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规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052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规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规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规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规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规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规制.docx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规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规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规制.docx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规制

             

             作者:

陈伟张君

单位:

陈伟河北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张君河北靖民律师事务所律师

  摘要:

2007年出现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迅猛增长,个人金融衍生业务也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品种越来越多、参与机构越来越多的发展局面。

但受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法律风险十分突出,并成为金融衍生业务最主要的潜在风险提出了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

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是一种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英文名称是FinancialDerivatives,在多数情况下简化为Derivatives,由于正牌发展过程中,名称的叫法不统一,如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工具、衍生金融工具、金融派生品等。

[1]根据交易形式的不同,可将金融衍生品大致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类。

它们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通过交易形式与原生资产的单个或数个的多次排列组合,繁衍了极其庞大且繁杂的金融衍生体系。

现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的诞生是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972年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推出的英镑等6种外汇期货合约为标志的。

此后,各种金融衍生品在各国金融市场上层出不穷,在美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伴随信息时代而逐渐形成、发展、成熟。

20世纪90年代是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日趋成熟期,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上有上千种金融衍生品,这些都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传递的迅捷,交易速度的加快,结算的便捷,使很多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和上市交易成为可能。

市场交易所反映的信息包括了经济基本面、个体资产因素、交易信息以及群体心理效应等各方面,这是任何复杂模型都难以替代的。

[2]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是新的金融工具,产生纠纷时,有时会出现无法可依和无章可循而面临的风险。

据统计,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因做业务而发生的亏损,多半是源自于法律缺陷或不完善。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起步较晚但是其增长速度却非常快,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我国首款个人金融衍生业务,2005年我国人民币产品才上百款;2006年个人金融衍生业务实现了几近翻番的高速增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个人金融衍生业务中心《2008年全部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评价报告》统计,2007年各银行共发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3080只,2008年5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4456款,截至2009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的个人金融衍生业务在数量上累计近7500款,可以说上述数据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的全面繁荣,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正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品种越来越多、参与机构越来越多的发展局面。

按照投资方向与方式不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主要有:

(一)新股申购类

2007年资本市场的火爆让新股申购类银行产品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人民币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一大特点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打新股"产品,这是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中股票类产品增加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大量此类产品进入新股申购市场,一级市场的资金量迅速增加,导致新股中签率下降,加上二级市场表现不佳导致的新股投收益率下降。

(二)银信合作类

银行与信托的合作在2006年起步,2007年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与信托合作的基本模式就是通过信托合同,建立信托关系,明确银行、信托公司和投资者各方的权利义务。

银行作为委托人,交理财资金信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作为资金的受托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投资管理;信托期满,向受益人(银行理财计划的投资者)分配信托财产。

(三)QDII产品

2006年4月《商业银行代客境外金融衍生业务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7月31日,工商银行推出了国内第一款QDII产品;随后一大批QDII产品面世。

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去年底以来全球股市出现了大量负收益产品,严重响了QDII产品的市场形象和后续发展。

(四)结构性理财类

结构性个人金融衍生业务风险和收益通常介于股票投资和固定收益债券之间,是一种比较稳建的投资选择。

一般而言,结构性个人金融衍生业务内含有一个或多个衍生工具,可挂钩到不同的产品组合中,以不同的包装形式推出,并且其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按挂钩的资产分为股指挂钩、篮子购票挂钩、利率挂钩、货币汇率挂钩等。

最早进入市场的银行结构性产品,是由中国工商银行在2003年7月发行的。

二、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主要法律风险

在我国个人金融衍生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应当看到受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法律风险十分突出,并成为金融衍生业务最主要的潜在风险。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处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面对的法律风险主要有:

  

(一)立法上的缺位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品市场几乎是在金融监管严重缺位的背景下蓬勃发展的,通过对比分析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相关报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个人金融衍生业务创新的动力却异常活跃期,主要是伴随着"新规"的出台。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主主要有:

《公司法》、《票据法》、《信托法》、《商业银行法》等,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起到主要作用的是个种法规和通知。

如2005年9月29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2008年4月3日中国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年7月8日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年2月2日银监会印发《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2009年12月14日和23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会于2010年2月26日《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

