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护重点知识总结0000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9003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00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00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00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00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00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00001.docx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00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护重点知识总结0000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00001.docx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00001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

第八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名词解释题

1、医院内感染: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探视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可在医院内发病或离院不久即发病的。

2、清洁:

指清除物体上一切污秽,如尘埃、油脂、血迹等。

3、消毒:

清除和杀灭物体上除细菌芽胞外的各种病源微生物。

4、热力消毒灭菌法:

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细胞膜发生改变,酶失去活性,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5、压力蒸汽灭菌法:

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法,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气杀灭所以微生物及其芽胞,灭菌效果可靠。

6、光照消毒法:

主要利用紫外线、臭氧机高能射线,使菌体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核算、酶遭到破坏而致微生物死亡。

7、化学消毒灭菌法:

本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其蛋白质能股变性,酶失去活力,引起微生物代谢障碍,或破坏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通透性,是细胞破裂、溶解,从而达到消毒、灭菌。

8、浸泡法:

将物品浸没入消毒溶液中,在标准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9、喷雾法:

用喷雾器均匀喷洒消毒剂,使消毒剂呈微粒气雾弥散在空间,在标准的浓度内达到消毒的作用。

10、擦拭法:

用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如桌、椅、地面、墙壁等,在标准的浓度内达到消毒作用。

11、熏蒸法:

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是消毒剂呈气体,在标榜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12、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

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或区域。

1、交叉感染:

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或通过水、空气、医疗器械等的间接感染。

2、自身感染:

指寄居在病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在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感染。

3、灭菌:

清除或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过程。

4、微波消毒灭菌法:

微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超高频电磁波。

在电磁波的高频交流电场中,物品中的极性分子发生高速运动并引起互相摩擦,是温度迅速升高,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

常用于食品及餐具的处理、医疗药品及耐热非金属材料器械的消毒灭菌。

5、潜热:

是指当1g100℃的水蒸气变成1g100℃的水时,释放出2255J的热能。

6、电离辐射灭菌法:

应用核素60Co发射的丙种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穿透物品,杀死其中微生物的灭菌法。

7、生物净化法:

采用生物洁净技术,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除掉空气中0.5~5um的尘埃,选用合理的气流方式,达到空气洁净的目的。

8、灭菌技术:

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防止物价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9、隔离:

是将传染源传播者(传染病人和带菌者)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时避免和周围人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源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对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保护高度易感人群免受感染。

10、终末消毒处理:

是对转科、出院或死亡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和医疗器械的消毒。

第九章病人的清洁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褥疮:

是由于局部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

目前认为把褥疮改为压力性溃疡似更为妥当。

2、剪力:

是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是由于摩擦力和压力相加而成。

第十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生命体征:

是评价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象征,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

生命体征是指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2、体温:

是指机体内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一定的体温又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

3、发热:

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火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4、骤升:

体温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称为骤升,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

5、渐升:

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为渐升,见于伤寒等。

6、体温过低:

体温在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

7、脉搏:

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血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回缩的搏动,在表浅动脉上可摸到动脉搏动,简称脉搏。

8、速脉:

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称为脉速。

9、缓脉:

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缓脉。

10、洪脉:

当心输出量增加,脉搏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强大有力,称为洪脉。

11、丝脉:

当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时,脉搏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丝脉。

12、呼吸:

指机体在新城代谢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取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即机体与环境间的气体交换。

13、呼吸增快:

成人呼吸超过24次/分,称为呼吸增快。

14、呼吸缓慢:

成人呼吸少于10次/分,称为呼吸缓慢。

15、蝉鸣样呼吸:

即吸气时有一种高音调的音响,多因声带附近有异物,使空气进入发生困难所致。

16、鼾声呼吸:

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使呼气时发生粗糙的鼾声。

17、深度呼吸:

是一种深长而规则的呼吸。

18、浮浅性呼吸:

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称叹息样,见于濒死的病人。

19、血压:

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一般指动脉血压,如无特别注明,均指肱动脉的血压。

20、收缩压: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射入主动脉,此时动脉管壁所受的压力,称为收缩压。

21、舒张压:

当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此时动脉管壁所受的压力,称为舒张压。

22、脉压差:

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差。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0~40.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0℃,称为稽留热。

2、驰张热:

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在1.0℃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称驰张热。

3、间隙热:

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反复出现,间歇数小时,1、2天,称为间隙热。

4、不规则热:

体温在一天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称不规则热。

5、节律异常:

脉搏的搏动不规则,间隔时间时长时短,称为节律异常。

6、过早搏动:

在一系列正常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为过早搏动。

7、二联律:

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二联律。

8、三联律:

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称三联律。

9、脉搏短绌:

在同一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细数,极不规则;听诊时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称为脉搏短绌。

10、潮式呼吸:

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周期约30~120s。

特点是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增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10s之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呼吸运动呈潮水涨落样,故称潮式呼吸。

11、间断呼吸:

表现呼吸与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其特点是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周而复始,称间断呼吸。

12、呼吸困难:

是指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

13、高血压:

收缩压达到21.3Kpa或以上,和(或)舒张压在12.6Kpa或以上,称为高血压。

14、临界高血压:

血压值在正常和高血压之间,其收缩压在18.8~21.2Kappa之间,或舒张压在12.1~12.5Kpa之间,称为临界高血压。

15、低血压:

收缩压低于12.0Kpa,舒张压低于8.0Kpa,称为低血压。

第十一章病人的营养和饮食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高热量饮食:

是指在基本饮食基础上每日加餐2次,每日供给总热量达到12.5MJ左右的饮食。

2、高蛋白饮食:

指每日饮食中增加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蛋白质供给按每日1.5~2g/kg体重,但总量不超过120g。

3、低蛋白饮食:

指每日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不超过30~40g(成人)。

4、低脂肪饮食:

成人脂肪总量每日在50g/d以下,患胆、胰疾患的病人可少于40g/d,尤其要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

5、低盐饮食:

每日饮食中用食盐量不超过2g(不包括食物中自然含氯化钠)。

6、无盐低钠饮食:

食物中禁用食盐烹调,并需控制摄入食品中自然存在的含钠量(每日0.5g以下),因此,禁用咸制品、含钠食品、含钠药物。

1、营养素:

指食物中对人体有用的成分。

2、要素饮食:

是将各种营养素人工合成,配置成水溶性粉剂混合物,可被消化道直接全部吸收。

3、鼻饲法:

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药物和水的方法。

4、治疗饮食:

针对营养失调及疾病的情况而调整适当的饮食和营养需求量,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称为治疗饮食。

5、试验饮食:

亦称诊断饮食。

即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对饮食进行调整,而协助疾病的诊断和提高试验检查的正确性。

6、基本饮食:

适合大多数病人的饮食需要营养素种类和摄入量未作调整而食物质地各有不同。

包括普通饮食、软质饮食等几种。

第十二章冷热疗法

第十三章排泄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排泄:

是机体将新陈代谢的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如排尿、排便等。

2、多尿:

24h尿量超过2500ml.

3、少尿:

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4、尿失禁:

是指排尿失去控制,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

5、尿潴留:

是指膀胱内潴留大量尿液而又不能自主排出。

6、导尿术:

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7、便秘:

指排便次数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1次,无规律性,粪质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

8、大便失禁:

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

9、肠胀气:

是指胃肠道内有过多的气体不能排出,由肠道功能异常、手术、饮食或药物等因素引起。

10肛管排气法:

将肛管从肛门插入直肠,以排除肠腔内积气。

1、尿频:

排尿次数增多。

2、无尿:

24h尿量少于100ml。

3、真性尿失禁:

膀胱完全不能贮存尿液,表现为持续滴尿。

4、充溢性尿失禁:

膀胱内贮存部分尿液,当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不自主溢出少量尿液。

5、压力性尿失禁:

当咳嗽、喷嚏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压升高,以致不自主的有少量尿液溢出。

6、急迫性尿失禁:

病人有强烈尿意,并迫不及待的排出尿液。

7、留置导尿术:

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出尿液的方法。

8、腹泻:

肠蠕动增快,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不成形。

9、不保留灌肠:

将一定量的溶液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刺激肠蠕动,清除肠腔内粪便和积气。

10保留灌肠:

自肛门灌入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第十四章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

一、名词解释题

1、雾化吸入疗法:

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皮下注射法:

