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课论文格式模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0490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课论文格式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结课论文格式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结课论文格式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结课论文格式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结课论文格式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课论文格式模版.docx

《结课论文格式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课论文格式模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课论文格式模版.docx

结课论文格式模版

学号2011303200116

景观生态学论文

森林的环境效益

学生姓名

周四维

班级

地信1101

院系

资源与环境学院

2013年11月18日

森林的环境效益

摘要:

摘要是对你写的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不是简单的前言,100-300字即可。

关键词:

森林环境效益关键词是你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3-5个词语,如本例文中关键词为

撰写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

远程开放教育在毕业论文这一集中实践环节上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毋庸讳言,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作为多年在基层电大从事法学专业教学和毕业论文指导的专职教师,对法学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基层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问题

选题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完成毕业论文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论题,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关系论文的成败。

法学本科学生在选题时存在的常见问题如下:

1、选题偏大,如“论依法治国”,“论民法的基本原则”,“谈司法腐败”,这些选题偏大,涉及范围过宽,又由于论文篇幅和字数所限,对于学生而言很难把握,在内容上面面俱到必然导致论述不够透彻深入。

2、题目陈旧,如“论正当防卫的条件”,“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选题陈旧则会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照搬别人的资料和结论,缺乏个人的创新观点。

3、选题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

一是选题时题目扎堆,以我校2004年秋法本为例,在78名学生中有5人写家庭暴力问题研究,4人写计算机犯罪,3人写刑事被害人保护问题,这些选题扎堆的论文大同小异,结构相似,内容相仿,缺乏创新。

二是选题集中于民法、刑法及诉讼法等课程,而宪法学、法理学、行政法学等学科以及涉外的学科如国际私法、国际公法等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论文本身问题

1、文体问题。

少数学生上交的初稿根本不是学术论文,或是工作总结,或是学习体会,或是案例分析。

2、论文本身质量不高,写作水平低,学术性欠缺。

有的词句表达不清,逻辑思维混乱;有的文章从理论到理论,很少联系到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更没有作者自己的思索和见解;还有的罗列了大量的事例,没有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3、论文格式不规范。

文章层次不清,绪论、本论、结论标示不明显,小标题混乱,甚至缺失内容摘要关键词,没有任何注释和参考文献,而这些问题只要在定稿时稍加调整是不难解决的。

4、引用过时的法律及观点。

有学生在论文中引用了1997年国务院的《反倾销反补贴条例》,而这一条例则在2001年12月由国务院修订为《反倾销条例》和《反补贴条例》。

(三)抄袭问题

抄袭现象时有发生论文抄袭主要表现为从网上下载,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为抄袭论文提供了便利。

用XX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法学论文”,查询结果为319000篇相关网页,进入相关网页就可以轻松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抄袭,这样学生或东拼西凑,或大段大段抄袭,或稍作改头换面,更有甚者一字不改地照搬别人的文章。

 

 二、存在问题分析

原因分析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

学生层面的原因一是平时没有论文写作的训练,虽然有的学生有写好毕业论文的愿望,但是不具备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不清楚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更不知道论文写作的过程,也就谈不上阅读文献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和筛选资料。

二是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没有将专业知识学懂、学透,融会贯通,所以很难会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工作忙没有时间写,大多数学生除了面对学业外,还有工作、家事、社交等多重压力。

四是学生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简单写写随便抄抄就能够蒙混过关,于是马虎应付,草率从事。

(二)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层面的原因一是有的指导教师素质不高,指导教师自身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也难以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二是有的指导教师工作作风不严谨,责任心不强。

主要表现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对有明显的抄袭迹象的论文不进行核实,对格式不规范的论文不认真审查。

这样,指导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有的学生只花费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其一稿、二稿几乎一模一样,看不出指导教师修改的任何痕迹。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影响当前,学风不正并非偶然的个别现象,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

硕士博士抄袭,教授博导剽窃,名牌大学学生和一般大学的学生毕业论文更不用说。

所以,电大学生不重视写作论文和抄袭论文更有了堂而皇之的借口。

三、对策及建议

1.明确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学术定位我们不能用普通高校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薄弱而实践经验相对丰富的特点,在论文理论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论文的写作着重在于培养一种法律思维能力,重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所以,根据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生的工作性质和生活阅历,引导其选择能将工作经验、生活积累都运用起来的题目,以充分发挥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而避免了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写出具备电大毕业论文特色(平易性、实践性)的高质量论文。

