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0899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docx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docx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一、冷与热

1、我发现夏季很热,冬天很冷。

2、一杯水,我们可以用手、眼、舌头来判断它的冷热,但是用眼观察不太可靠,用舌头来判断不安全。

3、刚从游泳池出来,为什么感觉比在水里冷?

人刚从游泳池起来,身上沾满了水珠,水珠蒸发吸走了人身上的热量,所以从游泳池起来比在水里冷。

4、家里哪些地方冷、哪些地方热?

家里冷的地方有:

冰箱里、空调房里、电风扇旁等。

家里热的地方有:

厨房里灶台旁、炉火旁,取暖器旁等。

5、自然界里哪些地方冷、哪些地方热?

自然界里冷的地方有:

雪地里、冰凌旁、南极、北极等。

自然界里热的地方有:

夏季的武汉、重庆、南京、新疆吐鲁番盆地,地热喷泉里等。

二、温度计

1、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要准确的知道温度,就要使用温度计来测量。

2、温度计所能测试的温度范围,称作温度计的量程。

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

3、水温计(液温计)零上温度自0℃向上,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高;零下温度自0℃向下,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低。

常用的温度计是由玻璃泡、玻璃管、刻度等部分构成的。

4、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地核温度约5000℃;钢水的温度(1500~1800)℃;木柴燃烧的温度约250℃;南极平均温度约零下25℃;月球背面温度约零下180℃.

5、温度计都有它的量程,使用时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数字显示体温计可以直接显示温度值。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记作“℃”。

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6、在气象站,通常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这样,可使箱内的温度计免受太阳光的直射,还可以保证箱内外空气自由地流通,同时也可以避免降水、强风对温度测量的影响。

7、在同一时间,测量教室内外不同地方的空气温度不相同;在一天中不同时间同一个地方的空气温度也不相同。

8、怎样正确地使用水温计?

①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②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③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④在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9、在测量水温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读数?

通常情况下,气温和水温有所不同。

如果我们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水面,温度计显示的水温开始变化趋向气温,这时的温度变了,不能准确的反应水温,所以水温计不能拿出水面读数。

10、为什么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读数?

因为体温计的下端接近玻璃泡的地方,玻璃管非常细。

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玻璃泡里的水银受冷收缩,玻璃管最细处的水银柱被拉断,使上部的水银柱不能回缩到玻璃泡里。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容地读出体温。

11、自制温度计

工具与材料:

带橡皮帽的小药瓶、红墨水、酒精、细塑料管、橡皮泥等。

制作过程:

①把小药瓶灌满染了红墨水的酒精。

②在橡皮帽上扎一个小孔,使细塑料管刚好插进去。

③把细塑料管与橡皮帽接口的地方用橡皮泥封严实。

④在细塑料管上用笔画上刻度,自制温度计就制成了。

三、热往哪里传

1、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也就是说:

热能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热不能从温度低的地方传向温度高的地方。

2、不同的材料制成的物品,有的传热快,有的传热慢。

人们利用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制作了各式用具:

铁锅、水壶是根据金属导热快制成的;保温瓶、棉被是根据非金属不善于传热制成的。

3、金属铁、铜、铝等善于导热,是热的良导体;玻璃、陶瓷、皮革、木头、棉絮不善于导热,是热的不良导体。

4厨房里的各种炊具,底部都是用金属材料制作的,这是为了使传热快,而手柄是用塑料或木头制作的,这是为了使传热慢,以免烫伤手。

5、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热能都是从太阳传过来的。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炉、太阳房等装置来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6、制作“太阳能炉”

实验材料:

纸盒子、剪刀、卡纸、铝箔、胶带、竹签、水、温度计、易拉罐。

实验步骤:

①将铝箔贴在卡纸上,把卡纸弯成弧形并放进纸盒里。

②把易拉罐剪成一个“小锅”,并用竹签串起来。

③把“小锅”放在自制的“太阳能炉”中间汇集阳光最强的地方。

7、制作保温瓶

实验材料:

有盖玻璃瓶、大烧杯、泡沫粒等。

制作过程:

①将有盖的玻璃瓶放在烧杯的中间。

②用泡沫粒填满玻璃瓶与烧杯之间的空隙,松紧适度。

③玻璃瓶里可装需要保温的物品。

四、热胀冷缩

1、在自然界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物体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4、冬天向玻璃杯中倒开水时,玻璃杯有时会破裂,这是由于玻璃受热膨胀引起的。

5、在冬季架设电线时,会把电线拉得紧一些,这是为什么?