现行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银监会的各类通知,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出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品市场起到主要作用是各种法规。

伴随着每次的新规出台,发行主体都会表现出较强的应对策略性,如针对2009年12月14日和23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金融衍生业务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于"信贷类产品的管理加强"的应对措施在2010一季度中新产品发行中有所体现:

本季度月发行77款、121款、181款增长50%。

我国暂时还没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品的成文法,在立法层面上还是相对滞后的。

(二)金融衍生品合同不周密

1、金融衍生品协议存在"格式合同"法律风险。

由于格式合同具有内容定式化、预定化等特点,因而可以简化手续、节省费用和时间、提高效率,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商业银行个人衍生品业务中。

但是,格式合同存在着下列法律风险:

首先,格式合同对银行不利解释的风险,《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如果个人衍生品合同表述不严谨,致使合同有两种以上的解释时,将产生对银行不利的风险。

其次,是商业银行过于强调保护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对客户利益保护,可能会因违反公平原则而影响合同效力。

最后,对免除或限制银行责任条款未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以适当的方式提请客户注意的风险。

2、变更理财协议的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品业务常常会因业务系统升级、客观环境变化等原因单方面要求变更业务合同条款。

部分分支机构在未通知客户或客户未明确提出异议的情况下,自行按照变更后的内容履行合同,导致了纠纷乃至被诉案件的发生。

(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品业务的诚信度有待提高。

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个人衍生业务诸多不诚信行为,不仅极大的提高了金融风险,不利于监管机构的监管,同时侵犯了投资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名不符实"的情形有:

1、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名不符实"。

基金计划的"名不符实"。

某款个人金融衍生业务虽然名为基金理财计划,但在2009年8月、9月和11月的现金比例却高达99%、95%和90%。

2、投资方向上"名不符实"。

如中国银行的博弈性产品系列具体应投资于国际国内的汇率相关金融衍生品。

而实际的投向是国内的债券、国债等金融衍生产品。

(四)银行与客户地位的不对等性。

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地位的不对等性主要体现在银行主动客户被动。

如,2008年1季度在379款组合管理类产品中:

有371款规定了发行主体的提前赎回权条款,有0款投资者没有提前赎回权条款。

(五)信息透明度极低。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品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提高警惕,由于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信息极不对称,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品本身蕴含着的巨大的风险。

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衍生品业务,例如:

2008年组合管理类产品的信息透明度为0,2010年1季度信息透明度仅为3.96%,亟需提高。

数据来源于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2008年全部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银行理财产品评价分析报告》(2010年1季度)。

(六)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机制问题。

我国暂时没专门针对个人金融衍生品业务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机制,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暴露于风险之中,例如,北京投资者赖建平投资香港荷兰银行一案在上海中院立案,原定于4月开庭却被无限期延长了。

  三、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对策

中国之所有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巨大的直接冲击,并非是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非常严密,金融监管和金融立法非常完善。

而恰恰是中国金融市场尚不足够发达,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完全融入全球经济中,才使得我们没有赶上金融泡沫的破灭。

事实上,面对金融危机的到来,我们还有许多监管与立法空白之处,如果不加以及时弥补,我们将无法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后续、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急需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风险进行明确划分和适当分配。

[3]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法律风险提出如下对策:

(一)加大信息披露

  银行应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及时发布详细、客观的产品投资报告,根据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以及金融市场发展变化的分析研究,做好个人金融衍生业务实际收益的解释和说明工作,充分维护投资者的产品风险知情权,做好公众教育和沟通解释工作。

银行还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制度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适合度评估制度,避免盲目销售造成的客户投诉。

对银行来说,做好客户甄别工作,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是避免纠纷、维护自身品牌声誉的重要环节。

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营销和运行情况的信息披露监管力度。

(二)商业银行应当规范营销行为。

  尽管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相对稳健,但并不代表所有的银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均是低风险产品,特别是结构型产品风险就较高。

商业银行应根据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管理办法等要求,充分、清晰和准确地揭示不同个人金融衍生业务的设计结构及投资风险,避免有意夸大或者过分渲染产品预期收益率,加强对营销人员的考核、管理和培训;在每期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