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982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doc

《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doc

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项目实施程序,有针对性地解决审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内部审计业务工作的可操作性,借鉴审计署2004年第6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我们编写了《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着重对审计程序、审计计划、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审计决定书、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管理建议书和审计承诺书等在操作上力求统一,现印发给各内审单位、内审人员参照执行。

执行本《规范》应注意把握以下三项原则:

第二条本《规范》只是按内部审计业务的一般规律提供参考指导,各单位应结合具体审计项目据此灵活运用,以体现自身的特点。

第三条本《规范》共设定了“内部审计文书格式”十一项,目的是为了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在内审业务工作中做到参照有据,以减少随意性,增强统一性,提高审计效率。

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依据本《规范》开展内部审计业务工作,要在总结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判断的能动性,通过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业务水平,推进内部审计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章 内部审计业务实用规范

第五条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业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

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一)审计准备阶段

1、明确审计任务,制定审计计划。

审计业务计划制定后,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2、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审计方案。

包括选定审计项目、规范审计要求、规划审计范围和斟酌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等。

3、成立审计组,确定审计方式。

审计组成员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同时指定审计组负责人。

审计的方式一般采取就地审计,也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其他审计方式。

4、下发“审计通知书”。

审计通知书应列明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目的、范围、起止日期、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提供审计相关资料等。

(二)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就地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以取得证明材料的过程。

它是将审计工作方案付诸实施、化为实际行动的阶段,是审计全过程的最主要阶段。

实施阶段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调整审计方案

  审计组实施审计时,首先应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职责或经营范围、业务规模、资产状况等。

其次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审计范围和采用的方法。

必要时,修改原来制订的审计方案。

其主要步骤是:

(1)听取被审计单位情况介绍。

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应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取得联系,说明本次审计的范围、内容与目的要求,听取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及有关职能部门对单位情况的介绍。

并采用适当的方式,使被审计单位了解审计目的、内容,以取得支持和协助。

(2)索取、收集必要的资料。

审计组应当根据情况介绍和审计工作需要,向被审计单位索取有关资料,要求其提供银行存款账户,进行必要的资料收集工作。

常规审计一般需要索取、收集的资料主要是:

被审计单位有关的规章、制度、文件、计划、合同文本;被查期间的各种审计资料、分析资料,上年度财务报表、分析资料以及以往接受各种检查、审计的资料;各种自制原始凭证的存根,未粘附在记账凭证上的各种支票、发票、收据等存根,以及银行账户、银行收账单、备查簿等相关的经济信息资料。

  在索取,收集资料时,一定要做好登记、清点移交工作。

收集的资料要当面清点,注意残缺页码,并列表登记,注明资料来源。

移交与接收双方都要在移交表或调阅单上签名。

  (3)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内部控制状况。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一些具体规定、手续以及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审计组在收集资料以后,应当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咨询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

特别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各项业务处理手续,有关财务会计业务处理和现金、物资管理方面的内控制度建立完善情况和实际贯彻执行情况。

  (4)必要时,调整原审计方案。

在深入调查确定、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审计组应当重新审查原拟订的审计方案,如发现原方案确定的审计范围、重点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等与实际情况相差太远,必须修改审计方案时,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修改,经内审机构负责人同意后组织实施。

  2、进行符合性测试

 重点评价内控制度,一是进行内控制度健全性调查,二是进行内控制度符合性测试,三是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从中发现内控制度的强点和弱点,并分析原因。

根据内部控制的强弱点,对审计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将审查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弱点上,面对强点则进行一般审查,以尽可能高效、高质量地取得审计证明材料,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实施实值性测试,搜集证明材料

  

(1)分析经济业务特点

  为了把有限的审计力量花在更有价值的审计内容上,审计人员先要对经济业务进行一般分析。

  一是经济业务的重要性分析。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了解,审计人员可以确定各类业务的重要程度,以便在审计中加强对重要业务的注意。

  二是业务处理复杂程度分析。

一般情况下,业务处理比较复杂的环节更容易发生错误,审计人员应该更注意对业务处理比较复杂的环节的审查。

  三是业务发生频率分析。

业务发生越频繁,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人员则应倍加注意。

  四是业务处理人员素质分析。

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所经手的业务较易发生问题,它也应是审计人员审查的重点。

  

(2)审查有关的会计资料和经济活动,收集、鉴定审计证明材料。

  ①审查分析会计资料

  对会计资料的审查分析,包括对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审查分析财务报表。

一是要对其外观形式进行审查,看被审单位所编制的各种财务报表是否符合规定和要求,表页、表内项目、指标是否齐全;二是要审阅各报表之间勾稽关系;三是要审查各报表内相关数字间的勾稽关系。