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3、肌肉注射法:

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

1、氧气雾化吸入法:

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入呼吸道。

2、皮内注射法:

将小量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3、静脉注射法:

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第十五章静脉输液和输血法

一、名称解释题

1、静脉输液输血法:

是利用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药液)或血液直接滴入静脉的方法,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2、间接输血法:

将已抽出的血液,按静脉输液法输入的方法。

3、大量输血:

一般指在24h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

4、发热反应:

为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是因为输入致热物质、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提炼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而引起的。

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胃寒、寒颤和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5、自体输血法:

包括术中失血回输和术前采血保存。

对于术中出血量较多者或估计手术范围较大,失血量较多者采用此法可节省血源,防止输血反应。

6、空气栓塞:

为输液或输血的反应之一。

由于输液、输血管内空气未排尽,或管衔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护理不当,以致空气进入静脉。

如空气量大,则气体栓子随血回流到右心室,阻塞肺部动脉入口,引起严重缺氧而死亡。

1、成分输血:

是将血液成分进行分离、加工成各种血液制品,根据治疗需要,针对性地输注有关血液成分,已达到一血多用的目的,减少输血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2、颈外静脉穿刺输液法:

颈外静脉属于颈部最大浅静脉,其行径表浅,位置较恒定,易于穿刺。

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或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患者须测中心静脉压或静脉压高价营养输液均可用此法。

3、直接输血法:

将献血者血液抽出后,立即输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4、溶血反应:

输入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5、Rh因子:

人类红细胞除含有A、B凝集原外,还有另一种凝集原,称Rh因子。

第十六章标本采集法

一、名称解释题

标本:

是指采集人体一小部分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体液(胸水、腹水)及组织等样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反映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和病理改变。

第十七章病情观察及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危重病人:

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

2、呕吐:

是许多疾病表现在胃肠系统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它表现为胃内容物不自主地经口喷涌而出。

3、瞳孔散大:

瞳孔直径大于5mm。

4、瞳孔散小:

瞳孔直径小于2mm。

5、精神状态:

是指个体的情感反应,即情感在心理或行为上的表现。

6、咽拭子培养:

从咽部及扁桃体采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7、胃管洗胃法:

是将胃管由鼻腔或口腔插入胃内,将大量溶液灌入或注入胃内以冲洗胃的方法。

8、意识模糊:

最轻的意识障碍。

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答话间断迟钝,表情淡漠,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

9、谵妄:

意识模糊伴知觉障碍和注意力丧失,表现为语无伦次,幻想、幻听、躁动不安、对刺激反应增强,但多为不正确。

10、昏迷:

按程度分浅昏迷和深昏迷。

浅昏迷表现为随意识运动丧失,对周围事物及声光刺激均无反应,但对强烈刺激可出现痛苦表情,各种反射均存在,生命体征一般无明显改变,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深昏迷表现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各种反应消失,全身肌肉松弛,生命体征改变,大小便失禁,偶有潴留。

1、危急状态:

指可以立即威胁病人生命的状态,如呼吸困难、呛咳窒息、大出血、突发昏迷、心脏骤停、剧痛等。

2、意识障碍:

凡能影响大脑功能的疾病,皆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这种状态称为意识障碍。

3、氧气吸入疗法:

是常用的急救措施之一,通过给氧,以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

4、电动吸引洗胃法:

利用负压吸引原理,用电动吸引器连接胃管进行洗胃。

5、漏斗胃管洗胃法:

是利用虹吸原理,将洗胃溶液灌入胃内后,再吸出来的方法。

6、注洗器洗胃法:

是用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用注射器冲洗的方法。

第十八章临终病人的护理

一、名词解释题:

1、濒死:

又称临终状态,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

2、临床死亡期:

此期的主要指标为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延髓处于深度抑制状态,但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的代谢活动,持续时间极短。

3、生物学死亡期:

此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

这时从大脑皮质开始,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各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

整个机体已不能复活。

随着生物学死亡期的进展,相继出现尸冷、尸斑、尸僵、尸体腐败等现象。

4、脑死亡:

大脑出现不可逆的破坏即脑死亡,提示人的生命已经结束。

脑死亡4条标准:

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②自发呼吸停止③脑干反射消失④脑电波消失

5、尸冷:

尸体温度逐渐下降,体表的温度经过6~8h,同室温接近。

6、尸斑:

出现在尸体的最低部位,呈暗红色斑块或条纹,一般在死亡后2~4h出现。

7、尸僵:

在死后6~10h开始出现,肌肉稍微变硬,12~16h发展至高峰,死后一昼夜,肌肉又逐渐变软,称为尸僵缓解。

1、死亡:

是指个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永久终止。

临床上当病人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而固定,所有反射均消失,心电波平直,即可宣布死亡。

2、濒死期:

此期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时机体各系统的功能严重紊乱,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3、安乐死:

源自希腊文Eu-thanasia,愿意为无痛苦死亡。

安乐死通常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师认可,停止无望的救治或用认为的方法助其无痛苦地、快速死亡。

第十九章医疗文件的书写与保管

一、名词解释题

1、医疗文件:

是医院和病人的重要档案资料,也是医学科研、医疗教育和有关法律事务上的重要资料之一,医疗文件正确记录了病人疾病发生、发展、康复或死亡的全过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2、医嘱:

是医生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拟定的书面嘱咐,由医护人员共同执行。

3、长期备用医嘱:

有效时间在24h以上,必要时用,由医生注明停止时间方为失效。

4、临时备用医嘱:

仅在医生开写的12h内有效,必要时用,过时尚未执行则失效。

1、住院病案:

是医疗文件的重要记录之一,其中一部分由护士负责书写,为了保证医疗文件的原始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书写必须规范和妥善保管。

2、长期医嘱:

有效时间在24h以上,当医生注明停止时间后医嘱失效。

3、临时医嘱:

有效时间在24h以内,应在短时间内执行,有的限定执行时间,有的需立即执行,一般仅执行一次。

4、重整医嘱:

凡长期医嘱或临时医嘱栏写满时,或医嘱调整项目较多时要重整并另换一页。

即在最后一行医嘱下面用红笔划一横线,用红笔写上“重整医嘱”4个字。

第八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四、问答题

1、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有哪几种?

2、燃烧灭菌法适用于何种物品?

操作中应注意什么?

3、使用紫外线灯管消毒应注意些什么?

4、紫外线作空气消毒时,有效距离及时间各为多少?

为什么?

5、皮肤消毒液为什么不用95%乙醇?

6、同一温度条件下,为什么湿热灭菌较干热灭菌效果好?

7、戴口罩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8、试述穿脱隔离衣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9、使用避污纸的目的是什么?

10、供应室的任务是什么?

1、煮沸消毒灭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的原理是什么?

3、高压蒸汽灭菌法应注意什么?

4、化学消毒灭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是什么?

5、进行无菌操作时,应掌握哪些原则?

6、如何为隔离病人作好终末消毒处理?

7、手的消毒目的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8、试述常用的医疗护理物品的保养方法有哪些?

第九章病人的清洁护理

四、问答题

1、口腔护理的目的是什么?

2、临床进行口腔护理适用于哪些病人?

3、为什么长期卧床的病人易发生褥疮?

褥疮好发于什么部位?

4、为什么要进行口腔护理?

5、褥疮分为几期?

二期有何主要表现?

6、为病人进行床上洗头应注意什么?

7、灭头虱、虮的目的是什么?

8、为病人沐浴的目的是什么?

9、晨间护理的内容有哪些?

10、晚间护理的内容有哪些?

1、为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时应注意什么?

2、简述预防褥疮的主要措施。

3、为预防和诊治初期褥疮而行局部按摩的方法是什么?

4、何谓睡眠?

有何重要意义?

护士应如何创造使病人易于入睡的环境?

5、为病人行床上擦浴应注意什么?

五、护理病例题

一男性65岁病人,因长期卧床,骶尾部皮肤呈紫红色,触之局部有硬结,并在表面有数个大小不等的水泡。

请问:

1、该病人出现了什么并发症?

2、2、如何进行护理?

第十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四、问答题

1、影响体温生理性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2、高热病人骤然退热可出现哪些症状?

应如何护理?

3、测量体温时应注意什么?

4、对脉搏异常的病人应如何护理?

5、诊脉时应注意什么?