因为冬天,电线遇冷绷紧。

夏天,电线受热下坠。

所以,在冬季施工时,要把电线拉得紧一些,防止夏天电线受热松垮。

6、在夏季架设电线时,电线不可以拉得太紧,为什么?

如果夏季施工电线拉得太紧,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会拉断电线。

所以在夏季架设电线时,电线不可以拉得太紧。

7、水泥路面为什么每隔一段留一道缝隙?

这是为了防止路面受热拱起,遇冷拉断路面。

8、会变化的杯子

(1)把两个玻璃杯轻轻叠放在一起,在将热水倒入上面的杯子里。

过一会儿,倒掉热水,轻轻拉一拉两个杯子。

现象:

两个杯子叠在一起很紧,很难拉开。

解释现象:

里面的杯子装了热水后受热膨胀挤压外面的杯子,所以很难拉开。

结论:

固体受热时膨胀。

(2)再将冰水倒入上面的杯子里。

过一会,轻轻拉一拉两个杯子,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

两个杯子可以轻松拉开。

解释现象:

上面的杯子装入冰水后,遇冷收缩,不再挤压外面的杯子,所以能够轻松拉开。

结论:

固体遇冷时收缩。

9、会变大小的气球

在烧瓶口套上一个小气球。

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现象:

放在热水中的气球鼓起来;放在冷水中的气球瘪了。

解释现象:

烧瓶放在热水中,烧瓶内空气受热膨胀使气球鼓起来;烧瓶放入冷水中,烧瓶内空气遇冷收缩使气球変瘪了。

结论:

气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五、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1、物质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不同的温度下,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2、蜡块的变化实验

工具与材料:

一小块蜡、细铁丝、金属盒、蜡烛、试管夹、

实验过程:

将蜡切成小块并放入金属盒中,放在烛火上加热,观察并记录蜡烛状态的变化。

我的观察记录:

蜡块受热后熔化成液态、最后变成气态。

3、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常常以不同形式呈现。

这些形式各是什么状态呢?

雨水

小溪、河水、井水、瀑布

雪、霜、雹

水蒸气

液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气态

4、在通常情况下,水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水通常在0℃时会结冰,水结冰时的温度叫冰点。

水通常在100℃时会沸腾,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5、水冷冻会结成冰,冰加热会变成水,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

6、蒸发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在常温下,蒸发只发生在水的表面,当水沸腾时剧烈蒸发,在水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着蒸发现象。

7、湿衣服怎样才能干得快?

湿衣服在温度高、通风、蒸发面积大的条件下干得快。

8、水的变化实验

(1)把水倒入冰箱的冷冻格中并冷冻一段时间观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的发现:

水结了冰。

(2)再把冰块装进烧杯中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的发现:

冰块慢慢融化成了水。

(3)冰块全部融化后,在水面处画上记号。

继续加热,观察水温的变化。

继续加热至水沸腾,观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的发现:

水温持续上升至水沸腾时停留在100℃不再上升。

“水汽”从烧杯中冒出来。

冒出的“水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4)水沸腾一段时间,停止加热。

待水冷却后,观察杯壁上有什么、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的发现:

杯壁上附着许多小水珠,水面下降了,烧杯中的水减少了。

水减少的原因是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刚才的实验中,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冰水水蒸气水

9、制作“糖玻璃”

工具与材料:

小锅、油、糖、竹勺、炉子。

制作过程:

①倒一点油在小锅里。

再放入糖,用小火加热。

用竹勺慢慢搅动,不让糖烧糊。

②将熔化的糖倒进凉的盘子里,让它冷却。

当糖冷却后,从盘子上慢慢取下就成了一块“糖玻璃”。

这个实验说明了:

物质的状态会随着温度的改变发生变化。

六、关心天气

1、天气总是在不停地变化,阴、晴、雨、雪等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还有风、冰雹、雾、露、霜、霾等天气现象。

2、天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的生产活动、出行和农作物的生长都经常受到天气的影响。

3、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风调雨顺是保证丰收的必要条件。

恶劣的天气将使农作物大面积受灾,造成减产甚至实收。

4、说一说,农民、飞行员、汽车司机等不同职业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它们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天气?