笔者认为这种鼓励务实的做法更符合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

2.毕业论文教学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而开放教育的学生都是业余学习,用来写论文的时间少之又少。

从选题到写作的全部过程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要保证质量是很难的。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的教学不应只是集中在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上,而应贯穿于从入学教育开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从平时的积累和准备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才能真正把这一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1)入学教育的心理准备。

在开学初第一学期开学典礼入学教育时,专业责任教师要把毕业论文写作的任务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提早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关注并搜集与论文写作有关的资料信息,甚至会主动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2)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理论准备和材料准备。

论文的写作实际上是一个消化知识、整合知识、训练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富于进取性的主动学习的过程。

3.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和监督一是严格按中央电大的有关标准聘请熟练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到位的称职的教师;二是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培训,经培训合格的,发给指导教师资格证,持证上岗;三是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指导教师要从选题开始,对论文的选题、写作提纲、初稿和二稿,实行严格的审查和认真地指导,并有每一次指导过程的记录,对终审发现论文质量不高、抄袭、指导缺位的给予经济制裁和取消指导教师资格的处分,督促指导教师切实负起论文指导的责任。

四、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检查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检查学生综合水平措施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更是一个过程、一种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的功底,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书面语言的表达水平的一种综合训练。

因此,应该把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当成一门课,当成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看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有必要进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探索和研究,尽快地建立完善的教学操作规程,这是当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谢虹光.毕业论文学术定位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2]张锁通.工商管理本科论文指导和答辩问题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3]黄芬香.开放教育文科类毕业论文评价模式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4]郑春玲.对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反思[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5]黄河.教育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59-80.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大效益。

近年来,人们对森林的生态效益普遍关注,有关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生态效益等词汇频频出现,但是与森林的经济效益相比其生态效益显得比较抽象,那么,森林的生态效益究竟有多大呢?

据有关部门测算,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13倍。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森林的生态效益每年都要进行准确的核算,如2001年9月日本公布,全国3.77亿亩森林发挥的公益效益达74.99万亿日元,其中水源涵养效益27.12万亿日元,防止土砂流失效益28.26万亿日元,防止土砂崩塌效益8.44万亿日元,保健效益2.25万亿日元,野生动物保护效益3.78万亿日元,大气保全效益5.14万亿日元。

森林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森林在维护生态平衡和国土安全中处于其它任何生态系统都无可替代的主体地位。

生态安全是国土安全的前提。

其次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

(1)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5600—8300吨,其中90%的碳自然贮存于森林中,森林每生长1m3可固化350公斤二氧化碳。

(2)是主要的氧源。

森林在其光合作用中能释放出大量的氧气。

1hm2的阔叶林,一天消耗1吨二氧化碳释放0.37吨氧,可供约1000人呼吸。

(3)可减少氧层的耗损。

森林可以有效的吸收破坏臭氧层的二氧化氮,每公顷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氮0.3万吨。

(4)可净化空气。

每公顷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硫748吨,一氧化氮0.38吨,一氧化碳2.2吨。

森林通过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减少了细菌的载体,从面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

许多树木的分泌物可以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物。

(5)有调节温度的功能。

森林有繁茂的树冠,可以阻挡太阳辐射能,林内昼夜和冬夏温差小,可减轻霜冻的危害。

三是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四是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

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森林土壤的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

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五是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

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六是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

森林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七是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

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

森林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

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八是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

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1)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5600—8300吨,其中90%的碳自然贮存于森林中,森林每生长1m3可固化350公斤二氧化碳。

(2)是主要的氧源。

森林在其光合作用中能释放出大量的氧气。

1hm2的阔叶林,一天消耗1吨二氧化碳释放0.37吨氧,可供约1000人呼吸。

(3)可减少氧层的耗损。

森林可以有效的吸收破坏臭氧层的二氧化氮,每公顷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氮0.3万吨。

(4)可净化空气。

每公顷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硫748吨,一氧化氮0.38吨,一氧化碳2.2吨。

森林通过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减少了细菌的载体,从面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

许多树木的分泌物可以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物。

(5)有调节温度的功能。

森林有繁茂的树冠,可以阻挡太阳辐射能,林内昼夜和冬夏温差小,可减轻霜冻的危害。

表14-6宝应段运河圩堤防护林营造前后修筑土石方量比较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十分直观,易于操作。