6、试述潮式呼吸的发生机制?

7、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可分为几种?

各自有哪些?

8、如何护理呼吸困难的病人?

9、测血压时为何要做到“四定”?

10、测血压时病人应采取的正确体位有哪几种?

11、对血压异常的病人应如何护理?

12、测血压时应注意什么?

13、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4、影响脉搏、呼吸生理性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测量中应注意什么?

15、影响血压值准确性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16、高热病人为何要补充营养和水分?

1、应如何观察和护理高热病人?

2、高热病人需补充营养和水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体温过低常见于哪些病人?

为什么?

如何护理?

五、护理病例题

1、女性,24岁,因“风心、房颤”入院,护理体检时测量心率120次/min,脉率90次/min。

请问:

(1)病人出现了什么情况?

(2)此时应如何为病人测量脉搏?

(3)体温单上如何绘制?

2、病人马某,持续高热1周,拟诊“发热待查”于上午8时入院,体温40℃,脉搏110次/min,呼吸28次/min,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口唇干裂,口角疱疹,体质消瘦,卧床不起,食欲差。

上午8时半给予退热剂后体温下降至38.5℃,大量出汗,口干,下午3时体温又升至39.8℃,请写出护理措施。

3、某病人术后医嘱是测血压每15min一次,共4次,第一次测血压90/60mmHg,脉搏96次/min,第二次测血压10.4/6.5mmHg,脉搏110次/min。

请问:

是否继续按医嘱15min后再测量血压?

为什么?

4、某高血压危象病人需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目前该病人左手臂正在输液。

请问应如何为该病人测血压?

为什么?

第十一章病人的营养和饮食护理

四、问答题

1、试述护士在饮食护理中的职责?

2、试验饮食有几种?

试验时如何配合检查?

3、如何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

4、低蛋白饮食适用于哪些病人?

每日蛋白质应给多少?

5、一个理想的进餐环境对病人来说是否可有可无?

为什么?

6、鼻饲法的目的和对象是什么?

7、试述出入液量的记录内容及方法?

1、为什么X线和B超进行胆囊造影检查须服高脂肪饮食?

2、为昏迷病人鼻饲,如何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3、利用鼻饲法喂食的喂食顺序是什么?

4、协助病人进食前、进食时、进食后护士应做好哪些工作?

5、在临床护理中护士应如何处理既尊重病人对膳食的选择又掌握饮食管理原则的关系?

6、为什么鼻饲病人要每天进行口腔护理?

7、插鼻饲管应注意什么?

 

第十二章冷热疗法

三、问答题

1、在哪些情况下禁用冷敷?

2、何谓热疗的禁忌症?

为什么?

3、为什么说酒精试浴是一种简易有效的降温法?

4、湿热敷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5、冷热疗均可缓解疼痛,其作用机制有何不同?

6、热水坐浴时因注意什么?

7、禁忌用冷的部位有哪些?

为什么?

8、热水袋与冰袋为何灌1/2~1/3满?

为何要排尽空气?

为何要套布套?

1、使用热水袋时应注意什么?

2、乙醇试浴时为什么用冰袋和热水袋?

何时取下?

3、使用红外线灯应注意什么?

4、冷疗和热疗对炎症的作用有何不同?

为什么?

5、局部浸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乙醇擦浴降温的机制是什么?

四、护理病例题

1、某男,30岁,因Ⅲ期肛裂行肛门切扩术,术后第2日医嘱:

1:

5000高锰酸钾热坐浴,1天2次,常规换药。

请问:

你应如何指导病人进行热坐浴?

2、3岁男孩,咳嗽流涕1天,夜起发热,体温39.8℃,神志清楚,无特殊异常。

请问:

①应采取何种降温措施?

②操作中应注意什么?

第十三章排泄护理

四、问答题

1、导尿术的目的是什么?

2、临床哪些情况下需行导尿术?

3、留置导尿病人应如何防止尿路逆行感染?

4、极度衰弱病人,弱膀胱高度膨胀,为什么第一次放尿不应超过1000ml?

5、对于尿失禁的病人应进行哪些保健指导?

6、试述保留灌肠的目的、常用溶液及注意事项?

7、清洁灌肠为什么用肥皂液?

8、芭比托类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