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塞下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0481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塞下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塞下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塞下曲》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塞下曲》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塞下曲》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塞下曲》教学设计.docx

《1《塞下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塞下曲》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塞下曲》教学设计.docx

1《塞下曲》教学设计

1《塞下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2、把握将军的形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

生:

李广

师:

(板书:

李广)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

(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

师:

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生:

了解诗人,知道古诗的含义……

师:

(随机课件出示)学古诗,知诗人;

解题意,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生:

读一遍。

师:

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诗的含义及作者。

(课件出示)

生:

读。

师:

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

读。

师:

这次读的要求就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谁还来读?

生:

3-4名读。

师:

古诗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不明白的同桌之间交流,也可以做出标记。

生:

读并思考。

师:

好,我们来集体交流一下,谁来谈谈!

生:

我知道了夜里树林里光线很暗……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是从“林暗”一词了解到的。

师:

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好孩子,你抓住了“林暗”这个字眼来学习古诗的!

谁能像他这样学习!

生:

我知道了李广的箭射到了石头里……

师:

说说看,你怎么知道的?

生:

我是从“没入石棱里”知道的。

师:

“没”就是射入的含义,“石棱”就是石头的边角。

你理解的很到位。

你能读一读吗?

生:

读古诗的最后一句。

(边读边想想画面)

师:

在昏暗的光线下,发生了什么事?

结合诗句来理解,谁来说说?

生:

李广听到了风吹动草的声音,于是就拉弓射去。

师:

说的多好呀!

说说你是从哪里理解到的?

生:

“草惊风”就是风把树林里的草吹动起来了,“将军夜引弓”就是李广将军在夜里拉弓射去。

师:

把你理解到的通过读的形式给大家展示出来吧!

生:

读诗的前2句。

(多找学生读,体会诗所描写的意境)

师:

接着说……

生:

我知道了“平明”就是第二天早上,“白羽”就是射出去的箭。

师:

快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我通过预习指导的,古代的箭柄上插着白色的羽毛,所以叫“白羽”,“平明”是根据古诗的叙述理解到的。

师:

结合预习和联系上下句的理解了解到古诗的含义,这是多么好的学习方法呀!

师:

古诗的含义基本理解了,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写的古诗情景。

生:

默读。

三、反复诵读,深入理解思想感情:

师:

谁给大家读一读。

生:

2-3名学生读。

师:

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生:

讲故事。

师:

请同学们走进这首古诗,大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生:

大声读古诗。

师:

请同学们感情朗读古诗。

师:

诗中的李光将军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结合相关的诗句进行说明。

生:

小组交流。

师:

谁来说说!

生:

李光将军很勇敢!

师:

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

“将军夜引弓”,黑夜里将军还能不怕风吹草动,毫不犹豫的射箭,真是勇敢。

师:

(板书:

勇敢)还有别的见解吗?

生:

李光将军力气很大。

因为石头很硬,将军却能把箭射到了石头里,力气多大呀!

师: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板书:

力大无比)同学们理解的非常透彻,这次请把李光将军的高大形象通过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

齐读。

四、拓展训练:

这个小故事取材于哪部著作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读出来。

有兴趣借助古诗的内容学习文言文所讲述的故事。

2《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激情导人)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师:

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加强积累)

  5、引出课题

  师: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没有条件的可配乐教师示范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或黑板出示)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

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

我理解“两相和”: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

我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比喻句要注意)

  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诗的节奏)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

遥望:

远望。

  师: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意诗的节奏)

  师: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3《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

(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

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

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

《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你了解白居易吗?

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

《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

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

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

(“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

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是谁?

在干什么?

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

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

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

“艇”可查字典理解:

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

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

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

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

“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

“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

“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

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4《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2、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

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

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

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你们认识吗?

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

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2、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

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

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

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

谁来帮帮它?

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

你们读得真准!

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

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

(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

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

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

(板书:

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

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

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

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读得好,大家夸夸他:

读得不够好。

大家帮帮他。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

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

你们看!

(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说。

     问:

你还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

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

(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

指名读。

     师评读:

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

谁还想读?

指名读。

     师评读:

对呀。

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

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

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

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

师(配乐动情地描述):

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角。

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

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

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

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

)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

(教师打量一番)问:

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

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

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

我们来读读诗吧。

(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

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

(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

)我们再来听他读读。

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

准备好了!

师生接读。

     评:

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

自由练读。

   12、反馈。

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

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

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

(如:

《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

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

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

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5《悯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借助画面,引入课题

    孩子们,我们今天吃的大米饭是怎么来的?

(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齐读课题,解题义。

悯:

哀怜。

悯农:

同情农民。

  二、教师范读,学生看书听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

  三、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句,把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

   1不认识的字,请大家帮帮忙(抽学生上台展示)。

   2觉得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教一教大家。

   3教师检查,注意指导读准“谁”、“知”、“辛”、“农”的读音。

   4你用什么好办法把这些生字娃娃给记住。

     

(1)注意区别“午—牛”的字形。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光字头)这个偏旁。

     (3)鼓励学生用联系生活实际和“合一合”的方法记忆生字。

   5这些生字娃娃都有好朋友,它们手拉手就成了朋友,你愿意给它们找几个朋友组成词吗?

     生生、师生交流,学会积累词语。

     教师总结:

平时注意从生活中、课外读物中积累词语。

  四、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流利

   1听朗读录音带。

   2读给同伴听。

   3读给老师听(跟录音带)。

  五、借助画面了解古诗的意思

   1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

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诗来表达?

(锄禾日当午)

   2正在为禾苗锄草的农民伯伯怎么样?

(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话来表达?

(汗滴禾下土)

   3孩子们,农民伯伯种粮食多么辛苦啊!

请听朗朗的妈妈是怎样对朗朗说的(录音):

朗朗,我们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一定要爱惜粮食啊!

你能把朗朗妈妈的话用诗句表达出来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美美地朗读诗句,要注意读出感情

    朗读停顿参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采用多种形式美读。

采用多种形式抽背。

  七、你学了诗句,明白了什么

  八、自主探究,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怎样写才漂亮。

   2生生、师生交流,教师范写。

   3学生书空,自己写。

   4评价。

    

(1)自评:

在你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下画颗星,以表鼓励。

    

(2)互赏、互评。

抽生上台展示,评好在哪儿。

  九、教师推荐古诗,欣赏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读、悟)

   2出示李绅另一首《悯农》诗,小组讨论学习,熟读成诵。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课外你还读过哪些诗?

全班交流。

  十、作业:

(任选)

   1写写生字或背背诗歌

   2收集古诗。

《望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 :

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的假期都是怎么安排的呢?

把话题引向“旅行”。

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

明确:

泰山。

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5、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6、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四)精读感悟:

逐句诠释:

(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