  第二,审查分析各类账户。

一是判断容易发生差错或易于弄虚作假的账户;二是审查分析各类账户记录的增减变动情况,判断业务的真实性和数据的真实性,如果材料账户的记录长期无变动,则应考察材料是否确实存在或是否能利用;三是核实账户余额,包括总账和明细账。

  第三,抽查有关凭证,以确定账簿记录的真实性,以及数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

  第四,复核。

审计人员要对被审单位所计算的结果进行复核,以确定是否有故意歪曲计算结果的弊端或无意造成的计算差错。

  第五,询证。

审计人员在审查中,发现有疑点时,可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以函询或面询的方式进行调查。

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时,审计人员不少于两人。

  ②实物盘点与资产清查

  审计人员在审查分析有关书面资料后,还应对有关盘存的账户所记录的内容进行实物盘点,以取得实物证据。

如库存现金盘点、库存材料盘点、低值易耗品盘点、在产品盘点、库存商品盘点、固定资产盘点等。

如实物较多,审计人员应按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的原则,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盘点。

 4、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做出详细、准确的记录,并注明资料来源。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有详细的工作记录,以便反映出审计工作的全部过程。

这些记录,有些可以直接作为正式的审计工作底稿,有些则要重新编写。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明材料的汇集,在汇集证明材料时,应注明证明材料的来源。

审计工作底稿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是检查审计工作质量的依据。

(三)审计报告阶段

1、整理汇总审计工作底稿。

主审对现场取得的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判断其充分性、可靠性、相关性,并提出修改意见。

2、起草审计报告。

根据整理后的审计底稿,起草审计报告,出具审计征求意见书。

3、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修改审计报告。

根据被审计单位反馈的意见,逐项进行核实,修改完善审计报告。

4、将修改后的审计报告,提交复核小组。

复核小组对审计报告中反映的有关事项进行复核,将复核意见返回主审进行修改;复核小组将修改后的审计报告及复核意见一并上报审计项目组长进行最终的复核。

5、审定审计报告,批转下发。

将正式审计报告上报公司领导,审定后批转下发。

6、整理审计资料存档。

审计项目结束后,主审应当将审计项目的各种资料整理归类,装订成册存档。

(四)后续审计阶段

1、后续审计采用定期、不定期回访或与其他审计项目结合进行。

一是检查审计问题整改情况;二是检查审计意见落实情况。

2、编写后续审计报告,总结审计效果。

完成后续审计后,主审编写后续审计报告,并报送本单位主要或相关领导审阅。

第六条审计计划

(一)制定审计计划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增强审计效果。

(二)审计计划的层次。

审计计划分三个层次,即年度审计计划、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方案。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年度审计计划应在下年度开始前编制完成;审计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格式见附件一)和审计方案。

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方案应在审计实施前编制完成。

第七条审计通知书

(一)审计通知书的概念

审计通知书(格式见附件二)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前,通知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的书面文件。

(二)下达审计通知书的目的:

下达审计通知书的目的是事先告知被审计单位本次审计的目的、范围、事先准备提交的资料等相关信息,以便被审计单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审计通知书应当在实施审计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特殊审计项目可在实施审计时送达。

(三)审计通知书的要素包括:

1、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名称;2、审计目的及审计范围;3、审计时间;4、被审计单位应配合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5、审计组成人员及分工;6、集团公司盖章及签发日期。

第八条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

审计工作底稿(格式见附件三)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是内部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直接依据。

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的实施过程;

2、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形成的工作记录;

3、 审计工作底稿是由内部审计人员编制而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

4、 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根据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做出专业判断而编制的。

(二) 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

1、被审计单位名称;

2、审计事项及会计期间或截止日期;

3、内部审计人员署名及日期;

4、获取的各种类型审计证据的记录;

5、审计结论或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依据;

6、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和复核意见;

7、索引号及页次;

8、附件(即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的相关证据和记录)。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应由项目主审担任。

审计项目主审应加强对工作底稿的现场复核,对经过复核发现工作底稿中的遗漏、错误等问题,应责成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及时补正。

审计项目主审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应当承担责任。

审计项目复核人对复核意见负责,对未能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应当承担责任。

第九条审计报告

(一)审计报告的概念。

审计报告(格式见附件四)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和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

(二)审计报告的编制原则。

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

1、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审计事项;

2、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