农民伯伯盼望农作物丰收,而风调雨顺是保证丰收的必要条件。

晴天,农作物充分地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久旱农作物更需要雨水来灌溉。

飞行员和汽车司机喜欢晴朗、无雨的天气,因为恶劣的天气容易出交通事故。

5、天气变化会对一些动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块要下雨时,蚂蚁往高处搬家,蜻蜓在低空飞行……

6、关于天气与动物的谚语:

①蚂蚁搬家,必有雨下。

②蜻蜓赶场,大水当防。

③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

④麻雀洗澡,有雨快到。

⑤鸡不入笼,阴雨降临。

⑥鲤鱼跳龙门,大雨定倾盆。

⑦大蛇横路、泥鳅上翻、蚯蚓出土,明天有雨。

7、天气谚语是我们的祖先对天气变化进行长期观测积累的经验。

比如:

①约围圈儿,快刮风。

②盐缸还潮,阴雨难逃。

③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④有雨天上亮,无雨顶上光。

⑤西虹跨过天,有雨在眼前。

七、刮风了

1、刮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为了观测风,人们利用一些现象和仪器。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例如:

南风是指由南向北吹的风;北风是指由北向南吹的风。

风向标可以准确地指示风向,根据风向标上的方向标志,就可以准确的知道现在的风向。

3、科学家把风按强弱划分为13个等级。

通常,根据一些刮风时的景象,我们可以判断风的强度:

0级烟柱直上;1级青烟稍斜;2级清风吹面;3级旗飘叶动;4级纸飞尘起;5级池水起波;6级举伞步艰;7级迎风难行;8级风吹枝断;9级烟囱摧毁;10级拔树倒屋;11级陆上很少见;12级海浪滔天。

4、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

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

5、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利用风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风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如风力发电。

广东省南澳岛大部分电力就是来自风力发电。

但风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

风的利:

①轮船在海里扬帆航行。

②利用风力发电。

风的弊:

①龙卷风破坏力惊人。

②台风过后,树倒屋塌。

6、海陆风的成因?

(在海滨,白天风从哪里吹向哪里?

晚上,风又从从哪里吹向哪里?

在海滨,白天刮海风,也就是从海面吹向陆地的风;晚上刮陆风,也就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陆地上的空气温度迅速升高,而海面上的气温变化较小,陆地上的热空气上升,海面上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这就形成了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夜晚,陆地上的空气温度迅速降低,而海面上的气温变化较小,海面上的热空气上升,陆地上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这就形成了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八、下雨了

1、下雨时自然界的一种降水现象。

2、模拟下雨

在盛了水的水槽上盖一块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

把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观察记录:

玻璃板冰块的下面聚集了很多小水滴。

小水滴越聚越大,最后掉落在水槽中。

我的解释:

水槽里的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在玻璃板的内壁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最后小水滴(“雨”)落下来了。

3、云是怎么形成的?

从海洋和陆地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变冷后,水蒸气就会冷凝成小水滴或结成小冰晶。

这样就形成了可见的云。

4、自然界中的云各种各样,有:

高积云、卷云、积雨云、层云等。

5、雨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表面蒸发的水蒸气上升,在高空遇冷变成了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经常发生碰撞与合并,并不断增大,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时,就会从高空掉下来,当低空的得气温高于0℃时,落下来的是雨。

6、人们需要知道当地一次、一个月甚至一年下了多少雨。

这就需要测定降水量。

测定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

雨量器是由盛水器、漏斗、储水筒和储水瓶组成,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筒。

7、说一说下雨的利与弊?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充足的雨水就会让植物充满生机,而缺乏雨水的地区,因为干旱,植物常会枯死。

但暴雨也会形成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淹没庄稼,冲毁堤坝,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8、由于地理位置和季节的不同,各地的降水量也不同。

下雨前天空中都有云,这说明雨来自云。

9、说一说,在自然界中刮风和下雨的过程中,太阳各起了什么作用?

在刮风和下雨的过程中,太阳起决定性的作用。

地球上各地接收太阳光照时间长短不同等因素,导致各地区的气温不同,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流过来补充,这就形成了风;有了太阳的照射,地表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这是形成雨的必备条件。

空气的流动、水蒸气上升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刮风和下雨的天气。

九、小小气象员

1、天气预报可以告诉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使我们对天气的变化早做准备。

如发布台风警报,可以使渔船及时躲避。

2、科学家用气象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形象、易懂。

3、由于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天气预报极为重要。

气象员每天都在使用仪器收集各种天气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

4、坚持观测记录天气信息,对准确分析和预报天气十分必要。

5、空气温度、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都是重要的气象信息。

在气象站里,常用百叶箱内的气温计和湿度计观测气温和湿度;雨量器则可以记录降水量,风向标和风速器用来观测风向和风速。

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天气变化的重要依据。

在各种各样的气象观察中,气温观测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6、天气预报有:

天气现象、气温、湿度、风向、风力等内容。

7、我们可以通过报纸、电视、收音机、手机、电脑等途径获得天气预报资料。

8、制作简易风向标

工具与材料:

吸管、铅笔、纸、大头针、橡皮泥、瓶盖、圆珠笔芯、剪刀、订书机。

制作过程:

①剪一块梯形的卡纸。

②在吸管的一端剪开一条缝。

③把梯形卡纸夹到吸管的缝中,并用订书机钉牢;在另一端粘一团橡皮泥平衡重量。

④在吸管中间插一个大头针。

⑤先在瓶盖内塞满橡皮泥增加重量,然后在瓶盖上贴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最后在瓶盖中间钻个小孔,将废圆珠笔笔芯的金属头插在小孔内。

⑥把吸管上的大头针插到圆珠笔笔芯里,风向标就做好了。

十、奥运与天气

1、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国北京举办。

2、举行大型的综合性运动会,气象状况对运动员的成绩有较大影响。

3、气温、降水、风速等天气因素对比赛成绩影响较大。

要了解北京地区的天气变化规律,必须依靠长期的天气观测记录和资料分析。

十一、声音的产生

1、筝发声的部位是弦;二胡发声的部位是弦;鼓的发声部位是鼓膜。

2、各种声音产生的原理是相同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在自然界里,声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

知了的声音较高,青蛙的声音较低。

女孩子说话的声音高,男孩子说话的声音低。

鼓的声音大,音叉的声音小。

雷声很大,雨声很小。

飞机起飞、降落时的声音大,小鸟叫的声音小。

4、当响着警报器的救护车迎面驶来时,警报声比较尖锐和刺耳;当救护车经过和驶离你的身旁时,警报声也随之突然变得低沉。

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5、利用玻璃杯和水,怎样使它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工具与材料:

8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木锤、大水杯、水。

制作过程:

①将大水杯装入水。

②将大水杯中的水依次倒入8只玻璃杯中,每只玻璃杯加入的水依次递增。

③手拿木锤,用同样的力敲击玻璃杯,每只玻璃杯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

6、制作“小排箫”

工具与材料:

剪刀、尺子、橡皮泥、透明胶、硬吸管。

制作过程:

①截取8根长短不同的吸管,第一根长4厘米,其它七根的长度依次增加2厘米。

然后用橡皮泥将每根吸管的一端封闭。

②将吸管按长短顺序排列,把没有封闭的一端对齐,用透明胶纸将它们粘黏成一排,就制成了“小排箫”。

十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宇航员在月球上面对面说话对方都听不见,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上课铃一响,在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能够在空气中向四面八方传播。

3、利用声音来达到控制目的的设备就是声控设备。

4、将声音传出去时,喇叭筒有将声音定向传播的作用;听远处的声音时,喇叭筒有将远处传来的声音定向收集的作用。

5、制作“土电话”

工具与材料:

塑料管、漏斗、短玻璃管、Y形管。

制作过程:

①把漏斗插入塑料管的一端,将两根插有漏斗的塑料管用短玻璃管连接起来。

②两个同学一组,就可以打“土电话”了。

③如果要进行三方同话,将三根插有漏斗的塑料管用Y形管连接起来。

三个同学一组,就可以打“土电话”了。

十三、乐音与噪声

1、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声。

乐音听起来令人愉悦,噪声听起来让人烦躁。

2、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

3、一般情况下的音量大小:

①电吹风使用时的声音为70分贝。

②摩托车启动时发出的声音为90分贝。

③风镐工作发出的声音为110分贝。

④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噪声为130分贝。

4、防治噪声的方法有哪些?

①建隔音墙,铺设低噪声路面。

②噪声大的场所,我们可戴耳罩。

③发动机的排气管安装消声器。

④合理管理交通。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噪声?

①我们要养成轻轻关门的好习惯。

②夜深人静时,我们听音乐、看电视音量要调小,不要影响别人休息。

6、制作“隔音器”

材料:

布块

方法:

①将布块叠成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3厘米的长方体。

“布块隔音器”就做成了。

②把闹钟放在枕头上,将“布块隔音器”盖在闹钟上。

将一只耳朵用棉花塞上,用另一只耳朵听闹钟的滴答声。

闹钟的滴答声变小了,这说明布块“隔音器”有隔音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