解得,x=31.25g;一秒钟通过的9.8%的硫酸中的硫酸质量为10L×

×

×lg/cm3×9.8%=980g,设每秒钟通过的含氢氧化钠2%的工业废水的流量为y,则每秒钟通过纯氢氧化钠的质量是:

×

×lg/cm3×2%=20y,

则2NaOH+H2SO4=Na2SO4+2H2O

8098

20y980g

解得,y=40L/s。

题二十五:

B

解析:

大量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减少烟尘,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煤炭若不完全燃烧,可形成固体碳的小颗粒;充分利用太阳能既节约化石能源,又防止空气污染;开汽车要燃烧汽油、甲烷等燃料,这些燃料不完全燃烧会产生C的颗粒物。

本题应选B。

题二十六:

C

解析:

随意乱丢垃圾会污染环境,A错误;筷子的使用需要树木的砍伐,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不利于环境保护,B错误;拆除建筑物时喷洒水雾可减少粉尘对空气的污染,对环境保护有利,C正确;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D错误。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