由于指标间通常没有相同度量因素,影响指标变化(即前后土石方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未必完全是由森林生态环境功能带来的。

尽管如此,这种方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变化趋势,且易于掌握,因而在基层应用较普遍。

(2)直观的整体评价方法直观的整体评价方法是一种借助于农民和专家的经验知识,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的一般过程是:

①选择评价项目。

②设计出几个等级并量化③找若干有经验的农民和有关专家、行政管理人员,让他们单独选择。

④将他们的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平均,得单项分数,再通过适当的累计法求出总分数。

总分数越高生态环境效益越好,反之,总分数越低则生态环境效益越差。

总分数的累计方法有:

①加法评分法:

②连乘评分法:

③加乘评分法:

④加权评分法:

具体采用哪种累计方法视评价精度及评价指标的性质而定。

(3)分级评价方法根据已有的国家或地方分级标准,或根据当地自然、社会状况对研究的指标进行分级,从而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的前期工作与上一种方法相同,即也要根据评价对象、目标,制定评价指标并进行测定,但在理论分析上与前者不同,也就是利用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这些标准一般分为4~6级,如全国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将土壤侵蚀强度分为微度侵蚀(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每一级都有具体明确的数量指标。

在已有全国或区域评价分级标准的基础上,只要在野外测出各指标数值,就可对号入座,给出森林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功能和效益定性评价结果。

(4)计量经济评价方法用统一的货币尺度,将森林生态环境不同性质功能的效益,运用计量经济评价法,将森林的生态效益以等量的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更直观化。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货币化方法,不同性质效益的货币化问题一直是生态经济学界讨论的焦点,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被接受和承认。

在对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计量评价时,必须根据评价目的、要求,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选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因子作为指标,才能对环境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和经济评价。

①效益的表达方式林业生产活动的效益可用下列几种表达方式:

绝对效益:

又称净效益、净收益,可以用来说明林业经营活动有无效益和效益大小。

净效益=∑收益一∑成本相对效益:

又称成本效益、产投比、效益费用比等,不仅说明有无效益,而且还表示取得效益的水平高低。

资金生产率:

指资金的使用效率,可用资金利用率来表示。

投资回收期(R):

另外,内部收益率(经济报酬率)也是经济分析中常用的指标,其含义是当绝对效益为零或相对效益为100%时,该林业生态工程可以获得的投资回报率。

内部收益率越大,投资效果越好,所取得的效益越大。

②评价方法:

根据费用效益分析原理评价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等效替代法:

又称等效益物替代法、比较替代法、替代价值法等。

它是当前生态环境效益经济评价中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用另一种也可以产生同样效益的费用估算环境效益的货币值。

相关计量法:

林业经营活动的成果既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又有间接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前者可以通过市场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出来,而后者具有非市场型的特点,不能通过现行的价格制表现出来,从而被社会无偿占用。

可以设想,在评价时如果能找出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可在已知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求出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值。

就不同情况,可作如下处理:

第一,在生态、社会效益数据难以取得的条件下,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专家(包括有关社会各界权威、决策者)调查法,确定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收益的比例关系,从而得到生态、社会效益的相关货币值。

第二,若历史上或相近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效益数值比较完整,则可以先求出其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货币值,再求出经济收益与它们的比例关系或相关方程式。

这样,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收益,利用已求出的关系就可以很容易推知生态和社会收益,即森林生态环境效益。

补偿变异法:

世界上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难以用货币衡量,但有时又必须予以衡量,以保证这些东西被使用和破坏后,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如企业对工伤者的补偿,虽然难以与生命的价值完全等效,但从心理平衡的角度看这笔补偿十分必要。

随机评估法:

这是一种直接调查法,对于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服务,如森林游憩、野生动物资源等,可通过直接访问或发放调查问卷直接询问消费者对环境这一特殊商品愿意支出的最大量。

③计量经济评价的步骤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确定评价对象,如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的生态效益评价,并确定评价的目的、要求。

效益的分解: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用和社会效果均不同,研究方法各异,因此必须分别计量和估价。

效益的计量:

对分解出的各项效益分别采用适当方法和合适的量纲进行测定。

单项效益的经济评价:

森林有多种生态效益,其意义各不相同,量纲各异,无法直接比较和累计。

为了便于比较,必须将效益换算成统一的货币单位。

生态环境效益的总体评价:

在各种效益单项评价的基础上,将它们的价值累加求和就能得到某项所要评定的生态效益的总值或整个森林生态效益的总值。

必须注意,这种简单的累加,忽略了各项效益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使整体效益增大;或忽视了各项效益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附加效益而使整体效益减少。

然而,要确切地对它们进行计量和评价,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困难,这也是目前生态经济学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日本1971~1973年曾评估出全国森林生态效益总值为128000亿日元,相当于1972年日本全国经济预算总值;芬兰森林一年生产木材的价值为17亿马克,而生态环境效益总值高达53亿马克;另据研究,美国森林生态效益总值为木材价值的9倍。

因此,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森林生态效益均比木材价值大得多。

4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任何指标都有特定作用和适用范围,有其局限性,只能反映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某一侧面。

因此,在实际评价时必须建立一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简明扼要的指标体系,以便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反映其效益。

设置指标体系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①设置的指标意义明确,数据容易得到,便于计算、比较和分析。

②设置的指标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计算和分类使用。

③要考虑指标的适用范围。

根据各地区特点,应建立一套适用于不同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规范化指标,而在实际应用中可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

④对计量经济评价而言,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既要相互联系,又不能重叠,而且能够全面反映系统的功能与效益。

4.1生态效益指标

(1)涵养水源指标

(2)水土保持指标(3)提高土壤肥力指标(4)防风护田和固沙指标(5)调节气候指标(6)改善大气质量指标(7)提高土地自然生产力指标(8)森林分布均衡度*(E)4.2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是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一部分,由于它比生态效益更难于在货币尺度上加以定量评价,因而人们对其认识也不统一,无论社会功能子项目的设立,还是相关指标的选择,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建国等学者的观点,将社会效益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进步系数

(2)增加就业人数(3)健康水平提高(4)精神满足程度(5)生活质量的改善(6)社会结构优化(7)犯罪率减少(%)应当指出,在具体计量评价时,有些指标作用微弱甚至根本就没有意义,可舍之不计量;有些指标不够详细或没有设立,则应酌情补充。

总之,应按评价的具体目的、要求,当地的林情和社会经济特点,对以上指标加以适当的增减取舍。

5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森林既可以向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又可以向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以改善人类生存和生产条件。

然而,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和政策上的失误,我国现有的各类生态公益林只能保护,不能采伐,经营单位在经济上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大多是负债经营。

因此,在对森林物质产品消长变化分析的同时,还应该对森林环境资源进行量化研究,在价值方面提出一套较完整的核算方案来进一步反映森林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以便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根据市场经济原则,通过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向直接受益者收取补偿费用,以解决森林经营管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5.1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概念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

狭义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则专指对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的补偿,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而损害生态功能或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补偿费用。

5.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已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这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资金保障。

目前,重要的是尽快保证这一制度的真正建立和实施。

从实际情况来看,公益林建设的重点大多为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很难再为公益林建设投入大量资金。

筹集这笔资金,应从国力、省情及地方实际出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多层次的公益林补偿渠道。

目前可考虑以下几个途径:

目前可考虑以下几个途径

(1)财政投入

(2)设置森林生态补偿税费(3)征收生态补偿费(4)林业部门补偿(5)社会公众补偿(6)社会捐赠在具体操作时,首先要确定补偿方式,其次实行分类补偿,即根据目前生态公益林的状况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

可考虑对处在江河源头、水库、河流两岸、坡度大的地块的生态公益林给予较多的补偿,普通的生态公益林或处在中幼林阶段的公益林可酌情降低补偿标准;最后对补偿经费的使用要加强管理。

5.3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思想得以长期、稳定实施的核心环节。

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渠道,但由于机制不到位,补偿不能完全依法进行,出现了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脱节的问题。

此外,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法规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收费标准也缺乏科学根据,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而,为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立法工作,推进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的出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生态补偿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应逐步通过立法使补偿标准得以明确界定,使效益补偿的区域统一性、检查验收的规范性等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日趋完善。

第二,统一征收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税。

抓紧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一的生态效益补偿税,消除部门交叉、重叠收费、资金使用效益低的现象,统筹解决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问题。

第三,将发展重点地区的替代产业、替代能源和生态移民问题纳入重点支持范畴,以提升生态补偿地区的产业竞争实力。

第四,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

国家在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时,应当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特别是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财政减收,作为计算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复习思考题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